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219.88KB ,
资源ID:305175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5175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议论说理类散文.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议论说理类散文.docx

1、议论说理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暗影生异彩季季1我跟一群十七岁的女孩子聊天,她们问 起我平时有些什么娱乐,当时我几乎愣住了。当 我提到我的娱乐包括了 “暗中静坐”时,那些十 七岁的女孩子差不多都睁大了眼睛: 仿佛充满了 疑惑和惊骇,同时掺杂着一种想要探索真相的兴 味。2其实,不能心领神会暗中静坐的乐趣,是 十七岁女孩们的一种本分。她们的生活本就瑰丽 多姿,哪知道生存的背后尚有暗影呢?我也曾经 十七岁,曾经活得喧哗多姿,曾经充满了泡沫般 华丽飞扬的梦幻,而那些,终于都在生存的这条 路上渐次挥发,终而远离了。3我幼时住在乡村,最能领略先作垃圾再作 泥土的过程之艰辛与庄严。乡村的农家,大都

2、有 一间作堆肥的房子,他们把所有会腐烂的垃圾都 堆在那仅有一扇门可供出入的房子里。过了一段 时日,垃圾都已腐烂,他们就装进牛车,运到田 里去施肥。到了那个时候,它们的身份和价值有 了奇异的变质:它们不再是垃圾,不再是堆肥; 它们化为泥土,而且化为沃土,使地上的生命因 而活得腰杆更直,收获更好。它们消失了本来的 自己,但是它们成为能滋养生命的泥土了。4在我的生命发酵和腐烂的那段时期,我时 常想起垃圾、堆肥、沃土之间的逻辑关系。那段 时期,我承受高温和沼气的煎熬几至窒息, 但是 我深知更多的垃圾可以作更多的堆肥, 而更多的 堆肥可以造就更广阔深厚的沃土。 这种逻辑关系 看似十分浅显,然而蜕变的过程

3、却是艰辛无比 的:那是一种长久的窒息,是只剩一口气的苟延 残喘。然而,我自那无窗的、满是恶臭的房子走 了出来,在生命这片土地上寻得一处安身的泥 土。我依赖这泥土重新滋长我自己, 滋长我的儿 女;更重要的是,许多过去被窒息了的欲望,又 在这滋长的过程中伸出了敏锐的触角。 这些触角 时常在我脑海里张牙舞爪,跟我的脑子争辩。它 们总是跟我的脑子说为什么我在你的生活里长 时扮演抽象的角色?为什么我不能在你生存的 那方泥土中扎根成长为一种具体的生命?面对 那样的抗辩,我只能说:我赖以生存的这方泥土 太小了,或许,也太贫瘠了。这方泥土滋长我自己和我的儿女都还嫌贫瘠,怎么再容得下那许多 欲望的触角扎根成长呢

4、?5细究起来,这些欲望都是与生俱来的,是 和我的生命共存亡的。它们起先也许很小、很少, 然而,岁月、情感、天象、知识逐日滋润它们,使它们渐次壮大、日益增多。它们不是蝼蚁,不 能一脚就可踩死;它们也不是游鱼,离水即成涸 辙。它们是不死的精灵,是固执的恋人:纠缠着 你、苦恼着你,却还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硕和甜 美。我于是顿悟了:若连这些欲望都没有,我的 生命或将更为庸俗贫乏吧?从这个比较宽容的 角度来面对那些挥之不去的欲望,我对它们竟只 有心存感激了。天涯觅知音,与君共生死,这偕 行的路途是何其庄严啊!6从小我就向往一个比教科书更宽阔渊博 的知识的世界,我向往那个静态的世界所呈现的 动态世界的相貌。

5、我向往高山大河、波涛壮阔; 向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和草原上的牧人; 向往神游太空,伸手摘星,翻掌覆雨;向往大博 物馆的阴凉、古朴、丰盛;向往原始森林的小径 和荆棘。我尤其向往的是许许多多在我内心中澎 湃不已的人间角色:小贩、农民、工人、推销员、 艺人、精神病患、孤儿我渴望进入他们的生 活,和他们闲话家常,了解他们的爱憎悲喜。我 挚爱这些坚忍或者沉默的手足同胞,他们在我内 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一个大政治家或大企业家。7我的欲望如许多,而今我却为卑微而繁琐 的现实生活所禁锢。我不能出走,不能挥洒自如 地去接近那些向往已久的事物,去和我的欲望合 而为一。就在这样的困顿无奈中,我终于自寻出 路,和我

