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5.59KB ,
资源ID:302899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2899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让阅读教学.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让阅读教学.docx

1、让阅读教学让语文教学“大地回春”-走进(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夏红缨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新年好!请允许我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身体健健康康,工作顺顺利利,家庭和和美美! 我是一位工作刚满二十年的不新又不老的教师。既没有丰厚的教学底蕴,又缺少鲜活的教学灵气,所幸的是:我经历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还有二十一世纪三个时代的教育,也曾拥有过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一直站在讲台上的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相信跟大家一定会有不少共同语言。王鸣老师让我做讲座那是对我的抬举,我想只能是跟大家一起走进(苏教版)的这本新教材,谈谈自己对新课程以及阅读教学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2、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记得2003年9月26日,教育专家陆志平先生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南京培训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着两种问题:一种情况,好像是改了,但是有一点花里胡哨,旁边的人看不懂,他自己其实也没有懂,他称这种现象叫“雾里看花”。还有一种状况干脆是老一套,觉得新课改只是换了一本书而已,搞来搞去不还是那样吗?于是教学依然故我,他称这种现象为“涛声依旧”。有的人有人听课就给你“雾里看花”,没人听课就“涛声依旧”。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很多教育专家审时度势,针对语文课堂出现的目标分散、内容庞杂、教法花哨、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改革主张,小学到高中,漫长的十二年,不同的阶段应

3、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不放,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性,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我想,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试验,我们不能再“雾里看花”,更不能再“涛声依旧”了,我觉得该让语文教学“大地回春”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本学期的这册教材吧。聚焦新教材新教材的编排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体例,实现了单元合成的设计思路。围绕单元主题词,加以优化整合,单元内每篇课文都是彼此渗透,共同服务于单元。这种编排体例,有利于教师进行单元备课,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能学会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五年级下册阅读教材共26课,分为七个单元,主题分别

4、是 “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这七个主题单元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开放的、整合的文本特质,有意境,有韵味、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春光无限】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第一单元由一首现代诗歌,两篇叙事散文,两首古诗组成,篇篇文章都透射着一种自然美和人性美。文字活泼生动,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开学伊始,正值春天来临,安排这一单元的学习真是天作之合,在欣赏教材中这些美文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体验,真是两全其美啊!春光在哪里?教材告诉我们:春光在青山碧岭之间“踏一路春风,撒一

5、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春光在小天使般的儿童身上“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春光在喷花的海棠树间“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只捡儿童多处行)春光在冰清玉洁的梅花的花瓣上“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早)春光在红杏枝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春光在黄蝶飞舞的菜花丛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

6、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孩子们寻找的春天在哪里呢?相信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加上亲自观察,他们眼中的春天一样烂漫。【科技之光】弘扬国威,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第二单元由一篇通讯报道和两篇说明文组成,这组课文都是最新加进去的,是学生亲眼目睹或亲耳所闻的新鲜的材料,它们展示了人类最新科技成果。梦圆飞天一文读起来让我们充满了自豪感,雄壮感、成就感,有一种弘扬国威的气势,它不仅在内容上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而且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有较强的感染力。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说明文在语言表述上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探究性和特殊的情感性。如“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多形象啊!“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火星上的水

7、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些问题多么值得探究!奇妙的克隆,在语言表述上也很独特。它把一些深奥的知识用对比、举例等方法说得浅显形象,如“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孙悟空可以快速克隆自己。”这组文章集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有志竟成】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第三单元由4篇叙事散文组成,介绍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

8、着知识的甘霖。”双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三保太监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洋,历经千辛万苦,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几个典型人物的事迹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孩子,他让孩子们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道理。【世界各地】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 第四单元由3篇状物散文组成,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 走进秦兵马俑,我们会感受到享誉世界的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会感叹它惟妙惟肖的兵马俑形

9、象和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走进埃及的金字塔会看到金字塔的“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了解了金字塔的建造,的确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会体验到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它“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阅读这组文章,似乎走遍了世界各地 ,既饱览了风光,又受到了人类文化的熏陶。【亲情依依】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 第五单元由3篇叙事散文和1篇说理文组成,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平淡无奇、洁白纯洁的茉莉“它送来的缕缕清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爱如茉莉)情是妈妈

10、唱的歌谣童谣,讲的神话故事“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月光启蒙)情是岳飞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是小朋友的真诚道歉和女青年宽容理解架起的桥梁,是周总理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谈礼貌)这组文章每一篇都叙述了一个小故事,读起来是那样亲切,那么感人,让学生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懂得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八一壮歌】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第六单元由1首律诗和2篇叙事散文组成,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 七律 长征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写长征的故事,但写法不同。前者

