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124.50KB ,
资源ID:304624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46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5部分针灸学_精品文档.doc)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5部分针灸学_精品文档.doc

1、第5部分针灸学针 灸 学 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

2、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足太阴脾经与

3、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

4、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三、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

5、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1、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印堂至前发际3第7颈椎至后发际3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前额两发角(头维)9耳后两乳突(完骨)92、胸腹胁部胸骨上窝至胸剑9胸剑(歧骨

6、)至脐中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两乳头之间8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3、背腰部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4、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5、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13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腘横纹至外踝尖16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 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经。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9、侧面:足少阳胆经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7、,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12、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14、附近穴位: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肘横纹附近6穴:小海天井曲池尺泽曲泽少海。腕横纹附近6穴:阳谷阳池阳溪太渊大陵神门与脑连:督脉,膀

8、胱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15、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16、四关穴:合谷,太冲17、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19、四弯穴:曲泽,委中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

9、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六、毫针刺法1、提插捻转的补泻: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

10、行点刺的一种方法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七、拔罐方法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八、常用灸法1、艾灸:艾炷灸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 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11、 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温灸器灸2、其他灸法:灯火灸 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螯灸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施灸注意事项:1、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2、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3、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第二部分主要腧穴一、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1、中府(肺之募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2、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

12、暑,小儿惊风3、孔最(郄穴)位于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主治: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6、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7、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二、手阳明大肠经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3、1、商阳(井穴)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2、合谷(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3、阳溪(经穴)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手腕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4、偏历(络穴)屈肘,在阳溪穴和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主治: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手臂酸痛;腹部胀满;水肿。5、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6、曲池(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

14、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7、臂臑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疼痛不遂,颈项病;瘰疬;目疾8、肩髃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瘾疹。9、扶突位于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主治:咽喉肿痛、暴喑等咽喉病证;瘿气、瘰疬;咳嗽、气喘;颈部手术针麻用穴。10、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三、足阳明胃经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1、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疾,夜盲等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痉挛。2、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主治:目赤痛痒、眼睑瞬动、面痛、目翳等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头痛、眩晕。3、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局部病证4、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主治:齿痛,牙关不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