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45.92KB ,
资源ID:30697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697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媒体如何建构历史记忆以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为例.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媒体如何建构历史记忆以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为例.docx

1、媒体如何建构历史记忆以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为例媒体如何建构历史记忆以“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为例 作者: 日期: 媒体如何建构历史记忆以“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为例-新闻学媒体如何建构历史记忆以“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为例 向倩芸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3 年以来大河报、兰州晚报和云南信息报对“抗战老兵”报道中呈现出来的框架,探讨媒体建构的框架对历史记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及其彰显出的政治意涵。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共包含“老兵生活困顿”、“关爱抗战老兵”、“重聚、重访与追忆”和“授勋”这四个框架。总体来说,报道以正面积极的取向为主;采用个人化的叙述框架填充历史记忆;并以“曲线”表达的

2、方式对抗战历史进行再书写。 关键词 抗战老兵 媒体框架 历史记忆 文本分析 近年来,媒体上渐渐出现了一群与抗战历史密切相关的人物形象,他们被称为“抗战老兵”,一般特指“国民党抗战老兵”,其身份多为国民党部队的普通士兵、中级军官。以往占主导的叙述模式中,与国民党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被媒体习惯性地忽略或模式化,这一叙事模式往往会遮蔽弥散在历史长河当中的个体。近年来媒体对“抗战老兵”的大规模报道,使这些个体的记忆、个体的形象能逐渐汇聚在一起,最终去接近真实的历史记忆。同时,它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对国民党相关的叙述框架与模式。在此意义上,我们想探讨当前媒体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对历史记忆的建构有什么影响?同

3、时,又有哪些因素作用其中?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 美国学者威廉甘姆森将“框架”定义为一个话语单元的核心组织概念或故事脉络,它不仅使与该议题有关的事件有意义,而且确定了议题的性质,并逻辑地推导出一些显而易见或符合逻辑的处理对策。作为核心组织观念,框架还决定了符号表达手法的选择,如机智的隐喻、典型的案例、醒目的形象、生动的描述和流行的词藻。本文参照西方某些媒体“314”报道的话语分析一文,从话语包角度着重分析媒体采用的框架,以此更全面地考察媒体对“抗战老兵”的报道。 笔者选择2013 年以来部分媒体做过的“抗战老兵”系列报道,这些媒体主要包括大河报、兰州晚报、云南信息报。其中云南信息报的“老兵,你好

4、!”系列报道还荣获2013 年度南都新闻奖之“云南信息报年度新闻报道大奖”,足见该系列报道受到业界人士的认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依据报道的主题和内容定位总结归纳出如下四个框架,每一框架之下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适宜的表达手法,包括机智的隐喻、典型的案例、生动的描写、醒目的形象等。 (一)框架一:老兵生活困顿 在以往占主导的叙述框架中,媒体并未将过多的关注点聚焦于这些抗战老兵身上,媒体对其报道常常语焉不详或者仅仅轻描淡写。因此,在媒体开始策划“抗战老兵”的系列报道时,呈现出来的首要框架就是以“寻访者”的姿态去发现、报道抗战老兵的生活状况,以此唤起公众的关注。 1、典型的案例 起义老兵60 余

5、年生活困顿求助无门一篇报道就描写了生活在曲靖师宗县彩云镇路撒村委会发宜村的抗日老兵赵八十,因材料烧毁而无法落实老复员军人待遇,生活十分困苦。而像赵八十这样的老兵不在少数。 2、生动的描写 除了多用“贫困”、“困苦”这些语词,媒体还对老兵的生活进行细致的描摹,如“他和老伴生活在简陋的屋内,体弱多病,无人照顾”,“院子里漏雨的棚子下的灶台破败不堪”,媒体惯用这些煽情的语句来引起读者对抗战老兵的同情。 3、机智的隐喻 113 岁抗战老兵走了主要报道了113 岁付心德去世的消息,他是原远征军七十一军第二野战医院少校医务主任,是迄今国内最年长的抗战老兵,被誉为“抗战活化石”。这些抗战老兵都已是风烛残年,

6、随时都有可能离开人世。因此,媒体大量报道抗战老兵去世的新闻,也意在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老兵的去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逝去,更隐喻着与我们这个民族相关的历史记忆的消失。 (二)框架二:关爱抗战老兵 1、典型的案例 在媒体的报道中,社会上关爱老兵的主体(不包括媒体本身)主要涉及三类:(1)政府。自从媒体和社会开始广泛关注“抗战老兵”后,媒体上也逐渐有了来自官方的声音。比如有许多媒体都报道了民政部对“抗战老兵”的新政策,即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借此塑造政府关注媒体和公众呼声的形象。 (2)企业。企业往往会和公益组织合作,以直接或间接捐助的形式去关爱“抗战老兵”。这种行为不仅仅践行

