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1.36KB ,
资源ID:303641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3641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综合布线技术基础.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docx

1、综合布线技术基础综合布线技术基础一、概述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相连接。它还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或电信线路的连接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由不同系列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这些部件可用来构建各种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能随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升级。 1综合布线的发展过程 回顾历史,综合布线的发展与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密切相关。传统

2、布线如电话、计算机局域网都是各自独立的。各系统分别由不同的厂商设计和安装,传统布线采用不同的线缆和不同的终端插座。而且,连接这些不同布线的插头、插座及配线架均无法互相兼容。办公布局及环境改变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需要调整办公设备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更换设备时,就必须更换布线。这样因增加新电缆而留下不用的旧电缆,天长日久,导致了建筑物内一堆堆杂乱的线缆,造成很大的隐患。维护不便,改造也十分困难。 随着全球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深人发展,人们对信息共享的需求日趋迫切,就需要一个适合信息时代的布线方案。 美国电话电报(ATT)公司的贝尔(Bell)实验室的专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办公楼和工厂试验

3、成功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率先推出SYSTIMATMPDS(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现时已推出结构化布线系统SCS。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311-2000命名为综合布线GCS(Genericcablingsystem)。 综合布线是一种预布线,能够适应较长一段时间的需求。 2综合布线的特点 综合布线同传统的布线相比较,有着许多优越性,是传统布线所无法相比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而且在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1)兼容性:综合布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兼容性。所谓兼容性是指它自身是完全独立的而与应用系统

4、相对无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系统。 过去,为一幢大楼或一个建筑群内的语音或数据线路布线时,往往是采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电缆线、配线插座以及接头等。例如用户交换机通常采用双绞线,计算机系统通常采用粗同轴电缆或细同轴电缆。这些不同的设备使用不同的配线材料,而连接这些不同配线的插头、插座及端子板也各不相同,彼此互不相容。一旦需要改变终端机或电话机位置时,就必须敷设新的线缆,以及安装新的插座和接头。 综合布线将语音、数据与监控设备的信号线经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采用相同的传输媒体、信息插座、交连设备、适配器等,把这些不同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布线中。由此可见,这种布线比传统布线大为简化,可节约大量的物资、时间

5、和空间。 在使用时,用户可不用定义某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的具体应用,只把某种终端设备(如个人计算机、电话、视频设备等)插人这个信息插座,然后在管理间和设备间的交接设备上做相应的接线操作,这个终端设备就被接入到各自的系统中了。 (2)开放性:对于传统的布线方式,只要用户选定了某种设备,也就选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布线方式和传输媒体。如果更换另一设备,那么原来的布线就要全部更换。对于一个已经完工的建筑物,这种变化是十分困难的,要增加很多投资。 综合布线由于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现行的标准,因此它几乎对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如计算机设备、交换机设备等;并对所有通信协议也是支持的,如ISO

6、/IEC8802-3,ISO/IEC8802-5等。 (3)灵活性:传统的布线方式是封闭的,其体系结构是固定的,若要迁移设备或增加设备是相当困难而麻烦的,甚至是不可能。 综合布线采用标准的传输线缆和相关连接硬件,模块化设计。因此所有通道都是通用的。每条通道可支持终端、以太网工作站及令牌环网工作站。所有设备的开通及更改均不需要改变布线,只需增减相应的应用设备以及在配线架上进行必要的跳线管理即可。另外,组网也可灵活多样,甚至在同一房间可有多用户终端,以太网工作站、令牌环网工作站并存,为用户组织信息流提供了必要条件。 (4)可靠性:传统的布线方式由于各个应用系统互不兼容,因而在一个建筑物中往往要有多

