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6.18KB ,
资源ID:302884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2884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docx

1、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第二部分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1、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1.1、行业发展现状在食用菌发展上,福建已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格局。总体上它经历了野生采集、半野生半人工栽培和人工栽培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本世纪60年代,我省试验成功并推广段木栽培香菇技术(纯菌丝接种),此举实现了香菇生产从半野生半人工栽培向人工栽培过渡;70年代,开始研究以木屑代替段木栽培的技术;80年代中期,古田县率先进行室外荫棚木屑袋栽香菇的试验获得成功,由此揭开了福建省香菇栽培料从段木向木屑过渡的序幕。为了加速福建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福建省科委从星火计划实施的第一个年始,“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被列为产业

2、重点项目,同时经批准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从1986一1990年的五年中,从重点示范推广“室外荫棚袋栽香菇”以及香菇的脱水、分级、保鲜等技术为主,其间福建省的食用菌生产规模、水平和效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八五” 期间,为了缓解发展食用菌带来的“菌林矛盾”,福建又在全省51个县(区)示范推广福建农业大学林占禧高级农艺师发明的“菌草栽培食用菌”技术。这一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以草代木,节粮节木,保护森林,保持水土,形成植物菌物动物三物的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脱贫致富解决就业以及食品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使福建省的食用菌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十年的推广应用,到1995

3、年福建省食用菌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比实施星火计划前的1985年增长10倍和7.5倍。总之,在食用菌的发展上,十年星火,使福建食用菌实现了从段木到木屑,从木屑到菌草替代或部分替代木屑的历史性跨越,它加速了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化进程,为福建省菌草技术跨出省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1.1.1 食用菌产量、产值逐年增加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32012),近10年(20022011年)福建食用菌产量、产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分别从2002年的463062 吨、513359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19961吨、1322944万元,分别增长了177.07%、257.70%,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5.93

4、%、10.18%。其中蘑菇产量从2002年的232671吨到2011年的349342吨增长了150.14%;香菇产量从2002年的80875吨到2011 年的96994吨增长了119.93%;白木耳产量从2002年的13274吨增长到2011年的35709吨, 增长了269.01%;黑木耳产量从2002年的26027吨增长到2011年的38053吨增长了146.21%。1.1.2 食用菌种类不断丰富目前除蘑菇、香菇、平菇、草菇、金针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猴头菌、竹荪等常规栽培的品种外,新开发或新引进了一些珍贵的食用菌,如杏鲍菇、姬松茸、真姬菇、白灵菇、茶薪菇、杨树菇、大球盖菇也引起菇农的重

5、视,成为具有利用潜力的栽培品种,大大丰富了食用菌种类,目前福建省成功选育并驯化的品种已达40多种,并且对传统主栽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有力促进了食用菌品种与品质的改善。1.1.3 食用菌加工产业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工厂化设施生产企业达100多家,主要分布在福州、漳州、南平等地,如福州市罗源县秀珍菇生产规模达100万袋以上的企业有6家,50万100万袋的企业有40 家; 龙海市仅九湖镇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就达14家,日产杏鲍菇近20吨。同时,通过产业聚集,以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生产催生的食用菌园区,也渐成体系。如漳州市南靖县规划建设100平方千米的

6、食用菌园区,龙岩市武平县规划建设了占地33.33平方千米的食用菌创业园,宁德市古田县规划建设66.67平方千米的食用菌加工园区,这些园区极大地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公司+ 农户”、“公司+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企业+ 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正在进一步形成和规范,利于生产成本节约和产品信息传递。1.1.4 生产规模稳步增长据农业部门统计,2006年,全省食用菌产1711万吨(鲜重,下同),产值737亿元,出口创汇3.74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4%、75.5%、10%。食用菌产值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1.7% ,出口创汇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2.5%

