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1 ,大小:94.49KB ,
资源ID:307994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7994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docx)为本站会员(j***)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docx

1、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策研究第一章 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意义一、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崛起的重要前提 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四大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体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所在,拓展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空间。 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资源限制内进行,没有相应的资源及不能合理地配置资

2、源,是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物力资源(包括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与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而人力资源是一种不同于物力资源的特殊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和创新力的关键性资源,它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它对物力资源的利用有着支配性作用,是构成区域和国家财富的最终基础。可以说,在各类经济资源中,人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来说,是重要的、第一性的资源。因此, 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崛起的重要前提。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经济的竞争,而最终又会表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成

3、功经验证明,要实现“经济区战略崛起”的目标,必须以区域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和有效配置为前提。我们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初始,物力资源并不占优势,但凭借着人力资源优势和区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飞跃式发展。以台湾地区为例,这个海峡东岸的海岛,在物力资源相对紧缺的前提下,凭借着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建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总结台湾为什么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的经验时说,主要在于它培育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成功地吸收西方工业国家花费了两百多年发展完成的“知识库”。 进入 21 世纪

4、, 经济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 区域经济整合逐渐成为国际经济运行的新形式,并赋予国际分工新的内容。我国入世后,改革不断深入,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技术、基础与产业优势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南向北,出现了珠三角,(闽南) 金三角、长三角和京三角经济区,区域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 福建地处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 从理论上讲, 可以接受两个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和辐射, 获得发展机遇。但由于福建东临台湾海峡,西部高山峻岭,地理相对独立,人文独特,从实际看,福建面临着南北两大经济区迅速发展所形成的空间挤压。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与资

5、本不仅难以大规模地扩散到福建,反而有将福建的产业、人才、资本吸引过去的迹象,从而出现福建被珠三角和长三角“稀释化”(即被抽走产业和资本)、“低端化”(即被置于低端产业和低端产品的配角地位)、“边缘化”(即被挤出局) 的危险。也就是说,福建有可能成为孤悬东南一隅的经济增长“弱极”。 从目前的状况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我国的金融中心,拥有千余所科研机构和百余所高等院校,有着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许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愿意把工作、把家安在该地区;而珠三角本身虽不具有这些优厚的人力资源条件,但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创造各种优惠的条件,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每年有大量

6、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全国的各个地区流动到该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为 2152万人,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此外,2003年珠三角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高达 6.86;长三角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4.16;同期,海峡西岸经济区该项指标为 1.8。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同二者相比,将可能由于人力资源素质及数量上的差异,缺乏创新潜力,差距进一步扩大。 面对与海峡东岸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和“珠三角”、“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如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崛起,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是福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想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夹缝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

7、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当务之急。只有建立起了这样的体系,才能够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产品质量,提升区域对投资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才能够提高对其它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自然资源的使用,保护区域环境,有利于区域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还有利于高效率政府的建立,有利于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二、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 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要求从根本上阐释了海峡西岸

8、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抓住当前产业战略转移的机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当务之急。 中国战略研究会何学彦博士在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8年年会上演讲时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第三轮经济增长期,从本轮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的吸纳效应看,推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动,必然影响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同时,人力资源能力结构,也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进程。本轮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具有独特的吸纳和排斥效应,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之与产业结构互动 ,创新人力资源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政府和有关服务组织都要面对的问题。 他对北京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也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

9、发展需要。海峡经济区应当首先探索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战略机制,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和提升人力资源结构,利用海峡西岸对台的优势,积极加强两岸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战略意义。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应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结构;加大教育投入与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同时,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生产能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创新和升级。从而增强人力资源的适配性,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从分析海峡西

10、岸经济区人力资源现状出发,三大产业间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其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广大农村, 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却很低,高层次人力资本奇缺,导致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难以展开,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由于其素质低下一方面致使劳动力转移困难,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另一方面导致收入水平低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因缺乏第一产业的稳固基础而受到限制。 其次,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来说,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11、新兴产业,而且还要强化对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虽然总体上,海峡西岸经济区第二产业人力资本水平比第一产业高,但较之第三产业则明显偏低。这种人力资本的配置状况,导致当前某些支柱产业,产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性能低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也导致很多企业技术改造主要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而影响工业结构由高加工化阶段向技术集约化阶段快速转变的进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受到人力资本的严重制约。 最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目标是,在第三产业结构中,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下降,新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重下降,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从第三产业内部人力资本分布情况看

12、,大多集中于党政部门、文教卫部门、广播电影电视业,而从事信息通讯,科技开发,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则会使产业结构升级缺乏长远发展的深层动力。从事新兴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增多,从而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也会相应提高,可以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 目前,人力资源无论是素质、结构、还是利用上,都难以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来提高人力资源有力支撑体系的构建,才能顺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造力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目前,区域之

