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59.04KB ,
资源ID:304910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4910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六节航天技术.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六节航天技术.docx

1、第六节航天技术第六节 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技术,也是一项新兴的系统工程技术。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创立宇航理论,随后,美国科学家戈达德(R H Goddard)和德国科学家奥伯特(HOberth)开始将宇航理论运用于实践,逐步把航天技术从少数人的研究实验变成为成千上万人协同研制的浩大工程,从而推动了该项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火箭研制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航天技术日新月异,方兴未艾,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宏伟事业。 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通常指人类研究如何进入外层空间,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一项综合性工程技

2、术。它涉及微电子、能源、材料、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动力、测控、热控、结构工艺、环境模拟、仿真等技术领域和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和材料等工业部门,包括喷气推进技术、制导和测控技术、能源技术、空间通信技术、遥测遥控技术、生命保障技术、火箭和航天器设计制造技术、航天器发射返回技术、飞行器环境工程等。它不仅规模庞大、技术复杂,而且耗资巨大、工程周期长,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工业的高度集成,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对于推动工业、农业、国防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航天技术的发展实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运载器技术。这是研究将空间飞行器送入外层空间,并使其在规定的轨道上运行的技

3、术。目前,运载器基本上是指多级火箭,也就是航天运载火箭,它是航天技术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航天技术发展的规模和程度。 第二,航天器技术。这是研究在太空完成各种探索与利用开发任务的空间飞行器技术。航天器也称空间飞行器,包括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探测器、空间站、航天飞机,以及空间平台、空天飞机等。 第三,地面发射与测控技术。这是研究对航天器进行发射、监视、测量、控制和管理的技术。它要保证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和地面之间的联系,以便让航天器按规定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自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上天以来,航天技术拓宽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向着更广、更深的应

4、用领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中国的航天技术紧跟世界的脚步,在这一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经过40多年的发展,航天技术已经形成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发射和应用的完整体系,具有了发射各种轨道人造卫星的能力,并首次成功地发射了试验飞船,为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太空和航天 太空泛指宇宙空间,即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外层空间,是人类在陆地、海洋、大气层空间以外的第四活动领域,被称为人类的第四环境(陆地、海洋、大气层空间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环境)。 航天,即指把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发射到外层空间,并按一

5、定轨道运行。它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或各行星的航行、行星际空间的航行和飞出太阳系的航行,其目的是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以及探索地球以外的天体。 1空间环境 航天的范围是地球大气层以外(即大约150km高度以上)的宇宙空间,这一范围简称空间或太空。人类在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称航空,在大气层外到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航天,在太阳系以外的航行活动称航宇。通常把航天和航宇统称为宇宙航行或宇航。 航天的空间环境研究领域,从太阳表面开始,向内包括行星际空间、地球磁层、电离层和部分大气层。这一区域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主要区域。 人类进入第四环境,比进入第二、第三环境要困难得多,因为它必须闯过四道难关,即克服地球引

6、力、克服真空、适应剧烈变化的温度环境及防护有害辐射。正因如此,人类进入空间才经历了漫长和艰苦的历程。 2空间资源 人类从事航天活动的目的,在于探寻、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以满足和改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及条件,为造福人类服务。 迄今,人类已进入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地球引力区的空间环境。在这个空间环境里,人类已探明可资利用的空间资源有以下五大类: (1)高位置资源。航天器相对于地表的高远位置,是空间轨道上的一种具有巨大价值的资源。航天器达到外层空间的高远位置并在轨道上不停地运行,它的最低点也高于200km,其可观测的地域之广、时间之长,都是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或气球所望尘莫及的。这项资源对地球及其大

7、气层的观测和通信特别有用,世界上所有的应用卫星都利用其相对于地面的高远位置和广阔的覆盖面积而获得了巨大的实用价值。 (2)微重力环境资源。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内部微重力环境,有许多不同于地球重力环境下的基本物理现象。在航天器内,可以获得地球上难以制备的纯净、难混熔的材料,可以提纯对生物工程起重要作用的高纯度微生物,可以生长出高质量的单晶、多元晶和半导体,可以制造出性能优良的玻璃和合金,可以生产治疗疑难疾病的优良药物等。 (3)高真空和超洁净环境资源。太空的高真空和超洁净环境,使航天器不受气动阻力和气动加热的作用,就可维持长期的轨道飞行。这意味着无杂质、无污染和无干扰,是高纯度和高质量冶炼、焊接和分

