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德伯家的苔丝透视哈代的悲观主义1. 德伯家的苔丝与哈代的悲观主义宿命论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作家,在小说和诗歌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评论家普里特查德说:“在众多的英美诗人兼小说家司各特、爱米莉勃朗特、麦尔维尔、梅瑞狄斯、D.H.劳伦斯当中,哈代可谓独占鳌头。”1更有人称他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哈代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悲观主义色彩,其中以德伯家的苔丝最为著名,女主人公苔丝“的故事纯粹是悲剧依我们看来,是伊丽莎白女皇时代以来所创作的最大的悲剧。”2卡尔韦伯评论说:“没有人会为这种评价争论,即它是他最伟大的小说。”3作为哈代悲剧小说的创作顶峰,它融合
2、了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为一体,是哈代悲剧意识,悲观主义思想的完美体现。 作为哈代的一个杰出成就,他为苔丝安排了一个如此悲惨的结局,并且认为“只能这样,不可能有其它结局”,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国外学者对苔丝悲剧成因的研究倾向于“苔丝是命运的牺牲品”。4国内也有评论说“一切悲剧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哈代认为,苔丝的失身是“命中注定”;苔丝家人被逐是因果报应:“当初德北家是郡中望族的时候,一定有过许多次,曾把无地可耕的人,毫不客气地驱逐”;并通过安吉尔用遗传因素解释苔丝杀亚雷的冲动,“不知道德伯氏的血统里,究竟有什么令人不懂的特性,才会让苔丝作出这种离经反常的事来”。哈代
3、似乎在暗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现实的苦难与种种危机都是宇宙神秘不可知的意志,而在与环境的斗争中,人类必定受到命运的支配,这就是哈代思想上的宿命论与悲观主义的核心思想。 2. 哈代悲观主义思想的成因 2.1 家庭背景的影响 托马斯?哈代于1840年6月2日,出生在英国多塞特郡(Dorset)多切斯特(Dorchester),那里是一个远离工业文明并始终保有着宗法制传统的村落。他自幼身体不好,常常沉浸在家乡的青山秀水之中,听闻过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他特别喜欢听家1William H. Pritchard , Lives of the Modern Poets(London & Boston :Fa
4、ber and Faber Limited,1980),p.16 2W.特伦特: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邵殿生译,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203页 3卡尔韦伯:威塞克斯的哈代:生平和创作,纽约,1940年,第131页。英文版。 4约翰玛西:文学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2页。 1 族的奇闻轶事,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哈代的母亲曾竭尽全力去接触她身边的每一本书,这对年幼的哈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精神基础对书的执着;另一方面哈代的母亲及其外祖母都生活在“超自然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偏远小山村”生活中的诸多坎坷使她们成为信奉超自然力量的
5、人,两位的影响成为哈代接受叔本华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产生“人的命运是一种偶然不可控的超自然力量”等哲学思想的基础。 2.2 从狂热的基督教徒到彻底的无神论者的转变 哈代的父亲是当地教堂唱诗班的小提琴手,同时也从事教堂的修缮工作,所以哈代从小出入教堂,对于宗教具有相当的了解与情感,甚至曾经愿望自己成为一名传教布道的牧师。20岁时,年轻的哈代受福音派的影响,经常参加福音派牧师亨利摩尔的布道。这期间长达好几年的时间中,哈代笃信基督教,对宗教的尊崇达到狂热的地步。他曾评述自己为churchy, not in an intellectual sense, but in as far as instinc
6、ts and emotions ruled (遵从教会教条的,从内心深处是信仰基督教的)5。然而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生命进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基督教教义,对人类的思想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西方思想界从此展开了关于宗教与人类进化问题的激烈争论。哈代自称是“物种起源的第一批拥护者”6,他再也无法视上帝的创世说为真理。在创作苔丝的时候,哈代已经变成了彻底的无神论者。苔丝和安吉尔都没有宗教信仰,而且哈代对安吉尔的两个哥哥与钱特小姐等虔诚基督教徒的描写也充满了厌恶与嘲弄,他说“宗教只不过是一块体面的,用来掩盖道德沦丧和愚昧的遮羞布”。苔丝经历了一连串
7、的悲剧之后,哈代质问苍天:“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她一心信仰、庇护世人的上帝在哪?”由此可见,哈代笔下的上帝,没有仁慈,没有同情心,一味地无情与冷漠。故事的结尾,哈代不无讥讽地说:“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之主宰对苔丝的戏弄也完了。” 在哈代看来,科学的昌明在消除了宗教的愚昧的同时,也夺去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使人们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两难境地自然促成了哈代哲学上的悲观主义。 2.3 时代的烙印对资本主义的不满与恐惧 哈代的一生贯穿维多利亚时代,前半生经历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亲眼目睹了英国农村发生的剧烈变化,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震撼英国农村的经济危机,为哈代 5Marlene Spring
