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 ,大小:602.11KB ,
资源ID:31792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1792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与方法_精品文档.pdf)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与方法_精品文档.pdf

1、2 0 0 9 年9 月第1 0 卷第5 期卜海行政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o fS h a n g h a i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I n s t i t u t eS e p,2 0 0 9V 0 1 1 0 N 0 5中圈分类号:C 9 1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9 3 1 7 6(2 0 0 9)0 5 0 7 0 一(8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与方法李婷玉(上海行政学院,上海2 0 0 2 3 3)摘要:社会转型期民众心理问题的凸显使得心理健康的社区支持体系构建成为迫切需要。然而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选择需秉持两个基本理念,其一,

2、人的心理并不是个体的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因此社区心理服务的介入取向应是“个人”兼顾“社会”:其二,社会工作领域优势视角的兴起使得心理服务的过程发生重构社区心理服务的介入模式应从“缺点”到“优势”逐步转移。基于此心理服务进社区可通过社区发展和社区心理干预两种方式来实现并在构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社会的良好适应。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关键词:心理服务;社区发展;心理干预;人在环境;优势视角心理服务是心理健康服务的简称,对于大众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一个名词,在官方的话语体系中精神卫生服务则是更为常用的字眼。其实在英语中,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同一个词,I!l l

3、m e n t a lh e a l t h,环同的译法只是为了推进不同工作的需要。简单地来讲。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重一I i,是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专业的治疗与康复服务,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一U 是个体心理防御力的增进及个体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一、心理服务进社区:现实需求在过去长达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一直都被妖魔化。精神疾病几乎成为羞耻的代名词,心理问题则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道德问题而被广泛压抑。“病人”被歧视与边缘化的事实,使得当前我国民众对心理服务的需求表达还相当的隐晦,对心理疾病的羞耻感也使得更多的人群仍在继续忽视或者有意的漠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不表达需求不等于

4、没有需求。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民众的心理健康收稿日期:2 0 0 9-0 5-1 9作者简介:李婷玉女(1 9 7 8 一)上海行政学院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讲师7 0万方数据李婷玉: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与方法问题已成为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曾公布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国每2 分钟有1 人自杀死亡、8)k 自杀未遂,每年至少有2 5 万人死于自杀,2 0 0 多万人自杀未遂。瞧我国精神病学专家、卫生部发言人之一的陈彦方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曾强调中国人心理问题的范围实际比自杀要宽得多,如

5、失学、下岗、婚姻问题等引起的各种一C,N 问题,其人数是精神疾病和自杀人数总和的1 0 倍以上中国人患抑郁症、焦虑症的人数分别占到总人数的5。而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目前中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在2 3 亿。中国精神疾病负担至r J 2 0 2 0 年将卜升到疾病总负担的1 4。民众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民众提供能接受、易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建构心理服务的社区支持体系成为现实的最佳选择。首先,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是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一条非此即彼的严格界限,两者之间存在广

6、泛的灰色地带。举例来说,像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态,在健康人身卜I 也可能存在,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或者m 现病理性变化后才能表明由正常心理转化为异常心理,才是不健康的表现。正如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论所言:世界上8 0 以上的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生命的困境与压力没有放过任何一种人。心理健康的这种动态平衡特性决定了心理服务的提供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虽然目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上各种类型心理咨询机构也不少,但其服务的面相对狭窄,也不可能保持连续性;杜区作为民众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作为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

7、已经逐渐被广大民众所普遍认同和接受。针对最广泛民众提供的具有连续性的心理服务只有选择社区这一载体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与我国政府的社会发展政策也是相一致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并不是个体的失败,也不能将其归结为个体的缺陷,个体不应为问题的产生负责,并因此承受压力或羞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A l b e e 曾说过:心理问题“不是个人私人的不幸,而是社会的、伦理的、道德的问题,是整个社区的责任”。毪这实际上表明,心理问题根植于人环系统,对心理问题的看法,应摆脱个体心理学观点,超越个人层面,衡量环境对人的影响,将焦点放在个体形成的生态环境领域。因此在符合生态学最

8、重要的隐喻精神下,“要经由对环境评估、观察,以了解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透过环境重新掌握,来增进人类福祉”。这与“人在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论不谋而合,也意味着如果要促进民众的心理健康,必须改善危害社区生态脉络因素,除了注重通过心理调适来挖掘人的内部潜能,也必须通过环境变化,动员各种社会人际资源为个体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从而使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获得持久的改善。从这一视角出发,作为民众个体及其家庭重要生活系统的社区便成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二个重要领域,也使得当前我国轰轰烈烈开展的社区建设运动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第三,西方社区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及心理服务的社区转向为我国社区心理服务支持体系的构建提供了

9、理论支持及经验借鉴。2 0 世f?,6 0 年代中期,传统的由职业心理医生只对个人或小团体给予咨询、评价和治疗的临床心理服务模式日益暴露出缺陷和问题,主要是:职业心理医生数量有限,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仅靠职业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师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在治疗和补救一些顽固性的行为问题方而存在困难;社会、经济、文化和其它众多因素总是干扰或影响着临床心理服务,以至于效果不理想等等。这使得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在认识个体生理和心理面貌的同时,逐渐把兴趣和视野转移或扩大到人们的同伴群体、邻居社区、风气和社会规范等方面,并认识到社区在预防心理问题上的重要作用。篷这是社区心理学出现的直接原因。现在社区