11、以囊括宇宙、包容古今的巨人的心灵总揽长征,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所遇到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后者是概括的写,截取漫漫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写成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不论是概揽,还是细描,两篇文章都展现出红军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新时期的中国军人是怎样的呢?大江保卫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继续走长征之路,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无论是昔日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幸福生活的军人,还是今天保卫国防,捍卫祖国财产和人民的军人,他们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都将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12、,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人与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第七单元由3篇叙事散文,两首古诗组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鸟语花香人所共爱,清风明月人所共享。在作家赵丽宏的眼里月亮是一幅美丽的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银色的花边”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月亮是一首首动情的诗“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天的眼睛“像眼睛,天的眼睛。”(望月)在护鸟使者徐秀娟的眼里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13、整个刺槐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灰椋鸟)在一个缺水的孩子眼里水弥足珍贵“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母亲用一把大铁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也分别生动地描绘出了大自然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绝美图画以及西湖六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这几篇课文将人对大自然的依赖和热爱,以及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苦”与“乐”娓娓道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回眸新课标面对这样一本集时代性、文化性、审美性、情趣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在课

14、堂上有的“雾里看花”,有的“涛声依旧”呢?分析下来,原因就是一句话:没有能够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思想,对新课程到底改了什么?它新在什么地方?它的精髓是什么?把握不住。专家讲了,报告听了,书也看了,好像是懂了,其实还没有能转变为自己的行为,没有把新课程的理念变成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比如我们这册教材中不少课文虽然是新的,其实有较大部分是原来六年级的课文,不少教师认为这种改革只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必要改变教学行为,“涛声依旧”多好!不得已时走走形式,让你“雾里看花”吧!其实,同样的教材,“标准”不一样,学生不一样,教师不一样,其教法更不一样。我想,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重温课程标准

15、,真正地把握住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回眸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前言)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我们把握课程功能的转变。语文课程跟其他所有的课程一样,课程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表现在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它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它的主要功能是要促进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所以课程标准处处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

16、处处表现出促进人的发展的思想。它把人从一种技术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让学生可以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按照语文学习规律去学习语文;让老师可以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按照语文教育规律去教语文。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老师有了自主发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的空间。促进人的发展,还表现在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它还关注语文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以为语文课程在追求真善美统一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语文本来就是非常美的,可是我们以往呢,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非常机械的课程,像理科一样,孩子就像机器,语文就像可以解剖的东西,分了许多的知识点

17、、能力点。实际上,语文特别的富有诗意,特别是中国语文,而我们的孩子也是特别富有诗意的,如果我们把语文搞得支离破碎的,把孩子作为机器,那就成了非常痛苦的事情。回眸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性质与定位)语文课程标准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现了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由此出发,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有一个新的定位。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改变了我们以往过于强调工具性,或者把工具性作为惟一

18、的性质来认识的状况。新课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用了一个新的核心概念,就是“语文素养”。我们长期以来只是重视知识和能力,重视“双基”,现在强调语文素养。这个素养就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而且对以往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反思,还要重组,要重构基础),比如说我们强调积累呀,情感呀,情感的发展呀,人格的发展,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等等,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我们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从语文教育的规律出发,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可能得以实现。回眸三: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重

19、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建议)在这些教学建议中,对教学内容和要求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思想,而这些新的思想都是从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性质的转变,语文素养的要求出发而提出来的。比如阅读,强调文化建构,强调对话;习作,倡导自主写作,自由习作等等。如果我们把握住课程功能观的转变,又理解了每一个方面那些新的思想,那么我们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教学的过程也会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如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改变评价方式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我们把握住这些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我们的教学行为就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豁然开朗的感

20、觉。如何把握这些新的思想呢?这就要靠老师们自己的创造了,正如陆志平先生所说,100个老师应该上100种不同的课。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语文课程就像所有新的课程一样,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课程。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走进新课程,创造新课程,发展新课程。新课程的生命力就在我们的创造之中!走进新课堂我曾经读过于永正的一篇文章,题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他举了一个普通小学,普通班级的事例。1997年,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全区小学毕业班统考,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

21、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有一位学生

22、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我想这个事例对我们有着极大的鼓舞,我们这些成天声嘶力竭地讲课,没完没了地改作