6、的欲望取得了另一种妥协。白日已尽, 俗缘暂失,我在暗中静坐:只见得那许多欲望的 精灵都化作实实在在的生命,在我眼前歌咏不 止。暗影幢幢,我竟得和它们玲珑相见,灵犀互 通了。它们不再仅是脑中的幻影;它们是嶙峋高 山,是我航行过的大海,是绿得无边无际的大草 原,是故宫,是荆棘,是一群群劳动者疲乏的脸 和枯涩的眼神我不仅看见,而且我还倾听: 草原风声、浪涛击岸、林中猿啸、民歌悠远、牛 羊卩牟眸这是一片大好风景,一片在暗影中更 显得清晰的异彩。只在这时,我才真正地无虞匮 乏,充满喜乐;攀登高山,乘风破浪,仿佛都一 蹴可就。人生至此,尚复何求呢?而这样壮观的 娱乐,又有什么它物可以取而代之呢?8这样的娱

7、乐,或许要被人讥为“只不过又 落入梦幻的陷阱罢了”,而我是不在乎这些的。 那些欲望,对我来说,也不会是永远的幻影。我 不知何时能逐一将它们由幻影化为真实, 如今我 只知道在每日的暗中静坐里,我能和它们玲珑相 见,灵犀互通。而且我相信在这浑噩尘世里,也 有许多人俗缘半生,却也能曲径通幽,在暗沉沉 的黑影里,瞧见那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选自海内外华人名家名篇选,有删改)11.从全文看,作者的欲望有哪些?请分点概括。(6分)12.第段写乡村垃圾化为泥土的过程, 有什么 作用? ( 6分)13.文中、两段写自己的欲望主要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14结合文本,就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

8、究。(8 分)(1) 有人认为本文无非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 落,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2) 作者将“暗中静坐”当作一种娱乐,这对 你有何启迪?参考答案:11 .(6分)向往教科书之外的动态世界; 渴望进入自己挚爱的手足同胞的生活; 希望 用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每点2分)12.( 6分)表现垃圾化为泥土过程的艰辛与 庄严;为下文抒发痛苦磨练促进心灵发育的感 悟作铺垫;用垃圾变泥土来类比下文人生磨 练,增强文章形象性和说服力。13.(4分)运用了比拟(或比喻)的修辞手 法。作者将欲望活化为“张牙舞爪”抖动着“触 须”的生灵,与“我”面对面争辩;将欲望比作“固执的恋人”,“纠

9、缠着你、苦恼着你,却还 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硕和甜美”等。这样写使 抽象的欲望变得形象可感,同时生动地表达了作 者对欲望既苦恼又感激的心情。(修辞手法1分, 举例1分,效果2分)14.( 8分)(1)不同意。首先,作者在第 段中对欲望消除心灵庸俗贫乏表达了感激心情。 其次,作者在第、段中对欲望的描写采用了 赞美的笔调。再次,作者在第段中对欲望在静 坐中复活表达了“喜乐”的感情。最后,作者在 第段中表达了对世人多会曲径通幽地憧憬欲 望的认识。所以,本文主旨不是咏叹事业、理想 的失落,而是呼唤人们回归心灵世界。(4分, 答一点1分,答“同意”原则上不得分)(2)启迪:人的内心宝藏非常丰富,不能只知

10、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而荒置自己的心灵,那就 错过了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 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生死之间雷抒雁1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 世界上来的人走了,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 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那叫你 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抚摸你面颊时,一双 枯瘦的手;那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2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 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或者让 你习惯了的熟悉面孔。没有出现,你会不自禁地 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 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洗那些永远洗 不完的衣物?为孩子们在做晚饭?

11、或者专注地 看一幕有趣的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 有响应。每一间房子都是空的,她不在。3我不能再走进母亲常年居住的房间,我不 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 着,一任灰尘去封存。唉,那每一件遗物,都会 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割伤你的神经。4生命怎幺会如此奇异?只是因为血缘吗? 像通常所说的,我是那个生命体上掉下的一块 肉,便血脉相通,情感相连,有了一种切割不断 的联结。有形的,以及无形的;可以解释的,以 及神秘得难以解释的千丝万缕的联结。我永远不 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 十楼会议室的学习讨论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 焦灼,希望会议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打

12、的” 回到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又打电话过去, 想尽快和母亲说话。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 下散步去了。5推开门,像住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 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后边一个房间。妈妈呻吟 着躺在地上。我看着床上被撕扯的被单,看着母 亲揉皱了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一切挣扎都无 用。左边身子已经瘫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 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刚强的生命, 怎么突然会变得如此脆弱!6我明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切、不安的全 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 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却如紊乱的钟 摆,失去平衡,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 的身边去。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

