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5.02KB ,
资源ID:304573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4573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刘泽棉艺术没有独门秘方传承就是不断丰富.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刘泽棉艺术没有独门秘方传承就是不断丰富.docx

1、刘泽棉艺术没有独门秘方传承就是不断丰富刘泽棉:艺术没有独门秘方,传承就是不断丰富 刘泽棉:艺术没有独门秘方,传承就是不断丰富 版次:RB16 版名:大家访谈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2-22 作者:陈晓勤 陈志刚 刘泽棉在创作中。南都记者陈志刚摄 宋代的石湾酱黄釉瓶。 喜悦,1963年,刘泽棉作。 东坡赏荔,1981年,刘泽棉作。 窑变龙耳瓶,1973年,刘泽棉作。 佛山石湾陶塑技艺(“石湾公仔”) 刘泽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石湾人,生于1937年,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师承叔公刘佐潮,并深受刘传等名家的影响。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入选“当代岭

2、南文化名人五十家”。 “石湾公仔”是石湾艺术陶瓷的俗称,是在日用陶瓷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审美风格上,石湾公仔浑厚、粗犷、质朴、率真,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在技法上,石湾公仔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在造型上,石湾公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出人物、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等类型,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石湾公仔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兼收并蓄、善仿善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艺术与文化内涵,是岭南文化的

3、代表,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正因为如此,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宋俊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历史源流 “石湾公仔”:堪称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石湾公仔”为石湾陶塑的俗称。据考古研究,石湾制陶迄今已有5000年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湾一带贝丘遗址中出土印纹陶器。到唐朝出现大型窑场。宋代时,佛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市镇之一,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逐步成为日用陶生产基地。石湾陶艺吸收了北宋名窑色釉,在日用器皿上逐步增加了刻、划、塑的装饰手法,为日后“石湾公仔”的出现奠定基础。 明代以后,石湾艺陶

4、的生产进入鼎盛时期。石湾制陶以小农经济为模式的民窑、家庭作坊为主。当时艺人利用手工业剩余的废弃物:锡末、铜屑、碎玉等,制造出廉价的乳白釉,同时,他们利用石湾陶土含砂质高的特点,制作浑厚古朴的制品。 随着人们对陶瓷制品的装饰要求越来越高,石湾陶塑出现在琉璃瓦面上重现亭台楼阁,塑造各种神仙道佛及历史故事。“石湾公仔”逐渐出现。清晚期,石湾镇人口约六万,业陶者万人以上,细分为26行,各行均有自己的地域进行生产。石湾镇沿东平河一带以行业聚集划分为三源,其中上源南风古灶一带为缸行,中源日用一厂一带为横耳行,下源石湾美术陶瓷厂一带为古玩行,其中古玩行(“石湾公仔”)成为石湾的代表性产品。其间,出现开创了“

5、胎毛”技法的黄炳,擅长意塑人物的陈祖,擅长绘画的黄古珍,擅长器皿的冯秩来等名家。 抗日战争时期是石湾陶业的低谷期。所有制陶业全部停顿。 1951年,“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工场”成立。1956年,石湾镇的陶瓷行业全部公私合营,“公仔”行业合并成立了石湾美术陶瓷厂。 石湾公仔由被认为“不入大雅之堂”到被艺术领域所认可和尊崇,原因在于他们用泥巴演绎了各种喜闻乐见的题材。既有各种动植物造型的花插、壁挂、文具等,也有渔、樵、耕、读、历史英雄人物和牛、马等形象为题材,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有人称,石湾陶塑“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石湾美术陶瓷厂入口的牌匾上,醒目地有董必武题写的“石湾美术陶瓷厂

6、”七个大字。进门后,十八尊罗汉陶瓷像一字排开,形态各异,生动传神。这是佛山石湾陶塑技艺(俗称“石湾公仔”)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棉的作品。刘泽棉生于陶艺世家,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石湾公仔”的泰斗。 与一些需要政府扶持帮助生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同,“石湾公仔”在市场上十分火热。在石湾陶艺界,除了有“黄埔军校”之称的石湾美术陶瓷厂,还有数百个制作“石湾公仔”的家庭式手工作坊。 成立于1956年的石湾美术陶瓷厂,50多年来,已由一家单纯生产美术陶瓷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位国家级陶艺大师包括刘泽棉、庞文忠、霍家荣、刘炳等,专业生产陈设艺术陶、建筑艺术陶