7、种布线方案。因此建筑系统的可靠性要由所选用的布线可靠性来保证,当各应用系统布线不当时,还会造成交叉干扰。 综合布线采用高品质的材料和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高标准的信息传输通道。所有线槽和相关连接件均通过ISO认证,每条通道都要采用专用仪器测试链路阻抗及衰减率,以保证其电气性能。应用系统布线全部采用点到点端接,任何一条链路故障均不影响其它链路的运行,这就为链路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检修提供了方便,从而保障了应用系统的可靠运行。各应用系统往往采用相同的传输媒体,因而可互为备用,提高了备用冗余。 (5)先进性:综合布线,采用光纤与双绞线混合布线方式,极为合理地构成一套完整的布线。 所有布线均采用世界上最新

8、通信标准,链路均按八芯双绞线配置。5类双绞线带宽可达100MHz,6类双绞线带宽可达200MHz。对于特殊用户的需求可把光纤引到桌面(FiberToTheDesk)。语音干线部分用钢缆,数据部分用光缆,为同时传输多路实时多媒体信息提供足够的带宽容量。 (6)经济性:综合布线比传统布线具有经济性优点,主要综合布线可适应相当长时间需求,传统布线改造很费时间,耽误工作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用金钱计算。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知,综合布线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布线方法存在的许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尤其以电话业务为主的通信网逐渐向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过渡,越来越重视能

9、够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的集成通信网。因此,综合布线取代单一、昂贵、复杂的传统布线,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应是开放式结构,应能支持电话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还应能支持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系统的需要。 综合布线系统可划分成六个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 配线(水平)子系统; 干线(垂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 智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园区的工程设计 应根据实际需要,可选择以下三种类型的综合市线系统: (1)基本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双绞线电缆组网。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如下: 每个工作区有一

10、个信息插座; 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1条4对双绞线电缆; 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1对双绞线。 (2)增强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用铜芯双绞电缆组网。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如下: 每个工作区有2个或以上信息插座; 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双绞电缆; 采用夹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双绞线。 (3)综合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用光缆和铜芯双绞电缆混合组网。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应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数据系统的传输速率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

11、线和传输设备。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和电视系统的传输标准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应符合表1所列的规定。 注:100m距离包括连接软线/跳线、工作区和设备区接线在内的10m允许总长度,链路的技术条件按90m水平电缆,75m长度的连接电缆及同类的3个连接器来考虑。如果采用综合性的工作和设备区电缆附加总长度不大于75m,则此类用途是有效的。 3000m是国际标准范围规定的极限,不是传输媒体极限。 当距离大于水平电缆子系统中的长度100m,应协商可行的应用标准。 系统分级E因为尚未正式出台,表内未列出。但是由于D级E及E级在市场上已大量应用,因此在下面的各表格中予以列

12、出有关指标仅供参考。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网和各段线缆的长度限值应符合图1所示的规定: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连接电缆、跳线,以及配线设备等所有硬件设施,均应符合ISO/IEC11801:1995(E)国际标准的各项规定,确保系统指标得以实施。 综合和线系统应设置汉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这些状态信息包括:设备和缆线的用途和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硬件编号和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特征参数、链路的完好状况和故障记录等内容。还应登录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内容以及建筑物名称、位置、区号、楼

13、层号和房间号等内容。 在系统设计时,全系统所选的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必须与选定的类别相一致。如采用屏蔽措施时,则全系统必须都按屏蔽设计。 三、系统指标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应符合表2的规定: 注: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包括设备连接器),应符合表3的规定: 注:所有其它音源的噪声应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 在大多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来衡量。

14、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或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 =6dB10Lg(n1)dB 式中:n为电缆中非光纤的对称电缆组数 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4的规定: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应符合表5的规定: 注:ACR(dB)an(dB)-a(dB) 式中:an-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值 a-链路传输的衰减值 本表所列的ACR值优于计算值,在衰减和串音衰减之间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权衡选择,其选择范围如表6所示。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

15、级和传输距离在表1规定的情况下,应符合表7的规定: 注:100双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92/100m; 150双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2/100m。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延迟限值,应符合表8的规定: 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的最大传播延迟不得超过ls。 综合布线系统的纵向差分转换衰减(平衡)限值,应符合表9的规定: 注:纵向差分转换衰减的测试方法正在研究。 综合布线系统的相邻线对综合近端串扰(Powersum)限值应符合表10的规定: 相邻线对综合近端串扰(Powersum)其值为在4对双绞线的一侧,3个发送信号的线对向另一相邻接收线对产生串扰的总和近端串扰值。 N4=?N12+

