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43.29KB ,
资源ID:302243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2243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闻专业主义专题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闻专业主义专题总结.docx

1、新闻专业主义专题总结新闻专业主义(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一、历史起源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美国。19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美国大众化的商业报刊迅速增加,政党报刊衰落,报刊纷纷摆脱了政党的控制,独立报业形成。独立报刊以报道新闻为中心,立场保持中立,注重吸引读者。记者开始被公认为是一种职业,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出现黄色新闻浪潮,性、犯罪等刺激性的黄色新闻过多地占据了报纸的版面,很快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抵制。1896年,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材料”三大目标,以对抗黄色

2、新闻浪潮。他在办报宣言中提出:“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这已经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19世纪末,美国新闻业掀起“扒粪运动”,揭露了大量企业和政府的腐败行为,凸显了报刊的独立性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20世纪初,客观报道渐趋成熟,报刊有了专业的工作方式,新闻客观性逐渐成为专业社区共同遵循的准则。这些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谁提出尚无定论,但它确是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20世纪中期,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公布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标志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使新闻专业主义进一步成熟。

3、二、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1.定义: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它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一系列职业规范以及评价标准。它包括专业的知识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专业资格的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专业内部的自律。其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其中专业精神包括: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 2.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主要理念: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1)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上,

4、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2)独立性即媒介和新闻工作者不受政治、经济力量的宰制而保持独立地位、发挥独特作用。3.内涵: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公共服务、专业自律。4.基本原则陆晔和潘忠党将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背熟)(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新闻从业者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5)他

5、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三、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对新闻工作者的价值:1.明确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观察着,信息的传播者,担当服务公众的重要职能。2.它包含的客观性理念从整体上为新闻业提供了合法性依据,是媒介公信力的来源,保护新闻工作者免受各方面攻击。3.他以自由独立为依据,是新闻业同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相抗衡的有力话语。4.他是专业社区的重要理论资源,塑造了专业社区内成员的专业医师,形成了他们对新闻业的归属感。四、新媒体技术解构了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 , 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

6、产与新闻传播的过程,但是新闻专业主义并没有失效。原因如下:第一 , 虽然社会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 但这并没有改变社会对新闻的基本诉求 。而新闻专业主义是基于新闻的生产过程而言的 。只要存在新闻生产 , 只要社会对新闻的基本需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 那么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一个有效用的分析性概念 。第二 , 普通公民可以成为一个很专业的新闻生产者 , 但这与新媒体无关 , 也不是普遍现 象 ,因此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新闻从业者垄断新闻生产的格局的说法 , 没有现实意义 。第三 , 既使在人人可以成为记者的网络时代,新闻场域的专业 门槛并没有消失 , 而这正是新 闻专业主义内核之 一 。第

7、四 , 新传播技术给了传统的专业新闻工作者以更广阔的舞台 , 他们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空间不是 变小了 , 而是 变得更复杂 、 更具有挑战性 了。因为更专业的报道 、 更专业主义的表现 , 在新媒体环境下,仍然是人类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不变期 望 。第五 , 新媒体的发展 , 对于新闻专业主义而言不仅不是毁灭性的力量 , 相反是激励性的因素 。第六 , 还要指 出的是 , 专业性的新 闻传媒机构 , 能够为持续提供高水准的新闻报道,提供人、财 、物的保证 , 相反 , 自发的公民新闻不太可舱获得这样的保证 。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挑战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新闻生产的自主性、专业性、独立

8、性,新闻专业主义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传统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大众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日渐削弱,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权利日益分化。网络新媒体由于其海量的信息、高度的开放性、个性化和互动性及传播的快捷性等优势,将传统媒体原有的新闻生产理念一一突破,新闻的专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 1. 专业传媒机构的危机: 权力扩散随着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受众每天面对的是海量信息。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甚至可以直接生产相应的新闻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互动性增强,新闻生产者与新闻受众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新闻生产全民化,使得社交网络媒体充斥着各种信息,满足了公众获取

9、信息的需求。当下,新闻把关人角色缺失,造成了网络谣言盛行,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2. 新闻边界的滑动: 新闻过度娱乐化在市场经济环境的浪潮中,新闻娱乐化是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型阶段,它虽然能够为相关的媒体从业者带来广告、打赏等商业上的收入,但过度的娱乐化势必会给当下的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社会浮躁气息浓重,急功近利思潮严重,庸俗化内容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导致自身品牌形象受损。 3. 新闻专业沦陷: 客观性和真实性缺失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源头难以把控。媒介使用者个人水平参差不齐,在新闻制作或传播过程中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同时,由于受众知识水平的局限,网络监管存在滞后性,造