7、。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从事食用菌生产及相关行业的人员逾20万人, 约占农村劳动力的25%,菇农人均收人超过3000元,有力地促进了产区农民增效增收。1.1.5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珍稀品种得到发展近年来, 我省成功选育驯化并推广的种类40多种, 其中, 规模栽培的近20种, 香菇双抱蘑菇、白背毛木耳、银耳、茶薪菇已成为我省食用菌的五大当家品种, 年产量均达10 万吨以上。一些价值高的食用菌“新贵”如杏鲍菇真姬菇、金福菇等珍稀品种也开始批量进人市场, 而且生产规模呈现扩增态势。2006年,全省珍稀食用菌产量达43.6万吨 , 占食用菌总产量的2.55%,比上年提高3.

8、4%。1.1.6 原料渠道不断拓宽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继菌草技术之后, 福建在食用菌栽培新原料开发上又有新的突破, 成功地利用松、杉、竹、按、果、茶及其它农作物等下脚料栽培食用菌,有效地缓解了“菌林矛盾”。另外, 以棉子壳为主料栽培杏鲍菇等食用菌的废菌料,可以二次再利用栽培鸡腿蘑、滑菇等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实现了农业废弃物“高效、生态、安全” 地循环利用, 促进了农业良性循环和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1.1.7 产业集群不断形成,区域特色日益凸显各地充分发挥当地资源、气候、技术等优势, 推行适地适栽, 初步形成了闽东南沿海粪草生菌产业带和闽西北山区木生菌产业带, 食用菌生产正从千家万户的分散栽培

9、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 形成了专业化分工明显、集约化经营突出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 涌现出一批规模化和具有区域特色的食用菌专业村和生产基地, 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更加凸显, 规模效益得到显现。1.2、重点企业发展现状1.2.1 食用菌种质资源学领域种类多样化:加强对我省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调查、菌种分离与驯化栽培研究,培育出新的种类。品种系列化:为了稳定我省大宗食用菌产品的生产,香菇、蘑菇、银耳、木耳、茶薪菇、竹荪等需要培育耐高温、耐低温、适应不同栽培原料的专用品种。此外,我省工厂化周年栽培发展迅速,需要培育周期短、产菇集中、品质优的专用品种。1.2.2 新品种选育方面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

10、等手段选育高产优质兼抗病(如蘑菇疣孢霉、菇蚊菇蝇等)、高产优质兼抗逆(如蘑菇耐热、草菇耐寒等) 的食药用菌菌株,特别对我省的优势大宗食用菌如双孢蘑菇、香菇(花菇)、银耳、毛木耳、草菇等,应加大育种经费的投入;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如工厂化生产专用、制罐专用、不同颜色等) 的食药用菌菌株;人工驯化或仿生规模化栽培珍稀食用菌品种(如福建正红菇、绣球菌等);基因工程手段选育保健或药用功能菌株,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保健或药用功能蛋白质(如人生长激素、疫苗等)。1.2.3 育种技术方面食药用菌 DNA 分子辅助标记杂交育种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本土野生食药用菌种质的创新杂交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选育;珍稀食药

11、用菌的人工驯化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食药用菌不同启动子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高效稳定、无抗性标记转基因体系的建立,转基因食用菌安全性评价。1.2.4 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食用菌种质资源DNA 指纹数据库及分子标记数据库的建立,并应用于品种的鉴定、鉴别及辅助育种;食用菌主要栽培性状(产量、质量、抗性等优良性状)的Q吨L 分析及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本土重要野生食用菌的生活史及生长条件研究;开展生物信息学研究,基因组(双孢蘑菇、草菇)数据的利用基因功能注释,蛋白质组学研究;食药用菌重要生产性状(优质、耐热、抗病、银耳与香灰菌互作等) 分子机理研究及相关基因的鉴定、开发和利用;食用菌(双孢蘑菇、银耳等)生物反

