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 第一单元 单元导航本单元围绕“中国民间风俗”这一主题,安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三篇精读课文,藏戏一篇略读课文,习作:家乡的风俗,以及语文园地等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篇章页有两部分内容:上部分写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民风民俗;下部分写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提示了本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 从文化角度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各族人民在这块肥沃、广袤的土地上,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作
2、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各种民间风俗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本单元所选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三篇精读课文,由不同时代的作者运用精妙、传神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流动的民间风俗画,涉及到我国春节、腊八节、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这些文章、古诗中所展现的民俗风情唤起了人们对亲人、家庭、民族、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了人们对同宗同源的文化内涵的认同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藏戏这篇课文则向我们展示了流传于藏族地区
3、的一种名叫“藏戏”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充分表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 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看,本单元所安排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等课文皆为名篇佳作,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也是绝佳之作,特别是在安排内容的详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教学本单元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浸入式感受祖国民间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中蕴含的极为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出心中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要体会不同作家的文字风格、表达特点,汲取其写作精华。1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1_文体特点 (1)体裁: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第三者视角,描绘了
4、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一切事物,都经过了作者老舍情感的过滤,是美好的,是温暖的,是令人怀念的。 (2)写作顺序:老舍先生以时间为轴,按先后顺序将春节期间各种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串联起来,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各部分内容衔接自然。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素材安排:详略得当。春节,
5、在我国是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历时一个多月,期间各类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者在描述众多习俗时,进行了合理的详、略安排,如:在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时,作者只是较为简略地介绍了人们所做的准备,“必须大扫除一次”“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等民俗习惯也只一句话带过;但在描写除夕、初一、元宵这三个节日时,作者着墨较多,通过详细地描写环境的布置、人们的活动、街上的光景,表现了节日的热闹气氛和人们的喜悦心情;最后对春节的结束也只是简单交代。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人对北京春节重要的习俗印象深刻。 2文化内涵 (1)中国传统节日在一代一代流传的过程中
6、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表现形态。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鏖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最重要、最富特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蕨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襞示: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建人第一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名录: (2)风俗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风俗形成的因素复杂、多样,除了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语言因素等,对风俗的形成、发展及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 3语言表达 (1)北京韵味:老舍是出生于清末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北京极为熟悉,是第一位用地道的北京语言从
8、事创作的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北京为背景,用浓浓的北京味儿的语言写北京的人、北京的景、北京的事。从文中“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等儿化词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等民间俗语,“闲在、伙计、掺和”等地方特色语言中,都可以充分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文字中浓厚的北京韵味。 (2)俗白凝练:这里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陋,而是指老舍先生的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追求真意。老舍先生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恰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简洁明了,没有难懂不
9、解的词语,没有拗口难读的句子,更没有刻意堆砌的辞藻。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感到亲切自然。作家曹禺曾这样评价老舍先生的作品:“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悬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能读好“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等儿化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中的北京韵味,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时的热闹气氛。 3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写法,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习详略得当
10、的写作方法。4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难点: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会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写作素材的详略。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谍时板块:照片导入,走进春节 1分享照片。 师:在刚刚过去的春节,老师收到了很多同学过年时拍摄的照片,想和大家一同分享。(课件播放照片) 2交流感受。 师:大家发现了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点吗?(热闹、喜庆、团圆) 3。揭示课题。师:是的,春节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对全世界的华夏儿女都有着极为重要的
11、意义。可是正如单元导读中所写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在我国不同地区也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出示单元篇章页)相信大家看到这个单元的篇章页,就知道我们即将开启探索民风民俗之旅了。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看看老北京人过春节究竟有哪些风俗。(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板块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同桌互查词语。 师: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就请同桌两人互相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出示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悬灯结彩、有声有光、各有各色;同桌互相检查) 2全班齐读词语。 3读好儿化音,感受北京韵味。 师:课文中有一些含有
