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0 ,大小:59.84KB ,
资源ID:3075423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7542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工程名词解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工程名词解释.docx

1、工程名词解释一章一般术语第1.0.1条公路联结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等,主要供汽车行驶、具备 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第1.0.2条道路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及乡村道路等。第1.0.3条公路工程以公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第1.0.4条公路网一定区域内相互连络、交织成网状分布的公路系统。第1.0.5条公路(网)密度一定区域内的公路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之比。第1.0.6条公路等级、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对公路进行的技术分级。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

2、和一、二、三、四级公路。第1.0.7条公路自然区划根据全国各地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等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而划分的地理区域,用以为路基、路面设计和路线勘测提供有夫参。我国现行公路自然区划标准中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第1.0.8条公路用地为修建、养护公路及其沿线设施,依照国家规定所征用的地幅?第二章公路类型第2.0.条高速公路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全部控制出入,专供汽车高速度行驶的公路。第2.0.2条等级公路技术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公路。第2.0.3辅道设在公路的一一侧或两侧,供不允许在该公路上与汽车混合

3、行驶的非机动车辆、拖拉机等以及准备由出入口驶人该公路的汽车行驶的道路。第2.0.4条干线公路在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公路。第2.0.5条支线公路在公路网中起连接作用的一般公路。第2.0.6条专用公路由工矿、农林等部门投资修建,主要供该部门使用的公路。第2.0.7条国家干线公路(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级干线的公路。第2.0.8条省干线公路(省道)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的公路。第2.0.9条县公路(县道)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的公路。第2.0.10条乡公路(乡道)主要为乡、村农民生产、生活

4、服务的公路。第2.0.11条辐射式公路在公路网中,自某一中心向外呈辐射状伸展的公路。第2.0.12条环形公路在公路网中,围绕某一中心呈环状的公路。第2.0.13亲绕行公路为使干线上的行驶车辆避开城镇成交通拥挤路段而修建的公路。第2.0.10条乡公路(乡道)主要为乡、村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路。第2.0.11条辐射式公路在公路网中,自某一中心向外呈辐射状伸展的公路。第2.0.12条环形公路在公路网中,围绕某一中心呈环状的公路。第2.0.13亲绕行公路为使干线上的行驶车辆避开城镇成交通拥挤路段而修建的公路。?第三章公路交通第一节 交通结构第3.1.14条交通结构在一定区域内,构成公路交通各种特征的

5、总称。包括交通流、交通量、交通组成以及决定交通性质的其他因素的特征。第3.1.2条交通组成在交通流中各类运行单元的数量及其所占百分比。第3.1.3条混合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车辆与行人,在同一行车道上混行的交通状态。第3.1.4条交通流公路上车流和人流的统称。第3.1.5条交通流理论分析研究交通流特性及其规律的理论。第3.1.6条车流众多车辆在车道上连续行驶所形成的具有流体运动特性的状态。第3.1.7条车流密度一个车道单位长度内某一瞬时存在的车辆数,以辆公里表示。第3.1.8条车头间距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车头之间的距离。第3.1.9条车头时距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

6、前后相邻两车车头通过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第3.1,10条车间净距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的前车车尾至后车车头之间的距离。第3.1.11条延误由于驾驶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驶时间的损失。第3.1.12条地点速度车辆驶过公路某断面时的瞬时速度。第3.1.13条行驶速度车辆驶过某一区间正常运行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除其区间距离所得之值。第3.1.14条区间速度车辆驶过某一区间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除其区间距离所得之值。第3.1.15条运行速度驾驶人员根据实际公路条件、交通条件。良好气候条件等能保持安全行驶的最高车速。第3.1.16条临界速度在某一路段上通行能力最大时的空

