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91.83KB ,
资源ID:307483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7483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docx

1、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第二讲 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体系定内容核心素养定能力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理性思维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科学探究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社会责任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基础知识系统化知识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2群落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概念实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狼与兔、

2、鹰与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牛与羊、水稻与稗草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3群落的空间结构知识点二群落的演替基本技能问题化1连线主要种间关系的特点及实例2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2)根据图示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3)

3、A图所示的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3请完成有关群落演替的问题(1)图1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历程,图2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图1中正确的演替进程为丁甲丙乙,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它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图2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甲,属于次生演替的是乙,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的是曲线乙。(2)连线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其特点、实例: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正确区分三组易混淆的概念(1)寄生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2)捕食与竞争: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

4、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3)种内斗争与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异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2明辨群落结构的三个易误点(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

5、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对点落实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3)“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4)由山麓到山顶的植被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由海拔高度不同造成的()2(2014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选A病毒V与水

6、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3(2014海南高考)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选D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

7、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典型图示运用曲线图、模式图区分四种种间关系问题设计图1为四种种间关系的数量关系曲线图,图2为营养关系模式图。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1)在图1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属于竞争关系的是,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填图1中序号)(2)若甲: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乙:大、小草履虫;丙:兔与狐;丁:细菌和噬菌体。则甲丁对应图2中哪种能量关系图。(填图2中序号)甲:a;乙:c;丙:b;丁:d。对点落实4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A竞争、种内斗争

8、、种内互助 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解析:选D根据图甲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竞争力相同)两种可能;图乙中生物个体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种间关系为竞争(竞争力差异较大,一种生物被淘汰);图丙中两种群数量变化呈平行状态,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5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选C豆科植

9、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据图可知,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乙是捕食,丙是竞争;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因此捕食关系对被捕食者的进化有益;根据丙图可知,开始时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竞争,后来一种生物消失,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类题通法捕食、竞争、互利共生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技巧(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如5题图甲)。(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5题图乙)。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

10、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如5题图丙)。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

11、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实验流程3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对点落实6(2017龙岩期末)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B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C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

12、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选D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同,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不同地点,环境资源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土壤中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而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7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广场绿地14

13、831827422某植物园13741909218农用地118492113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A所有土壤中动物组成群落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解析:选D仅由土壤动物不能组成群落;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8(2018永州调研)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

14、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选C甲装置中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正确区分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2明辨关于群落演替的四个易误点(1)演

15、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原或低矮灌木阶段。3熟记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

16、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点落实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3)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4)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2(2018德州月考)关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C演替就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

17、物种代替的过程D人类对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解析:选B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归纳总结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地,演替过程中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对点落实3(2015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

18、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D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

19、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4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解析:选Ab、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从图甲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以前,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人类活动

20、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千百年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的实施有望使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类活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环境。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对点落实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解析:选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响会超过自然

21、因素。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6(2014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

22、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

23、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归纳拓展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真题集训验能力1(2017海南高考)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24、解析:选D由题目所给信息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由“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2(2017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选BD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要注意随机取样,不能选择草多的地方;西双版纳

25、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要高于三北防护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若两只猛禽是不同物种,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捕食关系,若其中一只猛禽追赶的目的是争夺另一只猛禽抓握着的鼠,则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属于同一种生物搭建的,不能反映不同物种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3(2015浙江高考,有改动)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

26、远离母株所致解析:选B在灌木的生长进程中,其分布型由集群分布到随机分布再到均匀分布,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大灌木由于彼此竞争养料和水分而倾向于均匀分布,这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大灌木均匀分布主要是种内斗争的结果,即它们互相争夺空间、水分、养料等。幼小和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种子落在母株附近所致。4(2015四川高考)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

27、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选AA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B项,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C项,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5(2017天津高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

28、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29、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据植被演替过程图可知,该林区物种数为草本灌木乔木,因此,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答案:(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

30、少(3)阔叶树(4)S3课下检测查缺漏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解析:选B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2(2018海口调研)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