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0.97KB ,
资源ID:304930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4930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1、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Microsoft Word 文档九年级下册复习要点,注意红色字体加横线侧重理解,不用背记,其他背记。当代世界的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33. 描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a成就一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1.政治: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大陆统一。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2.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纲领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3.军事:1950年10月1953年7月,朝鲜战争,中朝军队取得了胜利。 二第

2、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成就: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发展重工业(鞍钢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四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 。意义:中共八大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为探索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失误与挫折一“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

3、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又急于求成。(左倾错误)2.开始时间:1958年。3.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4.大跃进的表现:(1)工业方面:不断提高钢产量指标,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展开全民炼钢运动。(2)农业生产方面: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全国普遍流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观点。5.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自留地、家畜、果树等)6.危害:“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造

4、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7.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教训:认清国情,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二文化大革命 1.背景:1962年以后,“左”倾思潮再度抬头,并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2.时间:19661976年3.经过: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通知,决定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后来,又正式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乱开始。形成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1976年

5、10月,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乱。4.表现: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被罢免职务,遭受迫害;制造大量的冤假错案;各级政府瘫痪;工矿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国民经济迅速恶化,整个国家陷入动乱之中。5.教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从人治走向法治,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4. 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简述改革开放的历程a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发表。文章内容:重申社会实践是

6、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2.时间:1978年12月。3.内容:思想上: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4.意义: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

7、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5.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100年,在这100年中,中国人民醒过来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 巨变人物意义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毛泽东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第三次改革开放邓小平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简述改革开放的历程一对内改革:(一)改革的开始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2.主要内容: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

8、村农民首创,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3.意义: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改革的发展: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计划经济改革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三)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变化:1950年土地改革;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对外开放(一)对外开放开始1.开始时间:1980年。2.首先开放地区:沿海地区。3.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通过国家给予的优惠经济政策,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

9、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目的)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二)对外开放发展: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后来,又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改革开放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台阶。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0、。35.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a一.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2.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引申并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础,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又有了新的内容内容: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

11、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长期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作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8.概述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b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新航路的开

12、辟打破了各大州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入20世纪,特别是90年代以后,资本、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大大加快,整个世界的生产、销售、贸易与往来都呈现出全球化的局面。2.特点: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化。3.经济全球化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1).积极影响: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国际投资也不断扩大,贸易额迅猛增长。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无论身居何处,人们都可以方便地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2)消极影响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13、将发展中国家至于不利地位;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一些发展中国家贫困不断加剧,南北差距继续扩大。 二世界贸易组织WTO1.性质:是一个独立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被誉为“经济联合国”2.主要作用:制定并监督所有成员实施全球市场经济规则,是各国谈判的场所可也是解决贸易纠纷和争端的有效机制。3.2001年11月10日,中国在世贸组织多哈会议中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义:中国入世后,逐步进入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来,获得制定贸易规则的权力,并用WTO规则保护自己,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的发展,加强贸易往来。三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1

14、.二战后世界格局:两极对峙和“冷战”时期。1989东欧剧变和1991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和两极对抗国际政治格局的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2.多极化趋势的表现: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国力,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俄罗斯: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日本:经济总量世界第三,在保持经济大国地位的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拥有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实力不断增强;(性质: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和

15、政治集团)广大发展中国家 :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3.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意义多极化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四联合国1.背景: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在雅尔塔协定中,成立联合国是重要内容之一。2.成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3.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 4.性质:联合国已经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5.联合国的作用 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6、。6.中国同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及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为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也为中国走向世界、参与世界、扩大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多边舞台。通过联合国,中国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承担共同的国际责任,发挥了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作用。五和平与发展主题1.和平与发展为何成为时代的主题(1)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的呼声空前高涨(2)世界各地期盼发展的要求空前强烈。2.“和平”与“发展”关系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繁荣。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

17、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发展问题。3.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1)传统安全问题表现:军备竞赛、军事入侵、种族冲突以及边界纠纷等传统安全问题原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要、根源);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经济利益、历史遗留问题等(2)非传统安全问题表现:恐怖主义、武器扩散、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原因:.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问题如:国际恐怖主义(主要),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至于不利地位,南北差距继续扩大)。 .信息技术发展给网络犯罪带来便利。4.2005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和谐

