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滨水空间调研报告摘要 2第一章 绪论 31.1研究背景 31.2研究特点与方法 31.2.1研究特点 31.2.2研究方法 3第二章 从相关理论看待滨水空间 42.1从图底关系看滨水空间 42.1从设计心理学看滨水空间 5第三章 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 53.1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 53.2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63.3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原因 8第四章 解决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措施 84.1解决措施 84.1滨水空间的指导思想 94.1滨水空间的工作原则 9第五章 总结与概括 9摘要: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在日益高
2、涨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外对于滨水区景观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初期,城市许多城市在滨水区开发中仍然存在着来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滨水空间 问题 措施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远景设计研究院发现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
3、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现今滨水景观的主要类型有一下几种:生态保护型规划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修复型规划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游憩型规划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
4、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1.2研究的特点与方法1.2.1研究的特点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有对滨水空间多层面的剖析,如滨水区域的建筑、道路以及景观的研究。也有从不同尺度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探讨,如从城市总体规划尺度出发或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研究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 而本文将重点放在滨水空间与水体、城市的联系上进行分析和探讨,即避免将 滨水空闯与周遭环境隔离而单独进行考虑的情况,从而找到滨水空问与水
5、体、城市在深层次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前人的经验借鉴,并运用现代新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念,试图找到滨水空间与河流、城市有机联系、和谐发展的道路。在尺度上,本文主要在滨水空间的尺度上进行研究。1.2.2研究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 一:对前人的经验进行借鉴。分析作者对多个历史上富有特色的滨水城市进行了研究,收集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二: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采用了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综合了城市规划,利用环境学社会学以及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借鉴国内外关于滨水城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三: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运用所获得的原理
6、对几个滨水空间的实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得到的理论进行检验。第二章 相关理论看待滨水空间2.1从图底关系看滨水空间“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的图面分析中应用广泛。这是一种一般将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进行城市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关注的是城市空间实体,它考察建筑肌理的围合与尺度关系,指导设计师们明确城市设计的方向。它又与个人知识美学与个人心理相关,又与人的视觉感官联系,是可以通过视觉简易研究得出结论的有效设计及分析方法。通过进行图底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掌握城市二维空间关系,有时可以推论出三维空间效果,这种“图底分析”在鲜明反映
7、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特征时,它还表达了城市的第四维空间文化概念。 空间形态的分析可借由抽象成平面几何形式进行,最普遍的方法有“图底关系”分析法。图底关系是基于建筑体量作为实体(图)和开敞空间作为虚体(底)所占用比例关系的研究。由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构成的主要“空间领域”代表城市格局或城市肌理,并通过增加、减少或改变组合的空间几何形式来阐述建筑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图底理论是用来描绘虚实关系的图形工具,是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和秩序的平面视图的二维抽象。图底理论作为研究空间形态最为直观简化的方法论,有助于本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形态模式的提炼建立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层
8、面分析特别适用于空间形态领域。借助于形态单元的分类分解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列出重要的形态塑造特征或特征组别。滨水空间形态由用地功能、道路交通、建筑群体、公共空间四大层面控制,其中用地功能是本研究空间分类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从剩余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图底关系分析法,分层分解滨水空间形态,挖掘形式组织规律。进行图底关系的分层分析,分类归纳提炼出健康导向下的滨水空间形态模式。模式图解重在表达滨水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形式特点与平面组织规律,各类模式针对其服务人群各有其适用特点与健康效应,不存在优劣之分。2.2从设计心理学看滨水空间滨水空间美好宜人的视觉景观有助于安抚和放松人们的精神,改善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9、相关研究表明,人类越接近自然,心态就越健康,人会从对自然元素的欣赏中获得正面的情绪。心理学家指出这是因为现在的人类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压力过大,对自然的亲近、获得视觉美感是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能够帮助调整心态。压力表现为担忧、恐惧、忧虑甚至愤怒,同时会引发一系列身体机能的变异,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及与此相关的免疫力下降等。发表于全世界各类科学杂志上的25份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观赏某些城市中的自然元素仅仅3分钟,就可取得诸如降低血压、减慢心跳、放松肌肉等的显著功效。因此,观赏并亲近城市中的自然景物不但能够减轻压力、消除疲劳,还能改善身体健康指数。滨水区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
10、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城市人接触自然最直接便捷的渠道。水边美好的视觉景观激发了人类观水、近水、亲水的天性,也易于缓解人们在社会压力下产生的紧张、焦躁、疲惫等不良情绪。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滨水区,特别是海滨地区广阔的地平线、蓝色的天空和周期性的波涛声,对人而言具有消除精神紧张、调节心理矛盾、稳定情绪的作用。临床观察资料也证实。当人看到水景时,人体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加,血压稳定,大脑皮层可得到有效的休养,食欲增加,睡眠显著好转。由此可见,滨水空间以水为代表丰富多样的自然景物使其促进公众身心健康的功效不容忽视。 第三章 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3.1 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一)重庆城市滨水空间资源丰
11、富。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中与地表水体接壤的特定空间地段,是城市市区中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空间吸引力强的区域,是最具生态、景观、经济、文化和公共价值的空间资源,一般分为水域、岸线、陆域三个部分。(二)城市滨水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各滨水城市未开发或开发利用不充分的滨水空间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三)城市滨水区规划日渐完善。重庆各地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滨水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种法定规划中都将滨水区作为重点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全方位控制。在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各地还编制了涉及滨水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近期建设规划、城市蓝线规划、滨水区域城市设计