8、er, Hardys Use of Allusion M,The Macmillam Press Ltd,1983,p.133. 6Florence Emily Hardy ,The Life of Thomas Hardy 18401928,London: Macmillam & Co Ltd,1962,p.153. 的创作带来悲伤忧郁的色彩。而他的悲剧创作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转折:一开始到受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影响,哈代在写作中重点描写不可克服的神秘命运;莎士比亚的影响,使得哈代将重点转向性格,认为性格是造成人们悲剧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易卜生戏剧向英国的传入,哈代加强了对悲剧中
9、社会因素的研究。在创作苔丝之前,哈代写了大量关于易卜生戏剧的笔记。从苔丝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哈代在描写苔丝的悲剧的时候,并没有完全从凌驾于宇宙之上的命运力量来解释。苔丝失身后,他明确指出:“我们那位女主角从此以后的身份,和她刚迈出她父母家的门坎、到纯瑞脊的养鸡场去碰运气那时候的身份,中间有一条深不可测的社会鸿沟,把它们隔断。”在用因果报应解释了苔丝一家被逐的原因之后,他又说:“只为村中的风化起见,也非这么办不可。”同样,在苔丝杀死亚雷之后,她向安吉尔说:“把他在我年少无知的时候用奸计坑害我的仇,把他由于我也间接地把你害了的仇,一齐都报一报”,这些一一表明哈代在承认苔丝的悲剧是“命运捉弄”的同
10、时,也指出了苔丝悲剧的社会因素。可以这么说,苔丝中不但凸显了哈代的宗教立场,还打上了沉重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烙印。 苔丝的故事发生在英国南部农村一个保有古风古貌的宗法制社会威塞克斯。时间背景定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侵入,使威塞克斯的封建宗法制社会经济秩序逐步被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商业化破坏替代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在它己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手掌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哈代亲眼目睹着静谧的乡村田园风光被破坏,无数农民失去家园,失去工作,失去他们珍视的生活方式。这让他难以接受,却又为这一切的必然,感到极端的无奈无助。 从苔丝中,我们
11、可以明显看出,哈代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满与恐惧。他称蒸汽脱粒机为“红色暴君一个木结构的怪物,皮带和轮子不停运转,残暴地折磨着她们的肌肉和神经。”“麦垛边的人全都腰酸背痛,喘着气”,特别是苔丝,“她那细细的胳膊和脚抖得多么厉害,简直跟条放了血的牛犊一样衰弱”。显然,哈代认为工业化的生产,资本主义的到来,历史的推进并没有为人们带来幸福美满的生活,相反许多人流离失所,生活境况极其悲惨。一面是基督教信仰的崩溃,精神上的迷茫,一面是自然的消亡,残酷自私的资本主义社会。他为人们肉体和灵魂上所受的摧残而哀伤,为思想中造物主的崩溃,以及不能冲破黑暗,找到一条光明的道路而彷徨。 哈代认为自然是一切生活方式的核
12、心,谋杀自然将会丧失一切人性,却又清楚地 知道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理智与情感的摩擦,让哈代陷入到对基督教以及资本主义的哀伤与绝望之中,从而奠定了哈代悲观主义的基石。历史的局限性,使哈代不能清楚解释眼前的矛盾,然而又找不出其他的出路。最终寄希望于随着时间宇宙的发展会有一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来引领人类找到幸福,但是在根本上他又怀疑人们或许从来没有幸福可言。 2.4 叔本华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我们把苔丝中的悲观宿命论与西奥多德雷塞(Theodore Dreiser)和史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等美国自然主义流派进行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一些不尽相同之处,其中之一就是苔丝
13、悲剧的必然是建立在一连串偶然事件之上的,由此产生了故事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强烈反差。我们可以用哲学上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并行发展的原理来解释。套用在这里,就是一个接一个“偶然”的积累把苔丝逼上了“必然的”死路,这些“偶然”让她即使不受这种伤害,也会受到那种伤害,即使不死于此时,亦将死于彼时,终将难逃步入毁灭的结局。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苔丝的短暂的生命中究竟存在着多少“偶然”,就从她与安吉尔订婚说起:坦白信“偶然”塞到了地毯下面;去爱敏思市寻求帮助,恰恰错过了仁慈的“父亲”,“偶然”见到了恶语相向的安吉尔的哥哥;回来的路上又“偶然”遇上皈依宗教的亚雷;绝望之中写给安吉尔的求救信,却又“偶然
14、”被耽搁了几天,结果安吉尔没能及时出现,苔丝再次走向邪恶的亚雷。这刚好印证了哈代所认为的,人的命运是被一种偶然的无法控制的超自然力量(circumstantial force)、机遇、巧合等决定的,这种力量是超越人类意志的宇宙内在意志力。无独有偶,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也认为:“世界上没有上帝,意志就是世界的本质,它象一个无恶不作的魔鬼,无休止地捉弄着芸芸众生,人类没有救赎,也没有希望。意志是使每一个人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夺与痛苦当中。”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来就是一个悲剧,只要生命的欲望,生命的意志还存在,人们就要在一个个悲剧中承受煎熬。 哈代很早就开始接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但一开始并没有对它做深入的