16、N22+N32,N1,N2,N3分别为线对1、线对2、线对3对线对4的近端串扰值 综合布线系统的等郊远端串扰损耗(ELFEXT)限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等效远端串扰损耗ELFEXT系指远端串音损耗与线路传输衰减差。 从链路近端线缆的一个线对发送信号,该信号经过线路衰减,从链路远端干扰相邻接收线时,定义该远端串扰值为FEXT,FEXT是随链路长度(传输衰减)而变化的量。 定义:EEE(为受串扰接线对的传输衰减) 综合布线远端等效串扰总和SEE限值应符合表12的规定; 综合布线线对间传播时延差规定以同一缆线中信号传播时延最小的线对的时延值作为参数,其余线对与参数线对时延差值不得超过45ns。若线

17、对间时延差超过该值,在链路高速传输数据下4个线对同时并行传输数据信号时,将造成数据帧结构严重破坏。 综合布线最小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13的规定; 回波损耗系指由线缆特性阻抗和链路接插件偏离标准值导致功率反射引起。RC为输入信号幅度和由链路反射回来的信号幅度的差值。 综合布线链路脉冲噪声电平由大功率设备间断性启动对布线链路带来的电冲击干扰,综合布线链路在不连接有源器械和设备情况下,高于200V的脉冲噪声发生个数的统计,测量2分钟捕捉脉冲噪声个数不大于10个。 综合布线背景杂讯噪声 由一般用电器械带来的高频干扰、电磁干扰和杂频竞频低幅干扰,布线链路在不连接有源器械及设备情况下,杂讯噪声电平应30dB

18、。 综合布线接地系统安全检验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必须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 (2)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所有屏蔽层应保持连续性。 (3)采用屏蔽综合布线系统时,屏蔽层的配线设备(D或D)端必须良好接地,用户端(终端设备)视具体情况接地,两端的接地应连接至同一接地体。若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源差不应大于 (4)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每一楼层的配线柜都应采用适当截面的铜导线单独布线至接地体,也可采用竖井内集中用铜排或粗铜线引到接地体,导线或铜导体的截面应符合标准。接地导

19、线应接成树状结构的接地网,避免构成直流环路。 (5)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槽道或钢管敷设时,槽道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在两端应有良好的接地。 ()屏蔽线缆屏蔽层接地两端测量链路屏蔽线、屏蔽层与两端接地电流差5v。 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14的规定: 注: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25/125m或50/125m; 8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5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200MHzkm; 130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l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km。 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IEC7932,型号BI和ITUTG652标准; 1310nm和1550nm波长时最大

20、衰减为ldB/km;截止波长应小于1280nm; 1310nm时色散应6PS/kmnm;1550nm时色散应20PS/kmnm。 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dB;最小反射衰减:多模20dB,单模26dB。 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在表14规定各项参数的条件下,光纤链路可允许的最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15的规定: 注: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表1013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距离。 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应插入光衰减器,保证达到表中规定的衰减值。 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多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表 注:单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

21、带宽,ISO/IEC11801:1995(E)尚未作出规定。 综合布线系统光纤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17的规定: 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适配。特性阻抗的分类应符合100、150两类标准,其允许偏差值为15(适用于频率1MHz)。 综合布线测试连接方式定义 水平布线测试连接方式 (1)基本链路方式(BasicLink) 这是工程承包商采用的连接方式。该方式包括:最长90m的端间固定连接水平缆线和在阿端的接插件:一端为工作区信息插座,另一端为楼层配线架、跳线板插座及连接两端接插件的两条2m长的测试线。基本链路方式如图2所示 (2)