12、儿化音的词语,谁能带大家一起读一读? (出示儿化词语: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玩意儿;指名读;全班齐读)师:读得真不错!只有读好这些含有儿化音的词语,才能体会出老舍先生语言文字中北京韵味。板块三、理清脉络,分析详略 1明确写作顺序。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北京的春节的?请在课文中画出依据。 预设: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初一、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梳理春节风俗。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匾出这些日子老北京的风俗,并完成表格。 时间 风俗详略 腊八 腊月初九 到二十二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师:现在请同
13、学们小组交流,看看自己是不是把文中的所有风俗都找出来了。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课件,暂仅显示“风俗”栏内容)时间风俗详略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详腊月初九到二十二孩子们:买杂拌儿、爆竹以及各种玩意儿大人们: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略腊月二十三春节的“彩排”(鞭炮响起来,吃糖)详过了二十三扫房、备年货略时间风俗详略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详正月初一全城休息、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贩摆摊详正月初六店铺开张略正月十五悬灯结彩、燃放花炮、吃元宵详正月十九春节结束略 3初感节日气氛。 师:从上表中的这些风俗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 预设:丰富多彩
14、、热闹喜庆。 4分析详略安排。 师:看到作者在文中写到如此繁多的春节习俗,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些眼花缭乱了。那作者在介绍这些重要日子的风俗活动时,是不是对每个日子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呢?请同学们快去文中看看,并完成表格第三栏。 预设答案:课文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略写。(课件出示表格第三栏的内容) 5启发新的思考。 师:这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了老北京,对北京春节独特的节日习俗有了初步了解。在作者重点介绍的这些日子里,你最喜欢哪天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课后作业课文中四次提到放鞭炮这一习俗,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节点,并结合课文或生活经验简述其不同的
15、含义或作用。解答:参考答案及点拨:第1处:腊月二十三放鞭炮是过春节的“彩排”。第2处:除夕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第3处:初六放鞭炮是铺户宣告开张。第4处:元宵放鞭炮是孩子们的娱乐,也是对春节的“欢送”。第二课肘板块: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蒜瓣 高醋 饺子 铺户 吆喝 掺和 榛仁 通宵 燃放 彼此 无暇 骆驼 火炽 2小组成员互评、订正。 3引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喜庆。板块二 感受热闹,了解风俗 1自主品读。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持续时间长,每一天的民俗活动都不一样,那你们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请画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16、并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 预设(1):除夕真热闹 从“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这句话中,仿佛可以闻到饭菜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这句话描写了春节时各家各户不同于往常的装扮,让人感受到了一派喜庆的气氛。 “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灯火与鞭炮声代表着新年与旧年的交替。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从“万不得已、必定”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北京人对春节团聚的重视。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从“守岁”的习俗可以看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师小结:
17、老舍先生描绘的这一幅除夕图,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齐答)热闹。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描绘出这幅热闹非凡的画面吧! 预设(2):正月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 全城都在休息:春节是难得的假日; 男人们外出拜年:增进亲人、朋友间的感情; 女人们在家待客:增进亲人、朋友问的感情; 寺院开庙,小贩门摆摊儿:任人游览。 师小结:人们在这天都不需要考虑工作、学习,这是可以彻彻底底放松的日子。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这份放松的心情吧! 预设(3):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 元宵节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处处悬灯结彩,像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元宵节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二:看花灯和吃元宵。 师:看花灯和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两
18、大必备节目,可是作者为什么把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花灯呢?(对于作者来说,各形各色的灯更有吸引力,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 师:你们喜欢北京的花灯吗?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应相机指导朗读,读出热闹、红火、喜庆、快乐。) 3感受风俗的魅力。, 师:大家喜欢北京的春节吗?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过春节时的情况,想一想你们当地的春节和北京的春节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自由回答 师:那同学们想过为什么同一个节日在各地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 预设:由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经济不同、民族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师:形成风俗的因素复杂多样,除了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民族因
19、素、宗教因素、语言因素等,对风俗的形成、发展及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单元篇章页所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板块三 感受“韵味” ,学习表达 1体会“北京味儿”。 师:文章中除了所描写的春节习俗体现了北京风貌,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们感受到了北京特色呢?请画出这些句子或词语。 预设:京味儿语言。 师:请画出这些充满北京韵味的句子,并读一读。 预设(1):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和年画等。 预设(2):北京俗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预设(3):词语:掺和、一擦黑儿。 2感
20、受语言丰富。 课件出示:“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些加点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避免了词语的单调重复,使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3学会安排详略。 师:北京春节的风俗内容丰富,但作者在描写各种习俗时所用的笔墨并不相同,有的很详细,有的很简略,同学们是否思考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预设:最有特色;最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最热闹;最喜欢 师:所以,同学们今后在写作时,在有多个素材的情况下,一定要根据自己想表达
21、的重点意思来决定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只有详略安排得当,表达才清楚,中心才突出。板块四 总结收货 课外拓展 1总结收获。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团圆、祥和,也领略了老舍先生极具个人特色的写作风格。 2课外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春节的起源,探究其文化内涵。板书设计 风俗特点: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表达:时间为序 详略得当 北京韵味 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都有落到实处。特别是“领悟写法”这个目标,教师采用列图表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厘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再通过自主阅读、赏析,对老舍笔下最典型的北京春节风俗有了充分了解,并在朗读中深刻感受到了北京人过春节时那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气氛。同时教师也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根据内容的主次安排详略的。但在“比较自己家乡的春节和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这个环节,可以明显感觉到有学生对风俗的概念很模糊,一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传统习俗发生了改变,二是因为学生平常没有养成关注传统风俗的习惯。因此,今后教师须致力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