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1.78KB ,
资源ID:31130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1130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死者人格利益与亲属身份权益透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死者人格利益与亲属身份权益透析.docx

1、死者人格利益与亲属身份权益透析论文关键词死者人格利益生者身份权益法律保护论文摘要人死后是否还享有权利, 是否还有人格利益, 我国现行法律保护的是死者 人格利益,还是生者身份权益。 通过探讨案例,解释法条,分 析和评价死者权利保护说、 死者法益保护说、 延伸保护说及近亲属权 利保护说等理论观点, 认为近亲属权利保护说较为科学, 并从我国现 实情况、相关法规、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保护 死者人格利益就是保护死者亲属身份权益。 一、问题之提起案 例原告陈某系解放前已故艺人荷花女的母亲。 1940 年,荷花女 参加庆云戏院成立的兄弟剧团演出,从此便在当地红极一时,后于 1944年病故,

2、年仅 19 岁。 被告魏某以荷花女为主人公写小说,曾先后三次到原告陈某家了解荷花女的生平以及从艺情况, 并向荷花 女的弟弟了解情况并索要照片,随后创作完成小说荷花女,共万 字。 该小说使用了荷花女的真实姓名和艺名,陈某在小说中被 称为陈氏。 小说虚构了荷花从 17 岁到 19 岁病逝的两年间,先 后同 3 人恋爱、商谈婚姻,并 3 次接受对方聘礼之事。 其中说 某人已婚,荷花女百分之百地愿意为其做妾。 小说还虚构了荷 花女先后被当时帮会头头、 大恶霸奸污而忍气吞声、 不予抗争的情节, 最后影射荷花女系患性病打错针致死。 该小说完稿后,作者未 征求原告等人的意见,即投稿于某晚报报社。 该晚报 自

3、 1987 年 4 月 18 日开始在副刊上连载该小说,并加插图。 小 说连载过程中,原告及其亲属以小说插图及虚构的情节有损荷花女的 名誉为理由,先后两次到晚报报社要求停载。 晚报社对此 表示,若荷花女的亲属写批驳小说的文章,可予刊登 ; 同时以报纸要对读者负责为理由,将小说题图修改后,继续连载。 原告以魏 某和晚报报社为被告, 向法院起诉, 要求被告承担侵害死者名誉权的 民事责任。 这是我国第一例提出关于死者名誉权保护的案件, 并由此引发最高院于 1989年 4月 12日作出关于死亡人名誉权应受 法律保护的函,最高院在批复中,明确了对死者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并认为可由死者的近亲属提起诉讼。

4、1993年 8月 7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对此问题进行 了纠正,没有再提到死者的名誉权受保护, 而改称为死者的名誉受侵 害时的保护。 认为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 法院起诉。 近亲属包括配偶、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祖父母、 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也就是说, 死者的名誉受侵害,由其近亲属来加以保护。 从该条文理解,既可以认为法律保护 的是死者的名誉,即死者的人格利益 ; 也可以认为法律保护因为死者 名誉受损而受到损害的死者近亲属,即近亲属的身份利益。 可 见,当时最高法院对此问题没有把握,只好模糊处理。 笔者认为,死者既然已死,还能像活人

5、一样感受到别人对他的评价 ?还会有 利益的损害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侵害死者的名誉其损害结果 是什么呢 ?当然是造成死者的近亲属身份利益的损害,尤其是近亲属 的精神利益的损害。 关于精神利益损害,我国立法于 2001 年 2 月 26 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 3 条中规定自然人死亡后, 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 行为遭受精神痛苦, 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 人民法院 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1 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 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2 非 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

