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4 ,大小:472.75KB ,
资源ID:306539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6539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淮南地区普通地质认识实习草稿.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淮南地区普通地质认识实习草稿.docx

1、淮南地区普通地质认识实习草稿第一章 实习区概况实习区主要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境内。位于东经1164011715、北纬3235之间,属江淮丘陵与淮北平原结合地带。在地质上属于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南与扬子板块相接,因此其地质特征上属华北型,且独具特色。一、行政区划与位置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跨淮河两岸。东与滁州市相邻,南与合肥市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相连,西与阜阳市交界,北与亳州市、蚌埠市相交。总面积2526平方千米。总人口240万人。全市辖田家庵、大通、八公山、谢家集、潘集5个区和凤台一个县。二、地形,地貌淮河为江淮丘陵与淮北平原的分界线,她由西向东流经淮南市境中部,其南岸多低山丘陵,八公山、舜耕山

2、、上窑山均在淮河以南,最高点为白鹗山,海拔241.3米;而其北岸则是河流冲积平原,海拔在20米左右。从南北两岸汇入淮河的支流有西淝河、架河、泥河、东淝河和窑河, 三、气候淮南市,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大陆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年均气温15.3 。四、物产与经济淮河两岸自古就是膏腴之地,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稻麦各半,东果西蔬,故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谣流传。西汉淮南王刘安创制的“八公山豆腐”更是世间一绝,蜚声海内外。淮南市的矿产资源以煤为主,另外还有磷灰石、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砂、紫砂、粘土等。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淮南因煤立市,1949年7月设

3、淮南矿区, 1950年9月改为淮南市。1952年4月淮南市由安徽省直辖。并随着煤炭开采延伸而发展,随着淮南老矿区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煤炭资源新探明储量的向南和向西延伸,1972年原属凤台县的潘集区,划入淮南市,1977年原属阜阳地区的凤台县划归由淮南市。依托优质而丰富的煤炭资源淮南市一直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力基地,目前装机容量830万千瓦,占安徽省电力生产量的近一半。淮南市为传统重工业城市,支柱产业为煤炭,电力,化工以及制药。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城市五、交通淮南市市内道路纵横成网,交通便利。与外交通的公路有206国道、合淮高速公路 合徐高速公路、及102、203、2

4、25、308、310省道等通往邻市、邻省。铁路则有淮南线、商杭线 和合蚌线,另外还有即将建成通车的京合高速铁路。水路主要是淮河主航道。六、地质研究简史 1949年建国前,我国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就在淮南地区及凤阳山区做过地质和矿产调查,如李四光先生曾于1936年对该地区前元古界地层进行过研究和划分,建国后很多专业地质队、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先后在本区进行过普查找矿、科研、地质调查等工作。本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由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77年3月开始,1978年10月完成野外验收及补课,1979年9月提交成果并完成验收。1987年淮南地区由省地质局337地质队,进行了1:1万的矿产地质

5、调查填图工作。由于本区煤炭资源丰富,且大地构造位置特殊,所以地质研究程度较高。更由于早期三胚层动物化石“淮南虫”的发现而蜚声海内外。第二章 淮南地区地质概况第一节 地层淮南地区地层为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淮南地层小区。地层发育主要为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但又有其特殊性,如猴家山组、 凤台组、 四顶山组、 寿县组等都是淮南地区特有的,更因九里桥组中发现世界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本区地层自下元古界的前长城系至第四系,除中奥陶统至中石炭统、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缺失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见表2-1)。一、上太古界(霍邱群)上太古界地层为霍邱群(安徽地质局3