7、间平均车速。第3.1.17条平均速度一、时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所有行驶车辆地点速度的平均值;二、空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时间内,在某一路段上所有车辆行驶距离的总和除以行驶时间的总和。第3.1.18条计算行车速度(设计车速)公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第3.1.19条交通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公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我国现行公路交通量调查中,交通量系指折算成载重汽车后的总数,一般以m小时或年计算。第3.1.20条年平均日交通量全年的日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第3.1.21条月平均日交通量全月的日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第3.1.22条年第30位最大小时交通量将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按从大到小

8、的顺序排列,序号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第3.1.23条年最大小时交通量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中的最大值。第3.1.24条设计小时交通量根据交通量预测所选定的作为公路设计标准的小时交通量。第3.1.25条通行能力在一定的公路和交通条件下,公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第3.1.26条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的公路和交通条件厂,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公路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第3。1.27条可能通行能力在现实的公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公路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第3.1.28条设计通行能力公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

9、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第3.1,29条公路服务水平表示公路服务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主要以公路上的运行速度。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来反映。?第二节公路交通规划第3.2.1条公路交通规划为适应国民经济和客、货运输发展以及政治、国防等的需要,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交通调查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效益估价,结合考虑土地使用、资金来源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公路网的长远计划。第3.2.2条交通调查交通量调查、交通运行特征调查、起讫点调查、交叉口调查、交通事故调查、交通环境调查等的总称。第3.2.3条交通量调查一定时间、一定期间或连续期间内,对通过公路某一,断面各种类型车辆数量的

10、观测记录工作。第3.2.4条交通量观测站设在公路沿线的某些特定地点观测记录交通量的工作站。第3.2.5条起讫点调查(OD调查)对车辆出行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进行的综合调查。第3.2.6条出行车辆从出发地向目的地的移动。第3.2.7条境内交通起讫点与交通过程均在调查区域内的交通。第3.2.8条过境交通起讫点不在调查区域内,但通过该区域的交通。第3.2.9条交通发生调查区域内各小区中出行量的总和。第3.2.10条交通分布调查区域内各小区之间出行的数量在整个调查区域内出行总数量中所占比例。第3,2.11文通分配将起讫点调查所得的交通量,合理分配到调查区域内各条公路(包括规划线)上的作业。第3.2.12条

11、交通预测根据交通调查资料和发展规律,推算地区或路线、路段等未来交通量的工作。?第四章公路路线及沿线设施第一节横断面组成第4.1.1条行车道公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部分的总称,包括快车行车道和慢车行车道。第4.1.2条分离式行车道局部路段采用的各自具有独立路基的供往返车辆分道行驶的行车道。第4.1.3条车道在路面上供单一纵列车辆行驶的部分。第4.1.4条变速车道高等级公路上的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的总称。第4.1.5条加速车道供车辆驶入高速车流之前加速专用的车道。第4.1.6条减速车道供车辆驶离高速车流之后减速专用的车道。第4.1.7条爬坡车道设置在上坡路段,供慢速上坡车辆行驶专用的车道。第4.1.8条

12、停车带为使汽车停车而不防碍交通安全,在高等级公路行车道的右侧设置的供临时停车用的地带。第4.1.9条错车道在单车道的公路可通视的一定距离内,供车辆交错避让用的一段加宽车道。第4.1.10条自行车道专供自行车行驶的车道。第4.1.11条(路侧)人行道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它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门供人行走的部分。第4.1.12条分隔带沿公路纵向设置的分隔行车道用的带状设施。第4.1.13条中央分隔带沿路中线设置的分隔带。第4.1.14条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及其两侧的路缘带组成的地带(见图4.1.14)。第4.1.15条路肩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部分(包括硬路肩与土路肩)。为保持

13、行车道的功能和临时停车使用,井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承。第4.1.16条路缘带路肩或中间带的组成部分,与行车道相连接,用行车道的外侧标线或不同的路面颜色来表示。其作用主要是诱导驾驶员视线和分担侧向余宽功能,以利于行车安全。第4.1.17条路缘石路面边缘与其它构造物分界处的标石。一般用石块或混凝土块彻筑.第4.1.18条侧向余宽从行车道边缘至路旁障碍物所应保持的一定的横向距离。第4.1.19条路拱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其作用是利于路面横向排水。第4.1.20条路拱横坡路拱横向的倾斜度,以百分率表示。第4.1.21条公路建筑限界为保证车辆、行人通行的安全,对公路和桥面上

