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173.84KB ,
资源ID:307506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7506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解析山西省太原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解析山西省太原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1、精品解析山西省太原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太原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下午2:30-4:00)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1.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英国据此取得的侵略权益是A. 开埠通商权B. 关税协商权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领事裁判权【答案】D【解析】【详

2、解】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据此可知D项正确;A是开放上海等五口通商的权力,不符合题意;B属于关税协定内容,不符合题意;C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领事裁判权,从它本身的性质和含义来看,这是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然而这并非是指他们可以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清政府曾提出领事裁判权只是一种根据外国在华侨民本国的法律,由他们各自本国的驻华官员按照他们本国所准许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特

3、权。总理衙门也曾明确表示外国人应和中国人一样遵守中国的法律,如果违反应按照他们本国对类似案件所规定的法律予以惩罚。2.“这次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省的伟大运动,把历代农民运动推向最高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伟大运动”A. 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B. 获得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C. 客观上推动清政府的变革D. 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1864年,历时十四年,从广西打到天津纵横十八个省,把历代农民运动推向最高峰。此次事件之后清政府面对统治危机实行洋务运动,C正确;A是辛亥革命时期提出口号;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获得知识分子支持,

4、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主张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错误。3.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采取的应对之策符合近代化趋势的是A. 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B.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C.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论述的是中国面对民族危机,国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主要是从器物、制度和思想的探索,其中以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为代表,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不属于近代化探索,A错误;太平

5、天国运动是民主革命的先声,但只是农民起义,并没有体现近代化的趋势。,和项错误。【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4.吴玉章回忆录记载:“我还记得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

6、中所述战争带来的影响是A.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B.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C.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 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说明是中国被东方小国日本打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此次战争之后,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国人掀起了挽救民族危机政治改革,正确。和是鸦片战争之后签订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是辛丑条约的影响。5.下表是不同史料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史料出处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民教相仇都门见闻录刘以桐,义和团民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奉案杂存劳乃宣,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官员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中国近代史料丛刊

7、刚毅,主张利用义和团的官员A. 上述史料还原历史真相B. 历史叙述具有主观色彩C. 亲历者的叙述真实可靠D. 阶级立场决定历史叙述【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显示义和团团民“毫无滋扰”,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官员说义和团团员“焚杀劫掠”,主张利用义和团的官员说义和团“秋毫无犯”,显然都是从自己的立场阐述义和团状况,不代表客观性,正确;表格中历史不具有一定客观性,不能真实还原历史真实性,错误。亲历者的叙述往往也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并不一定真实可靠,错误。材料中论述并不是因为阶级立场不同导致,错误。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

8、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A. 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B. 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D. 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事件是东南互保事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说明地方对于中央命令不予采纳,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并不是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错误。【点睛】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

9、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7.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A. 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 体现防范袁世凯专权的意图C.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D. 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答案】B【解析】【详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是南京参议院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限制袁世凯权力颁布的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正体现出这一特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实行纯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体制,错误。辛亥革命后民

10、主政治并没完全实现,错误;这一措施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专制,并不是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D错误。【点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8.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和罢课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这充分说明A. 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B. 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C. 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彻底胜利D. 国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的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五四运

11、动由原先学生运动发展为全国性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说明五四运动中国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的增强,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错误;材料没有分析五四运动性质,错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并不是说明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彻底胜利,错误。9.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在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A. 无法指导当时工人运动B.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C

12、. 放弃了暴力夺权的主张D. 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和方式,但是后来又提出“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说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B正确;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运动主要思想,A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放弃了暴力夺权的主张,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错误。10.“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它今天停泊在北涅瓦河北岸的纳希莫夫海军学校前,向游客诉说着百年的沧桑史。与这一纪念物相关的事件是A. 巴黎公社B. 俄国二月革

