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是故乡明教案3.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教学过程:一、
2、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4.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
3、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 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1.简介作者。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
4、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认读生字。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2)学习多音字“燕”y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
5、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y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举例: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2)第二部分(
6、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内容,学生用感官来感受“月是故乡明”,朗读字幕。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第
7、二课时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2.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3.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
8、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学生自由发言。)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这段话
9、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课件出示: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
10、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2.课件出示: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作者回忆了幼年
11、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12、。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3.课件出示: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晶莹澄澈。(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在一起。)作者说“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由现实到梦境,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
13、?(表达自己儿时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此时对家乡的眷念。)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4.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教师小结:作者在第24自然段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
14、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板书: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课件出示: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作者喜欢哪些月亮吗?(喜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为什么除了写故
15、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因为“我的小月亮”勾起“我”对童年的趣事的回忆;使“我”想起故乡。)指导朗
16、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课件出示: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朗润园”和“燕园”是什么地方?(a.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b.燕园位于北京的海淀,名字来源于燕京大学。)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从“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一句你感受到什么?(随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
17、思乡之情更加强烈。)从“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一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在作者看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学生默读课文56自然段,教师小结:这部分课文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
18、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板书: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课件出示: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19、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因为故乡的月亮总是能勾起“我”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使“我”总是能够想起故乡,也更让“我”眷恋祖国。)(2)课文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板书:呼应前文,情感迸发。)(3)指导朗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己的家乡, 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
20、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板书: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2.多媒体再次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学生朗读字幕,感受“月是故乡明”。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总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2.布置作业:(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2)自己利用
21、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同学们分享。板书内容:月 是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故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乡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明 呼应前文,情感迸发3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月是故乡明通过讲述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季羨林思念的不是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也不是居住的赏月胜地朗润园,而是故乡的月亮,他思念的是故乡。1、教学效果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收获了以下几点:(一)通过让学生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二)
22、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三)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二、成功之处我在突破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先是让学生说出带有“月”的诗词,再用一问“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进行融情想象,激越表达、归纳梳理,这一系列的过程实则是让学生学会沉潜积淀。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能读千赋则善赋”之说,正是强调了沉潜阅读和积淀的重要作用。学生积淀越多,表达就越丰富,越动情,越有层次,越有水准
23、。因此,课上,面对屏幕上出现的一轮明月,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望月怀景、忆事、思人,魂牵心动,深深的爱、绵绵的情,顿时化作云潮汹涌。例如,我出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1)“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我都异常喜欢。”体会世界各地月亮的美。(2)“此地既然有山,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体会朗润园的月亮的美。(3)“然而,每当这样的良辰美景,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体会作者钟情家乡平凡的月亮,实质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家乡的月亮是平凡的,正如作者平凡的家乡一样, 但是,美轮美奂的异乡却比不上平凡的家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更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三、不足之处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远方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一片段时,有点儿无能为力的感觉,只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的方法把文章内容和感情让学生得以理解,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四、改进措施针对以上的不足,我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某一时刻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真实故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