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48.14KB ,
资源ID:304724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4724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金匮名医验案精选51.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51.docx

1、金匮名医验案精选51金匮名医验案精选5.1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5.1 茯苓杏仁甘草汤 【方药】茯苓三两(9克)杏仁五十个(9克)甘草一两(3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橘枳姜汤 【方药】橘皮一斤(30克)枳实三两(9克)生姜半斤(15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六) 【解说】本证为胸痹之轻证,以胸中气塞、短气为特征。从临床角度看,痞塞、短气之证,非为饮阻,即为气滞,当详辨之。因于

2、饮者,多为饮阻于肺,使肺气壅塞,常兼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等症,治宜宣肺化饮,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乃以杏仁宣其肺,茯苓化其饮,甘草和其中也;因于气者,多为胃气不降,使饮邪内留,常兼见心下痞满、呕吐气逆等症,治宜行气化饮,和胃降逆,方用橘枳姜汤,方以橘皮和其胃,枳实降其饮,生姜化其饮也。应当注意的是,两方使用虽有偏于饮阻,偏于气滞之别,但饮阻与气滞往往又互为因果,故临床上难以截然化分,因此,在使用此二方时,可分可合,亦可根据病情与栝蒌、薤白、半夏等配伍运用。 【运用】 一、胸痹 陈龙跃医案j张某某,男,37岁。1987年6月7日初诊。咳嗽已3年,诊为“支气管炎”,用青霉素、麦迪霉素、甘草片、罗

3、汉果止咳冲剂、痰咳净、半夏止咳露等,皆不效。细询患者,方知咳嗽虽久但不剧烈,且痰不多,入夜有轻度喘息,胃脘胸胁及背部均隐隐作痛,稍有畏寒,纳差。脉迟而细,苔薄白。此证颇似金匮要略胸痹、胸中气寒、短气证,遂以橘枳姜汤加百合治之:橘皮、百合各15克,枳实6克,生姜10克。服药3剂后,诸症消失,胁背疼痛亦止,但胃脘部尚有隐痛。续进原方,加大百合剂量为25克,服2剂而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90;(5>:197) 按语:本案入夜有轻度喘息(亦谓短气),以及胃脘胸胁及背部有隐痛,实乃胸痹之轻证。故选用橘枳姜汤方加百合治疗。陈修园医学从众录谓:“百合合众瓣而成,有百脉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

4、肺气降则诸气俱调。”橘枳生姜有辛温通达之力;百合甘润微寒,有降诸气之功。诸药相配,一温一凉,柔中有刚,使痹开气行,则喘息可除,不治咳而咳自止,诸痛也随之消失。 二、心悸(频发室性早搏) 陈津生医案:富某某,女,56岁,干部,1985年4月5日就诊。证见:心动悸,脉结代。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经中西药(中药如炙甘草汤等;西药如氯化钾,乙氨碘呋酮等)治疗不效。伴胸闷窒塞、短气、脘闷、纳呆、恶心欲吐,一日中之大半倚卧床榻,动之稍剧即短气动悸不已。观其体丰、面白、舌略胖、苔薄白润。拟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茯苓3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枳壳10克,水煎,日一剂。1剂入咽,短气窒塞大减,3剂毕,早搏

5、消失,脉缓匀齐,纳增,追访至今未再发。(北京中医杂志1988;<3>:19) 按语:本案之脉结代,先投炙甘草汤所以不效,是因其非由阴阳俱损所致。而其体丰、面白、脘闷欲吐等,则属湿痰壅盛,阳气不能通达之证。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以祛湿通阳,又加枳壳以逐痰宽胸。由于方药切中病机,故仅服三剂即愈。 三、水肿 宗像敬一医案:患者TM,7l岁,牙科医生,于1979年3月,诊断为肾病,用类固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临床所见未提示肾功能减退,本人与家属强烈要求用中医治疗。试用十几种药方均未获得明显疗效,用补气健中汤加当归、木通、升麻与真武汤并用,终于成功地使临床症状缓解,八年来病情基本稳定。但是,自19

