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383.76KB ,
资源ID:31756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1756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去性存用”配伍内涵的探讨.pdf)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去性存用”配伍内涵的探讨.pdf

1、过对中药性用关系的认识,结合有关方剂中存在的去性存用的现象分析,探讨去性存用概念的内涵,希望对完善方剂配伍理论有所裨益。1“去性存用”的定义及内涵解读查考古今文献,未见有关“去性存用”一词专门的注解或定义。徐灵胎曾在医学源流论中谓:刘进娜,女,在读硕士生#通信作者:谢鸣,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的部分性能或效用的用药技法。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注解大黄附子汤时指出:“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阐述天台乌药散中的巴豆制川楝子的用药技法时指出:“川楝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炒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万方数据第7 期刘进娜等“去性存用”配

2、伍内涵的探讨4 4 5而不用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J q 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去,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矣。”均是前人有关去性存用在方剂配伍原理阐发中的具体叙述。根据上述论述,可以推论去性存用是一种通过某种方法改变药物的部分性能以选择性发挥或提高药物效用的一种用药技法,通常包括中药炮制和药物配伍2 种形式。方药配伍中的去性存用是指某味药通过与其他药味配伍后,其部分药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或减弱及消除,但部分效用得到保留的一种配伍形式。由于药物的性能和功用具有多重性,因此在针对某种特定病证进行组方配伍时,某一药物因其独特功用而被选用,但其部分

3、性能或功效与治证病机不相适宜或有可能引起治疗的副作用时,通过选配与之相反性味的药物,以限制其不利药性,保留或增强其所需功用,以达到最佳的配伍效果。2“去性存用”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2 1中药性用理论的认识性用是中医描述中药特性的重要理论,也是临床选药配伍的主要依据。性即药性,又称性能,是指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体现出的性质及效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专能、良毒、刚柔润燥等【l】。用指中药的效用,是对中药作用于人体后呈现的防治效用的概括或总结。中药的性与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通常药性是效用的基础,效用是药性的体现,如黄芪甘温,主人脾肺,与其益气温阳、健脾补肺的功效密切相关;黄连苦寒

4、,主人心胃,与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心胃之火热等功效密切关联;附子辛热,主人肾心脾等经,因而有温壮命门、逐寒回阳等功效。但中药的性与用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如桂枝辛甘热,主人心肾脾肺等经,与其平冲降逆功效并无多大联系;荷叶苦涩平,主人心肝脾,与其散瘀功效无甚相关;紫苏辛温,主人肺脾,与其解鱼蟹毒功效则几无关联。对许多中药而言,性与用的关系比较复杂,且难以明了。如半夏之辛温燥性与其开结、温中、燥湿的功效密切,但与其降逆和胃的功效则可能关系不大;大黄苦寒,具有泻热、通腑、利湿、活血等功效,其中利湿、活血功效与苦寒性味之间无甚关联,通腑功效是否一定与寒性有关则无从得知。从中药药性的多维性角度来看,去

5、性存用中的药性涉及到广义和狭义的问题,广义的药性应该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在内的所有方面,而狭义的药性则主要限定在通常理解的四气即寒热温凉之药性。从中药炮制的功能来看,去性存用则涉及广义药性的多个维度,但从其组方配伍中的运用来看,去性存用则主要涉及药性中的寒热温凉。根据去性存用的配伍目的,结合中药药性和功用问的离合关系,可以发现在去性存用的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中药的性与用分离是中药去性存用配伍的逻辑依据,另一方面性与用的统一又可能限制其配伍运用。因为在性用相合的情况下,药物的性能与功效紧密关联,此时去其性即意味着去其用。如此,认清中药性用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运用去性存用

6、配伍技巧的基础,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2 2 方荆配伍学理的认识由于药物的药性各有所偏,其功效各有所长,不同药物之间存在着多样的相互作用,所以通过合理的配伍应用,能够增强疗效,消除或减缓某些药物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多变的情况。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2 味或2 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过程,方剂的配伍涉及到药味选择和其用量配比的问题,与方剂的功效密切关联。目前认为涉及方剂配伍的内容主要有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等旧J。而从去性存用的内涵来看,去性涉及药味间性能相反及抵消,存用则涉及药味间功效的协同增效,因此去性存用涉及到辅成、反制及纠偏等