10、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领域,在欧洲、南非、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社区心理学家已经开始了干预和培训计划。匿而各国政府组织社区心理健康运动的收益不仅仅给社区带来益处,整个社会也因7 1万方数据第5 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 0 0 9 正此受益。我国当前的心理服务还远不如西方国家当初的水平,选择社区来建构民众心理链康的支持体系也是结合我国实际,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面对现实,政府、从业者与民众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二、心理服务进社区:路径选择我国社区心理服务的开展,直接目标就是促进居民的心理健康,即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

11、良好适应;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和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须确定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但在此之前,需要厘清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心理服务在何处介入?个人抑或社会?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来看,个体是其研究的对象,心理服务的介入点是“个人”。这与早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心理分析或心理动力学为基础相一致。但是随着客体关系心理学、自我心理学、自身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社区心理学的蓬勃兴起,对个体所处的环境系统开始逐渐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心理服务的介入的维度。也就是说,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点不再停留于个体的认知、情绪、动机、行为等心理变量,而是力图将人置于其生活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来理解,并应用基于这种理

12、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社会”取向的介入,将个体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起因看作是一种长期的、个人与社会环境和系统之间的互动或相互作用,包括社会支持和社会权力结构。简单的说个人取向倾向于改变个体自身来适应社会,而社会取向则希冀改变人们生于其间的结构情境从而整体性地改善个体的境遇。相对于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的社区心理服务是更易开展的,因为社会取向需要努力地去消除现存体制下精英们为自身利益占有权力和资源从而维持的一种具有压迫性、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而代之以更为平等的社会关系,这不是凭籍人的力量在短期内所能实现的。但是,社区心理服务的开展如能只有兼顾“个人”与“社会”取向,就能提升其价值,就能获得持

13、久的生命力,就能在理解民众和帮助民众的过程中真正有所作为。其二,心理服务的介入模式聚焦何处?缺点抑或优势?在过去的1 5 年左右时期里,社会工作领域一个具有范式革命意义的变化就是优势视角的兴起,这一模式的兴起彻底改变了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系统的看法及其适应的基本助人原则。由于西方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提供者也是社会工作者,因此这一变化也迅速的波及到心理服务领域。在以缺陷或弱点作为介入聚焦的模式下,关注的是个体的问题或病态,而强化个体的问题会导致一系列对个体、个体环境、个体应付环境能力的悲观期望和预测,因为他们可能会认同自己被贴上的标签,从而强化弱势地位。缺陷模式实际上是以线性

14、的因果关系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其认识到问题的状况或根源并不必然可以解决的。在缺陷模式中,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可能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即便这种不平等关系是非常隐晦的。优势视角则以赋权、成员资格、治疗、整全和悬置怀疑为核心而提出了不同于缺陷模式的基本实践原则:每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创伤、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亦是挑战和机遇;要与个体合作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强调关怀、照顾和脉络。在优势为本的助人过程中,心理服务的关注点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而非其诊断、缺陷和症状。在优势视角看来,人在逆境之中可看到抗逆力和优势,在与逆境和可怕事件的抗

15、争之中,人们可以发现新的意义或修正以前的意义。诚然,心理服务要全面实现介入聚焦从缺点到优势的转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此前习以为常的实践模式是基于缺陷和弱点的,这也是为何健康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成为一个悖论的原因越发展人类反而出现越多的心理问题,这从“D i a g n o s t i ca n d7 2万方数据李婷玉: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与方法S t a t i s t i c a lM a n u a lo fM e n t a lD i s o r d e r s”f 简称D S M)的版本更替过程中可见:心理疾病的种类从最初的1 0 6 种发展至U 2 9 7 种,手册的页数也从最早的1

16、 3 0 页增加到现在的8 8 6 页。但是,努力促进社区心理服务的介人模式从“缺点”到“优势”逐步转移同样是心理服务进社区路径选择时须秉持的理念之一。三、心理服务进社区:实践方法基于上述心理服务进社区路径选择须秉持的第一理念,即“个人”与“社会”取向兼顾,可以将社区心理服务的方式划分为两大块其一社区发展。即通过社区建设来构建有助于民众心理健康的生态环境,打造社区心理支持系统。其二社区心理干预,即通过直接的心理干预措施来构建社区心理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体系。心理服务进社区须秉持的第二理念即对优势视角的关注则是体现于心理服务实践的各个细微环节之中。另外,不论是哪一种方式的实践,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的支撑,这是基础。1 社区发展在社会转型、“单位制”日趋解体的今天,在持续十余年社区建设的努力下,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它正日益成为人们和庞大、复杂的城市社会相联系的关系纽带戚为人们融人城市社会的一个切入点,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再组织和城市居民再社会化的工具与载体。社区的主体是人,社区的精髓是人,社区的发展也是为了人。从这个意义来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