13、最后一口 气,永远地告别了她生活了 81年的这个世界的 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走了,随着 她,被带走了。7没有医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何其难! 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 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血流。那些关于生与死的 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 物。8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说有一位母 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拯救她的 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让你的儿子死而复 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 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 那被痛 苦折磨愚钝了的妇人去了。找遍了全城,竟然没 有找回

14、一粒芥菜子。因为,尘世上没有没失去过 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9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 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调零了。痛苦,却如 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 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 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10不过,你得忍住泪水。(有删改)11.文章第一段有何表达特色及其效果,请 作简要分析。(4分)12.从文章看,作者的哪些叙述可以体现作者 与母亲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 (4分)13.文章第段叙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请谈谈 这段文字的作用。(6分)14.文章题为“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 结合文本探究作者面对亲人去

15、世的深刻感悟。(6 分)参考答案:11 .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的手法(1分), 列举生活细节(1分),抒发了亲人逝去的感伤 情怀(1分),奠定了全文情感的基调(1分)。12.( 1)每天回家期待见到母亲那熟悉的面 孔;(2)母亲摔倒时,在开会的我莫名地感到 焦灼、急切与不安;(3)母亲去世后我不愿触 动她遗留下的衣物;(4)母亲的死给我留下无 法弥补的创伤。(每点1分)13.从内容上看,说明亲人丧失的哀痛不仅 是个别的,而且是普遍性的(2分),并点出“要准备学习痛苦”(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1 分)。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的“曾经让我厌恶 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 (1分),同时引起下文

16、关于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痛苦的思考(1 分)。14.(1)母亲两天之间从“生”到“死” (1分),体现生命的脆弱(1分)。(2) 生者对死者的怀念(1分),展现亲人 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1分);(3) 生死相隔的痛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1 分),要学会“钙化”痛苦(1分)。废墟之美“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 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 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 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 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 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 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 这个 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17、。“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 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 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 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 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 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 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 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 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 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 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 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这一

18、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 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 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 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 缅怀中 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仓U作中喜好远古的题 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 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 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 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 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 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 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使保 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有位外国作家在

19、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 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 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 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 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 600年前塞尔维亚人 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 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 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 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 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 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 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 程。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 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

20、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 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 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 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 对那些稍 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 笔者曾多次 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 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 ” 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 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 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 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 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 ”不顾一切 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 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

21、月沧桑,因而能唤起 “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 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 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 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O”!(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A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 汉语词典中对 废墟”这一语词的错误理解。B.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 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 悟性的陶醉”。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 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 修旧如

22、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 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19.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 废墟” (3分)20.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 废墟过程 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 人们对 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6分)21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 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5分)试题答案:18【试题答案】AD【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试题解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 错,但是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 不够。作者不认为词典错误,所以

23、A错误。假 古董”这一种幼稚型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 的严重误导”作者通篇都在说废墟本身的价值, 应保持废墟原貌,反对”修旧如旧”,所以D错 误。19【试题答案】废墟指含有历史文化背景、 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试题解析】二、三、四段通过对欧洲自近 代以来理解 废墟”的三个过程逐步解释了废墟 的含义。五段中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 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 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 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繁华, 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

24、是 一个审美的过程。”也与二至四段照应,从中提 取相关的语句即可。20.【试题答案】(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 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作的热情,生成了残 缺美意识。(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 缅怀田园,喜妤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 想。(1820年 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 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识。【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试题解析】“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 文艺复兴开始的。”从此处开始,作者很明显地 将时间段分为三个,只要从这三段时间中提取信 息即可。21 .【试题答案】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 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

25、可。【试题考点】此题考点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试题解析】一见残破就碍眼,不惜工本 修葺一新,甚至铲平重建,那是一种愚昧的行为, 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这一种幼稚型的对文 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从中可以体现作者是反对圆明园重建的,如果同 意,从文中抽取相关语句加以发挥即可。如果不 同意,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圆明园凝聚 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 引起人们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 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 悟性陶醉”,重修 圆明园是对人们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头脑中的旅行彭程1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

26、平淡无奇的事 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 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 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 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 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 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 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 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 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2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 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 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

27、泉 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 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 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 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 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 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 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3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 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 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 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

28、终是靠着强大的想 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4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 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 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 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5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 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 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 在漫长 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 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 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 “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

29、多 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 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 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 到”的那样!6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 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 道路。7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 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 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 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俭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 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 读这样的 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 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 这样的灵魂正 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8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

30、具备那样卓越 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 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 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 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 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 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9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 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 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 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 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 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 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10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 供

31、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 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 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 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 体验。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 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 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本文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 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 有错项得0分)A 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 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 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B 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 到普通人的日常

32、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 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 必要手段。C “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 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 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 的体验。D 第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 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 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 度展开联想。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 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 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 各个角落。17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 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18.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 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 不如说是欣 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4分)19.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