7、内容,是以选择性发挥药味的某些性能及效用为目的的一种配伍方法。“方证相关”是方剂学中的基本逻辑,其学理落实在组方配伍中则强调方内的药味及其配伍关系与其针对的病证病机或病理环节之间的高度针对性J。去性存用是方证相关学理在方药配伍方面的一种具体运用。如当某一病证治疗需要某药的独特效用,但因其某些药性与病机及治疗不相宜,则可通过适当配伍,既确保药物的独特功效,又抑制或减缓其不利性能,配伍后的方剂在整体意义上与病证病机高度相应,从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前人曾谓“方之所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方剂配伍中方与药、全性与失性、去性与存用反映在药证对应层面上的对立统一性。去性存用是中医病证病机(

8、因、性、位、势等)和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刚柔润燥、归经、升降浮沉等)两方面的多维复杂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当疾病的病证病机与中药药性相统一时,就可运用方剂学常规配伍万方数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 4 卷来组方。但更多情况下,由于病机的复杂性及药物性用的多维陛,当方中诸药的四气五味、刚柔润燥等性能与所主病证的因、性、位、势的要素并不完全相符甚至相悖时,则需要通过去性存用来选择所需性能,抑制其不利性能,以达到最佳配伍效果。因此,在认识成方的配伍学理时,应以原方证病机的分析为前提,在充分认识药物性能和效用的基础上,分析其配伍关系,以获得去性存用配伍及经验要点。在临床具体组方选药配伍时,则应以所治病证的病

9、机为依据,根据治疗需要,利用前人去性存用的药用经验,或探索运用药物之间的性用配伍关系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2 3 临床意义对去性存用概念内涵的认识有助于对成方配伍现象的正确理解。如基于去性存用配伍所治疗的方证病机中不存在寒热并存或阴阳寒热偏激的病势,并以其相关药物的突出效用与所主病证病机高度针对为特点,则可理解芍药汤中肉桂和黄土汤中黄芩配伍不仅不属于去性存用,也不应属于寒热并用及反佐范畴,而应属于佐药中的佐制配伍;而茵陈四逆汤中的茵陈和真武汤中的芍药则因其性寒与病机中的寒湿或寒水不相宜,但其利湿退黄和养阴敛营的功效分别针对病机中郁胆和阴伤,故当属于去性存用的配伍。去性存用作为方剂配伍中的一个常

10、用概念或术语,已在方剂学理阐述中得到普遍使用。对其内涵的理解和对外延的界定有助于完善方剂学中的制方理论,对临床遣药组方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 与“寒热并用”和“反佐配伍”的异同寒热并用是指同一方剂中同时使用寒、热两种性能药物的配伍方法,其特征是所治疗的病证中同时含有寒热异性病机即寒热相兼,或寒热错杂证;配伍后方中寒热不同药性的药物各有其所主,即分别因热以寒和因寒以热,属于寒热兼治或寒热并治。如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互结于中之心下痞证采用半夏、干姜与黄连、黄芩的配伍;石膏汤治疗表寒里热证采用麻黄、豆豉与石膏、栀子、黄连的配伍;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的蛔厥证用附子、川椒、细辛与黄连、黄柏的配伍等。此种组

11、方中如能据情酌量选配药物,方中的寒热药物各自发挥作用,其寒热药性则一般互不影响。反佐配伍是在不改变全方主攻方向的基础上,选择使用与君药性能相反而与病证病机相顺应的少量药味以使全方更好发挥作用的一种配伍方法。其特征是所治疗的病证存在阴阳寒热过度偏盛的病机,此时治疗单一采用寒因热用或热因寒用的方法可能会因进入体内的药性与病性格拒而影响方药疗效的发挥。因此,在方中适当配伍少量与病性一致的药味,通过其同气相求、顺从病性以使全方药物更好发挥作用,所谓“顺其性而折之”【4 。如著名的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阴盛格阳之戴阳证,方中在大量辛热温通药的基础上,加用苦寒之猪胆汁以图从阴引阳、消除格拒之配伍;左金丸主治肝

