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7.79KB ,
资源ID:302758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2758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中国社会结构.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docx

1、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一、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一)掌握 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社会建设为重点是相对于经济建设为重点而言的。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的重要根源。 “党和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日益强调要将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标志着中国正在经历第二次转型,迈入了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 (一)掌握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 “社会结构是社

2、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重要理论工具。” (二)理解 1什么是社会结构? “所谓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其实质是资源与机会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 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化 (一)掌握 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社会整合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生存活动结构以及社会地位结构等五个方面。 四、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掌握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互为因果关系 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推动着经济发展 2、就业结构调整,使劳动

3、力配置合理化 3、社会组织功能的自主性回归,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4、城乡结构调整,资源与机会空间配置的聚集效应得到发挥 5、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显现 五、社会结构变动滞后: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掌握 社会结构变动滞后的表现及后果。 标题“社会机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 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经历的三个转换点 “首先是产值结构的转换点,即非农业产值占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85%以上; 其次是城乡结构的转换点,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 第三是就业结构的转换点,即非农业从业人员上升到全部从业人口的70%以上。” “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

4、一个现代化国家或地区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还要有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同时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要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带来社会各个群体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才能带来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理解 1社会结构滞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对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认识不足 2、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经济体制改革了,社会体制还没有相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六、目前是中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 (一)理解 1为什么目前是中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 中国所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结构调整 调整社会结构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 调整社会结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 七、社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一)

5、掌握 社会结构调整的原则、社会结构调整的目标。 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是资源与机会配置的再调整。 加快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局面,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调整的目标。 (二)理解 1社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1)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城乡结构。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3)规劳动力市场,治理劳资关系,调整就业结构 (4)加快中产阶层的培育,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进一步形成 2社会结构调整的具体政策建议有哪些? (1)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普惠水平 (2)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户口、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3)不断加大社会

6、利益整合机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序 (4)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第一章人口结构 自学要求:通过阅读本章,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结构的含义、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的表现、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人口结构调整的对策。理解人口结构变迁的社会动因及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社会动因 (一)掌握 人口结构的含义、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的表现。 “一般来说,人口结构是指一定地域空间、一定时期,人口总体中不同属性或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人口结构是资源和机会配置在人口属性或要素上的反映。从狭义上讲,仅指人口的自然属性;广义上讲,还包括素质、空间分布、族群、职业分布等社会属

7、性结构。” 联合国界定社会老龄化的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超过7%或60岁以上超过10%。 (1)人口年龄结构正值成年型而性别结构异常 (2)人口素质结构逐步改善和人口资源强国初现 人口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大幅度改善,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能人力资源比重增幅较大 中国目前是劳动力人口最多的国家 (3)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流迁梯度化和二元化 目前我国是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城市化不仅仅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关键是人口的质性变化,即人本身的城市化问题。 (二)理解 1人口结构变迁的社会动因是什么? (1)人口增长压缩转变 (2)生育观念悄然变化 (3)巨大人口市场化流动 人口生育

8、更替水平 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他们本身 第二节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及其社会影响 (一)掌握 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二)理解 1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1)生育率过低与未来人口结构图景 (2)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及其社会影响 (3)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及其社会后果 (4)人口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 (5)人口流迁分布的质性结构差异及其双重影响 人口质性的区域梯度化差异显现地区发展资源和机会的非均衡性 人口质性的城乡二元化差异严重剥夺农村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人口流动对于资源和机会配置具有双重影响 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围 每出生100个女婴,男婴出生的数量为

9、103107 第三节中国到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 (一)掌握 人口结构调整的对策。 目前中国人口总量控制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结构不合理,结构问题大于增长问题。 中国也并非因为人多而落后,历史上人口众多的大清帝国也曾经创造过经济发展位居世首的“康乾盛世”图景。 对策: (1)树立科学人口发展观,推行弹性生育制度。 (2)发展社会事业,以公平机制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3)平抑老龄化的负面效应,确保社会“老而不衰”。 (4)从根本上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确保“人口生态安全” (5)盘活公共资源和机会,努力消除人口合理流动的障碍。 第二章家庭结构 自学要