14、以及隧道中规定的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界限。又称净空。?第二节线形与视距第4.2.1条公路路线公路中线的空间位置。第4.2.2条公路线形公路中线的立体形状。由若干直线段和曲线段连接构成。第4.2.3条平面线形公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第4.2.4条纵面线形公路中线在纵剖面上的起伏形状。第4.2.5条线形要素构成平面线形及纵面线形的几何特征。前者为直线、平曲线(主圆曲线及缓和曲线);后者为直线和竖曲线(圆曲线或抛物线)。第4.2.6条平曲线在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第4.2.7条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为保证车辆按设计车速安全行驶,对平曲线半径所规

15、定的最小值。第4.2.8条复曲线两个或两个以上半径不同、转向相同的圆曲线相连接或插入缓和曲线相连接而成的平曲线。第4.2.9条反向曲线两个转向相反的圆曲线中间连以短直线或径相连接或插入缓和曲线相连接而成的平曲线。第4.2.10条断背曲线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中间连以短直线而成的平曲线。第4.2.11条回头曲线山区公路在同一坡面上回头展线时所采用的回转形曲线。第4.2.12条缓和曲线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设置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第4.2.13条竖曲线在公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第4.2.14条弯道加宽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为适

16、应行车需要,弯道内侧相应增加路面、路基宽度。第4.2.15条加宽缓和段设置弯道加宽时,从加宽值为零逐渐加宽到全加宽值的过渡段(见图4.2.15)。第4.2.16条超高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第4.2.17条超高缓和段从直线路段的横向坡渐变到曲线路段具有超高单向坡的过渡段。第4.2.18条纵坡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第4.2.19条最大纵坡根据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限定的路线纵坡最大值。第4.2.20条最小纵坡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17、第4.2.21条变坡点路线纵断面上两相邻不同坡度线的相交点。第4.2.22条平均纵坡一定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第4.2.23条坡长限制对较大纵坡坡段所限定的长度。第4.2.24条高原纵坡折减对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降低最大纵坡的规定。第4.2.25条缓和坡段在纵坡长度达到坡长限制时,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路段。第4.2.26条合成坡度公路路面上的纵向坡度和横向坡度或超高的矢量和(其方向即路面流水线方向)。第4.2.27条视距从车道中心线上1.2m的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为10cm的物体顶点的距离。指沿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见图4.2.27)。第4.2.28条停车视距

18、汽车行驶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第4.2.2条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第三节公路交叉第4.3.1条路线交叉两条或两条以上公路的交会。第4.3.2条道口公路与铁路平面相交处的总称。第4.3.3条平面交叉公路与公路在同一平面上的公路交叉。第4.3.4条正交叉两条公路呈近似直角的平面交叉。第4.3.5条斜交叉两条公路呈锐角(75以下)的平面交叉。第4.3.6条环形交叉多条公路交会处设有中心岛的平面交叉。所有横穿交通流都被交织运行所代替,而形成一个单向

19、行驶的环行交通系统(见图4.3.6)。第4.3.7条十字形交叉四岔公路呈十字形的平面交叉。第4.3.8条1形交叉三岔公路呈7形的平面交叉。第4.3.9条错位交叉一条公路与另一条公路垂直相交于两个距离很近的交点上,可以看作两个反向T形交叉相连接(见图4.3.9)。第4。3.10条Y形交叉三岔公路呈Y形的平面交叉(见图4.3.10)。第4.3.11条立体交叉公路与公路或公路与铁路在不同高程上的立体空间交叉。第4.3.12条分离式立体交叉上下各层公路之间互不连通的立体交叉。第4.3.13条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各层公路之间用匝道或其他方式互相连通的立体交叉。第4.3.14条首蓿叶形立体交叉四岔交叉的右转