23、业的日子如果真能改变,语文教学可真是“大地回春”了呀!何尝不能大胆地试一试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只要以“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为指导思想,探索出一条新的语文教学之路,最终真正让学生读进去、 记下来、 用得出,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天,我想就从“读进去、 记下来、 用得出”这九个字来谈谈怎样走进我们的新课堂。一、读进去朗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目前不少语文教师上课存在两种极端性倾向:一是日常教学忽视朗读

24、训练。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导向,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宁愿多花点时间讲解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段落的概括,文章的中心,因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考试需要的内容。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二是公开教学朗读训练泛滥。课堂上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第一组读了第二组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的要求,读中的指导,读后的评价反馈等都没有明确的目的,一切过程皆似蜻蜓点水。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去年我参加市小语年会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朗读训练应“三思而后行”,后来也在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上发表了。我觉得朗读训练要进行这三点思考:一思为什么读;二思什么时候读;三思怎样读。 一思:为什么而

25、读?为什么要进行朗读训练呢?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我们所说的本色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根本,着力培养学生的认读、感悟、探究和概括各种能力。如何真正地使课堂上的朗读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呢?关键就是明确朗读的目的。课堂上每次读书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比如,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时,要放手让他们自由练读,要求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结合语言环境初步感知一些

26、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时还可以围绕课题,做一些适当的思考。比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提出问题:司马迁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说他发愤写史记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再比如精读理解课文时,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朗读是促进学生感悟的最佳手段,因此更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带着目的读,并要求学生边读边做记号,写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受等。我们以爱如茉莉一文为例,老师先提示学生: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

27、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然后.要求他们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最后集体交流。( 这是课文10-18小节交流的片断,供大家共同研讨)交流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请放下妈妈的手,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父母相互了解、体贴对方的爱心。如“轻轻放下妈妈的手”、“这样睡,她一动我就醒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等。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我心疼地说”、“爸爸边打呵欠边说”、“我好生奇怪”引导3:分角色

28、朗读。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 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总之,在仅有的课堂十分钟内,学生的每一遍读书都必须动脑筋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思:什么时候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要将课堂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的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也许有的老师会想:五年级的课文那么长,几遍读下来老师根本来不及

29、讲课了,怎样落实那么多的知识呢?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关于时间的第一个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等自学能力,因此我觉得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初读课文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前,不过,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必须用充分的时间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连贯,课堂上一定要认真落实检查,尽量多地指名朗读。讲解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感情朗读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有的时候,为了一个词语或句子甚至一个课题,他们能让学生读上五六遍。另外,朗读训练还要适当留给学生读后评议的时间,

30、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当然,要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还要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把感情朗读与默读结合起来。课标明确要求高年级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学过程中还要选准朗读的训练点。课文重点部分花足时间读,读就读个透透彻彻,其余部分大刀阔斧地砍去。 关于时间的第二个问题是朗读训练的时机如何把握。首先, 关于课文的朗读,对于不同的体材的文章,朗读的时机不一样。比如,第二单元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奇妙的科龙这些知识性强的文章,采取先读懂课文内容,再围绕课文介绍的几个方面,把一些概括性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对于一些写得形象生动的句子,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多读几

31、遍就可以了。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等,朗读几乎贯穿整个课堂。先是初读感知,然后细读揣摩,接着反复品读,直至入情入境地诵读抒怀。对于一些含有对话、动作、神态的故事性强的课文,朗读训练往往可以放在课文全部学完以后,让他们通过对话、表演等方式将可闻内容展现出来。这个时候,朗读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也是朗读训练跃上新台阶的最佳时期,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其次,朗读训练的时机一定要根据学情而定 ,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需要等决定什么时候读,读几遍等。比如有些老师课前喜欢设计很长一段优美的导入语,或者故意设置一些悬念,试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吊他们的

32、胃口,不过一些太长的,或是没有精心准备的导入语,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减少了学生对新课文的好奇心。因此老师一定要尽快让学生接触课文,让自己去朗读,去发现,否则就会失去时机,影响学习效率。有的教师备课很细致,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对于课文哪一处读几遍都预设好了,更有甚者连评价的语言都想好了。上课时不管学生是否读懂,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第一个学生已经读得很好,还要说“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结果即遍下来,又是非但没有更好的,反倒越来越差。还有的教难读的地方,学生反馈的情况不尽人意,老师也不再给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真正去读懂,草草收兵,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思:怎样读?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们在课堂上煞费苦心地指导学生:“请带着赞美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