10、求:通过阅读本章,学生需要了解家庭的含义、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结构变迁的表现、家庭关系模式变迁的表现、家庭结构发展趋势。理解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正功能、家庭功能变化对社会结构再造的不利影响、应对家庭结构变迁的对策。 第一节家庭成员构成变迁 (一)掌握 家庭的含义、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结构变迁的表现。 家庭是以婚姻、血亲和供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共同组织而形成的稳定的家庭构成形态,主要指“一个家庭里包括哪些成员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它包含了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代际和权利关系等因素。 变迁的表现: 家庭规模小型化 核心家庭占有绝对多数 家庭类型多样

11、化 城市家庭类型多样化: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城乡经济差距使城乡居民对单身家庭选择的自由度不同,城市的单身家庭虽然不完全是自主自愿的选择,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单身家庭是自主选择。而农村则不同,农村的单身家庭大多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农村家庭类型多样化:隔代家庭比例上升;分离的核心家庭增加(留守儿童分析是了解分离的核心家庭的一个角度);漂泊家庭的出现(一批无固定居所的农民工家庭的出现)。 注意不同家庭类型的含义 第二节家庭关系模式变迁 (一)掌握 家庭关系模式变迁的表现。 (1)家庭部关系平等化 代际关系、夫妻关系的平等化 (2)家庭外部关系网络化 所谓家庭外部关系网络化,指几个有亲属关系的

12、家庭之间组成的网络。家庭外部关系网络化在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使社会结构的发育呈现出明显的弱组织和强网络的特点。我们很难评价这种作用究竟是积极的多还是消极的多。 (3)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减弱 第三节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功能 (一)理解 1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正功能是什么? (1)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市场化进程 (2)改变社会结构,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3)降低改革成本,促进社会整合 2家庭功能变化对社会结构再造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1)从家庭人口再生产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人口生产的逆选择问题,加大了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的城乡差距和阶层结构合理化的难度。 (2)从家庭人口受教育状况

13、看社会结构再造 家庭经济实力不同对城乡结构、阶层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的均衡发展不利 (3)从家庭人口养老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带来的最大问题不是城市而是农村 第四节家庭结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掌握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 核心家庭将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其作为家庭结构主要形式的地位; 主干家庭仍将继续存在; 流动漂泊家庭、隔代家庭和分离家庭将随着城市化进程而逐步趋于减少; 空巢家庭和单亲家庭将占有一个相当的比例并缓慢发展; 丁克家庭的比例也会缓慢增加; 联合家庭将慢慢趋于消失; 非婚家庭形式更复杂、数量更多,可能涉及青年试婚、中年婚外同居、丧偶老人同居、同性恋同居等等。 (二)理解

14、1应对家庭结构变迁的对策有哪些? (1)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养老功能,应对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挑战 (2)加大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应对不完整家庭的心理问题 (3)利用家庭组织的社会资本,制定和实施扶持家庭功能的社会政策 (4)制定平衡发展的社会政策,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 第三章就业结构 自学要求:通过阅读本章,学生需要了解就业结构的含义、就业结构的历史分析、就业岗位的变化、劳动关系紧的表现、劳务派遣的现状、社会排斥的含义。理解就业结构的分析框架、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市场经济中“鱼塘困境”的表现及社会缺位与就业结构问题的关系。 第一节制度变迁:行政主导,市场自发,社会缺位 (

15、一)掌握 就业结构的含义、就业结构的历史分析。 所谓就业结构,就是不同社会成员间的就业组合规则和就业关系形态。 中国的就业结构史分为四个时期: (1)奴隶和封建时期;极端性雇主点 (2)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极端性雇主点 (3)计划经济时期;极端性雇员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二)理解 1就业结构的分析框架是什么? 两个层面:制度层面,就业结构的组织规则;形态层面,就业结构的关系形态。 就业组合规则:就业岗位生产;就业岗位配置;就业关系调节。 就业关系形态:权力分配;就业稳定;劳动强度;劳动保护;工资福利; 以上五项中每一项都可视为一个连续性的谱系。雇主和雇员的位置处于谱系的某一点上

16、。有利于雇员的点,称为“雇员点”;有利于雇主的点,称为“雇主点”。相应的,对于十分有利于雇员或雇主的点,称为“极端点”。 第二节就业岗位生产:数量增加,外生长,层次提高 (一)掌握 就业岗位的变化。 (1)就业岗位的体制外生产; (2)就业岗位的全球化 (3)就业数量的较快增长 (4)就业层级的趋高级化 (5)职业层级的趋高级化 (6)职业类别的复杂化 (7)就业流动的自由化 (8)就业区位的集中化 第三节关系形态的紧:质量降低,外差异,冲突酝酿 (一)掌握 劳动关系紧的表现、劳务派遣的现状、社会排斥的含义。 关系形态:极端性雇主点 (1)权力分配 (2)就业稳定 (3)劳动强度 (4)劳动保