6、37地质队1974年命名),在淮南地区出露不多,在唐山翟至东梁山一线以南、望峰岗东山余家有出露。主要为变质岩系,由角闪石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在角闪石片麻岩中,有长石岩脉、石英脉及伟晶花岗岩脉顺层贯入和穿插。据省地质局区调队资料,对黑云母、白云母或角闪石矿物用钾一氩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一般为1417亿年,铷锶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为24.46亿年左右。从岩石组合、岩化特征、构造面和变质程度及含矿性等方面分析,本区霍邱群可与豫西太华群、登封群对比。地层总厚度大于1521m。二、上元古界区内发育青白口系及震旦系地层。(一)青白口系又称八公山群,此名源于徐嘉炜(1958)的“八公山统”。由一套浅变质

7、或基本未变质的碎屑岩系组成,在泉山水库以西至望峰岗、余家山及上窑西陡山有出露。地层总厚度为573m。岩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曹店组(Qnc)、伍山组(Qnw)、刘老碑组(Qnl)。1、曹店组(Qnc)1978年由安徽区调队命名。系指凤阳群大理岩-千枚岩之上、伍山组石英砂岩之下的铁质砂砾岩。以往都将本组归属伍山组底部。虽其出露厚度较小且不稳定,但在广大区域断续出现,其岩相和岩性与上下地层均有差异,顶底都有沉积间断,属于山前坳陷类磨拉石沉积。厚度21米。本组砾岩分选较差,砾石磨圆度较好,砾径不等,1-3cm者居多,大者达30-50cm,成分以石英岩为主,次有千枚岩,片岩和大理岩等。泥砂质及铁质是基底式

8、接触式胶结。粗碎屑物都来源于下伏地层。岩石无明显变质,与凤阳群的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系之间有明显的变质作用间断,其与凤阳群应属不整合接触。表2-1 淮南地区区域地层表 地 层代号厚度(米) 地 质 特 征 新 生 界第四系Q未固结的沙、砾、泥第三系新N紫红色砂页岩老E 中 生 界白垩系上统 K2下统K1紫红色砂岩,泥岩夹砾岩侏罗系上统毛坦厂组J3m300火山岩,砂岩中统J2下统J1三叠系上统T3中统T2下统和尚沟组T1h1000紫红色砂岩,页岩刘家沟组T1l 上 古 生 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峯组P2sh180紫红色砂岩,页岩上石盒子组P2s530粉砂岩, 砂岩,页岩,含煤20-25层下统下石盒子组P1

9、x220粉砂岩,页岩与砂岩互层,含煤9-12层山西组P1s70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含植物化石石碳系上统太原组C2t112灰岩和砂页岩,煤层互层,含下统C1泥盆系D 下 古 生 界志留系S奥陶系上统O3中统O2下统马家沟组O1m147白云岩,灰质白云岩,页岩肖县组O1x224灰岩为主 夹白云岩 贾汪组O1j10页岩,泥质白云岩寒武系上统土坝组3t137白云岩,含不规则石英条带,风化后蜂窝状崮山组3g74上部页岩,泥灰岩,下部鲕粒灰岩中统张夏组2zh227厚层鲕粒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徐庄组2x200上下部灰岩,中部砂页岩下统毛庄组1mz140灰岩,页岩互层馒头组1m193上下部紫红色页岩.中

10、部灰岩,含三叶虫猴家山组1h120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页岩,底部砾岩,含磷凤台组 1f97灰红色厚层白云质砾岩、中厚层砾岩。元古界上元古界震旦系上统九顶山组Z2jd117浅灰色厚层白云岩,顶部为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的灰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倪园组Z2n38灰-浅红色条纹状含燧石结核白云岩四顶山组Z2s255白云岩为主,含叠层石下统九里桥组Z1j71灰岩,泥灰岩,含蠕虫化石寿县组Z1sh45砂岩青白口系刘老碑组Qnl530页岩为主,夹灰岩、砂岩伍山组Qnw22石英砂岩曹店组Qnc21砂砾岩中元古界Pt2下元古界Pt1太古界上太古界 霍邱群Ar21521角闪斜长片麻岩,同位素年龄27亿年2、伍山组(Qn