6、88年1月起,患者无感冒等任何诱因出现了蛋白尿(+),伴下肢轻度浮肿。随着季节变化,到3月份浮肿逐渐加重。改用茯苓四逆汤合真武汤观察2周,浮肿仍未控制,57月用补气健中汤加真武汤治疗;血中蛋白量仍低,浮肿加重,于8月份再次用补气健中汤和真武汤加味无效,体重近70公斤(平常55公斤左右),浮肿已由下肢扩展到腹部、颜面及上肢,患者出现哮喘和短气,不能平卧。根据患者浮肿、口微渴、小便不利、纳尚可、哮喘及气短、心下痞硬和便秘,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大黄兼真武汤加减。 服药3天后,尿量明显增加。两周内体重减少10公斤,浮肿情况除下肢尚有残余外,其他各处均有改善。但10月上旬,因天气变化和盐的摄取量增多,下肢

7、及手又出现轻度浮肿,未发现哮喘和气短。经加大一倍剂量服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后,排尿量再次增加,浮肿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同方一个月。(湖北中医杂志1990;<2>:封四) 按语:本例是针对哮喘、气短、颜面及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口微渴及心下痞硬等症状进行治疗而获得了显效。用药一个月后,哮喘、气短消失,以后用同方其它症状也进一步改善。因此,本方对进行性肾病伴高度浮肿的患者有效。 四、喘息 吉益南涯医案:一男子短气息迫,喘而不得卧,面色青,胸中悸,脉沉微。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使服之。3剂,小便快利,诸证痊愈。(皇汉医学1956) 按语:仲景有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本案短气息迫,

8、喘而不得卧,乃饮停胸膈,故服茯苓杏仁甘草汤,使小便快利而愈。 薏苡附子散 【方药】薏苡仁十五两(45克)大附子+枚(炮)(30克) 【用法】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散剂,每服6克,日服三次。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七) 【解说】本证为胸痹之急证,除应有喘息咳唾,胸背疼痛,或心痛彻背等症外,再以药测证,尚应有舌淡苔白而滑,脉沉伏不起,或涩,或迟,或紧急。其胸痛可表现相当剧烈,并伴有筋脉拘挛证候。由于胸阳不振,寒湿乘之之甚,故用炮附子以温里散寒,通阳止痛;苡仁以除湿宣痹,缓解拘挛。药少量大

9、,效专力宏。因其疼痛急迫,故用散剂以求速效。 【运用】 胸痹 尚炽昌医案:曹某,男,50岁,工人。患肋间神经痛10余年,1975年1月4日晚,因连日劳累,觉胸部胀痛加重,至次晨痛无休止。此后,20余日来,胸部持续胀痛不止。严重时,常令其了女坐压胸部,以致寝食俱废,形体衰疲。伴有呕恶感,口唾清涎,畏寒肢冷等证。经西医检查,超声波提示肝大,x线为陈旧性胸膜炎,钡餐显示胃小弯有一龛影,其它无阳性发现。曾用西药解热镇痛剂、血管扩张剂、制酸、解痉、保肝、利胆及中药活血化瘀祛痰法,均无效。疼痛严重时,用杜冷丁能控制三四小时。 1975年1月28日初诊:形证如上,闻及胃部有振水音,脉细弦,舌淡苔白润多水。属

10、寒湿胸痹,宜温阳利湿。先予薏苡附子散:附子15克,苡仁30克。2剂。 1月30日复诊:述服药当晚痛减,可安卧三四小时。两服后,胸痛又减,饮食转佳。即于前方合理中及栝蒌半夏汤,3剂。 2月2日三诊:疼痛大减,仅遗胸中隐隐不舒,体力有增,饮食渐趋正常。改拟附子理中合小建中汤3剂,胸痛止。又续服10余剂,钡餐透视龛影消失,胸痛未再复发。(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2>:39) 按语:胸痛之甚,伴寝食俱废,呕恶,口唾清涎,畏寒肢冷,一派阳虚寒湿内盛之候,故先以大剂量薏苡附子散温阳散寒止痛;待痛减病缓,再合理中及栝蒌半夏,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施;俟病几痊愈,以附子理中合小建中扶人身阳气而收功。

11、其治可谓条理方明,进退有序,故获佳效。 乌头赤石脂丸 【方药】蜀椒一两(一法二分)(3克)乌头一分(炮)(15克)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15克睁干姜一两(一法一分)(3克)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3克) 【用法】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现代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2克,日服3次。不知,渐加量)。 【原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九) 【解说】乌头赤石脂丸主治阴寒痼结之:心痛证。其证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脉象沉紧为特征。其病机为阳气衰微,阴寒极盛而痼结,以致弥漫胸阳之位。其治当以大辛

