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4.69KB ,
资源ID:307307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7307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原理知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原理知识.docx

1、教育学原理知识教育学原理(60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

2、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

3、“学”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3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域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的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

4、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教育活动都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都要表现为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设计四个相互制约的环节,一是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二是与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和行动的活动方式与方法;三是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四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2.学校为通知阶段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4.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5.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采用个别教学;6.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困于狭小的天地里,是一种封闭式的

5、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1.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2.担负着培养生产者的任务;3.逐渐走向大众化,体现民主性和普及型等特征;4.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6.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7.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教育: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半日制、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

6、学校的教育等。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身体的发展是集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技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发展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

7、龄特征;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可塑性。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学校的结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的发

8、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教育传递和传播的具体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即价值观念和取向,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已经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经济功能指教育所具有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

9、促进生产的发展。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再次,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教育优先”战略,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功能是指教育所具有的影响政治的稳定与发展的功能。首先,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其次,现代教育为社会政治政治舆论;再次,教育还有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功能指教育对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作用。教育对于文化具有保存、传递功能;教育对于文化具有传播、交流功能;教育对于文化具有选择、提升功能;教育对于文化还有创造、更新功能。教育

10、的生态功能:现代社会教育的生态功能是教育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起的作用。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教育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二是通过发展创造科学技术,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持续性发展的能力。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

11、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国兴科教,这个“国”,是中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之国,它维系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国兴科教,毫无疑问,要靠党的坚强领导,靠政府的有效组织实施,靠广大科教工作者的呕心沥血。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狭义,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

12、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目的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制约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日益受到重视。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的性质

13、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培养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

14、学”的学习,它的内涵比艺术教育和“美学”要丰富得多。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五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其中,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德育是方向,智育为中心,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为两翼。在教育实践中,“五育”相辅相成,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六、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就是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二

15、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方面。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机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是自下而上的结构,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统,多种分段。分支型学制:是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的中间形态,其基础部分之上的教育阶段实行双轨学制。现代

16、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七、课程(大纲解析29)(一)课程概述课程的含义。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我们所讲的“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

17、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与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科

18、书。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三)课程改革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运动,较著名的有: (1)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思想和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19、 (2)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 (3)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思想。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大纲解析P31)。八、教学(上)(一)教学概述教学,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的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意义是: 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

20、构成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主要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二)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性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大纲解析35-37)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直接经验指学生通过

21、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1)能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倾向;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其心理是一个整体,不仅有智力因素,而且伴随着非智力因素。(1)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

22、的非智力活动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防止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三)教学原则(大纲解析41)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九、教学(下)(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

23、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手段,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大纲解析44)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五)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

24、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个别教学制,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制,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教师备课,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2)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布

25、置课外作业。(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室教师围绕学生的独立作业和自学进行的各种课后的教导活动。(5). 教学评价。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工作、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六)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概述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1)客观性原则 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 (2)发展性原则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

26、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3)整体性原则 树立全面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防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4)指导性原则 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十、德育(一)德育概述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他们的品德

27、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二)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三)德育原则(大纲解析48)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四)德育途径与方法1、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

28、: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间接的道德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2、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情感陶冶、品德评价(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十一、班主任(一)班主任工作概述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二)班集体的培养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

29、的计划与总结。十二、教师(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2、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二)教师的素养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十三、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概述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主要参考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