11、w)原名“伍山石英砂岩”,1952年创名。以凤阳县宋集剖面为代表。淮南地区仅出露于寿县的店疙瘩及山余家等地。岩性为灰白色含海绿石沉积石英岩,底部有时见石英砾岩。底部砾岩虽显示了与曹店组间的沉积间断,但分布局限,故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很多地段则直接不整合超覆于更老的地层之上。厚度22m。3、刘老碑组(Qnl)本组名称为谢家荣1947年首创。标准地点在寿县刘老碑。岩石为青、紫、黄等颜色以黄绿色为主,呈薄片状,页理发育,夹薄层泥灰岩及钙质粉砂岩,含丰富的低等动植物化石为特征。按岩性可分为下、中、上三部分:下部:青灰、紫红、灰黄色薄板状泥质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夹含海绿石薄层砂岩及黄绿色,厚254m。

12、中部:黄绿色页岩及薄层泥灰岩,厚243m。上部:灰色薄至中厚层泥灰岩及钙质粉砂岩,下部夹黄绿色页岩,顶部为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增多,厚187m。总厚度为530m。页岩内含多门类化石Chuaria(疑源类),Shouhsienia,Vendotaenides(藻类)等化石。与下伏八公山组呈假整合接触。(二)震旦系震旦系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中下部岩性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及白云质灰岩,上部以白云岩为主。区内分布广泛。其岩性自下而上划分为寿县组(Z1sh)、九里桥组(Z1j)、四顶山组(Z2s)、倪园组(Zn)、九顶山组(Zjd)。1、寿县组( Z 1sh)本组名称首见于1976年安徽省地层表。其岩性

13、主要为灰白,灰黄色中至厚层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性比较稳定,顶底均含钙质,见有徽古植物化石残片。厚度45m。本组石英砂岩致密坚硬,一般成山脊。该组在本淮河地层分区又称为四十里长山组,1960年由杨志坚创名,命名地点在霍邱县四十里长山。2、九里桥组(Z1j)该组由朱兆玲等(1964)以寿县城北九里桥命名。主要岩性为灰色中至厚层含海绿石粉砂质白云质灰岩,粉红色厚层含海绿石、粉砂质、泥质灰岩及薄层泥灰岩,局部夹薄层海绿石钙质石英粉砂岩,全组岩性较稳定。四顶山组除在本区八公山四顶山出露较好外,在凤台及上窑山、明龙山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与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呈假整合接触。厚度71m。含叠层石灰岩,

14、呈透镜体出现。藻类和蠕形动物繁盛,尤以富含叠层石为显著特征。3、四顶山组(Z2s)最早由徐嘉炜(1958)命名,创名地点在寿县城北四顶山。厚度255m。含Baicalia f化石。四顶山组可分下、中、上三段。下段:厚约48m。最下部为薄板状泥灰岩与薄层白云岩互层,中部为浅肉红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偏上夹有同生角砾透镜体,上部为夹有方解石团块和含“云雾状”石英结核的紫红色至灰白色的泥质白云岩和中厚层状白云岩。中段:厚约98m。自下而上为灰白色到黄灰色的中厚层状白云岩,含“串珠状”石英结核、燧石团块、燧石结核或条带。上段:厚度108m。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郑文武等入1981年将此段单独定名奶奶庙组。本段

15、底部为红灰色浅灰色“大竹叶状”泥质白云岩(即为角砾状白云岩)厚0.51.2m。中为红灰色到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多产叠层石向上为深灰色夹燧石簿层的白云岩本段底部的最上为含鲕状硅质条带的白云岩,风化后似“宝塔状”;中部为厚层白云岩夹燧石条带;顶部为黄灰色粗晶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叠层石碎屑。4、倪园组(Z2n)由苏皖两省区调队(1977)联合命名,创名地点在江苏省铜山县倪园庄。主要为灰-浅红色条纹状含燧石结核白云岩,厚38.47m(3792m)。可分成两个岩性段:下段以灰白色中-厚层条带状含硅泥质白云岩为主,时见燧石结核,底部局部夹凸镜状和似层状石英砂岩。含叠层石Anabaria f.,Ar