13、命C. 俄国七月流血事件D. 俄国十月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十月革命过程中彼得格勒起义的号角是“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揭开进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序幕,D正确;巴黎公社主要是在巴黎,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二月革命和七月流血事件与材料中“阿芙乐尔号”无关,B和C项错误。11.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在此毛泽东主张中共应A. 独立掌握革命武装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D. 粉碎国民党“围剿”【答案】C【解析】【详解】“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14、,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说明毛泽东要从城市为中心的暴动转移到乡村为中心的武装割据,C正确;独立掌握革命武装是大革命失败后得到教训,A错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B错误;粉碎国民党“围剿”是1933年之后,D错误。12.湘赣某区域曾出现大量标语:“建设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苦的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筹款子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一历史场景可能出现于A. 国民革命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属于土体革命时期中共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的内容,B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主要是推翻军阀统治,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主

15、要是打击日本侵略者,C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国共第二次内战,当时政府在延安,D错误。13.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这反映了A.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 国共双方的矛盾已经解决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紧逼,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逐渐下降,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为此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A正确;国共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因为日本的入侵而彻底解决,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193

16、7年9月,国民党政府公布国共合作宣言,C错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D错误。14.下图是飞虎队队员在执行任务时,缝在制服上的皮质求救血符。其上有中华民国国旗、中缅印战场标志和美国星条旗的图案。旗子下方写着繁体中文“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与这一血符相关的史实是A. 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B. 美国参加太平洋战争C.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和徽章上的时间“1942年”可知,其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侵缅日军的历史事件。故C项正确;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17、与材料中“中缅印战场标志”信息不符合,A错误;美国参加太平洋战争主要是针对日本,没有国民党政府和缅甸支持,B错误;图片反映的主体是美军而不是中国军队,D项未能体现美军的任何信息,排除。15.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上述情景发生于A. 千里跃进大别山B. 辽沈战役C. 淮海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详解】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成为国共两党二十年来战争的转折点,A正确;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从1948年开始,

18、时间不符合,B和C项错误;渡江战役是1949年,时间不符合,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观念是时间1947年以及材料中“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可知是千里跃进大别山。16.1953年10月19日发选民证,李杏生满面光彩,仿佛年轻了十岁。小组里的人都争着谈感想,李杏生说:“话我是讲不来的。当家作主就要拿出主人翁的态度来,我要尽量使用这双手,修车修好,平车平好。做到尽量保证车子不出毛病。”材料反映的制度建设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1953年是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夕,材料中“发选民证”“当家

19、作主”可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B错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政党协商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主要是针对农村民主选举,D错误。17.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A. 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B. 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C. 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D. 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正确。A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1997年,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错误。18.1950年中苏签署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79年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该条约一年后即告期满,中国将不同苏联继续延长这一条约的期限。一年后该条约废止。这一变化表明A. 中国调整外交策略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C. 中苏关系走向破裂D. 冷战造成世界局势紧张【答案】A【解析】【详解】建国后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

21、同盟互助条约,后来,中国宣布期满后不再延期,体现了中国的外交策略的调整。故选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B错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冷战造成世界局势紧张,D错误。【点睛】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不管是建国初期的与苏联的结盟还是后来不结盟都是这一方针的体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7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成就和特点都需要掌握。19.下表是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表明中国A. 外交趋于理性B. 综合国力提升C. 发展多边外交D. 冲破两极格局【答

22、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参与的政府间及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越来越多,体现了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体现出外交趋于理性化,故A项正确;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不是影响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已开始多边外交,故C项错误;冲破两极格局应该是在两极格局存在的情况下,中国不受其影响,材料无法看出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20.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材料所述措施表明A. 战后美国确立经济霸权B.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C. 美苏进入“冷战”时期D.