12、应器的开发与应用。1.2.5 食用菌工厂化等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中菌种、培养原料、生产周期等生产要素的特殊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菌株培育技术,菌种、瓶(包)及产品生产技术,原辅材料及相关配方选择标准及程序,以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流程。1.2.6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环境参数的中央监控系统研究研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环境精准控制原理,用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建立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环境参数的精准控制的数学模型,研发出国产化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环境参数精准控制执行单元及以此为基础的中央监控系统。成功实现该系统在杏鲍菇和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上所需环境参数的数字化非现场控制。1.2.7 新

13、型食用菌培养基质配方的研究为缓解“菌林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广代用料生产,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了松、杉、竹、桉、果、茶等下脚料,以及多种农业(如农作物的秸秆、玉米芯、麦秸、稻草、豆秸、麦麸、米糠等)、林业(如枯木、木屑、落叶等)和轻工业的废弃物(如酿造、造纸等)用于栽培食用菌的研究。1.2.8 食用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从“菌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基质场地管理采收运输加工产品贮运货架”全过程,研究有效地预防、降低或消除各种危害因素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进行全面质量安全控制,建立适合于食用菌出口产品生产的全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并制定出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

14、。制订食用菌生产GAP、GMP、HACCP管理规范,并逐步推行,使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程序化、规范化,保证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和安全性指标达到进口国的要求,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绿色壁垒”。1.2.9 对食用菌生产原料污染及废料处理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调查研究明确污染物质的数量和种类;选定金属、农药以及杂菌等污染物开展处理和修复技术;验证修复后食用菌栽培基料的生态功能。1.2.10 低碳菌业研究,菌渣再利用技术研究研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废料的循环再利用,再种菇、生产有机肥、做燃料。1.2.11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包括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的筛选和施用技术,菇类病虫害的生

15、物防治,菇类病毒病血清特异性反应的电镜检测技术的研究。_2、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条件2.1、区位条件食用菌产品反季节出口单价高是普遍规律。福建省属亚热带气候型, 境内山多, 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为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可利用不同的海拔高度, 合理安排生产季节或进行设施栽培, 多品种搭配, 实现同一种类或多种类周年生产, 抢占国际市场, 满足不同区域的食用菌消费需求, 取得良好经济效益。412 原料资源丰富 福建省主要农作物每年可提供秸秆量达1 00716 万吨。禽畜的年排粪干重量达6541 86 万吨, 全省禽畜年粪便收集率若为50%, 可供栽培蘑菇、姬松茸

16、3127 亿m2, 目前蘑菇、姬松茸栽培仅用去粪便收集量的10%左右。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副产品下脚料也可满足粪草类食用菌生产的需要; 闽西北地区林木资源丰富, 为发展木生食用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枝桠材。另外, 全省尚有814 多万平方千米2 落叶果树, 11176 万平方千米2 茶田的修剪枝条有待开发利用。2.2、资源条件福建省拥有得天独厚的食用菌资源,栽培品种多样,科技力量雄厚。近年已查明的野生与引进的大型真菌种类430种,可栽培的食用菌40多种,其中规模生产的品种有20多种,如双孢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银耳、毛木耳、黑木耳、竹荪、平菇等。常见的药用菌有灵芝、茯苓、猴头菌等。成功栽培的珍稀

17、食用菌有姬松茸、茶树菇、秀珍菇、杏孢菇、灰树花、虎奶菇、绣球菌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食用菌尚有正红菇等百余种。在“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部门加大了对食用菌的投入,扎实推进食用菌科技创新,为福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上取得突破,建设食用菌种质资源科技共享性平台,收集保藏了4165个菌株,食药用菌菌株数量超过美国的生物资源保藏中心(A吨CC)、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和中国农业菌种保藏中心(ACCC),其收集的种类、菌株数量,国内最多、最全,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食药用菌领域的专业保藏中心。蘑菇则是国内唯一的菌种保藏单位。该平台开展