18、世界”的概念。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赞同。 5.解决和平问题的对策.根本措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击恐怖主义,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争端问题。.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中国特有.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维护政局稳定。)6.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为建立公正合理、平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根本途径).推进南北对话(重要环节) ,南南合作(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快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有,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实行改革开放,重视科

19、技创新;) .发达国家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36.知道当前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掌握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b一当前我国主要人口问题(一).人口数量多1.影响给经济发展压力: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社会带来压力。如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压力。给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造成对一些资源的开发过度,部分资源短缺。人们对环境的开发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遭到破环。2.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二)人口文化素质整体较低:1.影响.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20、增加了就业难度。.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2.对策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三)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快1.影响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大,加重国民经济负担;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制约社会经济发展。2.对策鼓励生育,实行二孩政策发展经济,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四).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增长过快,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而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也会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一个地区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

21、,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应当合理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五).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1.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这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选择。2.具体要求(内容):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3.作用:降低了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六).2016年普遍二孩政策延缓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劳动力,使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37.描述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情况a1.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2.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3.我国资源

22、国情: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4. 基本国策:节约资源5.我国自然资源问题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如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及沿海大陆架;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四川盆地、鄂尔多斯。6.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影响:对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7.解决资源问题的措施 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调配。如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调配,对平衡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缓解区域资源短缺起到重大作用。但对于资源短缺的地区来说,不能将解决资源问题完全依赖资源的调配,应

23、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自然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开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增加自然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自然资源的开发范围、研制自然资源的替代品等。如我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节流”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例如开发节能产品,降低生产与生活对资源的消耗,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如我国建立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在自然资源的“开源”与“节流”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扩大资源开发的范围和种类,增加自然资源的探明储量,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统筹资源分

24、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本身的资源条件,按照资源状况统筹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8.在资源问题上,青少年应做到:积极宣传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树立人均观念和节约意识。遵守保护资源的法律法规,敢于同破坏、浪费资源的言行作斗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做到节约资源。如节约用水、节省纸张,分类投放垃圾,购物用布袋等38.描述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a1.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污染日益突出2.环境问题的危害 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影响到社会安定,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3. 解决环

25、境问题的途径: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如在流动沙丘地区建设沙障;在荒漠化地区建立人工草场;在绿洲边缘地建设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网;在非宜耕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牧;在生态环境恶劣的牧区实行禁牧。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对城市的大气环境和大江大湖水体污染进行了治理。4.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你认为国家、企业、公民个人分别应当怎么做?国家: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发展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和新能源,建环保设施;加强环境立法,打击破坏环境行为;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企业:遵守国家保护环境的法规;依靠科技开

26、发环保产品,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个人:宣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环保意识;勇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如多坐公交车,骑公共自行车,拒绝野外烧烤,参加植树造林等。39.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理解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b1.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其中关键是人口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休戚与共(资源、环境)。自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类活动反过来

27、也影响着自然。人类要生存就要向自然界不断索取资源,还要不断排放废弃物。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就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而遭到破坏的资源和环境,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提出背景: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系列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前的经济行为和发展观。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协调发展才能解决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含义: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5.三个维度:可

28、持续发展包含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6.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类社会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历史经验表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号召,于1994年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根据我国国情,突出发展的主题,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视为统一整体,综合协调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40.列举实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特点b1因地制宜(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

29、则)2.总体上把我国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带。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稠密,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科技教育水平较高,位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经济发展程度高中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较大,劳动力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西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低,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较差,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三个经济带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宏观布局。只有因地制宜地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和方式,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各产业的因地制宜发展 (1)农业: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适合其发展的农业类型也不同。以

30、东北地区为例。 地势平坦,降水较多,草地广布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放牧羊、牛、马等,饲养肉牛、奶牛等),因为其草场广阔,牧草丰富,饲料充足; 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且土壤肥沃,降水较丰沛的地区,适宜进行耕作农业(种植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因为其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夏季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和特产区(经营林业和相关产业),因为山区面积广阔,森林资源丰富。(2)工业生产要考虑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3)发展金融业和旅游业,也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发展独具特色的金融业和旅游业。(香港和海南岛为例)4.区域合作(1)目的:更好地发挥各地优势,区域间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2)措施: 国家根据各地优势,规划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以更好地实现全国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