15、研究,直至后来叔本华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他才系统地阅读了叔本华的悲观论集。哈代小说创作的后期就深深受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出生本身就是痛苦的。”“他希望自己从来没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说没有垂死时的痛苦,死亡要比活着好。”这种悲观意识已经渗透到他的作品中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苔丝的一 生便是这种悲观意识典型代表。另外,哈代本身自幼性格孤僻,极度敏感,就像是他笔下的裘德一样,不愿意长大,回避世事,这使他贯以悲剧的眼光审视人生。面对资本主义与封建宗教法制度的冲突,他对社会变革的忧虑与困惑会自然而然地上升成为对生命本身的悲剧性思考。 对哈代悲观主义形成造成影响的,除了叔本华,还有赫伯
16、特斯宾塞、莱斯利史蒂芬、弗兰索瓦傅立叶、斯图加特密尔等。早在达尔文之前,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就已推广了“进化”一词,并且首次提出了“适者生存”。他把生物进化理论应用到人类社会,将自然选择机制引入社会学,形成了著名的达尔文主义:人类社会的生存斗争中,老弱无能的处于弱势,而强壮聪明的人自然处于上层。但是,哈代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在苔丝中,安吉尔愤怒地说道:“上帝不在他的天堂里:这个世界错乱了。”无名的裘德中,他争辩道“最伟大的人往往是失败者,而成功的人,则像鱼一样冷漠,像猪一样自私。”7后来斯宾塞发表了一系列哲学著作,第一法则,社会静力学等等,他说世界是由绝对于人类的不可知的力量构成的,也就是所谓的
17、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先祖是赫胥黎, 他认为人们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哈代十分赞同斯宾塞的不可知论的观点,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不可知论,否认世界上有一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哈代认为推动世界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探索,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除夕中感受到,所谓的推动力就是自然。斯宾塞的哲学思想使得哈代相信命运这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被自然所驱动,让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悲惨的境地。 莱斯利史蒂芬是哈代认为的同代人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他一生都很珍惜自己与无神论者史蒂芬之间的友情,史蒂芬的小说和诗歌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给予了哈代支持。而弗兰索瓦傅立叶对于基督教教义中的婚姻所持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哈代小说创作中
18、对于基督教婚姻的描写。弗兰索瓦傅立叶认为,基督教中关于婚姻的教义使得大多数人都承受着理智与欲望之间的煎熬。哈代将这种思想倾向通过自己的小说,特别是在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对基督教下的婚姻的恶意描述,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同样的,这一时期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位无神论者斯图加特密尔,也从不同方面影响了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形成。斯图加特密尔的论自由曾经让哈代无比倾心,密尔认为任何人只要在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基础上都有权享有绝对的言论自由与行动自由。相似的关于自由的争论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中贯穿 7Williams Merryn. A Preface to Hardy M.Beijing: Peking Un
19、iversity Press,2005 始终。 3. 现实的悲观主义 尽管,哈代曾经公开否认自己受叔本华的哲学观点的影响,一方面,他却也承认:自己的哲学观点是基于后期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而对叔本华的拓展丰富。的确,虽然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受到叔本华的影响,却又与叔本华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极其不同,绝非彻底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们所谓的悲观主义“事实上只是在对现实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质疑罢了。这种悲观主义是改善人的身心过程中所迈出的第一步。” 最后,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哈代痛苦地发现,人们各个方面的合理诉求受到社会的限制和责难,人们必须按照社会的意愿进行循规蹈矩的生活。作为一名正直的艺术家,哈代认为文
20、学应当“反映人生,暴露人生,批判人生”8,绝对不能为了迎合维多利亚中产阶级读者,抛弃创作中的坦诚。他决意打开人们的心扉,把各种欲望以及欲望背后的惆怅、悲愤和绝望公诸于世,他要以不快的、以事实为原型的“悲观主义”迎头痛击虚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并深刻思考人生、面对真实的世界。哈代的悲观是对苦难的正视,却又“不仅仅注视着过去,他思索着人类的前途,希望将来人类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善”9,要唤醒人类为自身幸福努力奋斗。他说:“我单独地怀抱着希望,虽然叔本华、哈特曼及其他哲学家,包括我所尊敬的爱因斯坦在内,却对希望抱着轻蔑的态度。”10像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苔丝,时时表现出的不甘失败、顽强