8、离提纯的理想条件,可以制造出地球上难以得到的高级材料和特殊产品。由于没有大气对光线和各种辐射的吸收、反射、折射和散射作用,航天器也是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 (4)太阳能资源。在太空,可利用的太阳能十分丰足,如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航天器,有99的时间都能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比在地面上的日照时间大一倍;太空没有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也不受天气、尘埃和有害气体的影响,因而太阳的辐射损失很小,太阳能的利用率就高;太空不受地域的限制,也不需加清洗和排水机构,有利于构筑大型太阳能转换装置,可以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站。 (5)月球资源。通过对月球的探测和载人登月考察,证实月球上拥有供人类享用的物质资源。月岩中含

9、有60多种矿物,其中有 6种在地球上没有;月面尘埃中含有大量的氦3,这是清洁的核聚变原料;月球土壤中含有40的氧,可用于解决航天所需的燃料;特别是发现月球南北极存在大量的冰冻水。此外,月球的引力小,有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是进行材料生产和生命科学研究的良好场所;月球无大气包围,背面不受地球无线电干扰,是进行天文观测和天文物理实验的理想基地;月面低重力、无大气,易于发射航天器,成为人类飞往其他星球的中转站等。 若将以上五类空间资源中的任何一类加以利用开发,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和利益。 3火箭和航天飞行 人类要开发利用丰富的空间资源,必须掌握摆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手段,把航天器送入太空预定轨道,以

10、实现航天飞行。 航天飞行的最大困难就是要赋予航天器巨大的能量,以达到能够克服地球引力的速度。根据计算,如果航天器速度达到 7.9kms,就可环绕地球运行,这个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如果航天器速度达到11.2 kms,它就会脱离地球引力而绕太阳运行,这个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又叫逃逸速度。如果速度达到16.7kms,则航天器会脱离太阳引力场而飞出太阳系,这个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俄国科学家、宇航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首次证明,火箭能在空间真空环境中工作,因而只有火箭才是实现宇宙航行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后来,他又提出了火箭在自由空间中运动的基。本原理,推导出描述火箭在重力场运动所

11、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公式从而奠定了航天技术的理论基础。通过计算,当时性能最好的单级液体燃料火箭,其最大理想速度只有7kms左右,而且在飞行过程中还要受到地球引力、空气阻力、大气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实际飞行速度比理想速度要小,达不到7.9kms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太空火箭列车”的设想,指出多级火箭可以达到很高的宇宙速度,可以完成航天运载任务。 这个多级火箭的概念,其中心思想是“质量抛扔原理”,即火箭点火工作后,逐一把已完成飞行任务的无用结构抛掉,使火箭发动机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航天器的能量,从而间接地减轻火箭的结构质量,提高火箭的质量比。这样,在使用同样性能的火箭发动机和相

12、同技术水平的箭体结构的条件下,用多级火箭就能达到单级火箭无法实现的宇宙速度。 多级火箭是由几个子级火箭经串联或并联组合而成的飞行整体。串联式多级火箭的各子级依次轴向配置,并依次相继点火工作;并联式多级火箭又称捆绑式火箭,各子级之间横向连接,发射时各子级的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为了提高多级火箭的运载能力,还有串联和并联同时使用的组合式运载火箭。多级火箭能有效地提高火箭的运载性能,解决航天器获得空间飞行所要求的高能量或高速度,因而已成为一种实用的航天运载工具。 4航天器和航天系统 (1)航天器。它是航天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进行航天活动的主体。它由运载器携带,从发射场升空,在航天测控站的跟踪测量

13、和控制下进入特定的空间轨道,并基本上遵循天体力学的规律在太空中运行。除此之外,它还必须具有满足地面特定需求的功能,才能在太空中探测、研究空间环境,开发利用空间资源,从而成为造福人类的得力工具。 现阶段的航天活动,还局限在太阳系的范围,因此航天器在外层空间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绕地球的运动;另一种是飞离地球到月球和行星际空间的运动。其中,更多而又常见的是前一种。 航天器按是否载人,划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若按执行任务和飞行方式,还可进一步分类。 在无人航天器中,主要有人造地球卫星、货运飞船和空间探测器。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它是航天器发射数量最多且应用最广的一种。 人造地球卫星

14、(简称人造卫星),是指在环绕地球的太空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货运飞船,是指为在轨道上的空间站运送补给物品的卫星式宇宙飞船;空间探测器,是指对月球以及月球以远的天体和宇宙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航天器。 在载人航天器中,主要有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载人航天器上的航天员,通常参与操纵设备、开展实验工作和执行航天任务,航天员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提高完成航天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载人飞船,是指能保障航天员在太空短期生活和工作,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包括卫星式宇宙飞船和登月飞船;空间站是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太空轨道上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的航天器,其中包括依附于其他航天器的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是指部