22、永久链路方式(PermanentLink) 永久链路方式供安装人员和数据电信用户用来认证永久安装电缆的性能,今后将替代基本链路方式。永久链路信道由90m水平电缆和1个接头,必要时再加1个可选转接/汇接头组成永久链路配置不包括现场测试仪插接软线和插头。如图3所示。 (3)通道链路方式(Channel) 通道链路用户连接方式,该方式用以验证包括用户终端连接线在内的整体通道的性能。 通道连接包括:最长90m的水平线缆、一个信息插座、一个靠近工作区的可选的附属转接连接器、在楼层配线间跳线架上的两处连接跳线和用户终端连接线,总长不得长于1OOm(设备到通道两端的连接线不包括在通道定义之内)。通道链路方式

23、如图4所示。 在实际测试中,选择哪一种连接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程验收测试6类以下建议选择基本链路方式,因为以前规定数据是基本链路数据,6类以上则使用永久链路方式,而通道链路方式是连接网络设备以后的测试方式,是真正反映传输链路情况的测试方式。 4)水平布线光缆测试连接方式 水平布线光缆测试连接方式如图5所示。 楼宇内主干布线 楼宇内主干线使用大对数对称线缆小于90m时,可采用水平布线测试连接方式的基本、永久、信道链路方式进行测试。 楼宇内主干线使用单模、多模光缆布线时可采用水平布线光缆测试连接方式。 楼宇内主干布线测试起点为楼层配线架,测试终点为楼宇电话及计算机网络的楼宇总配线架。 四、工

24、作区子系统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如图6所示。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m2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 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宜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端的设置和安装。 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SD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 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媒体)不同于图6工作区子系统 设备所需

25、的电缆类别(媒体)时,宜采用适配器; 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五、配线(水平)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宜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如图7所示。 图7配线(水平)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 配线子系统宜采用4对双绞电缆。配线子系

26、统在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宜采用光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并进行管理。 配线电缆宜选用普通型铜芯双绞电缆。 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宜按下列原则选用: 单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统; 双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强型系统; 一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 配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在90m以内。 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六、干线(垂直)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 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话音

27、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1对,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双绞线,对于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线电缆。 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的方法。 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设备间,把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干线(垂直)子系统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七、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

28、、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 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设备间位置及大小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确定。 八、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管理子系统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宜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

29、标出各个端接场。 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位置、区号、起始点和功能等标志。 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对楼层上的线路进行较少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宜使用夹接线方式;在经常需要重组线路时宜使用插接线方式。 在交接场之间应留出空间,以便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 九、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包括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CD),组成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道和入

30、孔的各项设计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预留1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 建筑群子系统采用直埋沟内敷设时,如果在同一沟内埋入了其他的图像、监控电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志。 电话局来的电缆应进入一个阻燃接头箱,再接至保护装置。 十、光缆传输系统 当综合布线系统需要在一个建筑群之间敷设较长距离的线路,或者在建筑物内信息系统要求组成高速率网络,或者与外界其它网络特别与电力电缆网络一起敷设有抗电磁干扰要求时,宜采用光缆作为传输媒体。光缆传输系统应能满足建筑与建筑群环境对电话、数据、计算机、电视等综合传输要求,当用于计算机局域网络时,宜采用多模光缆;作为远距离电信网的一部分时应采用单模光缆。 综合布线系统的

31、交接硬件采用光缆部件时,设备间可作为光缆主交接场的设置地点。干线光缆从这个集中的端接和进出口点出发延伸到其它楼层,在各楼层经过光缆级连接装置沿水平方向分布光缆。 光缆传输系统应使用标准单元光缆连接器,连接器可端接于光缆交接单元,陶瓷头的连接应保证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4dB。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5dB。 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纤直径62.5m光纤包层直径125m的缓变增强型多模光缆,标称波长为850nm或1300nm;也可采用标称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的单模光缆。 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字系列比特率、数字接口特性,应符合如下系列规定: (1)PDH数字系列比特率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GB41108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的规定,如表18所示。 (2)数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脉冲波形特性、码型、输入口与输出口规范等,应符合国家标准GB7611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的规定。 光缆传输系统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纤束合光缆,也可采用带状光纤光缆。 光缆传输系统中标准光缆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