12、及景观规划等多种类型的规划,对法定规划进行补充和完善。(四)城市滨水区规划实施初见成效。在滨水区各项规划调控指导下,各城市逐步开展了绿化和公共空间营造、建筑立面整治、景观建设等工作,既改善了城市环境,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兼顾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加强了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又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滨水区开发项目获得多项荣誉,提升了城市知名度。综合整治项目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奖”,仙女湖风景区晋升为融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5A级旅游区。3.2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滨水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滨水空间资源总体上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做好利用水的文章
13、。滨水区开发建设主要集中在江河沿岸的道里区,江河南岸道外区段未能较好的开发,还有70% 的城市滨水区未被开发利用;而一些县城的滨水区开发利用程度更低。同时,各地的滨水区的规划建设程度不平衡,既有功能高度复合的滨水区,也有功能单一的、以居住为主的城市生活岸线和被工业仓储等占据的生产岸线,还有尚未进入城市开发范围的荒置地段。(二)滨水区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滨水空间的公共价值。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的城市过分强调短期效益,沿江黄金地段被超强度开发,建筑又高又密、无序建设、管理失控;阻碍了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与滨水生态空间的有机结合;公
14、众滨水景观视线被遮挡;地产开发对滨水绿地的挤占现象不断出现;滨水空间的私人化倾向严重;滨水空间的不良开发强化了社会不平等的趋势。一些城市滨水区公益型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项目建设的很少,有的还将原有的公益型公共设施拆除建成高层住宅。所以,中心城区滨水区的开发,不仅是“空间问题”,更是“公共问题”,滨水空间的公共价值在于必须满足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对公众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一些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没有运用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兼顾的方法,仅注重局部的、重要的、即将实施的地区,整体性、系统性不强,导致滨水区出现功能单一,缺乏特色,文化内涵和经济因素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对滨水区的规划建设仅仅局限在
15、景观风光带上,没有将滨水区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公共利益、历史文脉等综合起来,作为复合空间问题加以综合考虑,导致滨水区整体功能欠缺。(三)滨水区规划调控和实施不到位。一些城市特别是县城还没有编制滨水区开发利用规划,缺乏整体策划和调控,导致有些城市滨水区荒置或建设无序。在规划编制中,滨水区规划的主导思想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有些城市没有用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指导滨水区建设,而是以粗俗劣质的人工设计取代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同时,滨水区规划的实施还常常受到 “长官意志”、各种利益集团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违反规划的建设屡禁不止。一些城市在滨水区规划建设过程中严重缺乏对历史文化、
16、地域文化的尊重,随意破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富有地方风貌特色的景观和建筑。(四)滨水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滨水城市中心城区大多在江河单侧建设,滨水区多数位于城市的边缘,功能以工业仓储为主。因此,区域内的道路、桥梁、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帐较多。特别是城市腹地与滨水区交通联系不紧密,缺乏方便、快捷的交通,不利于居民到达滨水区。(五)滨水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一些城市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江河,导致城市水系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水体。有些城市滨水区建设硬质化倾向严重,部分滨水区还存在破坏、占用水体的现象。很多城市江河沿线的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
17、滨水区的环境处于一种脏、乱、差的境地。3.3影响滨水空间主要原因 (一)是滨水城市规划建设开发理念滞后。滨水空间资源优势,促进城市的综合开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是当今先进的城市经营理念。总体而言,重庆各级城市对滨水城市规划建设重视不够,还未充分认识到滨水区的综合价值,多数市县没有提出明确的利用城市滨水空间资源的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缺少“水概念”,没有“水文章”,更少“水品牌”,以水兴业,以业兴城的意识不强。在谋划城市滨水区建设上,过分强调水的灾害性,而忽视了水的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提高防洪能力而片面围墙筑堤,用大坝把水隔离在外,降低了滨水区的可达性。有的城市还将城区内河道填死
18、,严重影响了亲水环境景观。在滨水区开发建设上,对创造条件开发建设滨水区还存在各种畏难情绪,工作上还处于有什么条件上什么项目的被动状态。(二)是制约滨水城市规划管理的体制矛盾比较突出。滨水区规划建设综合性强。各部门依据各自职能确定各自的规划,但这些规划互无联系,有的甚至互相矛盾。绝大多数滨水城市没有建立统一的滨水区规划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决策协调机制,形成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第四章 解决滨水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4.1解决措施(一)深化认识,把滨水空间作为我省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充分认识滨水区开发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一要转变传统观念、统一思想,将滨水空间城市规划
19、与振兴地区经济、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二要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对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二)统筹规划,努力提高滨水空间水平。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建设方针,整合水资源保护、防洪、航运、文化、休闲、交通、旅游等各类开发利用规划,增强滨水区的整体功能。(三)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滨水城市开发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机制建设方面,要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为促进滨水城市开发创造良好环境;明确滨水城市建设的运营主体,以市场化开发为主导,解决融资、土地置换、
20、产业培育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滨水区开发新格局。4.2滨水空间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城市滨水空间资源优势,认真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水兴业,以业兴城,改善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搞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进而提高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为推动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4.3滨水空间的工作原则根据发展实际,搞好滨水区的规划建设要遵循“三统一、一快、一慢”的原则,即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条件成熟地段加快开发建设速度,争取尽早见到成效;条件不成熟的滨水区段要“慎规划慢建设”,防止发生一哄而上,破坏宝贵的滨水空间资源。第五章 总结与概括在重庆主城区滨江区域发展绿色住区是可行且有利的,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重庆山地滨水城市的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优劣势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手段,设计符合标准的绿色城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