10、成“塑料紫菜”等一系列谣言信息在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体中疯狂传播,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六、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重构(1)政府规范与引导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中,政府应当担当社会裁判员的角色,对整个网络新闻环境加强监督、规范和引导。政府应该联合各新闻发布平台,严厉打击发布虚假消息的行为,并加强法律方面的宣传,引导新闻从业者在法律和行业自律的基础上进行新闻创作,积极传播对社会有益、为公众服务的新闻,抵制虚假不良信息。(2)传统媒介转型与媒介融合新媒体环境下,传媒媒体的全面转型,以维持它继续作为一种专业的独立性和合法性。这种转型具体化为四个向度: 一是深度融合。

11、在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机构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路径是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力量重建专业水准更强的组织机构,走向深度融合。这种重塑职业权力的“融合”有三层涵义: 一是“内容融合”,即非职业新闻信息的有效内容,整合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的内容优势,打造强势的新闻矩阵。二是“形式融合”,即集合文字、声音、图片、Flash、视频等多媒体传播形式,打破或以文字为主、或以声音为主,或以图像为主的单一式报道模式,制作“全景化新闻”。三是“媒介组织融合”,即建立Andrew Nachison 所谓的各种媒介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3)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实践中,需要新闻从业者自身具有良好

12、的职业素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始终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以客观事实为出发点,生产出有价值的新闻。以澎湃、南方周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为代表的新闻APP,通过发布有价值的时政、社会新闻资讯,成为相关方面的“意见领袖”, 引领时政、社会新闻的走向,践行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深受用户喜爱,吸引了大量粉丝。(4)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互联网和移动便携终端快速普及后,每一位公民都处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量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每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成为公民记者,从各种媒介中获取信息、发布信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必然对每一位公民的媒介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接收信息时,不

13、仅需要有基本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而且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发布信息时,核实信息源,确认新闻基本要素无误,确保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也不侵犯他人权利,等等。 七、公民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以今日头条“我要爆料”来说说新闻专业主义。(1)新媒体赋权,公民记者解构新闻专业主义,易出现虚假信息公民记者大多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公众,以往均是被动接受信息,而当“我要爆料”平台出现后,他们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观点的提供者,第一现场的见证人,所以在发布信息时,往往都有很高的热情。但由于自己媒介素养的局限性,当身边出现新鲜、热点事件时,他们无法完全判断信息真伪,没有条件

14、去核实信息出处,大多凭借自己的直觉和从旁人那里得知的信息去发布爆料;同时,平台上很多信息是上班族在上班途中的见闻,公民记者未完全参与事件中,更无从了解事情原委,在发布爆料时,大多依靠一张图和几句简短的话语概括事件,极易歪曲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布错误的信息。而这样的报道一旦进入大众视野,在大众媒体中广泛传播,容易传递错误信息、做出错误引导。同时,也损害了平台的公信力,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公民新闻,爆料中侵犯被爆者肖像权,隐私权公民记者积极主动发布爆料,显示了其作为社会公民,面对一系列社会事件想要积极参与的决心。但没有记者证、新闻采访权的公民记者是否可以行使记者权力,是否可以按照个人意愿采访

15、、发布信息值得商榷。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知情权,因此,从收集信息这方面说,公民记者的行为是合法的。但公民记者在发布爆料时,往往自作主张将有当事人的面部的照片未做任何处理就发到公共平台,不管是出于何种善意,当爆料内容侵犯到被报道者的个体权力时,这种行为便不合法。 论文补充:反转新闻频出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时代是信息通胀的时代 ,昨日甚至是数小时数分钟前的新闻可能转瞬即逝 ,也可能突然之间面目全非 ,反转新闻是近几年来屡见不鲜的现象 ,此类现象冲击着新闻传播领域的新闻专业主义 ,反映出新媒体发展的不成熟。文章以反转新闻频现的原因及危害为背景 ,从公民新闻、新媒体的特点、传播手段的创新出发对新闻

16、专业主义进行思考 ,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新闻专业主义需把握的三个传播关键节点。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 ;反转新闻 ;网络传播1.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频现反转新闻是对具有相同性质新闻事件的概括 ,这类新闻事件大都出现了事实反转 ,舆论“倒戈”的现象。近年来每年都有关注量极高的反转新闻出现 ,因事件具有公共性且足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新媒体平台上激起了不同公众的某种社会情绪 ,且以聚合式形成群体性互动 ,造成爆发式大规模传播。网友的惰性思维与碎片化阅读助长了对新闻事件与人物的刻板印象 ,随即迅速“站队”,舆论矛头直指一处 ,随后事实反转造成了新闻事件的二次升温 ,带来群体意见的集体“倒