12、大热之品,以温阳散寒,峻逐阴邪。乌头赤石脂丸中广用乌、附、姜、椒一派辛热之品,温通阳气以驱散阴霾。为防过于开散,伍赤石脂以固涩收敛,平抑冲气,以安心气。 【运用】 一、真心痛(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李济民医案:吕某某,女,62岁,1983年2月15日就诊。间发左胸疼2年。近日天气寒冷,自觉胸闷不适,今晨突发心绞痛不休,急用硝酸甘油片含舌下无效,求余诊治。证见心痛彻背,时有昏厥,汗出肢冷,唇舌青紫,脉细微欲绝,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证属寒凝痹阻,阳虚欲脱之候。治法:回阳救逆固脱。急用乌头赤石脂丸加减:乌头10克,乌附片30克,干姜10克,川椒8克,赤石脂15克,桂枝15克,红参15克。水煎。

13、 一昼夜急服2剂,心痛大减,汗止肢温,昏厥随之而除。共服5剂,心痛消失,唯有胸闷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脉象沉细。心电图复查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危证已去,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丹参20克,栝蒌lO克,黄芪20克,红花4克,调治一月而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国医论坛1989;(2>:14) 按语:患者心阳素虚,外寒乘虚而入,阴寒凝滞,心脉瘀阻,阳虚欲脱,为内闭外脱之危证,故急用乌头、附子回阳救逆,川椒、干姜温阳散寒,赤石脂固涩敛脱,加桂枝温通心阳,红参扶助真元,使阳回、寒散、痹通而奏效。 二、胃脘痛 何任医案:项某某,女,47岁。胃脘疼痛,每遇寒或冷而发,发则疼痛牵及背部,绵

14、绵不已,甚或吐酸泛漾,大便溏泻,曾温灸中脘而得缓解,脉迟苔白,以丸剂缓进。制川乌9克,川椒9克,制附子9克,干姜12克,赤石脂30克,炒白术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9克,高良姜9克,瓦楞子30克。上药各研细末,和匀蜜丸,每次2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4-21) 按语:本案病机与乌头赤石脂丸证相合,故用之即效,异病同治也。 三、寒痹(坐骨神经痛) 刘俊士医案:张某某,女,43岁,门诊号:16240,1983年3月26日初诊。左大腿疼痛,且向小腿、脚放射,怕冷年余,无外伤史,疼痛与天气变化无关。两便正常,舌正,脉滑。检查:病人俯卧,左大腿后侧、臀大肌均有明显疼痛

15、。病人仰卧,左大腿直腿高举征阳性,高抬50。后,左大腿后侧有明显疼痛。西医诊为左大腿坐骨神经痛,中医辨证为寒痹,治以温经活血,乌头赤石脂丸加减。川椒9克,细辛3克,干姜9克,益母草30克,老鹳草15克,牛膝15克,甘草30克,制川、草乌各3克,赤石脂30克,川芎9克,当归9克,穿山龙10克。上方6剂后左大腿疼痛大减,原方再服12剂。1983年4月20日三诊,服用12剂后,疼痛已完全消失。6月18日复查,左侧直腿高举征阴性,无疼痛。(北京中医杂志1987;(4):29) 按语(本案后记):中医有“寒腿”不能吃猪头肉一说,猪头肉属寒。本例治愈后又因吃猪头肉而复发。又用原方治愈。以后忌吃猪头肉,二年

16、随访,未见复发。 四、风隐疹(荨麻疹) 刘俊士医案:吴某某,男,57岁,门诊号:43115,1983年6月27日初诊。全身荨麻疹时发时愈已十余年,全身瘙痒难忍,皮疹以上半身多见,怕冷,平时遇冷即全身发作,经多方治疗,虽有时亦能暂时缓解,但疗效总不理想,遇冷就发。舌体有齿痕,两脉滑缓。证属素体阳虚,挟有风邪,拟温阳散寒,乌头赤石脂丸加减。制川草乌各3克,桂枝3克,白芍9克,细辛3克,干姜9克,白芷4克,川椒9克,甘草9克,赤石脂30克,3剂。1983年6月30日二诊,荨麻疹大减,皮肤瘙痒缓解,仍以原方3剂,继续治疗。7月5日三诊,荨麻疹已全部消退,随访二年,基本上未见复发。(北京中医杂志1987

