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6.72KB ,
资源ID:305889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5889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docx

1、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历程, 即从心理取向到社 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 以个体的 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 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多元化取向从认知、社会、 组织和情境的复合视角看待信息行为,三种研究取向对人类的信息行为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关 键 词】信息行为/心理取向/社会取向/多元化取向信息行为研究涵盖信息的需求、搜寻、组织、评价和利用。信息搜寻行为是 信息行为研究的环节之一,是指个体从意识到有信息需求至满足其信息需

2、求为止 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连串活动。本文探讨的范畴为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不过 多涉及信息的组织、评价和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深受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信息行为 的研究经历了由“系统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范式的转变,“用户为中心” 开始成为信息行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除了用户研究的数量增长外,该领域在理论 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 理论,推进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行为的研 究经历了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 1。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

3、 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过程;社会取向注重社会因素,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对个体信息行为的影响 和塑造;多元化取向强调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交互过程, 关注复杂的信息搜寻活动中的个体、情境、工作任务和其他各种相关因素。本文将对这三种取向、 理论及相关的信息行为研究进行具体论述。1心理取向(Psychological Approach )在“用户为中心”成为主流研究范式之前,系统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最佳匹配算法、查询与文献匹配、查全率和查准率、全文检索等方面产生了积极 的成果,“但是系统方法过于机械化,要求用户适应系统,关注系统的内部程序, 强调人工制品(如文献)或物理媒介所记录的知识的表达,

4、忽略了用户的情感和 认知能力而受到批评” 2。以“用户为中心”即是从用户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等)角度审 视信息行为,称为心理取向。心理取向摒弃了系统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强调信 息概念的主观性质,重视个体的信息需求和对个体信息行为、信息交流效果的研 究。从系统取向转向心理取向意味着研究的重点从信息以及承载信息的系统转移 到信息消费主体的内在认知和系统化, 从信息服务实践上说,二者的转变最终体 现为信息服务思维的转变,即从采取信息供应系统来推理用户信息行为的 “自上而下”的研究路线到用户自主产生信息需求,指引着信息供应系统“自下而上” 的研究路线,用户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利用中的核心地位

5、自此确立。 心理取向代替系统取向,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行为研究的主流纲领, 与此同时,研 究方法也从定量向定性转变。1.1心理取向的理论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是心理取向的主要理论依据3。认 知心理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 要年份,在这一年中,几项重要的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 如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纽厄尔和西蒙的“通用问题解决”模型。 1967年奈 瑟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 立的流派。后来,一些科学家将几个独立学科,如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逻辑 和认

6、识论等加以综合,形成了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在认知科学与心理学领域都 占有主导地位,并与计算机科学一起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将人脑看做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 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其核心 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认知视角的特点在于:“以个体为分析单元, 通过观察个体的外在行为探索其认知过程的特征” 4;倾向于对个体的认知研究做超越情境的分析,不考虑信息行为的情境因素;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知识 结构对个体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的决定作用。 在

7、研究方法上,通过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个体的认知过程,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1.2心理取向的信息行为研究在认知视角的影响下,信息学家倾向于模拟人脑解决问题的过程, 挖掘信息 需求(问题)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开展信息搜寻行为,解决信息需求(问题)是这 一阶段信息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1.2.1信息需求20世纪70年代是心理取向研究的起始阶段, 最大的贡献是将用户需求由作为常量的假设转为变量的假设。关于信息需求比较知名的理论是 Belkin的“知识异常状态”和Devin的“意义构建理论”等。Belk in于1980年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异常状态(An omalous State ofKno

8、wledge)理论,认为信息需求起源于认识到自己既有的知识状态发生异常, 现有的知识结构无法运用于目前任务的情况, 寻求各种信息是为了解决知识结构 上的异常状况。其次,知识状态具有动态的特质,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亦有所不 同,因此信息搜索过程不仅是检索行为上的变化而已, 需要考虑在检索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面临的认知与心理差异。“该模型被经常用于信息检索系统设计的过程, 对于信息搜索过程中获得更广的信息起到桥梁作用,可以用于跨越知识鸿沟”。此外,Dervin在1992年提出“意义建构理论” (Sense-making Model),以解释信息需求产生的原因7。她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情况与认

9、知不同而产生的差距是信息需求的来源。 换言之,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状况无法从其现有的知识或认知中获得解释或理解时, 也就是当下所拥有的知识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或情境产生落差时, 需要从其他人或者资源获取帮助,这样就形成了信息需求。Dervin的“意义构建理论”强调了个体在信息行为过程中 对信息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 8。1.2.2信息搜寻行为过程研究为了满足信息需求,个人就会寻求信息,有多位学者对搜寻过程进行建模。已有的模型中Kuhlthau、Ellis 和Cole的模型最具代表性。Kuhlthau以学生撰 写报告的心路历程为对象,将用户的信息搜索过程清晰地划分为任务开