17、戈”,对新闻传播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新闻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环境状态需要积极稳定的社会信息空间 ,反转新闻“一波三折”的剧情变化使新闻属性大打折扣。如发生在2016 年年末的“罗尔事件”让人们的爱心备受纠结,消费了大众的感情与向善的信心 ,浪费了公众的时间 ,甚至是对社会道德的严重冲击 ,对真正的弱势群体构成了伤害。同时由于反转新闻丧失了新闻的真实属性 ,受众难辨信息真假 ,对媒体公信力造成了损伤 ,暴露出新媒体领域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分割线2.新闻专业主义面临新的解读新闻专业主义的涵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 ,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

18、报道新闻 ,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1。2.1 公民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冲击新媒体环境所提供的平台使公民的媒介接近权得到了实现 ,“人人都有引爆器”人人都有可能随时引爆舆论场 ,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使新闻的受众摇身一变成为新闻的传播者 ,整理近 3 年来的反转新闻事件 ,发现绝大多数的源头都来自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 ,公民新闻已颠覆了大众传播的霸权地位2,在信息社会中居重要位置。而由于公民新闻自身的局限性 ,如公民传媒素养参差不齐以及内容海量性、多源性、碎片化等因素 ,造成了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核心的冲击 ,即对新闻事件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或传播。2.2 新

19、媒体的自纠正机制与“5W”的缺失新闻反转的过程也是媒体不断探索真相的过程 ,在信息通胀时代 ,各种新闻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引起关注到发掘真相之间难免有一个过程 ,从 2016 年年初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到年末的“罗尔事件”,真相被挖掘的速度越来越快 ,反转只是转眼之间 ,也进一步说明公众对新闻真相的追求。新媒体在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受众资源 ,反转新闻的曲折情节激发群体好奇心进而产生自纠正机制 ,但这期间消耗了太多的社会注意力资源 ,同时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甚至会形成极端社会群体对立。新媒体的自纠正机制是新闻得以反转的原因 ,而产生此类新闻的根源 ,则是由于新时期所面临的新闻专业主义危

20、机。反转新闻屡现 ,探其规律多为充满极端情绪或标签化印记的事件 ,反观这些事件最初的表述都是由于“5W”因素的缺失,表述随意,没了新闻的基本要素 ,自然难保质量。2.3 培养新思维以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原有的传播格局正在被打破 ,媒体人需要培养新思维 ,处理好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社群在新媒体中的重要性 ,正如美国学者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一书中指出 :媒体是社会的连接组织。也就是说媒体的功能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之上 ,如微博可以为专业媒体提供选题、延伸及补充 ,而专业媒体也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实时报道与跟踪报道。这也要求专业媒体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在信息的质量方面比公民新闻有更高

21、的追求 ,同时要有意识地与公民新闻相结合并承担起优化信息环境的责任。随着公民新闻的不断发展 ,也应逐步培养起公民的传播责任感 ,在传播伦理的要求下逐步提升公民的知识、见解以及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通过社会文化渲染以及相关政策法规规范 ,改善媒介信息环境。分割线3.做好新闻专业主义须把握传播关键节点新媒体环境下 ,媒体人的范围扩大了很多 ,已经不再是专属的职业称号 ,广义上每一个通过媒介平台自由发声的公民都可以称为媒体人。克服新闻专业主义危机 ,需要媒体人把握网络传播中的关键节点。3.1 新媒体平台上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大众传播中的重要节点 ,不仅起着“中介”的作用 ,更是信息与意见的源头

22、 ,直接影响着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意见气候走向。当意见领袖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 ,会对新闻的传播效果以及舆论走向产生较大影响3,然而意见领袖所带来的影响不都是正面的 ,在反转新闻事件中 ,意见领袖如果传播虚假事实 ,会扩大事件传播效果 ,促进事件的反转 ,形成一定危害。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 ,意见领袖更需要具备责任感以及权威性 ,他们的观点往往表达直接、速度快、影响大 ,更需要提升自己的新闻传播素养 ,具备较强的信息识别能力,有效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3.2 不可缺少的“守门人”公民媒介接近权的获得导致了新闻信息“守门人”的缺失 ,反转新闻等不规范新闻的出现多是由于没有相应的“守门人”,也就是新闻真

23、伪检验员。专业媒体在媒介融合中 ,应继续保持其专业性 ,对待新闻事件要多方核实 ,明确表述 ,在追求真实的前提下提高时效性,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持续跟进 ,避免因报道不及时 ,官方不能一锤定音而造成谣言传播 ,网民随意猜测等现象 ,“快消时代”真相更为难能可贵 ,专业媒体要成为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守门人”,必须要把好新闻质量关。除此之外 ,一般网民应有意识地验证信息并且过滤虚假信息 ,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形成良好社会氛围,转发或评论时都辅之以理性的思考 ,不做垃圾信息的传递者,守好传播结构中的每一道“门”。3.3 传播结构中的“网络节点”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传播网中的一个“网络节点”,既是独立的又