16、chaeozoon f.等。上段为灰白色薄-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和结核,微细水平层理发育,5、九顶山组(Z2jd)本组创名地点为灵璧县北东部之九顶山。岩性以及浅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白云岩、含灰质或硅质白云岩为主,底部皆为竹叶状灰岩。含叠层石Tungussia f,Baicalia f等化石。厚117m。三、下古生界区内发育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一)寒武系()本区寒武系地层分布广泛,八公山区、舜耕山区、上窑山区和明龙山一带均有出露,主要为一套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碳酸盐沉积,总厚度达1400m。与下伏青白口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系内各组均为连续沉积。分上、中、下三统。1、下寒武统(

17、 1)由凤台组、猴家山组、馒头组及毛庄组组成。区内除明龙山之外,其它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八公山区出露最广。(1)凤台组( 1f)为徐嘉炜(1958)创建,当时泛指凤台县东南八公山区下寒武统下部的一套砾岩。为一套灰黄、灰红色砾岩,顶部为灰绿色页岩。下部为石灰角砾岩,断续分布于青白口系之上,岩石为灰红色,局部为灰黄色,砾石呈棱角半棱角状,排列混乱,分布不均,大小不一(0.510cm,大者可达50cm以上),砾石成分为白云岩、少量燧石及泥灰岩,被白云质所胶结。厚层状,至今未获化石依据。厚96.79m。与下伏九顶山组地层为假整合接触。(2)猴家山组 ( 1h )为徐嘉炜(1956)创建,命名地点在淮南市

18、猴家大山。下部为磨圆度极好的灰、灰黑色薄层磷砾岩(或磷矿层)和灰黄、微带灰红色厚层砂质灰岩,含三叶虫Hsuaspis、腕足类和软舌螺;中部为浅灰、浅灰黄色中薄至中厚含硅灰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含三叶虫、腕足类和软舌螺,厚76-136m;上部为浅灰、灰色中薄至中厚层灰岩、鮞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含三叶虫Megapalaeolenus、腕足类和藻类。厚120m。(3)馒头组(1m )馒头组原名馒头页岩,为B. willis和E. Blackwelder(1907)创建,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张夏镇南馒头山。本组分布广泛,厚度大,层位稳定,按岩性组合分下、中、上三部分,总厚193m 。下部:紫、肝紫

19、色为主,顶界夹5m厚的紫灰色中厚层瘤状泥灰岩和1m厚的灰黄色页状泥灰岩。底为灰白、灰黄色中薄至中厚层含海绿石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在2m左右,本层厚度及岩相在淮南各区均十分稳定,在大面积范围内均作可靠的分层标志,厚度55.33m。含三叶虫Redlichia sp,Girvanella sp等化石。中部:灰、局部微带灰红色中厚至厚层豹皮状灰岩、豹皮状含白云质灰岩夹同色厚层含燧石团块,燧石结核灰岩。厚度49m。含Helcionella sp。上部:紫红、紫黄色页岩,粉砂质页岩、灰黄色钙质页岩与紫灰、黄灰色中薄层含海绿石灰岩,含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及瘤状泥灰岩组成比例不等的互层。局部灰岩含藻、含砾和

20、细鲕,并显示竹叶状构造。页岩普遍含云母小片,泥灰岩表面疙瘩状突起明显。厚111m。含Redlichia sp。(4)毛庄组(1m z )为卢衍豪、董南庭(1953)创建,命名地点同馒头组。岩性自下而上可以分为:下部:灰黄、黄灰色中薄至厚层灰岩,含藻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条带灰岩及少量灰、紫灰色中薄层细鲕状灰岩。底部产一层葛万藻和一层叠层石。沿走向稳定,与下伏馒头组层位分界较可靠,厚33.76m。中部:紫绿色中薄层含海绿石云母灰岩、紫灰色中薄层鲕状灰岩,灰黄色中厚层灰岩,灰黄色中薄层泥灰岩与紫红色含粉质页岩,同色含粉砂质泥岩互层,厚50.16m。上部:浅灰、灰白色厚至巨厚层,中鲕条带状含白云质灰岩