10、始、 主题选择、聚焦探索、焦点成形、信息收集、呈现/搜索结束六个阶段。Kuhlthau的 研究使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强调用户心理情感的作用,关注用户在每个阶段的 思想、情感和行动的变化9。Ellis的信息寻求模型并不以查询行为的阶段来加以区分, 而是更贴近现实中的信息搜寻行为。整个查询过程从“开始”起,经过浏览、链接和监视三个程 序到达“区分”环节。在区分之后是“提取”信息,所得到的信息在经过“查核” 后,整个信息查询行为结束10。Cole收集并研究了 45位博士生信息搜寻行为的数据,他把搜寻过程分为五 个阶段:搜寻开始、代表性的活动、证实所收集的信息、结束、产生影响的过程。 Cole认为,每

11、一个搜寻阶段的完成都是一个改变个人知识结构的过程,最终的 结果是产生了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将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其次,Cole 对于个人信息行为发生的起点状态有进一步的认识。 他在研究中提出“零阶段”,即前意识阶段,这一阶段能够激发用户使用已有的数据和知识采集信息, 为信息接收的最佳引起阶段2。心理取向为人类信息行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对研究范式从以系统为中心转向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是心理取向也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很多学者批评心理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沦为精神论方法,将认识论方 面的问题心理学化,而不是以认识论审视心理学问题;通过研究个体来研究知识, 忽视了历史、

12、文化及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塑造11。这些批评直指心理取向社会维度的缺失,而社会取向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缺憾。2社会取向(Social Approach )对心理取向缺陷的认识成为社会取向发展的契机。 20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取向慢慢兴起,主要研究不同群体的信息行为模式以及社会和组织结构对信息 行为的影响。社会取向改变了心理取向对个体认知过程中信息行为的关注, 实现对情境因素的超越,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 文化背景之中。与心理取向相反,社会取向认为信息需求不是理解信息行为的关键, 社会环境、组织和政治结构才是信息行为的主要推动力;倾向于将人视为生活在特定 情境中的一个“角

13、色”,而不是信息系统和服务中的“用户”,因此,信息行为 的研究不能局限在独立的个体或者脱离特定的情境,而应该重视社会情境、社会 状况和话语等。实证研究是社会取向的主要研究方法, 其中访谈法和民族志的应 用创新了图情学的研究方法。2.1社会取向的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是社会取向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它发端于 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具体指一个人或一组人联 结着一个人或一组人的社会关系(如友谊、买卖、相同的会员身份等),个人可 借此网络维持某个社会认同并建立社会接触, 进而取得相关资源,强调社会网络对信息行为的影响。社会网络的节点依赖联结产生联系,联结理论是网络

14、分析最 基本、最核心的理论12。根据彼此联结的强度,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强联结 是指具有相同社会特点或相互信任、互动频率高和情感亲密度高结成的关系,它 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联结。处于强联结中的个体,虽然容易获得信息,但由于处于同一圈子,信息的重复性较高,限制了个体对外界新知识的获取。 弱连接 是指人们在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建立的联结,处于弱联结中的个体之间社会经济 特征不同,拥有的异质性信息比较多,相对强联结更能跨越社会界限去获取信息, 获取新信息的几率较高13 o社会网络理论在国外的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较普遍, 研究有两个取向:(1)探讨社会网络与信息行为的关系。Chatma n运用社会网络

15、理论研究了退休女工的 信息需求和行为。(2)探讨弱联结与资源获取的关系。Dixon使用弱联结理论 解释了即便是有能力提供重要信息给使用者的机构, 例如图书馆或政府机构,但是由于缺乏弱联结将资源与使用者联结起来,他们提供的信息使用率并不高14 o2.2社会取向的信息行为研究社会取向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当属美国当代著名图书情报学家埃尔弗瑞达?查特曼(Elfreda A.Chatman ) 1 。20世纪80年代,查特曼开始信息行 为研究之时,该领域基本上由心理取向主导。 她首先放弃了认知学和心理学, 转 而从社会学借鉴了相关理论,将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扩散理论、 异化理论、满意 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

16、应用到人类信息行为的研究。 其次,她对信息行为理论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信息贫穷理论、圆周生活理论和规范行为理论,解释了 “小世界” 不使用、不分享信息,信息贫困的原因与现象。对弱势群体的长期关注,使查特曼逐渐认识到, “小世界”中存在着鲜明的社会规范,成员的信息行为(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习惯和信息价值判断等)、正 常行为的标准与范围以及局内人和局外人的界限等都会受到这些规范的限制4,对行为的规范导致了世界观的形成,即使没有信息,多数情况下“小世界” 的生活也会运作正常。生活在“小世界”中的人出于自我保护和不信任,与外部 世界的信息交流基本是个人信息保密、传递虚假信息、规避风险和依据情景相关 性判断