18、香菇等主栽品种的DNA指纹研究和资源评价工作,可为菌种保藏、良种供应、菌种鉴别提供服务,对指导福建食用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不足之处,尚需对我省的野生食用菌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与菌种保藏。2008年经国家认定的食用菌品种有107个,我省拥有的认定品种有17个,其中三明市真菌研究所11个(香菇Cr-02、Cr-04、L135、Cr62、闽丰1号;黑木耳Au8129、白灵菇KH2、荼树菇明杨3号;金针菇金杂19号、明金1号;大球盖菇明大128),省农科院食用菌所2个(双孢蘑菇As2796、As4607),古田县食用菌办3个(荼薪菇古荼1号、2号、古荼988),建阳大竹岚真菌研究所1个(棘托竹荪D88)

19、。 2.3、产业配套条件2.4、其他条件2.4.1 成本优势明显 食用菌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廉, 原料资源丰富、价格便宜, 因此食用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就生产香菇而言, 台湾省生产1 kg 木屑干香菇成本为115 元( 人民币) 、大陆为38164 元; 日本生产1 千克段木干香菇的成本为25 美元、台湾省为15118 元( 人民币) 、大陆为50 元, 其他菌类也是如此。近年来, 全省劳动力和原料成本有所提高, 但这种优势仍十分明显。2.4.2 产业基础好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福建造就数百万食用菌栽培、加工、管理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这支队伍, 在优质高产栽

20、培、新品种开发和适应市场转型等方面均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尤其是在流通领域, 民间食用菌商品意识普遍较强,大批菇农/自找销路0、自担风险,融入了商品流通的大潮, 成为食用菌流通领域的生力军, 活跃在全国各地, 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市场营销经验。为全省食用菌打开销路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3、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环境现状3.1、 政策环境3.2、 市场环境 3.2.1 国内市场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食用菌作为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产品,今后要在稳定发展大宗食用菌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珍稀和药用菌类,发展规模化、工

21、厂化和标准化栽培; 以30个食用菌优势产区为重点,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全面提升工厂化生产水平,力争2015 年食用菌总产量达到90万吨,工厂化产量占总产量20% 以上,年增长率3%,而且各地市为发展食用菌产业也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市场需求与政策都为福建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真菌药物是我国中药的宝库之一, 药物学家把治疗许多疑难病症的药物开发寄托于真菌, 国家卫生部1994 年以来审批的菌类营养、保健品达数百项, 但福建稀少, 加大真菌药物和保健品开发, 可有效延伸和提高食用菌的市场空间, 是一项前途远大的朝阳事业。食用菌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加工新产品, 满足多样化的细分市场要求,

22、如以菇蕾为原料的食用菌蜜饯, 以食用菌子实体为原料的旅游休闲食品, 以食用菌为添加物的饼干、酱油、调味品等具有潜在的消费市场。 3.2.2 国际市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国际食用菌人均消费量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发达国家,食用菌一直是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健康食品。从国际市场看, 食用菌需求量大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食用菌生产普遍存在原料、劳动力价格较高的问题, 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日本香菇从业人员老龄化特征明显, 生产量逐年减少。目前, 日本每年需进口干香菇万余吨, 鲜香菇4 万多吨, 其他食用菌的进口量也在增加, 且主要从我国进口。韩国香菇产量

23、10年来减少了30%,进口量增加。我国台湾地区从过去的香菇少量输出转为批量输入, 2002年已对大陆开放允许干香菇入台, 东南亚地区的食用菌消费呈增长态势。香菇、蘑菇、草菇、姬松茸、灵芝及多种珍稀种类产品是福建出口产品的强项, 在国际市场已占有重要份额, 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品安全、质量的提升, 市场潜力巨大。3.3、 融资环境3.4、人才环境全省85个县级行政区中,有74个生产食用菌,其中县级市100%、县95.6%、市辖区65.4%,产值超亿元的县(市)达21个,分别为:古田、南靖、仙游、尤溪、龙海、屏南、寿宁、福鼎、漳平、长汀、浦城、建阳、将乐、永春、闽清、罗源、永泰、延平、顺昌、