17、护 (5)工资福利 注意各自的表现形态 劳务派遣的现状 由于派遣公司和用人单位的合谋运作,劳动者处于极端性雇主点上 (1)权利的克减(2)雇佣关系的超灵活性(3)劳动强度的超弹性 (4)劳动保护的超低水平(5)工资的二次压低(6)权利救济的真空 社会排斥的含义 所谓社会排斥,指的是某些社会成员被中断了全面参与社会的方式,而这种被中断是由另一些社会成员或群体的行为造成的。 (二)理解 1如何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经济排斥;社会排斥;政治排斥;(注意各自的表现形态) 2. 市场经济中“鱼塘困境”的表现(改为“原因”)是什么? 雇主与雇工拥有不同性质、不同数量的资源,制度和政策又为

18、他们提供了不同的机会,所以在就业结构中处于十分不同的位置。 第四节社会缺位:组织弱小,机制残缺,难于相容 (一)理解 1. 社会缺位与就业结构问题的关系。 (1)社会缺位:就业结构问题的症结 (2)传统“社会”的弱小和被破坏 (3)“所设计的社会”与“所实现的社会”之间的大距离 (4)以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实现社会建设 第四章收入分配结构 自学要求:通过阅读本章,学生需要了解收入分配结构的含义、基尼系数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理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方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深刻变化 (一)掌握 收入分配结构的含

19、义、基尼系数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收入分配结构是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从财富(财产)角度反映社会结构合理与否。 基尼系数的标准 国际上一般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结构,通常把0.4作为收入差距拉大的警戒线,高于0.6,则为两级分化。 0绝对平等;1绝对不平等;低于0.2,绝对平均;0.20.3,相对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差距过大;0.50.6,差距悬殊;0.61,两极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1)全国基尼系数变化:相对平均相对合理差距过大 (2)不同群体收入变化:最高与最低差距日益扩大 (3)收入分配主观评价:收

20、入差距多大成为民众的共识 第二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社会动因和机制 (一)理解 1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因素是什么? (1)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中分配制度的阶段性转变 (2)要素参与:权力、资本、知识技能拥有者先富 (3)基本途径:市场化非市场化与体制体制外 (4)外在结构:影响收入差距的主体、行业和空间因素 (5)个体差异:影响收入分配的先赋性和后致性因素 第三节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及建议 (一)理解 1.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2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1)收入分配机制或途径:不公平感加深的主因 目前公众对收入分配不公平感增加的原因可能不是收入本身,而是收入分配背后的机制

21、和途径,即收入获得的机会及其合理性、合法性问题。 (2)收入差距过大的结构风险日益转为社会整体风险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加深其他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 (4)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建议:重点着眼于中下层收入提高 第五章消费结构 自学要求:通过阅读本章,学生需要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当前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解决我国消费问题的对策。理解消费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当前我国消费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一节导论 (一)掌握 消费结构的含义。 在经济学上,消费结构通常指居民消费中各种消费品的比例结构,在宏观上是消费、储蓄与投资的比例结构。在社会学意义上,消

22、费结构主要指不同消费主体的消费关系和消费比例结构。 (二)理解 1消费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消费结构是社会结构的表征,是社会再生产的手段。 第二节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一)掌握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 (1)城乡居民基本温饱问题的迅速解决(19781984年) (2)城乡居民生活的平稳提高和初步分化(19851991年) (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和快速分化(19921996年) (4)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的阶层化(1997年至今) (二)理解 1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 (1)经济发展是消费结构变迁的基础 (2)收入增长是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 (3)社会政策对居民

23、消费结构变迁有很强的塑造作用 (4)阶层分化是消费结构变迁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第三节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掌握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宏观上看,消费结构问题表现为消费率低、需不足;在微观上表现为居民消费结构不平衡、消费压力大。 (1)居民消费结构的被动拉升明显 (2)三大消费主体的消费比例失衡 (3)不同阶层收入消费差距太大 (二)理解 1当前我国消费问题产生的根源。 (1)收入分配关系失衡 (2)社会建设与消费变迁阶段不协调 (3)阶层结构演变滞后 (4)政策调控与需求目标错位 第四节解决我国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掌握 解决我国消费问题的对策。 (1)增加公共服务