17、;(4>:29) 按语:阴寒内盛,阳气虚弱,不抵风邪,而发风疹。其治不祛寒,而阳难复;不温阳,而风难去,故久久不愈。用乌头赤石脂丸温阳散寒,乃治本之法,故十稔之痼疾,得效于数日之间。 【补述】本方是仲景乌头与附子同用之例。乌头与附子虽属同类,但其功用略有不同:乌头长于起沉寒痼冷,并可使在经的风寒得以疏散;附子长于治在脏的寒湿,能使之得以温化。由于本证阴寒邪气病及心背内外脏腑经络,故仲景将乌附同用,以达到振奋阳气,驱散寒邪的目的。(摘自金匮要略讲义1985:101) 厚朴七物汤 【方药】厚朴半斤(24克)甘草三两(9克)大黄三两(9克)大枣十枚(3枚)枳实五枚(12克) 桂枝二两(6克)

18、生姜五两(15克)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九) 【解说】厚朴七物汤主治腹满兼表证。因太阳表邪未解又兼见阳明腑实,故本方用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组成相同)以去里实,合桂枝去芍药汤以解表,因腹但满而不痛,故去芍药之阴柔。本方重在祛实除满,不论有无表证,皆可应用。 【运用】 一、表里同病 谭日强医案:潘某某,男,43岁。先因劳动汗出受凉,又以晚餐过饱伤食,致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脘闷恶心。单位卫生科给以藿香

19、正气丸3包,不应,又给保和丸3包,亦无效;仍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腹满而痛,大便3日未解。舌苔黄腻,脉浮而滑,此表邪未尽,里实已成,治以表里双解为法。用厚朴七物汤:厚朴10克,枳实6克,大黄10克,桂枝10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3枚,白芍10克。嘱服2剂。得畅下后即止后服,糜粥自养,上证悉除。(金匮要略浅述1981:159) 按语:劳汗当出,又过饱伤食,故外见发热恶寒,汗出恶风;内见腹满而痛,大便不下。投厚朴七物汤以表里双解。谭老于方中加白芍,因腹满且痛之故。 二、腹胀(完全性肠梗阻) 陈会心医案:关某某,男,3个月。其父代诉:目前原因不明的阵发性哭闹,当时腹胀,可能有腹痛,3日不大便,吐

20、奶不止,以后吐出黄色如大便样物,此间未曾进食,症状日益加剧。曾经两个医院诊治,检查腹部可见肠影,腹壁紧张而拒按j经X线腹部透视,发现有液平面六七个,并充满气体,确诊为完全性肠梗阻,经灌肠下胃管等对症治疗,不见好转,终于决定手术疗法。患者家属考虑到小儿只3个月,不同意手术,而来中医处诊治。1974年4月5日来诊,患儿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时出冷汗,腹胀拒按,大便不通,脉微,舌苔灰白,系脾阳不运,积滞内停所致。治以行气泄满,温中散寒,厚朴七物汤治之。厚朴10克,桂枝75克,甘草10克,枳实10克,川军25克,生姜5克。按上方服1次即效。服药后约12小时内,排出脓块样大便,以后2小时内,共排出3次稀便

21、,随着腹胀消失,腹痛减轻。经10余日,逐渐好转,与健康婴儿无异。(老中医医案选编) 按语:本案并无表邪之象,与条文所述不符,其运用之妙,在于剂量及药物的增换上。本案用大黄量极小,配合较大量的朴、桂、枳、姜,即为温下之剂。去大枣者,以其呕吐不此呕家不喜甘之故也。 三、食积发热 王占玺医案:王某,女性,6岁。发烧,纳差一周。其母代诉,自1978年患急性肝炎,愈后经常感冒发烧,每次发烧少至45天,多达两周以上,患儿平素爱哭偏食,情性急躁,近一周来,发烧纳差,食后即吐,体温395,大便三日未排,小便黄赤,阵阵烦躁不安,但无咳嗽等症状,曾用中药清热解表药和注射青霉素无效一。腹部触诊有胀气,拒按。舌苔白厚

22、,脉象滑数。此夹食上感,遂处以厚朴七物合保和丸加减。厚朴3克,生大黄2克,甘草6克,桂枝1克,枳壳3克,焦三仙各30克,茯苓9克,半夏1克,陈皮6克,莱菔子5克,连翘9克,内金3克,藿香3克。服药1剂,当晚体温降至375,又进1剂,大便泄下如败卵,腹部柔软,胀气已消,呕吐已止,体温365,诸症消失。(张仲景药法研究1984:596) 按语:腹满发烧,夹食上感,用厚朴七物汤乃对证之方,以其纳差,又合保和丸以开胃消食。 四、崩漏 戴丽三医案:侯某某,女,30岁。患者经漏二月余,曾经中西医治疗,而经漏如故,且脐腹绞痛难忍,用吗啡止痛,收效不大,反而出现口干、舌燥、自汗、发热等症。症见脉弦细,舌苔白腻