7、等多系列产品的企业。2006年石湾美术陶瓷厂转制,石湾美术陶瓷厂董事长陈月美告诉南都记者介绍说,“大师既是工人,又是老板,公司按他每年创作的作品的销售情况来给他回报,年底还会按他所持股份分红。”改制五年来销售额大概增长了百分之两百。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石湾公仔”不仅在社会认同度上得到了极大提高,且市场红火,被称为“现代的官窑”。 “刘胜记”已四代传承 当年石湾很小的,基本每家每户都做这门生意,都是以家庭手工作坊的形式来生产。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是“刘胜记”第四代传人,你们家族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石湾公仔”的? 刘泽棉:我们原籍广东顺德,清同治年间由乐从腾冲乡迁到南海石湾镇

8、。这里制陶业十分兴盛,我的高祖父刘来正是被石湾的兴旺所吸引而在这里落户安家的。一开始刘来是做漆器,妻子从事陶瓷业。他膝下有三子一女,长子刘辉胜,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开设“刘胜记”经营微型陶塑,在石湾俗称“山公”。“山公仔”是配在假山上用做装饰的陶塑,包括人物、动物、亭台楼阁等。最小的有几厘米,一个火柴盒可以装几百个。刘辉胜塑造的微型人物骨骼清奇,神态飘逸,在石湾颇具名气,人称“山公王”,他推动了这一行业的发展。他的子女中,在石湾陶业界有影响的是刘佐潮我的四叔公,他属于第二代。 当年石湾很小的,基本每家每户都做这门生意,都是以家庭手工作坊的形式来生产。刘胜记在当时有一定规模,二三十人左右。这个行当

9、其实讲家传,爸爸开店铺,孩子来维护。所以刘佐潮继承整间店铺,一人负责供销等事情,其他兄弟没有他那么出色,只能当个工人。刘佐潮存世作品有拍蚊公、读书公、礼佛僧人等,现在是海内外收藏家手中的珍品了。我的祖父亦从事陶艺,不幸早逝。我父亲刘垣少年时随刘佐潮学艺,从上釉等基本功学起。 南都:抗战时期是“石湾公仔”的低谷期,你们家情况怎样? 刘泽棉:我出生刚好遇上日本侵华,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1938年日本侵略石湾,刘胜记甚至整个刘家都瓦解了。最早他们一同去香港继续做“公仔”,日军侵略香港后他们又回到石湾,做“公仔”卖不出去,生活很艰苦。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一行业才开始复苏。生活稍微稳定,我们家族

10、才重新开始做这个行业。 南都:什么契机让你选择从事这门手艺? 刘泽棉:我自幼受家庭熏陶,像玩泥巴一样去玩,一开始喜欢捏些小动物。大概在1945年左右,七八岁开始正式接触这个行业。当时我住在陶艺名师刘传附近,常跑去看他刀刻手捏。他灵巧的双手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神奇生动,令我神往,总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这样。在石湾可以有作为的行业并不多,我没什么本事去做缸瓦,又想学一门技艺傍身,加上我当年就是一个乡巴佬,没想过到别的地方闯一下。 南都:你开始学这门手艺有没有遇上困难? 刘泽棉:在学习制陶的过程中,多数都是靠自己参悟,父亲有时指教一下。我长大一点了,就正式开始参与劳动,帮父亲做一些“山公仔”,帮补家计。

11、 解放战争时期,这个行业发展得非常兴盛,许多“山公仔”都销到东南亚一带,有钱人家也非常喜欢收藏。这些工艺品由水路带到香港,又从香港的缸瓦铺销到海外。销路很好,不怕没生意。只是这行业名家不多,大多是低档的工艺品,价格很便宜,通常由女工去完成。 解放后,我父亲做的是销售,专门销往香港,我们就成为手工艺资本家。我们那时不单做“公仔”,还要做汽灯嘴才能维持家计。那时我们家虽没赚很多钱,在这个行业属中下水平,总算三餐无忧。 南都:听说你13岁时捏了毛主席像,还得了30元奖金? 刘泽棉:我13岁时进入石湾镇中心小学和陶工子弟学校读书,一下子从私塾跳到了三年级,课余仍不忘陶艺。当时我知道中国出现了一个伟人毛