20、弯均用外侧直连匝道连接,左转弯均用环形匝道连接,呈首清叶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N)。第4.3.15条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只设部分环形匝道,呈不完全首清叶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几)。第4.3.16条菱形立体交叉设有四条匝道通向被交公路,在次要公路上的连接部分有平面交叉,呈菱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6)。第4.3.17条定向式立体交叉。为左转弯运行设有一个以上的直接或半直接匝道相连接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7)。第4.3.18条喇叭形立体交叉以刺叭形匝道连接的三岔(T形或Y形)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8)。第4.3.19条环形立体交叉主干线为直通式,

21、次要路线与主干线转弯车道呈环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9)。第4.3.20条匝道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各层公路之间供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第4,3.21条平面交叉口公路与公路平面相交处的总称。第4.3.22条交叉口进口车流进入公路平面交叉处的路口。第4.3.3条交叉口出口车流离开公路平面交叉处的路口。第4.2.24条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圆曲线展宽各个转角构成的平面交叉口(见图4,3.24)。第4.3.25条拓宽路口式交叉口在接近交叉口的公路两侧展宽或增辟辅助车道的平面交叉口(见图4.3.25)。第4.3.26条分道转弯式交叉口采用设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弯车辆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口(见图4

22、.3.26)。第4.3.27条渠化交通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第4.3.28条交织两股车流在短距离内连续进行合流,分流的交通现象。第4.3.29条交织路段能安全、顺畅地进行交织的路段,其长度为两导流岛端部问的距离(见环形交叉图)。第4.3,30条合流两股车流合为一般车流的交通现象。第4.3.31条分流一股车流分为两股或多股车流的交通现象第4.3.32条冲突点在交叉口内,各方向车流固定行驶轨迹的交会点。第4.3.33条交通岛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包括导流岛、中心岛、安全岛等。第4.3.34条导流岛为把

23、车流导向指定的行进路线而设置的交通岛。第4.3.35条中心岛设置在平而交叉口中央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交通岛。第4.3.36第安全岛设置在往返行车道之间,供行人慎穿道路时临时停留的交通岛。?第四节沿线设施第4.4.1条沿线设施公路沿线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环保等设施的总称。第4.4.2条交通安全设施为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和充分发挥公路的作用,在公路沿线所设置的人行地道、人行天桥、照明设备、护栏、标柱、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总称。第4.4.3条人行横道在行车道上用斑马纹等标线或其他方法标示的、规定行人横穿行车道的步行范围。第4.4.4条人行地道专供行人横穿公路用的地下通道。第4.4.5条人行天桥专供行人跨

24、越公路用的高出地面的桥梁。第4.4.6条护栏沿危险路段的路基边缘设置的警戒车辆驶离路基和沿中央分隔带设置的防止车辆闯入对向行车道的防护设施以及为使行人与车辆隔离而设置的保障行人安全的设施。第4.4.7条防护栅为防止牲畜、行人、非机动车辆等进入高速公路,而在路基以外设置的栅栏。第4.4.8条遮光栅为使夜间行车的驾驶人员免受对向来车前灯眩光干扰而设置在中央分隔带上的设施。第4.4.9条:紧急电话在高速公路路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供紧急情况时使用的电话。第4.4.10条反光标志在灯光照射下,能反光显示图案,文字、便于夜间识别的标志。第4.4.11条反光路钮按一定间隔埋置在路面车道分界线或其他标线上的点

25、状反光标识。例如猫眼。第4.4.12条弯道反光镜设置在视距不足的转弯处,能使驾驶员从镜中看到对方来车的凸面镜。第4.4.13条公路交通标志应用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传递特定信息,用以管理交通安全的设施。一般设在路侧或路的上方。第4.4.14条警告标志警告驾驶人员和行人注意前方有急弯、陡坡、交叉口及其他道路状态信息的标志。第4.4.15条禁令标志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第4.4.16条指示标志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第4.4.17条指路标志传递公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的标志。第4.4.18条辅助标志附设在主标志的下方,起辅助说明作用的一种标志。第4.4.19条可变信息标志通过自动或手动