23、少津。结合上述诸症,显系血枯化燥,血室瘀热所致。势非攻下,莫可救治。但患者体质虚损,用下恐再伤正气,经漏更甚,以致危殆。治法当分两步:先从健脾、养肝,恢复机体功能,待体质好转,方再议下,处方用逍遥散加胡黄连。数剂后,果现脉数,舌转黄燥,发热,自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数日未解。此瘀热伤津,而肠燥之征象已备,体质已趋好转,清下之条件已具,乃用仲景厚朴七物汤。川厚朴9克,枳实9克,大黄9克,桂枝9克,甘草9克,生姜3片,大枣3枚。嘱服1剂。 次日来诊,大为好转,自诉大便已通,下黑粪两次,每次半痰孟之多,且汗止舌润,脉静身凉。两月多来之经漏已随之而止。继以归芍六君子汤调理而愈。(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

24、80;(2>:36) 按语:瘀热阻滞,血不循经,而致崩漏,见腹痛、发热等症,治当攻下瘀热,邪去则经畅。 附子粳米汤 【方药】附子一枚(炮)(9克) 半夏半升(9克) 甘草一两(3克)大枣十枚(3枚)粳米半升(15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十) 【解说】附子粳米汤主治脾胃虚寒,水湿内停之肠鸣腹痛之证。脾胃阳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改走肠中,则见肠鸣;寒滞气机,则腹痛。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若寒气

25、上逆犯胃,则呕吐,素问举痛论所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即为此义。总为阳虚寒盛,饮阻气逆之证,故治用附子粳米汤以温阳散寒,降气化饮。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半夏降逆化饮,甘草、大枣、粳米以补益脾胃。若寒甚者,加蜀椒、干姜效佳。 【运用】 一、腹痛呕吐 赵守真医案:彭君德初夜半来谓:“家母晚餐后腹内痛,呕吐不止。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请处方治。”吾思年老腹痛而呕,多属虚寒所致,处以砂半理中汤。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后腹痛呕吐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恳速往。同去其家,见伊母呻吟床第,辗转不宁,呕吐时作,痰涎遍地,唇白面惨,四肢微厥,神疲懒言,舌质白胖,按脉沉而紧。伊谓:“腹

26、中雷鸣剧痛,胸膈逆满,呕吐不止尿清长”。凭证而论,则为腹中寒气奔迫,上攻胸胁,胃中停水,逆而作呕,阴盛阳衰之候。金匮叙列证治更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尤在泾对此亦有精辟之论述:“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虚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补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也。”其阐明病理,译释方药,更令人有明确之认识。彭母之病恰切附子粳米汤,可以无疑矣!但尚恐该汤力过薄弱,再加干姜,茯苓之温中利水以宏其用。服两贴痛呕均减,再二贴痊愈。改给姜附六君子汤从事温补脾胃,调养十余日,即速复如初。(治验回忆录1962:64) 按语:辨

27、证详,用药精,值得效法。 二、寒疝腹痛 吴远定医案:王某某,女,45岁,1981年10月27日诊。两天前凌晨五时,突然脐腹鸣响疼痛,痛势剧烈,全身畏寒特甚,须紧束其裤带,加以重被,疼痛畏寒稍减,持续一小时许,天明则疼痛畏寒全无,白天一如常人。病者初不介意,但于翌日凌晨一时疼痛又作,症状和疼痛时间同前,白天亦无不适。诊其脉沉细无力,视舌质淡,苔薄白,饮食二便正常,据此脉证诊断为金匮要略之“寒疝”腹痛,证属肠胃虚寒,阳气式微,阴寒内盛。即书以附子粳米汤全方加细辛。药用:制附片30克(先煎2小时),法半夏15克,大枣20克,炙甘草10克,细辛5克,粳米50克。当天服药3次,凌晨腹鸣疼痛,畏寒大减。次