12、泽东,就创作了一个毛主席像,被选送到镇工商联陈列馆展出。后来受到南海县县委书记的接见。过去石湾主要生产传统题材的“公仔”,很少表现解放后的题材,领导们见到毛主席像很满意,奖励了我30元(相当于普通员工两个月工资),这基本奠定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还在集体生产、不允许个体户的情况下,特许我办自产自销的小手工业作坊,以维持家庭生活。大约做了三年。刚刚也提到,由于我们是资本家,所以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改造,家里的东西都归公了。而我就利用这么一个机会,通过制作毛主席像来维持生计。那时毛主席像销路很好,很多人也就开始“侵权”复制我的作品。后来我塑造了领袖像,塑造了刘胡兰、黄继光和志愿军、革命烈士、苏联小

13、说人物等英雄人物像。 到中央工艺美院开阔眼界 我平生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学习,虽然是短暂的三个月,但对我以后的艺术实践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都:你刚才提到不允许个体户生产,与当时公私合营有关? 刘泽棉:是的。解放后就实行公私合营,不允许个体户生产,当然有人为了生活就开起私人作坊偷偷生产,成为“黑户”。我们这个行业就成立了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五六家资本家合拼一同生产,我父亲就和几个堂叔被分配到玩具组。九个小组后来经营不善,解散了不少。为了逃避斗争,我父亲后来就去了香港。 1955年全国掀起合作化运动高潮,那些流散的个体户又重新组合到一起,成立陶瓷工艺生产合作社。我在里面负责组织工作,一个月40来块

14、工钱。生产合作社不追求产值,吃“大锅饭”,纯粹追求艺术,我刚好赶上了这个时机。 南都:你什么时候到了石湾美术陶瓷厂? 刘泽棉:那时剩下三个单位,一个就是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工厂,一个就是九个组唯一剩下来的石湾美术陶瓷厂,另一个是工艺生产合作社。1958年,三个合并起来成为今天的石湾美术陶瓷厂。从此,我进入了石湾陶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创作室里工作。 南都:美陶厂工作情况如何? 刘泽棉:没有分配具体任务,但是会跟着当时的政治运动走。比如“大跃进”,我们就会做以工农兵为主的相应题材,要做古典题材,就要表现出积极性,像李白、杜甫等爱国诗人。 南都:同年,你被派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当时情形如何? 刘泽棉

15、:1958年,我被选送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全国艺人学习班学习,认识了全国著名的老艺人“泥人张”张景祜先生和“面人汤”汤子博先生。这段时间还饱览了故宫博物馆内的珍贵藏品和北京一带的名胜古迹,与来自全国的艺人互相交流,拓宽了我的眼界。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学习,虽然是短暂的三个月,但对我以后的艺术实践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回来后,有大量瓦脊人物陶塑的佛山祖庙刚巧维修,我抓紧这个机会爬上屋顶,临摹明、清时期的优秀传世作品。之后又在广州陈家祠临摹各流派陶艺宗师的作品。在学习过程中,我对潘玉书、刘佐潮、刘传、陈祖精雕细刻的作品特别感兴趣。 “石湾公仔”既是艺术品也是商品 我们的作品要符合市场

16、需要,符合市场需要不等于艺术性降低。 南都:在“文革”时期,“石湾公仔”有被打击吗? 刘泽棉:有。(“文革”对它的影响)有好也有坏。好的是创作出一批好的革命题材的作品,不好的是古典题材停止发展。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伴随着这样的历史成长的。和我同一批艺人像廖洪标、庄稼等都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整个“文革”最不幸的就是刘传师傅了。他当时名气很大,受到冲击也最大。他创作了海瑞罢官,在报纸上引起很大的争议,最终还是说借助海瑞来攻击毛泽东。因此他被说成反动学术权威,要被打倒。这说来有点无辜,因为海瑞罢官是省领导要求做的。 南都:那你当时受到冲击吗? 刘泽棉:我受到的冲击很小。虽然我是资本家子女,成分不好,但我