17、信息价值,很少自觉从外部获取信息,除非出现很关键的问题或者“小世 界”的生活已经不能正常运转,“小世界”的人才会跨出“小世界”去搜寻信息, 与外界的隔阂或交流屏障导致了“小世界”的信息贫困。国内学者肖永英等对广州市海珠区城市低收入者信息获取行为的实证分析是应用查特曼理论较为突出的研究案例15。该项研究分析了影响该地区低收入 者获取信息的因素: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缺乏、生活状况的限制、 个人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研究发现,低收入者最需要的是与生活相关的信息, 特别是医保信息、教育信息、饮食健康信息。另外,民生八卦新闻等也是他们较 为关注的信息,较难获取医疗医保、社会福利、法律等比较专业的

18、信息。低收入 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主要是大众传媒,特别是本地电视和报纸,其次是居委 会、与相似人群的社会交流,很少使用印刷型资料和网络信息。肖永英的研究为 公共图书馆对城市低收入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提供了参考。 但目前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对于弱势群体的信息困境需要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转变为对更加广泛的社会范畴之内的个体、 群体的信息行为研究,弥补了心理取向所缺失的社会维度。 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 主要关注社会情境,多数的研究通常针对某一特定群体,且研究结果无法在不同 的情境中得到验证,因此,很少能提供关于信息行为的一般性描述。3多元化取向(Multidimen

19、sional Approach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人们对真实世界中人类信息行为复杂性认识的提 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单一的观点或研究范式感到不满。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减 少研究的复杂性,但却将信息行为理想化,并不符合人类信息行为的实际,因为 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无论心理取向还是社会取向都无法涵盖信 息行为研究领域的所有问题,无益于信息行为本质和机理的探讨。因此,多元化 的研究取向应运而生。它从心理、社会、情境、组织和任务等复合视角看待信息 行为,使人们对信息行为的认识更加全面,弥补了之前研究的片面性。此后,对 情境、工作任务等概念的探讨逐渐展开,并日益受到重视。从经验出发,

20、假设相 关因素并加以验证、实地研究以及建立多元概念架构是多元化取向研究的主要方 法。3.1多元化取向的理论多元化取向与前两种路线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是基于用户所在的情境来分析 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对信息需求的产生进行整体性和结构性的理解。 从多元化视角研究信息搜索行为,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泰勒的信息使用环境理论和 Sonnen wald的信息视域理论。3.1.1信息使用环境理论泰勒在1986年首次提出信息使用环境理论 (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 简称IUE),并在1991年进行了完善16。信息使用环境,就是以使用者对信 息的需求、搜集、评估与利用作为出发点,利用内外

21、部产生的信息,考虑当时使 用者所处的环境,使用资源、产生决策、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策略的过程。根据泰勒的描述,信息使用环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人、问题、问题解决 方案和环境场所的特征。泰勒认为,在IUE中,人们会在特定时刻选择对他们有 用的信息,信息选择的过程会受到IUE当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IUE能 够影响信息的流动与使用,并可作为判断信息价值的标准。泰勒的IUE以使用者 为中心处理社会情境中的信息,体现出鲜明的社会取向与心理取向相结合的特 色。此外,泰勒将使用信息的人基于职业和社会角色划分为专业人士、 私营业主、特殊群体等不同的群体。泰勒的分类表明,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信息用户,

22、不同环境下的用户会表现出不同信息行为特点, 因此,他认为,了解人类信息行为必须要研究不同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特点,以提高信息系统服务的质量,更 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17。泰勒的分类观点促进了不同领域内信息行为研究的 发展。IUE理论主要应用在管理者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行为、网站门户的设计问题、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和儿童使用环境的研究等。3.1.2信息视域理论Sonnenwald在 1999 年提出信息视域(Information Horizons )理论,是一 般性的概念架构与方法,用来解释人类信息寻求和使用行为, 透过数据收集及分 析,探讨人类在情境中的信息寻求行为18。该架构的基本概念有

23、情境(con text )、状况(situation )以及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信息视域包含五个基本命题:(1)人类的信息行为由个体、社会网络、状况和情境组成。(2)个体能感知、反映以及评估他人或自我等周遭环境的改变, 信息行为是个体基于知识缺乏时的一连串反应与评估的行为。(3)当个人要决 定进行搜寻行为时,会在他的信息视域中寻找信息。(4)人类的信息寻求行为 可以视为一种个体与信息资源之间的协同合作。(5)信息视域可由各种信息资 源组成,可视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中,使用者会从中选择最佳 方案并采取最有效途径展开一连串的信息检索。Sonnenwald的信息