7、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对企业形象的一次提升。 (3)公众人物。媒体的报道中也往往会出现不同圈子的公众人物,大多都是来自娱乐界的明星或媒体圈中的知名人物,如抗战老兵生活窘迫引关注邓超赴平顶山探访慰问一文中,就报道了关爱老兵资深志愿者孙冕和明星邓超一起来到平顶山冒雨探访老兵,并送去慰问金。“明星效应”也能增强社会对抗战老兵的关注度。 (4)社会组织及普通志愿者。社会组织包括互助抗日老兵论坛,关爱老兵网、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等。它们致力于为全国抗战老兵提供帮助,也曾经为资金不充裕的各地组织筹款,关怀老兵,帮老兵寻亲、回家,以及寻找牺牲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等等。 以个体身份被报道的普通志愿者则较少

8、,比较典型的是34 岁的李磊,他在“关爱老兵”志愿者圈内,经过10 年时间成长为一名“关爱老兵”的铁杆志愿者,现在他常常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寻访老兵,并把他们的经历、生活境况等信息上传至网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2、生动的描写 媒体对“关爱”主题着墨较多。既侧重于对行动的描写,也着力铺陈老兵们的反应。如“下午1 时20 分,一行人抵达许昌服务区,规定休息时间为五分钟。邓超和助理赶紧冲向服务区的小卖部买了几桶泡面,倒上热水便又赶回车上。坐在疾驰的车里,吃完泡面。”对老兵的反应描述既有记者的现场观察,也有来自老兵或家属的直接引述,其言辞多充斥着感恩、激动之类的话语。这些描写使“抗战老兵”的报道充满正

9、能量。 (三)框架三:重聚、重访与追忆 这一框架主要包括抗战老兵与战友的相聚、对抗战故地的重访,以及对曾经亲身经历的战争场景的回顾。 1、典型的案例 大河报在抗战胜利68周年时策划了一组报道,即组织从全省各地来郑的26名国民党抗战老兵齐聚一堂,同时重访当年参加抗战的有纪念意义的场地,缅怀当年因为这场灾难而遇难的几十万同胞。有的老人甚至见到了60多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 2、生动的描写 这些记忆多来自当事人的口述,或者是亲属的转述。媒体用细腻的笔触着力描绘当时的战争场景,是一种补充和还原历史记忆的极好方式。譬如,“一个战友刚起身跑,没跑多远,啪的一声被鬼子打死了。最后我也站起来跑,跑着跑着感觉大腿

10、特别疼,用手一摸,发现大腿上全是血,一看,左脚上也有血,才知道腿被鬼子的枪榴弹打中了。”描写极其生动,能给读者真实生动的感知。 (四)框架四:授勋 授勋作为一种仪式性的行为,是对抗战老兵的认可、肯定和赞誉。 1、典型的案例 云南信息报先后赴继给红河、大理、保山与德宏等地给抗战老兵颁发抗战功勋奖,将85 枚抗战功勋奖章带给当地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他们有的开心未被忘记,有的却说为民族、国家去打仗,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对接受颁发奖章这样高的荣誉感到惭愧。 2、生动的描写 对受勋者的反应描述是仪式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一枚枚古铜色、铭刻有“民族脊梁”字样的抗战功勋奖章,悬挂在已不健壮的胸前,虽然他们已经老

11、了,虽然有志愿者牵引搀扶,但他们依然想努力挺直腰杆,以军人特有的英姿来迎接这份迟到的荣耀。”着力渲染庄重的氛围。 3、机智的隐喻 迟来的“授勋”仪式既隐喻着对抗战老兵的肯定。不管这些抗战老兵曾经隶属于何种党派,他们都是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理应值得我们去赞扬和尊敬。 三、结论 (一)抗战老兵报道的媒体框架:积极正面取向占主导 综上所述,媒体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共包含四个框架,分别是“老兵生活现状困顿”、“关爱抗战老兵”、“重聚、重访与追忆”和“授勋”。 在对比中发现,关爱框架占据着媒体报道的主要部分。而在后两个框架的建构中,媒体也在刻意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可以判断,媒体主要是从正面、积

12、极的角度展开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尽管确有一些报道描绘了老兵们的悲惨生活,但故事的结尾都一律采用了正面叙述框架,即这些老兵在媒体的关注下最终得到了来自政府或社会的关爱,生活逐渐好转,老兵们对这一转变也充满欣喜感激之情。 (二)对历史记忆的影响:关注个人,还原历史 1、个人式的叙事框架 此次对抗战老兵这一群体的报道几乎全是个人化的叙事,从个体的视角去填充抗战历史,突破了常规化的叙述模式,让报道更加真实可感,同时也使历史记忆更加充实和丰满。 2、“曲线”表述:抗战历史的再书写从现在的媒体框架可知,媒体并没有直接表明立场,而是借由这些抗战老兵的叙述,通过采用关爱和授勋框架来警醒读者。 3、媒体框架的变化符合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 随着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从此前的对抗疏远到如今的互通有无。对国民党抗战老兵的认同也恰好契合了国家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原则。 因此,媒体的叙述框架仍然受到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影响,充满着深厚的政治化意涵。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媒体的报道固然是对国家策略的扩展和延伸,但是对于还原历史记忆而言,这样一种报道框架不啻为一种可喜的转变。 参考文献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 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3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2013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