17、一直牢记周总理说的,“出身不由己,道路可自己选择”,政府对我限制改造,我也觉得要正视自己家庭,认真工作。比如当时觉得做样板戏很正确,我很自觉地塑造了一批有关样板戏的“公仔”,像红灯记、白毛女等。对于批斗刘传,我也觉得是正确的,我和其他徒弟一起批斗他的生活作风,说他在纪念碑上的公仔的衣纹做得不好。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当时很幼稚,也是为了随大流所应付的。 南都:总体来说,你的路算是一直走得比较畅顺? 刘泽棉:没错,这一路走来都非常平稳,没什么大起大落。我的陶塑艺术创作值得回忆的可以从1963年开始。那年我到南海平洲公社深入生活,回来创作了喜悦,表现一个老农田间歇息,见到丰收在望时的喜悦心情。1994

18、年6月16日上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美陶厂,当他看到我的喜悦时,情不自禁连声称赞。 此外,我与弟弟刘炳、儿子刘传津一起塑造的十八罗汉,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1981年香港办石湾陶艺展,这是第一次办这么大型的展览,对方提出要做一套传统产品。当时资料很缺乏,我们就去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云南筇竹寺、广东南华寺等佛教造像的艺术宝库搜集资料,投入创作。了解我的人可能知道,一旦我决定一项创作,便会全身心地投入。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敲,分别捏成一百多个小泥稿,再反复琢磨磋议,最后选定18个定稿。我的这套罗汉并不是单纯地摆在寺庙里供奉的,是带有生活气息和情节性的。这套作品在香港展出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轰

19、动。1990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的珍品金杯奖。这套罗汉奠定了我的艺术地位,也让更多人了解石湾陶塑这门手艺。 南都:十八罗汉对你们带来什么影响?同时期的“石湾公仔”发展情况又是怎样? 刘泽棉:这个展览提高了美陶厂的知名度,推动了“石湾公仔”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同厂的其他人,开始好奇除了刘泽棉之外,还有什么人比他厉害,原来还有庄稼、廖洪标、王松坚等人。 南都:你在美陶厂的收入情况是怎么样的? 刘泽棉:过去只有工资,人很单纯,不讲求经济,只是追求艺术价值;现在收入灵活很多,有奖金,每件作品都会有提成。大概1982、1983年开始就会有奖金,一件作品最高奖金可以达到200元。 现在要顾及市场,所

20、以做出来的作品更加讲求艺术性了。因为如果一件作品做得不好,就没有市场。我们的作品要符合市场需要,符合市场需要不等于艺术性低,像年销品,大家都要做龙,这就是一个大比拼,只有艺术性高才可以突出。所以说,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品,这是正确的。 艺术从来都是物以稀为贵 限量生产对我们要求多了,创造的财富也多了。当中有很多好处,保证不会粗制滥造,而且对于收藏家来说,价值也高了。 南都:“石湾公仔”历史有多长? 刘泽棉:“石湾公仔”的历史很长,伴随着陶瓷而出现。原先的“公仔”通常指日常生活用品,后来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模样,由粗到精。到了明清时期,才真正算是工艺品,有作者签名。 明末清初就定下24行,有花盘行、我们

21、的古玩行、边钵行等等。只有进了这一行,才可以做这一行的东西。而“石湾公仔”最具代表性、最大规模的,应该是瓦脊上的公仔。瓦脊公仔比我们的行业规模还要大,在明清的时候已经很鼎盛,尤其是清末民初达到了巅峰。我们也从瓦脊上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但这并不代表有了瓦脊才有我们的公仔。两个行业相互并存,既有做公仔的人,也有专业设计瓦脊的那一批人。 南都:“石湾公仔”源远流长,它以前有什么用途? 刘泽棉:其实“公仔”是一个通俗的称呼。以前石湾有个习俗,在清明扫墓时,买一大堆“公仔”去扫墓,寓意以后的生活顺顺利利,家族开枝散叶。“公仔”包括了花瓶、动物、人物等,是手工粗糙的工艺品。现在已经没有这个习俗了。 南都:我

22、们应该怎样来判别“石湾公仔”的艺术性高低? 刘泽棉:我现在正精修一件2012年龙年生肖主题的作品。谈到精修,就要说到“石湾公仔”的五个等级。现在的生产科技很先进,在模具里注入泥浆,就制作出精致的“公仔”,但同一件产品可以通过五种不同形式生产。第一等就是原作,只有一件;第二件就是精品,由作者亲自鉴定和修改,每一件精品都会有作者的签名,限量生产;第三等是特制品,挑选比较优秀的工人来加工完成。第四等是高档品,由普通工人完成。第五等就是普及品,价钱最便宜,生产数量比较大。其中,精品比普及品贵十倍以上,有些甚至超过十倍。 南都:一件“石湾公仔”从构思到成型,需要经过哪些步骤? 刘泽棉:首先是要构思,画草