12、胃火逆之吞酸呕吐证,方中在重用苦寒黄连的基础上,加入少量的辛热之吴茱萸以顺从其温升,助全方寒降之用的配伍等。去性存用也是同一方中运用不同甚至相反性能药物的配伍方法,因去性存用的药味与方中其他主体药味在药性上相反。或因其部分药性与病性相同而容易与寒热并用或反佐配伍相混。但仔细分析可知,在去性存用的配伍中,一方面,去性药味与方中的其他药味在药性上相反,并受到相关药味的药性牵制即受彼之制,显然与寒热并用中的方中不同药性的药物各自发挥作用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去性药味的药性与所治病证的病性相同,对于治疗不利或可能成为副作用而需要被监制,这与反佐中的因其药性顺应病势而有利治疗,方中正需要利用其相反性能且其

13、不为其他药昧监制而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反佐配伍中强调的是利用其性,去性存用配伍中强调是利用其用。不过实际反佐配伍中不仅用其性,也还可能取其用;去性存用配伍中所去之性通常只涉及到药物的部分性能,部分性能的抑制有可能会导致其选择效用的减弱。4 方剂示例举隅较之于寒热并用和反佐,去性存用配伍则有其一定的方证特点。去性存用所针对的病证病机较为单一,一般没有寒热错杂的情况;去性存用配伍的方中寒性与热性药物在配伍比例(药味和用量)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相关药物在药味或用量上都比较少或小,其部分效用与主治病证中的病机高度相对,并参与全方功效的构成。如麻杏甘石汤治疗无寒邪郁表的肺热壅盛证时,少量麻黄的配伍

14、,其温性被制而宣肺之用留存,成为全方宣泄肺热功效的重要部分。又如左金丸用于肝火犯胃证,少量吴茱萸的配伍,其辛热被黄连苦寒所制,而降逆之用得留成为全方清肝降胃功效的重要构成。至于吴茱萸性热能监制黄连之寒则属于配伍的另一“佐制”范畴,不在此论。在现代方剂学理论中,学界比较认同涉及去性万方数据第7 期刘进娜等“去性存用”配伍内涵的探讨4 4 7存用配伍的常用古方主要有麦门冬汤、大黄附子汤、竹叶石膏汤等。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主治肺胃燥热、气火上逆之虚劳肺痿证。方中在重用甘寒清润的麦门冬养阴生津、润燥清热的基础上,配伍人参、大枣、甘草等甘温健脾养胃、益气生津以助补肺,还佐用了苦辛温燥之半夏。半夏有下气和

15、胃、散结化痰之功用,既针对病机中的气火上逆,灼津成痰,又可监制方中甘润药味滋腻碍气之不利。但其温燥之性,则与所治病证之燥热病机不相适宜,不过因其与方中多味甘凉濡润药味配伍,温燥之性得到制约,而无碍化痰降逆行滞之用,且有相得益彰之妙。又如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主治寒实内结,阳气不运而致寒积里实之证,对其治疗“非温不能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阳逐寒;细辛温通辛散,助附子通阳散寒而止痛。附子与细辛配伍温阳祛寒之力强,但却不能通腑下积;故伍以苦寒之大黄,取其荡涤胃肠,攻下积滞,但其寒性与病机不符,通过与附、辛配伍后,其寒性得到制约,苦下之用得到保存,使全方有温阳逐寒、通便止痛之功

16、效。因此,方中大黄具有去性存用之配伍意义。再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主治伤寒、温病及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方中重用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配伍竹叶清热和人参、麦冬等益气养阴生津,在此基础上,佐用辛温燥性之半夏降逆止呕,兼制他药之甘寒滋腻,使全方合奏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方中半夏性虽温燥而与所主病证中的热扰津伤病机不符,但因配伍于诸多甘寒药物中,其温燥之性被制约而降逆行滞之性犹存,故被谓之有去性存用之药法。参考文献:1 骆和生论中药的性能性质与效能 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 9 9 4,1 1(1):5 1 5 4 2 陈学习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J 中国当代医药,2 0 1 0,1 7(7):6 8 3 谢鸣“方证相关”逻辑命题及其意义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 0 0 3,2 6(2):1 1 1 2 4 张娜,谢鸣方剂学“反佐”概念探析 J 中医杂志,2 0 0 4,4 5(8):5 6 5 5 6 7(收稿日期:2 0 1 1-0 1-1 4)(上接第4 4 0 页)终始”说,代表着五行生克理论至此已臻于完善。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五行相胜说的形成时间大致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