21、、灰黄色中薄层细鲕状灰岩、细至中鲕状含白云质灰岩、含葛万藻白云质灰岩,含粉砂质灰岩、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紫红、紫灰色粉砂质页岩。厚度68.4m。总厚140m。含Girvanella sp,Shantungaspis sp,Redlichia sp。2、中寒武统(2)本统包括徐庄组、张夏组。区内均有分布,化石丰富。(1)徐庄组(2x ) 本组命名人和地点同毛庄组。自下而上分三部分。下部:灰白色厚层灰岩,褐黄色中厚层含葛万藻白云质灰岩,厚12.27m。含三叶虫和海绿石。中部:紫红色页岩、紫色页状含云母粉砂岩及浅棕、紫黄色中簿至中厚层粉砂岩,含粉砂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0.67m厚的灰、绿灰色中厚层

22、含海绿石灰岩,厚68.09m。上部:灰青色中厚至厚层含泥质条带的碎屑状白云质灰岩、微晶条带状白云质灰岩,局部显豹皮状和细鲕,厚度109m。总厚度200m。含Bairella sp,Poriagraulos sp,Sunaspis sp。 (2)张夏组 (2z )原名张夏石灰岩,为B. willis和E. Blackwelder(1907)创建,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张夏镇。本区大百家山一带出露较好,化石丰富,可分综合成上、下二部分:下部:青灰、灰黄色中厚至厚层,细至中鲕条带状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微晶灰质白云岩、微晶白云质灰岩。局部含同生砾,并显“似豹皮状”特征,厚度106m。上部:灰黄,紫

23、黄色薄至中厚层砾状白云质灰岩、细晶白云岩,细鲕状灰质白云岩。顶部为厚6.6m含铁泥质条带状灰岩,其中含海绿石,厚度40m。总厚度227m。含Crepicephalina sp,Damesella sp,Hyolithes sp。3、上寒武统 (3)淮南矿区上寒武统发育较差,上、下分土坝组、崮山组,主要分布在八公山东,南丁家山至车路山一带,以及舜耕山北坡。(1)崮山组(3 g ) 原名崮山页岩,为B. willis和E. Blackwelder(1907)创建,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崮山唐王寨。本组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以白金山至土坝子剖面出露较好。岩性为灰、黄灰色中厚至厚层中鲕状含白云质灰岩

24、,岩石具园锥状迭层石,底部为厚15cm的浅灰色竹叶状含白云质灰岩,此层是与张夏组的分界标志。厚度33.21m,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上部:浅灰、微带黄红色中厚至厚层含硅质灰质白云岩与土黄、粉红色薄层页状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质灰岩不规则互层。前者岩性坚脆,后者结构疏松易风化,厚度42. 25m。总厚度74m。含Blackwelderia sp,Drepanura sp。(2)土坝组 (3 t)由徐嘉伟195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矿区土坝孜一带。其它地区亦有出露,岩性较为单一,化石稀少,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浅黄棕色厚层微晶至细晶白云岩,含灰质白云岩,性坚硬、显微层理,风化面呈褐黄色具刀砍状,

25、厚度15.68m。上段:下部为黄白、微带黄红色厚层硅质结核白云岩,坚硬致密,具硅质结核,有时形成硅质薄皮,风化后白云质流失,硅质突出,显示蜂窝状构造,厚21.47m;上部为黄白、浅肉红色厚至巨厚细晶、微晶白云岩,风化面褐黄色,溶沟发育,岩石非常坚硬,厚134.66m。总厚度137米。含Scaevogyra sp,Helcionella sp。(二)奥陶系(O)区内奥陶系地层出露不多,主要在舜耕山北坡、八公山东南部唐家山及土坝孜一带,其次在毕家岗、李咀孜煤矿之西及山金家煤矿以南有零星出露。本区缺失中上奥陶统,下奥陶统自下而上分贾汪组、肖县组、马家沟组。主要为一套海相灰岩、白云岩沉积,地层总厚为2