28、日仍进原方1剂,日3服,患者诸症全瘥,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四川中医1987;(10):5) 按语:本案在辨证时着重抓住了脐腹雷鸣疼痛,痛时全身畏寒特甚,并且疼痛的时间在凌晨五时至六时,这说明本证阳虚寒盛的特点,与附子粳米汤证病机相符,用之果效。 三、术后腹痛 王万方医案:张某某,26岁,工人。怀孕三月余患化脓性阑尾炎,经手术而痊愈,但伤势愈合后,出现呕恶不食,肠鸣腹痛,复经西医补液消炎解痉镇痛之品,皆无济于事,后延余诊视。根据金匮要略“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之记载,本案与之极似,故立温中降逆为法。处方:附子12克,半夏9克,甘草6克,大枣12枚,粳米30克,水煎

29、服。药投1剂呕吐乃止,肠鸣腹痛亦随减十之八九,俟3剂而愈,终无任何影响胎儿发育成长者。(国医论坛1991;(1>:12) 按语:此例虽非胎疾,但亦病孕期,药用附子无殆,说明辨证施治有是症用是药的可贵性。临证治此中寒孕妇,除适投附子之外,还可加入姜、桂等辛热之品以宏其用。 四、产后腹痛 夏先福医案:张某,女,26岁,1988年10月诊。5天前因横位难产入院,立即施剖腹产术。术后两天,忽然脐腹作响,绞痛,上腹部凸起一个包块,便秘不通,呕吐频繁,X光透视诊断为术后高位肠梗阻,嘱其再次手术,病者不愿手术,故求中医治疗。刻诊:脉细无力,舌淡苔白,证属肠胃虚寒,阳气式微,阴寒内结。处方:附片30g(

30、先煎),炙草10g,红参10g,半夏20g,粳米50g,大枣15g,大黄6g(后下酒炒),日服5次。5小时后,诸症顿减,后以附子理中丸巩固。 五、妊娠恶阻 夏先福医案:杨某,女,23岁,1989年3月诊。受孕月余,呕吐频繁,思热饮,得食则吐,前医以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数剂罔效。余诊脉滑而细弱,舌淡苔白且胖嫩,证属脾肾阳虚,寒气上逆。处方:附片30g(先煎),半夏24g,粳米50g,大枣lOg,炙草lOg,茯苓20g,肉桂6g。服药呕止。 六、滑胎(习惯性流产) 夏先福医案:欧某,女,30岁,1989年4月诊。婚前月经正常,其后每孕56月无故流产,先后已流产6次,别无异常。刻诊:脉沉迟

31、细而无力,舌淡苔白且腻,证属肾阳素弱,胎元不固,故立温阳固胎之法。处方:附片30g(先煎),炙草lOg,大枣20g,粳米20g,-T-20g,杜仲30g,阿胶20g(烊化分次兑服)。服药20余剂,其后足月生一男婴。 七、少女带下 夏先福医案:魏某,17岁,1990年8月诊。病者13岁时月经初潮,量多色淡,平素带下如水,腰膝酸楚,溲频清彻,乏力,腰以下沉重,食少便溏,求医3年,而无一效。刻诊:脉细弱且濡,舌淡苔白,面色黧黑,少气懒言,证属脾肾阳虚,带脉虚损。处方:附片30g(先煎),半夏15g,党参15g,粳米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5g,大枣15g,鹿角霜20g,乌贼骨20g,肉

32、桂6g。服药5剂带止。后以肾气丸巩固,其后月经正常。(以上四案见河南中医1992;<3):119) 按语:脾者,t-_t,位居中央,处四脏之中,为中州,乃运化之脏,生于荣卫,通行津液;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若素体脾阳虚或失之调和,久损及肾,肾阳不暖脾土之阳,则导致脾肾之阳两虚。凡罹脾肾虚寒,阳气式微,阴寒内结,皆取附子粳米汤以温肾阳,使脾阳健旺,则阴寒自散,以复其痊。以上数例,病症虽异,但病机类同,故曰:“疾异者,疗其要一也”。案五虽为胎疾,附子仍用至30克,以其病机相符也,径用之,果取良效,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之意也。 八、胃脘痛 刘俊士医案:贾某,女,47岁,1986年10月21日初诊。主诉胃脘疼痛年余,喜热饮,喜按,夜间痛重,有肠鸣,大便日一次。凡吃冰棍后即胃痛,纳呆,两脉细弦,舌淡苔薄白。证属腹中寒气,温中,附子粳米汤主之。制附片(先)12克,法半夏9克,生姜5片,大枣5枚,粳米1小撮,甘草9克,3剂。1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