23、图来勾勒造型、结构等大轮廓。挑选满意草图来做立体草稿,满意了,再把立体草稿放大,和雕塑有共同点。创作灵感可以从平时的生活积累,要去多看多关心身边发生的事物。 南都:“石湾公仔”为什么分那么多个等级?为什么要限量生产? 刘泽棉:其实也是学外国的,从七八年前开始这样做。只要是比较有艺术价值的都会限量生产。限量生产就会比较高档。限量生产对我们要求多了,创造的财富也多了。当中有很多好处,保证不会粗制滥造,而且对于收藏家来说,价值也高了。 南都:以前坊间流传“创作出一件作品,最终不知道是什么效果”,现在还有这样的说法吗? 刘泽棉:现在的窑与过去的龙窑不同,很先进了。现在从外国引进梳式窑,就像一个立体柜子

24、,有四五层,用推进器把陶瓷推进去烧制,一次都可以烧很多个陶瓷。稳定性可以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以前龙窑烧制变数较大,容易产生窑变,成功率太低,逐渐被淘汰了。但龙窑烧的比现在的漂亮很多倍。现在产值上去了,艺术价值就低了,艺术从来都是物以稀为贵。 不过随着时间的变化,梳式窑也可能可以学到龙窑的优点。 “石湾公仔”要保持写实风格 我认为(“石湾公仔”)这种写实风格还没到达顶峰,还没走到末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南都:江西等地也有陶瓷,“石湾公仔”和其他的公仔有什么不同? 刘泽棉:由于土质不一样,手法不一样,所以他们的线条没我们的那么流畅。我们用的是海相沉积土,可塑性高,有粘性,讲究造型为主。他们主要是

25、以瓷白著称,在颜色上比较讲究。他们的感觉很轻盈,而我们的就比较厚重。他们主要题材是寿星公等,我们是罗汉等,形象造型比较夸张。当然,两者各有特色,各有长处。“石湾公仔”的特色是神态好,釉彩朴素,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形象。 南都:“石湾公仔”是民窑,一般给人的感觉是难登大雅之堂。你认为这种情况何时开始转变? 刘泽棉:这个地位一时半刻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江西的官窑是下很多本钱去制作的。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做工精细是必然的。而民窑,自产自销也可以说是自生自灭,相比较之下是比较吃亏。只需要作者一人,就可以完成一件作品,不需要很大的投入,这正符合了民窑的特色。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最终还是要有艺术效果,官窑走的是

26、富丽堂皇的风格,而民窑是质朴厚实的风格。 过去的“石湾公仔”比较概括、简练,也比较粗糙,多数做动物、器皿等;明清后就比较讲究塑造人物造型,艺术性升华到一定程度。那时已经有很多富人把“石湾公仔”当作礼品送人。 南都:“石湾公仔”目前的发展前景如何? 刘泽棉:我认为现在就不分官窑民窑了,政府也非常重视。“石湾公仔”的发展很正常,没有过多的家族,也没有滥造,发展的空间很大。还是有很多品种有待研究和发展。 南都:“石湾公仔”的特点是传神、写实,但也有人认为这样不够现代化,你怎么看待? 刘泽棉:艺术就是需要多元化。但是“石湾公仔”是需要保持它的写实风格,如果不保持不发展就没人知道这是“石湾公仔”了。我认

27、为这种写实风格还没到达顶峰,还没走到末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南都:石湾陶塑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你本人也在2007年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这个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刘泽棉: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认为真正的传承人应该是刘传以及他那一辈人才对。我很惭愧,觉得现在做的还不够多。我认为以前的人受到时代限制,他们是为了生活,没有条件去深入创作。我现在就既要顾及市场化,也要艺术性,每一件作品都要用心去做。 南都:你女儿刘健芬是第五代传承人,这门手艺会继续传承下去吗?你怎么看待传承的问题? 刘泽棉:艺术不同于科技,没有独门秘方,主要靠作者本身的悟性。就正如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传承还是要不断丰富。我的儿女,只要喜欢就可以把它当成职业。而我并没有正式收徒弟,不过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会愿意无条件地教他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