13、间的竞争 就是综合实力的较量,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们认识到人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其关键所在,各地正纷纷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人才,展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保持对优秀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保持在人力资源问题上的竞争力优势是保持区域持续发展,是提升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人才外流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只要国家和地区对外进行人才交流,人才外流就不可避免。当前,地区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科技人才流动的总趋势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经济落后、科研和生括条件较差的地区流向经济发达、条件优厚的国家和地区。美国是从引进外国高

14、级专业人才中受益最大的国家,它不仅因为直接吸纳、使用高素质的外部人才而节省了一大笔教育投入,更重要的是利用外国人才的智能生产力,推动了美国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从而为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比尔盖茨在写给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寄语中说:“选择在中国设立我们在亚洲的第一个研究院,是因为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一语道破天机,外国企业不仅在分割中国的市场,也在争夺中国的人才。国外也以奖学金制度吸收中国优秀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到美国读书、探造和从事科学研究,导致了我国人才的外流,对我国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人力资率是一种无形的生产性资本,其收益远远高于物质资本带来的收益面对如此激烈的人才竞

15、争战,区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具备人才竞争意识,广泛参与人才竞争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人才竞争更激烈,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更太,在如此的情况下能否赢得人才,就是能否赢得优先发展的关键。 正如江泽民同志2000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证实,其存量多少和潜力大小对经济的增长、财富的积累影响越来越明显。当然,有人力资源不等于就能够利用好这些资源,不等于就能实现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不等于就能实

16、现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这些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区域人力资源配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对区域经济板块的各种资源实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和强化“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的基本发展格局。要形成这样的基本发展格局,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是必不可少的。要尽快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粒度,提升现有人力资源的素质,扩大区内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化区内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区内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吸引区外人力资源的加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区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

17、的核心作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与海峡西岸产业 人力资源的支撑体系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凸显对台优势、扩大对外开发水平的根本保证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提“海峡西岸”,是因为还有“海峡东岸”,即台湾。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于要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创造条件。从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看,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福建与台湾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福建必须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起来,为环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在未来的中国经济

18、布局中,环海峡经济区将是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一样重要的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增长极。 大陆与台湾本是同根生,一水相连,福建在与台湾的交往中更具有独特的“五缘”优势: 地缘相近:厦门同安距小金门最近处只有1000多米,平潭距新竹仅68海里; 血缘相亲:台湾同胞中80祖籍在福建; 文缘相承:台湾通用方言是闽南语,民间习俗、信仰、戏曲、艺术等都是从福建传承过去的; 法缘相循:闽台在政治和法律制度上渊源很深,从宋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到台湾单独建省之前,台湾一直归福建省管辖,1885年台湾建省称“福建台湾省”; 商缘相连:厦门经济特区、个台商投资区、西岸农业合作区的建立为两岸商贸往来提供极

19、大便利,福建已累计利用台资109.26亿美元,累计对台贸易额409.45亿美元。 为此,福建当充分发挥这“五缘”独特优势,密切闽台经贸联系,建成两岸产业合作重要基地;推动 两岸直接“三通”,成为两岸交往重要通道;扩大旅游双向对接,成为两岸旅游合作重点地区;促进文化深入交流,增强台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在服务大局和促进统一中发挥更大作用。 要在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更好的凸显对台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尽快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首先,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对海峡东岸的台湾的吸引力,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早日实现。我们

20、知道,台湾的和平统一必须建立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基础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没有任何发言权,是不可能有实力实现全国统一的。作为对台的前线阵地,福建尤其要通过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获得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对对岸台湾的吸引力,为两岸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其次,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能够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台湾资金的进入。由于与台湾先天的“五缘”关系,福建在吸引台资进入方面有比较其它地区更大的比较优势。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资更多的进入到更具经济活力的浙江、江苏、上海、广州等地,投往福建的反而逐年减少。究其原因,台湾资本家在选择投资地时,虽然会一定程度上秉承

21、中华民族的传统,注重各种关系(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成为台资进入大陆首选地的最重要原因),但这些不能改变资本的逐利本性,一旦他们发现具有更好投资环境、更好投资回报的投资地时,他们会毫不犹豫把投资转向(这是90年代以后进入福建的台资大大减少的最重要原因)。同在中国大陆,投资回报率相差不大,所以要重新把台资更多地吸引往本地,必须要改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包括多方面,有政策层面的,有基础设施方面的,但关键的是人力资源,因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完成最终都必须依靠人,是否有可用的人力资源,可利用的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不高都会直接影响最后的投资效益。所以一定要采取措施,尽快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创造良好的