26、50m。本系与下伏上寒武统土坝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余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1)贾汪组(O1 j )原名贾汪页岩,为李四光和谢家荣(1932)创建,命名地点在江苏徐州贾汪。底部为24m厚的灰黄色板状泥灰岩夹黄绿色薄层钙质页岩、上部为角砾状石灰岩和土黄、灰黄、黄色中薄至中厚层泥质灰岩,厚度为10m。(2)肖县组(O1x)本组为安徽地勘局325地质队(1974)创建,命名地点在萧县团山。上部为黄灰色含灰质白云岩,夹灰黄色薄层含泥质灰岩,下部为灰褐色厚层白云质灰岩与黄灰色薄-中厚层泥质灰质白云岩互层。厚度224米。含Eoisotelus sp。(3)马家沟组(O1m )原名马家沟灰岩,为孙云铸和杨

27、钟健(1922)创建,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冶里附近小马家沟至大马家沟之间。下部为灰色白云质灰岩,夹泥质条带和泥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往上为灰色中厚层致密白云质灰岩,有时含泥质,局部夹泥灰岩。中上部为棕灰、灰褐色中厚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顶部有时为角砾状灰岩,厚度147m。含Ormoceras orientale Endo, Armenoceras coulingi(Grabau)。四、上古生界由石炭系和二叠系组成,是淮南煤田的赋煤地层。(一)石炭系(C)石炭系在区内仅发育上统太原组,零星出露于山金家、赖山集、老龙眼水库、上窑缸厂以南等地,由一套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组成。与下伏奥陶系马

28、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1、太原组(C3 t )原名“太原系”(1922),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改称太原组。由灰深灰色石灰岩、粘土岩及细中砂岩组成,夹510层不稳定薄煤及炭质泥岩。厚112m。产长身贝等腕足类、珊瑚、海百合茎及假纺锤蜓(Pseudofusulina sp)、Triticites sp等化石。(二)二叠系(P)与石炭系相伴分布,在罗山、老龙眼水库及泉山农场一带见有零星出露。二叠系为区内主要成煤岩系,为海漫沼泽相含煤碎屑沉积,总厚度大于1960m。本系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关系。1、下二叠统(P1)下二叠统包括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1)山西组(P1s)原名“山西系”,为维理士(Willis

29、B.)于1909年所创。标准剖面在山西太原西山。厚度70m 。由灰黑色泥岩、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砂岩(有时相变为砂泥岩互层)组成,上部砂岩含较多的云母片。下部有12层菱铁簿层(或砂岩中含菱铁结核),下部含煤13层(A1A3)。产植物化石Cordaies 科达 Ca1amites 芦木 Plagiozamites sp斜羽叶 Callipteridium sp丽羊齿 Pecopteris sp 栉羊齿 Compsopteris sp焦羊齿。(2)下石盒子组(P1xs)来源于“下石盒子系”,系赫勒(1926)、丛林那(1922)所创的“石盒子系”中细分出来的。标准剖面在山西太原西山。厚度220m。由深灰、灰、浅灰、灰白色泥岩和砂岩组成。含煤1316层(B4a至B11c上煤层),多集中在中下部和中部,大部分可采和局部可采。底部发育一层412m厚的含砾中粗砂岩,中上部常有23层石英砂岩(或中砂岩)。产植物化石Cordaies(科达)、Odontopteis sp(点羊齿)、Compsopteris sp(焦羊齿)Lepidoidendron Polygonale(封印鳞木)、Nilessonia sp(尼尔桑)Sphenophyllum sp(楔叶)、Pecopteris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