15、分可重复使用和载人往返于天地之间的航天器。 (2)航天系统。它是将航天器送入外层空间,并保证航天器按预定要求完成任务的工程系统。航天系统是一个现代典型的复杂大系统,通常由航天运载器、航天器任务系统、航天基地三大部分组成。航天运载器是携带航天器升空,并利用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航天器送入空间预定轨道的工具,因而又称运载工具。航天器任务系统由航天器本身和为完成航天任务而配备的分系统组成,例如,通信卫星要配备接收和发送信息的地面站。航天基地由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系统组成。发射场内有整套试验设施和设备,执行运输、存储、装配、检测和发射任务;测控系统由航天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各地的测控站组成,执行对航天器的跟踪

16、测量、监测和控制任务。 二、运载火箭 航天运载器包括运载火箭和空间运输系统两类。运载火箭,一般是一次使用的多级火箭,它是航天技术的基础;空间运输系统 (如航天飞机),它是把运载器和航天器结合于一体,成为部分重复使用的一种航天运载器。 1运载火箭的组成 运载火箭一般为二级至四级。例如,前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运载火箭“卫星”号是二级;美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丘辟特C”火箭是四级;中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是三级。运载火箭由有效载荷、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制导系统、安全系统、遥测系统、外弹道测量系统等组成。前四部分均在火箭本体上,后三部分则有箭上和地面分系统。 (1)有效载荷,即指航天器,是运

17、载火箭的运载对象。根据发射任务的不同,一次可以允许运载几个航天器。有效载荷装在火箭的顶部,外面通常配有整流罩。 (2)箭体结构,是火箭各个受力和支承结构的总成,用以安装连接有效载荷和仪器设备、贮存推进剂、承受地面操作和飞行中的载荷,将组成火箭的各个部分牢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3)推进系统,是使运载火箭飞行的动力来源,目前均采用化学火箭发动机。按其使用化学推进剂的状态,推进系统又分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通常把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火箭称为液体火箭,把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火箭称为固体火箭。 (4)制导系统,是控制系统和导引系统的综合。它的功用是实时测量和控制火箭的飞行姿态、位置和速度,

18、保证火箭姿态稳定,能按预定弹道飞行,并控制火箭发动机关机,使航天器精确进入空间轨道。运载火箭大多采用自主式全惯性制导系统,星际航行火箭还要采用天文制导和无线电制导系统。 (5)安全系统,是在火箭飞行中出现故障或落点出现偏差而危及地面安全时,对火箭实施控制,终止火箭的动力飞行并将其在空中炸毁的系统。 (6)遥测系统,是把火箭飞行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工作性能参数、各个部位环境条件参数以及飞行故障参数,通过无线电多路通信方式传到地面,为鉴定和改进火箭以及分析故障提供依据的工作系统。 (7)外弹道测量系统,是用于对飞行中的火箭进行不问断的观测,以测定它的运动参数的测量工具,主要有雷达应答机、天线等。 2运

19、载火箭的飞行 运载火箭发射后要按一定的弹道飞行。运载火箭的弹道,即指火箭从地面起飞直至达到一定飞行高度,把航天器送入运行轨道的飞行轨迹。航天器进入运行轨道称为入轨,把进入轨道的初始点称为入轨点。航天器入轨点的位置和速度等运动状态参数,决定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当航天器进入的实际运行轨道与预定的运行轨道之间的偏差在设计要求范围之内时,称为精确入轨。运载火箭发射航天器必须达到精确入轨的要求,才能实现它的飞行使命。运载火箭从地面起飞直到进入预定轨道,通常要经过以下几个飞行阶段: (1)垂直起飞段。火箭发射的初始加速度很小,采用垂直起飞容易保证飞行稳定,可使地面发射设备比较简单,而且也有助于火箭能尽快飞出

20、大气层,减小空气阻力引起的速度损失。垂直起飞段一般只有10s左右的时间。 (2)转弯飞行段。为了使航天器入轨,运载火箭达到一定速度后,必须在制导系统作用下,通过执行机构的相应动作,偏离垂直飞行状态,逐渐使速度方向转向水平,并在入轨点达到所要求的速度方向。火箭的转弯要缓慢进行,以便使第一级火箭飞行期间的攻角接近于零度。当第二级火箭飞行处于稠密大气层以外时,便采用接近最省能量的飞行程序,以等角速度作低头飞行。 (3)过渡飞行段。对于低轨道航天器,当运载火箭达到所要求的轨道高度和相应的轨道速度时,火箭就完成了运载任务,航天器即与末级火箭分离而进入运行轨道。对于高轨道或星际飞行的航天器,末级火箭通常要