6、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 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3 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 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该司法解释 认为,被侵犯的不仅仅是死者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侵犯了其近亲属的 人格利益, 是死者亲属自身的权利受侵害而造成精神痛苦, 并得以请 求精神损害赔偿。 但是,在人身权领域,造成精神损害并非一 种独立的侵权类型, 而是在侵犯了某种人身权并进而造成精神损害的 情况下,讨论是否以及如何赔偿该精神损害的问题。 所以,该 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说明死者亲属的何种人身权受到了侵害, 是一个重 大缺陷,也造成了解释上和理论上的困扰。 但该司法解释至少 肯定了这么一个观点,

7、即对死者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隐私权、身体权等人格权的侵害, 实际上是对其近亲属精神利益和人 格尊严的侵害 ; 对死者人格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生者的人格 利益和尊严。 这不得不说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 2005 年 由王利明教授主编的 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及立法理由 在人格编第 386 条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作了这样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姓名、 肖像、名誉、荣誉和隐私等人格利益受法律保护。 自然人死亡 后,其遗体受法律保护。 禁止对遗体、骨灰进行侮辱和损害。死者的人格利益,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有权进行保护。 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其他近亲属有权进行保护。 该规定告 诉我们二个观点

8、,第一观点是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和隐私等 人格权益受法律保护,死者的遗体受法律保护 ; 第二观点是死者的人 格利益,由其近亲属加以保护。 死者近亲属在该侵权案件中作 为诉讼权利主体是毫无疑问的, 但对于诉讼权利主体保护的客体是死 者的人格利益,还是亲属的身份权益,仍存在模糊的概念,学理上也 存在不同的观点。 二、各种学术观点介绍和评价一死者权利保 护说该学说观点是,自然人死亡后,仍可以继续享有某些人身权。 如有的认为, 自然人死亡后民事权利能力仍部分继续存在, 如死者名 誉权。 闭有的认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可以分离,即尽 管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 但自然人仍然可以在死后享有某些民事

9、权 利。 该观点认为,死者可以成为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人 身权、隐私权的权利主体,直接受法律保护,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法律规定死者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当其死后自然就不再享有权利。 民事权利能力是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这种资 格意味着可能性, 即具有了民事权利能力才存在取得具体的民事权利 和义务的可能性。 反过来说,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就没有这种 资格,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具体的民事权利或者义务。 反而推 之,如果确定某项民事权利由某个主体享有, 则该主体必定具有民事 权利能力。 认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可以分离的观点在逻 辑上是自相矛盾的, 是无法成立的。 在英国和美国的侵权法

10、上, 就不存在对死者权利保护的问题, 只有受害人为活人的情况下侵害人格权的侵权行为才可能构成。 二死者法益保护说该学说观点是, 自然人死亡后,不能成为民事权利主体,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不再享 有人身权。 对死者,法律保护的是法益,而不是权利。 法 律不仅仅保护权利, 而且还保护超出权利范围的合法权益, 保护死者 的法益,这不仅仅是死者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利益的需要。 因此,死者名誉应该作为一种合法利益而存在, 并受到法律的切实保 护。 该观点认为,对死者生前人格权进行保护,法律所保护的 是法益,而不是死者的权利,死者不可能成为民事权利主体,更不可 能享有权利。 但因为人格权中有社会利益因素

11、,法律有必要对 此进行保护。 该利益受他人侵害,会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侵犯 社会公益、违反社会道德,并造成其近亲属的精神痛苦,因此,其近 亲属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该观点阐述了与权利能力理论相 分离而独立存在的法益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回避了我们所争议的死者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问题, 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理 论观点,以求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为可取。 但笔者认 为,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法益概念较模糊、抽象,与法 条本身的严谨性不符,不宜为法律条文所用 ; 其次,该学说理论不利 于实践操作,可能造成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无限扩大 ; 最后,侵害死者 法益,是造成死者近亲属的精神痛苦,保护