22、投资环境,以吸引台资的进入。 再次,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会使海峡两岸的各种交流更加容易,从而增强两岸的合作。加强两岸的合作需要建立起各种合作平台,而这些合作平台的建立需要有海峡西岸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因为只有当两岸的人力资源素质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才有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这样的合作平台才有可能建立。第二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到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

23、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实现国务院意见要求的关键时期,对这个期间的我省人力资源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又是制定“十二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标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依据国务院意见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具体是: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24、加快转变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临港工业和台资企业集中区,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依托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连结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福州、厦门软件园,发展软件服务

25、外包、动漫游戏产业,培育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吸引台湾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充裕的人力资源,更关键的是人才,人才资源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保证。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人才需求结构发生质的改变。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获胜的法宝,技术研发人才成为稀缺的人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改善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比较优势,寻找有潜在需求的

26、客户,这就需要有既懂市场又善管理的经营型人才。 因此,伴随着经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人力资源结构在横向上日益多样性;在纵向上能级结构比例需要不断提升,需要有富于团队意识、开拓奋进、能力全面、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 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人力资源结构状况主要存在着“三缺”、“一低”问题,即高技术的人力资源短缺、高级管理型人力资源短缺、各种技能型人力资源(如高级技工)短缺,人力资源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其知识结构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低。因此,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急切需要补充以下类型的人才:1高层次国际化经营管理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型人才;2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科研训

27、练的高层次研发人才;3掌握高新技术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具有高级专门技能、擅长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5具有中、初级专门技能、熟练型实用人才。 虽然福建的人才环境已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现行的人才机制、人才政策还无法完全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些领导者还不能充分认识知识和人才的重要作用,不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引进、激励和培训,导致了“优秀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请不来”的现象;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缺乏对人才培养的投入的意识,习惯于家族式管理,对人才求全责备,影响了对人才的吸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后劲。此外,在干部使用、工资制度、职称评聘、社会福利政策等

28、方面主要采取政府行为,没有充分引入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激励、淘汰机制,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和人才资源的最大利用。 二、海西“十二五”的人力资本需量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与区域人力资源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主要障碍。以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利用Solow的Cobb-Dauglas 生产函数改进型作为人力资本需求估计的基础模型,根据国务院的意见要求以及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对海西人力资本需求进行协整回归,预测“十二五”期间海西人力资本需量。1、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1)Cobb-Dau

29、glas生产函数及Solow的Cobb-Dauglas生产函数改进型 Cobb-Dauglas生产函数是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于1928年提出的,该生产函数的数学形式为: 其中Y为总产出,A为效率系数,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分别是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并且A0,01,01,+=1,即生产函数的一阶齐次性,也就是假定研究对象满足规模报酬不变。1957年,Solow对Cobb-Dauglas生产函数进行了改进,在其基础上构造技术进步内生模型,将技术进步作为要素投入增长的函数,技术被描述为时间t的函数,其模型如下: (2)人力资本需求公式推导

30、 由于生产函在公式推导区间连续可导,对式(2-2)在该区间两边关于时间t在该区间求导,得:式(2-3)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式(2-2)等式两边,并变形得: 对式(2-4)取差分形式得差分方程: 上式表明,当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率已知,而其产出弹性 和 可估计得到,由此,其技术进步率(即全要求生产率,或综合要素生产率)为: 就是著名的索洛余值,亦称全要素生产增长率,即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 和 分别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GDP的贡献份额,它们除以经济增长率 即得物质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式(2-2)两边取对数得:若考虑到人力资本折旧问题,则第p年为实现 的GDP

31、增长目标,须比第t年新增人力资本 ,假设在短期内第p年至第t年期间人力资本的折旧率 不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不变,则第t年人力资本实际净需求方程可表示为: 2人力资本需求方程变量度量 (1)物质资本度量 本文采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作为物质资本存量(见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固定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采用被OECD国家广泛采用的永续盘存法。永续盘存法是由Goldsmith于1951年提出,该法首先累积不同种类的新投资数量,然后从中减去已经报废的旧资产,其基本公式为:本文中基年定为1978年,其固定资本存量由于现行统计资料欠缺,假定其固定资本存量为当年GDP的三倍(基于王金营对中国资本存量估计结果得出的比例)。由于1995年之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缺失,在本文中拟对1978-1995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用全国来代替(1978-1995全国的价格较为统一,且1995年之后福建省与全国的指数差别不大,故作此假设)。当年的投资It本文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即一年内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格当年固定资产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我们假设1978-1984年折旧率为4.3(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2005),假设1984-1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