24、投入 改变重经济、轻社会的公共财政投入格局 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格局 改变向较富裕地区、较富人群倾向的财政投入格局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调整分配结构 初次分配也要兼顾公平 再次分配重点向收入较低群体倾斜 (4)促进阶层结构的合理化 开放社会领域,多创造高级就业岗位,扩大中产阶层规模 拆除制度障碍,推进机会均等,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发展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育有知识、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 第六章城乡结构 自学要求:通过阅读本章,学生需要了解城乡结构的含义、城乡结构的建构、城乡结构的转型过程、调整城乡结构的紧迫性。理解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城乡结构的实质性问题及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

25、基本思路。 第一节城乡结构的建构(19491978年) (一)掌握 城乡结构的含义、城乡结构的建构。 中国的城乡结构大致包含着这样几方面主要容:城乡人口分布(体现为城市化)、产业格局(体现为工业化)、公共政策和治理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等级(表现为教育、收入和财富、权利、声望、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平等性)。 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核心是户籍制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几十种相关制度。 城乡不平等不仅表现为权利的差异,更表现为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第二节城乡结构的艰难转型(1978年至今) (一)掌握 城乡结构的转型过程。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问题并没有获得彻底解决的基础上的,因此,

26、中国城市化的质量还是比较低。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的状态,并没有完全改变。 第三节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实质 (一)理解 1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1)城乡发展差距有增无减,称为中国社会部发展差距的最突出表现 (2)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配置格局没有改变 (3)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问题及结构化发展态势 “半城市化”是指没有彻底融入城市社会的状态,或者说是“城市化的不彻底”状态。 2城乡结构的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城乡结构问题表现出城乡之间的严重失衡和不公平,其实质还是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城市化滞后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是

27、城乡关系的最为重要、最为实质的构成部分。 第四节调整城乡结构的紧迫性及可能性 (一)掌握 调整城乡结构的紧迫性。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 在不合理的城乡结构中,表面上城市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实际上,城市也不会长期受益。 (二)理解 1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从中央层面来看,制度改革和重构应着眼于户籍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公共资源配置制度以及政治体制等。 第七章区域结构 自学要求:通过阅读本章,学生需要了解区域结构的含义、区域结构研究的重要议题、区域划分的方法、区域 梯度转移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我国区域结构问题的历史

28、变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趋势、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扩大的基本表现。理解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拉大的原因及调整区域结构的关键。 第一节区域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表征 (一)掌握 区域结构的含义、区域结构研究的重要议题。 区域结构是具有较明确边界的连续地理围部或连续地理围之间的经济社会要素互动关系模式。 区域结构从根本上反映着各种社会子结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是社会平等性问题的空间表达。 第二节新中国区域结构的历史性变迁 (一)掌握 区域划分的方法、区域梯度转移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我国区域结构问题的历史变迁过程。 区域划分的方法 根据宏观管理和研究的需要,常见的区域划分有管理区域和匀质区域。管

29、理区域通常称为行政区,目前,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 区域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梯度转移理论主,国家应根据东、中、西部三带经济发展的客观差距,在资金供给、技术应用和政策实施等方面由东部向西部逐步推移,使三带以不同的速度和时间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认为,区域分工应基于各自的发展优势,国家应积极支持建立这种分工机制;区域政策应当和产业政策、地区优势结合起来,在加快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落后地区的发展,控制和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我国区域结构问题的历史变迁过程 (1)计划体制时期(19491978年) 总体来看,计划体制时期,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实施区域均衡

30、发展战略,注重全国工业布局的均衡,重点处理了沿海与地的关系。 (2)体制转轨时期(19781992年) 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成为中国区域结构调整的主题,东部优先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梯度转移理论的实践。 (3)市场化加速时期(1992年以来) 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变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节当前我国区域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掌握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趋势、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扩大的基本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趋势:差距不断扩大 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扩大的基本表现 (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东中西部梯度格局明显 (2)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明显 (3)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差距较大 (4)多种社会子结构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 人口结构的区域差异 就业结构的区域差距 阶层结构的区域差距 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 (二)理解 1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拉大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差距扩大是区域结构失衡的集中表现。 (1)初始条件的差异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 人口素质、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差异 (2)发展政策的差异 差别性的地区开发政策 资源要素流动的地区壁垒 全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