21、先进入一条低轨道,这是为了转移到目标轨道而暂时停留的中间轨道,称为停泊轨道或驻留轨道。末级火箭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再次使航天器加速到进入过渡轨道或达到逃逸速度,然后航天器与末级火箭分离而进入最后的目标轨道。 3运载火箭的发展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的主持下,用P-7地地弹道导弹改装、研制成功“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地送上太空轨道运行; 1958年2月1日,美国在著名火箭专家布劳恩(WVBraun)的组织下,在“红石”导弹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丘辟特C”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此后,法国、日本、中国、英国相继研制成功自己的

22、运载火箭,参与日益活跃和激烈竞争的航天活动。 最初阶段的航天运载火箭,都是只能将小型人造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的小推力运载火箭。例如,前苏联的“卫星”号、“东方”号等;美国的“雷神德尔塔”号、“大力神”2号等;法国的“钻石”号;日本的系列;欧洲航天局的“阿丽亚娜”1型和2型;中国的“长征”1号、2号和2号丙型,印度的SLV(卫星运载火箭)等。这些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都不高,是一些中小型火箭。 在过渡阶段,航天运载火箭开始采用低温高能推进剂的上面级或采用捆绑方式,能够将航天器送入高地球轨道,具有较高的运载能力。例如,前苏联的“质子号”、“旋风号”、“联盟号”系列;美国的“宇宙神阿金纳”号、“土星”1号

23、和1B号;欧洲航天局的“阿丽亚娜”3型;日本的系列;中国的“长征”3号;印度的PSLV号(极地轨道卫星火箭)等。这一代运载火箭已脱离地地弹道式导弹的发展,逐步过渡到独立研制的运载火箭体系。 在独立发展阶段,随着空间商业化和发射重型航天器的需要,各国竞相研制高性能的大型运载火箭。例如,美国的“土星”5号、“民兵”4型;俄罗斯的“质子”K号、“能源”号;欧洲航天局的“阿丽亚娜”4型和5型;日本的系列;中国的“长征”2号E和“长征”3号乙型;印度的GSLV号(静止轨道卫星火箭)等。 由于航天任务不同,世界各国的运载火箭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能够发射不同质量、多种用途、各种轨道的航天器。40多年来,已使

24、用的运载火箭有数十种之多。目前,正向着研制成本低、可靠性高、无污染、高性能的运载火箭的方向发展。中国在钱学森博士的带领下开始发展航天技术事业。自 1970年发射成功“长征”1号运载火箭以来,已经研制出12种型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配套的长征系列火箭,覆盖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的全部轨道范围。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了13t,地球静止轨道达到5.1t。掌握了低温高能发动机、火箭捆绑、高空二次点火等先进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度,完全可以与世界上其他大型火箭媲美,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4航天发射场 运载火箭要将航天器送入太空轨道,必须有地面设施和技术手段的配合,即需要发射起飞的场所

25、,这就是航天发射场。航天发射场是航天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运载火箭的发射也是一项规模庞大、技术复杂、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 航天发射场一般选在人烟稀少、地势开阔,地质、水源、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的内陆沙漠、草原或滨海地区,也有选在山区或岛屿上的。总之,要考虑到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的工作环境,以及具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供电通信条件,有利于环境保护,不危及居民安全,特别是能满足发射不同倾角航天器的射向要求。发射场场址的地理位置,其纬度以尽量靠近赤道附近为好,这是为了满足航天器的轨道要求。发射场的地理纬度低,可以在发射航天器时能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速度以减少运载火箭发射所需的能量。 航天发射场

26、由技术测试区、发射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综合测量系统和勤务保障系统组成。 目前,世界上已建立16座航天发射场。其中,俄罗斯4个,美国3个,中国3个,法国和欧洲航天局1个,日本2个,印度1个,以色列1个,意大利1个。 这些发射场中,规模最大、发射频繁的是俄罗斯建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和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这两个发射场因发射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而遐迩闻名。中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成为世界上能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的少数几个发射场之一,引起世界瞩目。法国和欧洲航天局的库鲁发射场,因建在赤道附近,是发射地球同步静止卫星的最佳场所。 三、人造卫星 人类最早发射的航天器就是人造卫星。从

