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126.33KB ,
资源ID:30451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451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docx

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朝(1)郡国并行制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出现了“七国之乱”。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2)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2唐朝(1)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

2、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割据势力发展。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教材补缺唐代的藩镇割据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

3、担。3北宋(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3)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措施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2)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二、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1西汉:中枢权力开始分散(1)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庶民皇帝,他手下大臣大多为布衣平民,被称为“布衣将相”。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相,这就降低了当丞相的门槛,降低了丞相的地位。(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

5、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1)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特点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4)评价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

6、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宋朝:二府三司制形成,继续分割宰相权力(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教材补缺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

7、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5元朝:一省二院,相权反弹(1)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三、官僚体系的建设机制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2汉朝: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

8、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4隋唐:实行科举制(1)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图示明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四、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制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员,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

9、,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成为维系官僚体系的重要机制。考点一从汉至元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的演变1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示意图西汉时期的中央官制在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负责决策。“外朝”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组成的执行机构。这一制度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针对练1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

10、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是中央权力机构的调整,与削弱王国势力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体现加强内朝权力,有利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C项不是主要目的和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贤良、文学”不是外戚,故D项错误。2“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3唐朝中书

11、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1)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

12、足。(2)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2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的不同北宋的二府三司制(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行政程序,把处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具体来说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2)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3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

13、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

14、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考点二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诞生于春秋战国,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制是元朝开创的以省统领多级地方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1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5、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2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止割据。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