24、视域理论整合了诸多相关研究结果, 虽然Sonnenwald承认该架构过于庞大,要完成需耗费不少的时空成本,但传达了许多可能探讨信息 行为的角度,研究者可根据不同的关注角度,发展出不同的研究设计。信息视域理论主要应用在研究信息寻求过程中的决定、何时使用信息资源、 为何使用信息资源,包括个人存取或不存取资源的情况、人际资源或信息资源之 间的关系、个人喜好和信息资源的评估、在信息寻求过程中情境及状况的影响等 方面。3.2多元化取向的信息行为研究多元化研究倾向于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信息行为进行细化研究, 多以用户建模的形式出现。多元化取向的用户建模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这些模型通过相关变量描

25、述和解释一系列信息行为,而不是描述行为的过程(如信息 搜寻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非线性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趋向。其次,模型 描述了信息的需求和来源,涵盖了如工作、任务、日常生活等研究情境,分析了 更多变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9。笔者在此选取三种具有 代表性的信息行为模型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分别是信息检索领域的 Bystrom &Jarvelin 模型、专业人员领域的Leckies模型和日常生活领域的Savolainen模 型。Bystrom & Jarvelin 模型认为,信息寻求行为随着个人的经验及认知而有所不同,且受到个人因素、环境组织、情境因素(如可利用的时间多寡)及个

26、人 检索类型的影响。模型分析了“任务复杂性”、 “搜寻风格”对搜索行为的影响和“情境”对信息需求的影响,适合于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 20 oLeckies模型综合文献中对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员的相关研究结果, 提出“专业人员信息查询行为模型”。该模型强调,专业人员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需求来自于工作角色与任务,这些要素促使信息搜寻行为的发生。 该模型指出专 业人员的信息搜寻行为的过程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即“信息意识”和“信息资源 的特征”,为研究特定环境中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借鉴 21。Savolainen提出了日常生活信息搜寻模型(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Seeking

27、),改变以往多以研究人员或职场群体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的研究特点, 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探讨解决健康、消费、娱乐和休闲等与职业或工作非相关 问题的搜寻和获取行为。该模型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了个人因素和情感、 对待生活的乐观与悲观的心理因素、 环境变量包括目前的健康状态和可用的时间 等对信息行为的影响,强调社会背景、交流、访谈的重要意义,为信息行为研究 提供新的思路22。多元取向使人们对信息行为的认识更加全面, 开阔了研究的视野。但也存在局限,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要研究所有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对研究者 和技术手段的要求非常高,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完全满足23。其次,多元视角“使信息行为研究

28、的边界和理论框架的整体图景趋于模糊,呈现一种泛化的倾向 ” 24。4结语从系统方法到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 再到多元化取向,每一种信息行为研究理论的转变都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并在特定的时代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但它们 之间并非只是排斥或者取代的关系,相反它们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互补性。随着研 究的发展,不同视角的融合将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趋势。 其次,信息行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图情学对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兼收并蓄及实践运用。 不同的思潮给予信息行为研究不同的启示,如何将这些思想融入信息行为研究的体系仍然是 今后需要探索的重要任务。【参考文献】1Raya Fidel, Annelise M Pejterse

29、n, Bryan Cleal, Harry Bruce. A multidimensional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human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collaborativeinformation retrieva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ee andTech no logy, 2004(9): 939-953.2迪莉娅.西方信息行为认知方法研究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 : 97-103.3Gary Mar

30、chionini. Human-information interac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 ntJ.Library & In formation Scie nce Research, 2008(30): 165-174.中国图书馆学报,201C(1) : 4-19.5Belki n Nicholas. Ano malous states of kno wledge as basis for in formatio nretrieval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ee, 1980(5): 133-143

31、.6张岩.移动搜索需求及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 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0) : 1-24.7Dervin B. From the min ds eye of the user: The sen se-mak ingqualitative-qua ntitative methodologyM. Glazier J D, Powell R R(Eds). QualitativeResearch in In formati on Man ageme nt. En glewood. Libraries Un limited, 1992: 327-338.8宋雪雁,王萍.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述评J.情

32、报科学,2010:625-629.9Kuhlthau C C. Developing a model of the library search process: Cognitive andaffective aspectsJ. Refere nee Ouarterly, 1988,28(2) :232-24210Ellis D. The physical and cog nitive paradigms in in formatio n retrievalresearch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2, 48(1): 45-64.11邹永利.情报学认知学派评述 J.图书馆论坛,2010(12) : 96-100.12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