27、1957年到2002年,世界上已发射5000多个航天器,其中90以上是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到太空遨游,在空间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在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预报、导航定位、资源勘察、军事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已深入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1人造卫星的轨道 人造卫星是指在空间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的无人航天器。它的运行轨道按形状划分,有圆轨道和椭圆轨道;按与地球的距离划分,有低轨道(一般在500km以下)、中轨道(一般在6002000km)和高轨道(一般在2000 km以上);按卫星的飞行方向划分,有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的顺行轨道、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逆行轨

28、道、在地球赤道上空绕地球飞行的赤道轨道,以及通过地球南北两极的极地轨道。另外,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称谓的轨道,如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等。 (1)近地轨道,即指地球低轨道,有圆轨道和椭圆轨道。如果卫星入轨速度正好是第一宇宙速度,而且入轨速度方向与当地水平线平行,就能形成圆轨道。如果卫星的入轨速度大小和方向中,只有一个满足,就形成椭圆轨道,严重的还不能形成轨道,而进入大气层陨毁。多数人造卫星选择在近地轨道上运行。 (2)地球同步轨道,是指卫星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一周(即 23小时56分4秒)的顺行轨道。 (3)地球静止轨道,是指卫星轨道倾角等于零度的圆形地球同步轨道。

29、这是十分特殊的轨道,位于赤道平面上空,仅有一条。卫星在这条轨道上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距地面高度为35786km (通常说36000km),运行速度为3.0746kms。一颗在静止轨道上的卫星能覆盖地球表面约40的面积,只要有3颗这样的卫星等距部署在这条轨道上,就可实现复盖全球。通信广播、跟踪与数据中继、气象、导航卫星多用这条轨道。 (4)太阳同步轨道,是指卫星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进动的方向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相同,且进动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平均角速度的轨道。卫星沿此轨道运行,每天从南到北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相同,然后从北向南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也相同,即与地面的光照条件大致相同。太阳同步轨

30、道的倾角必定大于90,即是一条逆行轨道。若轨道为圆形,因倾角最大为180,所以圆形太阳同步轨道的高度不超过6000km。只要选择好适当发射时间,可使卫星经过指定地区上空时始终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对地观测卫星,如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等,一般多采用这一轨道。 人造卫星根据所承担的任务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轨道。 2人造卫星的结构 人造卫星的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有效载荷,即指完成特定任务的专用设备,如通信卫星的无线电接收和转发设备、遥感卫星的遥感成像设备等;另一部分是基本结构,即为保证人造卫星完成各自特有使命所共同具有的支持系统。人造卫星的基本结构包括: (1)结构系统。它是整个卫星的承力

31、骨架,有一定的外形和容积,用以保证卫星有适当的强度和刚度。 (2)热控制系统。在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受到太阳光的辐射热、地球反射太阳光的热和仪器设备产生的热,温度可达到1OO以上;而当卫星进入地球阴影区,没有太阳光的照射时,温度又会低达-1OO。热控制系统就是要让卫星内部保持适当温度,使卫星上各种仪器、设备能正常工作。 (3)姿态控制系统。人造卫星在轨道上运行,受到空气阻力、地球重力的影响和卫星内部运动机构产生的干扰力,姿态会发生变化。姿态控制系统的作用,就是要使卫星保持一定的姿态。 (4)电源系统。它是为人造卫星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电源的系统。其电源主要有太阳能电池和银锌蓄电池、镍镉蓄电池、氢

32、氧燃料电池等化学能电池,少数用核电源。 (5)无线电遥测、遥控和跟踪系统。它是用来保证卫星与地面的联系,把卫星的运行情况和工作成果传到地面,并接受地面指令的系统。 (6)回收系统。这是返回式卫星所特有的系统,其作用是保证卫星准确和安全返回预定地区。回收系统主要包括制动火箭、降落伞等。 在某些卫星上还有实施变轨的动力系统。 3人造卫星的种类及应用 人造卫星的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按人造卫星的用途,可划分为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三大类。特别是世界上发射最多的应用卫星,直接为国民经济、国防和人类生活服务,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显示出重要作用。 应用卫星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无线电信号中继类。人造卫星作为在太空的无线电中继站,一是用于地面上相隔很远的地点之间的电话、电报、电视、传真和数据传输,如国际通信卫星、国内通信卫星、军用通信卫星、海事卫星、广播卫星等;二是用于卫星与地面之间的电视和数据传输,如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等。这类卫星装有转发器和天线,转发来自地面、海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