21、抗争的一面在人生屡次陷入困境的时候,每每不甘堕落、顽强抵抗的精神,勇敢地与人生的“不幸”做斗争。她这种顽强的品格,不懈奋斗的精神,也正构成了她最具感染力的品质。哈代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一方面无情揭露现世的丑陋罪恶,发表悲观论调;一方面相信这个世界会有所改善,并将这种希望寄托于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普通劳动者。苔丝的结尾处,安吉尔和苔丝的妹妹丽莎手拉手走向了夕阳,期待着明天的阳光,好像是哈代在告诉读者,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我们要怀抱希望和憧憬走下去 8Harold Oreled. Thomas Hardys Personal Writings (Macmillan Press Ltd.,1996),p.
22、127. 9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1870-1955英国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215.273.214.269.271.262. 10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1870-1955英国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215.273.214.269.271.262. 结语 托马斯?哈代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时代背景中强烈的社会反差,尖锐阶级斗争,使得他在生活中思想上充满着矛盾与冲突,这也让哈代对于资本主义有着强烈的不满与无奈。物种起源的问世,对人类进化的科学阐释从深刻地动摇了哈代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同一时期的哲学家,像是叔本华、赫伯特斯宾塞
23、、莱斯利史蒂芬、弗兰索瓦傅立叶还有斯图加特密尔等,他们的哲学思想同样对于哈代的悲观主义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托马斯?哈代将自己对于现实的质疑,对于人类命运的忧虑都充分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尤其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毋庸置疑地说这一部小说是他悲剧性小说创作的巅峰,自然也是对他面对生活的悲观主义的充分体现。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哈代的悲观主义并不等同于叔本华等哲学家的绝对的纯粹的悲观主义。面对生活,哈代不是完全陷入绝望的泥淖,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悲剧与不幸,他从未对人类失去信心,而是在绝望处怀抱希望,在悲剧中呐喊光明的到来,就如同他在德伯家的苔丝的最后,依然给读者留下了希
24、望的种子,想象的空间 托马斯?哈代对于生活以及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基于现实的悲观主义,为文学史上的悲剧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Casagrade Peter. 1992.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Unorgyodox Beauty .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 Dale Kramer.2000.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omas Hardy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Florence Emily Hardy . 1962.The Life of Thomas Hardy 18401928
25、.London: Macmillam & Co Ltd. Harold Oreled. 1996.Thomas Hardys Personal Writings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Marlene Springer.1983.Hardys Use of Allusion .London:The Macmillam Press Ltd. Thomas Hardy. 1965. Tess of the Drbervilles. New York : Airmont. William H. Pritchard . 1980.Lives of the Modern
26、 Poets.London & Bost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Williams Merryn. 2005 .A Preface to Hardy.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杜轶茜,2003,苔丝形象的分析与悲剧命运的解读,华中师范大学。 郭辉、陈倩,2010,德伯家的苔丝对工业革命的批判意识,长城, 2010,(04)。卡尔韦伯,1940,威塞克斯的哈代:生平和创作英文版,纽约。 李君,2009,哈代悲剧观在主要作品中的体现,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广海,2006,托马斯哈代的生活哲学在其主要作品中的体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刘进水,2007,托马斯哈代小说的悲剧性研究,山东大学。 刘建辉,2006,希望的呐喊者析哈代式悲观主义,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1870-1955英国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约翰玛西,1998,文学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 哈代著; 张谷若译,1984,德伯家的苔丝,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W.特伦特: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邵殿生译,哈代创作论集,199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