26、变换图形、文学、符号,传递交通信息的标志。第4.4.20条路面标线在路面上用镶嵌、涂料等标出的线条、图形、文字等,作为引导车流、人流的标记。包括:行车道中心线、车道分界线、行车道边缘线、停止线、减速让行线、人行横道线、导流标线等。第4.4.21条防雪设施在易于发生雪害的路段设置的防护设施。如防雪栅、防雪棚等。第4.4.22条防沙设施在防治公路沙害路段设置的控制风蚀过程的发生和改变沙粒搬运及堆积条件的设施。第4.4.23条隔音墙为减轻行车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而设置在公路侧旁的墙式构造物。第4.4.24条停车场设在公路外,供存放车辆的场所。?第五章公路勘测第一节勘察与选线第5.1.1条踏勘对公路建

27、设的可能方案进行野外勘察和技术经济调查并估算投资的工作。第5.1.2条可行性研究为确定公路基本建设项目的规模、方案、效益提供依据,在投资决策前所进行的技术经济论证工作。第5.1.3条线形设计路线立体形状及其相关诸因素的综合设计。第5.1.4条公路景观设计公路的立体线形、构造物型式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美学设计。第5.1.5条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第5.1.6条路线控制点任务书中指定通过的地点以及为便于分段布线,在选线过程中选定的对路线走向起控制作用的点。第5.1.7条定线根据

28、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综合考虑,具体定出公路中线的工作。第5.1.8条比较线选线或定线时选出的作为比较方案的路线。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最合理的路线。第5.1.9条展线为使山岭区路线纵坡能符合技术标准,采取顺应地形,延伸路线长度的布线方法。第5.1.10条初测根据任务书确定的修建原则和路线基本走向方案,通过现场对各有价值的路线方案的勘测,进行导线、高程、地形、桥涵、路线交叉及其它资料的测量调查工作,并进行纸上定线和有关内业工作,从中确定采用的路线;搜集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资料。第5.1.11条定测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在现场进行具体方案的勘测落实

29、,并通过定线、测角、中桩、高程、横断面等以及其他勘测资料的测量调查及内业工作,为施工图设计搜集、提供有关资料。第5.1.12条地貌地表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第5.1.13条地物地面上各种有形物(如:山川、森林、建筑物等)和无形物(如:省界、县界等)的总称。第5。1.14条地形地物和地貌的总称。第5.1.15条台地沿河谷两岸和海岸隆起的呈带形分布的阶梯状地貌。第5.1.16条坯口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第5.1.17条平原区地形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地面自然坡度很小的地区。第5.1.18条微丘区丘岗低矮,顶部浑圆,地面自然坡度平缓,相对高差不大的地区。第5.1.19条重丘区丘岗较高,地面起伏较大

30、,但无明显的山岭自然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山脚),地面自然坡度较陡,相对高差不大的地区。第5.1.20条山岭区地形变化很大,有明显的山岭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山脚),地面自然坡度较陡,相对高差较大的地区。第5.1.21条沿溪线沿河溪走向布设的路线。第5.1.22条山脊线沿山脊布设的路线。第5.1.23条山坡线(山腰线)沿山坡布设的路线。第5.1.24条越岭线翻越山岭布设的路线。第5.1.25条上方调配在路基设计和施工中,经济合理地调运挖方作为填方的作业。第5.1.26条土方调配图表示路基土方纵向调运数量及位置的图。第5.1.27条土方调配经济运距路基土方纵向调运与路外借土费用相等时的纵向运距。?第二节测量第5.2.1条导线在地面上布设的由若干段直线连成的折线,作为测量路线平面图和地形图的控制线。第5.2.2条导线测量测量导线长度、转角和高程,以及推算坐标等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