24、政和、武平。福建省从事食用菌研发、推广的单位与机构有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厅食用菌推广总站、三明真菌研究所等20多个,高级职称专业人员100多人,中级职称专业人员500多人,具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食用菌专家,还有一大批富有食用菌栽培经验的农民技术员,从业人员近300万人。4、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1 加工技术原始创新不足,系统性不够 在食用菌产品加工方面,我省食用菌工作者多以跟踪研究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较少,且缺少持续性,导致我省加工技术研究多在某一点有一定深度,但成果没有连成线,更没有连成面,系统性不够,成效不显著。4.2 食用菌加工的科研滞后于生产纵观

25、世界农业,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国家对从事食用菌加工的科研资金支持力度极为有限,使得食用菌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原料性质的粗加工初级阶段。当市场需要某种产品时,由于科研的滞后,往往需要有23倍成品量进行再加工,才能完成符合质量标准的生产任务,回收食用菌产品和再加工的时差,增加了加工成本,缩短了产品的货架期。4.3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品加工市场推广力量薄弱食用菌加工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低一直是困扰食用菌加工科技工作的重要问题,据测算我省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8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亟待提高。另外,我省

26、食用菌科研工作者缺乏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理念,许多产品停留在开发阶段,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食用菌产品多样性、多层析的需要。且产品加工市场推广少,推广队伍不稳、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分布不合理。4.4 菌种管理有待完善目前,食用菌菌种虽较以前丰富,但菌种管理还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食用菌品种的审定和认定体系,缺乏菌种产权保护环境,菌种市场上同物异名、良莠不齐,菌种品质得不到保障。菌种生产主体多样化,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公司、科研院所、高校、农户等都能够生产,生产主体所拥有的设备、技术水平不一,好坏差异很大,而且有的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导致菌种严重退化老化,从而影响食用菌的品质。4.5 科研投入有待加强食用

27、菌生产科研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资源收集、种质分析、种质贮藏、菌种选育、检测技术、栽培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产品加工技术、保鲜技术等等,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其投入有所增加,但是科研投入的力度仍不够,科研资金分配不够合理,科研设备不够先进,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许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场所,没有设立产品研究室,这种现状严重影响到食用菌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4.6 流通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流通体系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多数品种保鲜程度不及蔬菜、水果等产品,适于鲜销,种植户也多为自产自销。如果市场流通不畅,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价格差异较大,对生产经营者的收入影响较大,

28、加上福建省食用菌产品有很多是出口的,企业直接根据国外需求订单进行生产,国外消费者对产品的新鲜程度、产品质量要求很高,需要生产经营者以最短的时间供应优质的产品,要有强大的产品流通体系提供支撑。因此,流通体系建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4.7 规模化经营有待加强食用菌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环节需要手工完成,分散家庭式生产方式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发挥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利于食用菌产业范围的扩大。然而,由于生产相对分散,且大多采用家庭式小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低。尤其是家庭分散经营过程中存在栽培设施、栽培技术不符合规范生产要求,食用菌产业链得不到有效延长,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开发。适度规模经

29、营能够有效解决分散式经营产生的问题,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化水平。福建省漳州、南平、三明等一些主产区已形成了一些规模化经营企业或基地,但是数量还是不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销售等环节的利益衔接不紧密, 龙头企业在产业中缺乏吸引力和号召力,产品加工较粗放, 许多产品停留在作为原料供应,精深加工滞后, 产品档次低, 终极产品少, 附加值和效益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菇农自治群团组织, 难以避免盲目生产, 无法有效开展营销、生产互助和抵御市场风险。食用菌产品销售虽然遍及全国各地, 且相当部分产品出口, 但食用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软硬环境、规模、机制与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营销手段落后,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 缺乏一致对外的协调机制,无序竞争已成为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