12、死者法益,其目的是为了 保护死者近亲属的身份权益,既如此,确立了近亲属身份权益,就无 需再引进法益学说。 三延伸保护说该学说观点是,死者利益的 保护实际上是对其生前享有权利的保护, 在其死亡后延续一段时间转由死者的近亲属行使,其基本理论依据实际上是建立在上述法益说基础上。 该观点认为,自然人死后,存在着与人身权利相联系的延续人身法益,延续的人身法益与人身权利相互衔接,一脉相承,构 成自然人完整的人身利益,自然人人身利益的完整性和延续的人身法 益与人身权利的系统性,决定了法律对自然人人身权利的保护必须以 人身权利的保护为中心,向后延伸,保护延续人身法益。 其范围包括延续名誉法益、延续肖像法益、延

13、续身体法益、延续隐私法益、 延续姓名法益、延续荣誉法益、延续亲属法益。 笔者同样认为此观点不可取。 因为,从法律保护的目的来看,死者身体、姓名、名誉受侵害时,法律予以保护的不是死者人身权的延伸,而是对 其近亲属身份权的保护和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 这其中以死者近亲 属身份权的保护为核心。 因为自然人死后,他的权利义务便消失,而此时法律仍对他的姓名、名誉、隐私等权利进行保护,其目的 显然不是针对死者。 因为在死者身后,人间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对其已经毫无意义,此时的姓名、名誉、隐私和其他权利也不再 是一种利益,也不可能成为其权利的客体。 而此时真正受到影响的是他的近亲属,是近亲属的身份利益。 同

14、样,对死者尸体的保护,也是基于对死者的亲属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保护, 而不是对死者利益和权利的保护。 死者在死后无利益可言,就好像其他物品自身不会有什么利益存在一样。 假如死者生前立遗嘱对自身尸体的合法利用,不能说是死者在死后对其自身尸体权利的行使, 只 能说是将死者生前的利益,转化为其他近亲属的利益而加以保护, 死 者的近亲属是基于对死者生前的关切, 有义务保护死者生前的愿望得 以继续实现。 如果死者生前没有留下如何处理自己尸体的遗嘱, 非法利用尸体的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权利客体则是死者近亲属的身份 利益,而不是死者的人格利益。 四近亲属权利保护说该学说观 点是,自然人死亡后,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一切

15、人格权即告消灭。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根据公民通常的观念, 死者的名誉、荣誉、隐私, 往往影响对其近亲属的社会评价,因此侵害死者名誉、荣誉、隐私等 实际上就是侵害其近亲属身份利益。 如果侵害,则其近亲属可 以作为诉讼主体向法院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 要求侵权人直接对其 承担侵权责任。 还有学者指出,纯粹侵害死者名誉时,因为死 者人格已不存在,所以不是侵权行为 ; 如果侵害死者名誉导致死者遗 属名誉受损,则属于侵害了遗属的名誉权 ; 或者损害了遗属对死者的 敬爱追慕之情,也侵害了遗属的人格利益、身份利益,遗属均得请求 停止侵害和损害赔偿。 笔者赞成此观点。 侵害死者人格权 益,实质上是侵害了死者近

16、亲属身份利益。 三、保护死者人格 利益就是保护死者亲属身份权益所谓利益, 无非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某种价值关系。 死者虽死,但其生前所留下的姓名、肖像、名 誉、荣誉和隐私等人格利益,并不随死者故去而消灭,亦不发生继承 归属新的权利主体。 但由于死者的人格利益会受到后人的不法 侵害,并给其近亲属造成身份利益的损害, 故而法律有必要对此利益 加以保护,保护其近亲属身份利益免受非法侵害。 具体理由分 析如下一从我国现实情况分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 不 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出生,不同的亲属关系,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虽然,我们一直 强调看待一个人不能注重其出身如何, 但在社会上, 人们的观念却难 以改变。 一个好的家庭出身可能会给一个人带来社会对他的尊 重等无形利益 ; 而不好的出身则可能带来一生的耻辱。 一个基本的交往礼仪知识常常告诉我们,尊重一个人,就必须尊重其家属 ; 如 果不尊重一个人的家属,必然被看成是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