23、美国巩固资本主义阵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显然美国的目的是美国巩固资本主义阵营,故D项正确;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形成,B是北约和华约组织形成;C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1.“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这表明A. 军备竞赛推动科技发展B. 苏联决定美国科技发展C. 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D. 美国综合国力领先苏联【答案】A【解析】【详解】“没

24、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说明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A正确;美苏争霸时期苏联显然不会决定美国科技发展,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冷战促科技发展,不是说明美国综合国力领先苏联,D错误。22.某校几名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资料: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A.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B. 不结盟运动兴起C. 恐怖主义肆虐全球D. 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德国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冷战在欧洲和美洲表现,“朝鲜战争”属于冷战时期亚洲热战,可见研究主题是冷战下的国际关系,A正确;不结盟

25、运动兴起是20世纪60年代,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B错误;恐怖主义肆虐全球不符合材料信息,C错误;多极化趋势加强是苏联解体之后,D错误。23.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杜鲁门向台湾承诺:“鉴于共产党军队之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本人已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这表明美国A. 扩大了朝鲜战争的范围B. 欲实现战略重心的转移C. 准备发动对中国的战争D. 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阻止中国共产党军队收复台湾,主要目的是加强亚太地区霸权统治,“本人已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体现出美国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控制,D正确;台湾地区与朝鲜战争

26、的范围没有关系,A错误;美国行径仍然是争霸亚太地区,战略重心并没有转移,B错误;美国的目的不是发动对中国战争,C错误。24.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这表明推动西欧走向联合的主要因素是A. 冷战时期的国际形势B. 西欧共同文化心理认同C. 实现欧洲统一的梦想D. 西欧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答案】A【解析】【详解】“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是指美苏两极格局形势,“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说明在两极格局的艰难形势下要求得生存就必须加强联合,A正确;西欧共同文化心理认同是西欧联合的文化基础,不符合题意,B错误;实现欧洲统一的梦想不是

27、材料中联合的主要因素,C错误;西欧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属于经济因素,不是材料中政治因素,D错误。25.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权力转移,第一次是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目前世界正经历被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一个真正的全球秩序诞生了。“他者的崛起”是指A. 苏联的崛起B. 西欧的崛起C. 中国的崛起D. 多极化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苏联解体之后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他者的崛起”就是指多极化趋势,D正确;苏联的崛起是二战后美苏争霸时期,A错误;西欧的崛起是第一次崛起表现,B错误;中国的崛起属于和平崛起。不符合材料中“全球秩序诞生”信息,C错误。【点睛】跨世纪的

28、世界格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事年表节选材料二 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反侵略斗争中所体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是近代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首先,底层人民群众自发奋起,前仆后继反抗外国侵略。他们或者自己武装起来直接与侵略者进行斗争,或者从物质上、精神上积极支援前线的爱国将士,激励他们英勇杀敌。其次,爱国将士驰骋疆场,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此外,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或以笔作枪,口诛笔伐声讨侵略者的暴行,唤起民众的觉倍;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直接投入到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战争中去。也正是中国人民发杨自强不息、英勇无畏

29、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摘编自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救国道路艰难曲折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最终百年国耻洗雪”的认识。【答案】(1)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各阶层广泛参与;向西方学习;救国方式多样;呈现阶段性;反侵略与追求近代化相结合;受西方侵略影响。 (2)列强的不断侵略,缺乏安定环境;专制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思想的束缚。 (3)民族意识的觉醒(或爱国主义

30、精神的推动);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实现了民族独立,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1851-1945年”可知是时间长;依据材料一各个阶级参与民主革命可知过各阶层广泛参与;依据材料一“洋务运动”等可知是向西方学习;依据材料一“实业救国和洋务运动”等可知救国方式多样;依据材料一“洋务运动和抗日战争等”可知反侵略与追求近代化相结合。 (2)依据材料一中近代民主革命道路探索以及抗争时间和事件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角度分析回答。 (3)依据材料二“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反侵略斗争中所体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是近代爱国主义

31、的真实写照”以及所学可知民族意识的觉醒、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及实现了民族独立,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觉醒还表现在开始了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896年,因为甲午战败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学生去了日本。1905年日本战胜了俄国,大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意外,这一年涌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下子达到8000到10000人。这些年轻的留学生放下了看不起日本的身段,要去看看日本是怎样自强的,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摘编自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材料二 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在中国的战事耗费了日本战争总开支的35%即340亿美元中的120亿另外还有396,040名日本人战死,更多数量的日军受伤。在中国一方,中国动员了1,400万人,总伤亡达3,211,419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