24、是具有群体性的。反转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浓厚的群体互动及群体性迷失有关 ,在面对意见气候时人们往往会出现从众行为和趋同心理 ,即使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也害怕与主流意见相悖造成社会孤立 ,选择跟风或闭口不言 ,“网络节点”的群体性造成这种大规模的舆论反转,这也 体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每一个传播个体都是独立的媒体人 ,新时期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对公民新闻队伍的建设,传播伦理应覆盖至每一个“网络节点”,负责任地传播 ,先思考后“站队”,从“人人媒体”出发 ,有效整合媒介大环境 ,监管机制与时俱进 ,才能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反思新闻专业主义大量的学术研究都在说明,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卡斯特将其表述为“

25、网络社会”。他解释说:“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1他甚至宣称“这是一个新存在的开端,事实上也是新时代及信息时代的开端”2。是的,二十一世纪以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模式发生巨大改变。而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媒体融合实践,更是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生态系统。今天更多的媒体公司强调的是“以用户数据为核心、多元产品为基础、多个终端为平台、深度服务为延伸的全新的开放、共享、智能化的系统”3。对于新闻传播活动而言,人

26、类先后发明了书报业、广播、电视业等等这些被我们称之为大众传媒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形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较好地满足了人类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不过今天,“由传统媒体垄断的传媒生态,已经有多种新力量(如自媒体、互联网公司等)进入,而这些新力量并非可有可无的配角,它们已经在一定程度导致传统媒体话语权力削弱,也带来新的市场格局”4。诚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VR/AR等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正在逐渐显现的智联网,正在倒逼着传统媒体的转型,人们使用信息的方式在发生重大的改变。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认为,现在正处于融合文化之中,“在这里新媒体和旧媒体相互碰撞,草根媒体和公司化大媒体相互交织,媒体制作人和媒体

27、消费者的权力相互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前所未有、无法预测的方式进行的。”5数字媒体理论家乔治吉尔德认为,计算机的内在特性,会进一步促进分权管理和个人化发展,与广播网络针对所有人的统一节目菜单的千篇一律相比,正在面临的媒体时代将会是一场“面向小众和特殊性的盛宴”。他认为,客户定制化和互动的内容时代,将满足我们最高的追求,而不是最低的追求,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新时代”6。有人甚至认为,新闻作为一种业态会消失,将会成为服务行业的附属性产业存在下去。不过,我们需要更进一步追问的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到底意味着什么? 就算只是服务性产业的一部分,那毕竟还是承认新闻仍然还是人类需求的东西,那么新

28、闻能够发挥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未来的新闻信息服务的雄心是给舆论提供信息还是试图影响舆论7?就目前的媒介生态而言,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作为庞大的信息来源库,还是作为对于传统新闻采写的内容补充,亦或是作为受众评价、反馈、消费新闻的平台,还是最终将成为情报的利用者和传播的操纵者?同时,机器人写作已经越来越多地取代记者的工作,如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25秒。这篇新闻报道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几乎分辨不出文章出自机器。上线不到一年时间的今日头条推出的写稿机器人Xiaomingbot,已完成5139篇体育类报道,总阅读超18

29、00万,并收获过单篇十万加。虽然在每篇开头,小明会很老实地写上“机器人写作”字样,但大多数文章读者根本无法辨认是机器人的作品。据报道,Facebook的项目经理马丁内斯,对人工智能主导的未来深度悲哀。他认为,接下来30年内,一半的人类没有工作,大革命即将发生。他为此辞职,隐居在西雅图北部的森林。这虽不是本文讨论的主旨,但至少说明,这真是一个变化中的世界,一切都已经开始。那么,在新的传播生态下,大众传媒生态背景下提出的新闻专业主义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或者其内涵是否需要被重构以及如何重构?本文将从新闻的客观性理念、媒介技术革新和媒介的社会功能三个维度,介绍并分析近十年来国际新闻传播学界对这些问题的

30、前沿思考。 一、新闻专业主义之客观性反思新闻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源于它对社会状况的真实呈现8。要弄清新闻如何呈现真相、真相又如何被展示给公众的过程,自始至终无法避开关于客观性(objectivity)理论的讨论9。新闻学领域的客观性概念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曾被认为是自由写作与沙文主义的修正10,又经由主客观的区别意识、无党派立场与“倒金字塔”报道形式作为其内涵的补充,发展到近半个世纪以来用新闻平衡去继续拓展新闻客观性的意义11。近年来,有学者集中针对新闻行业客观性实践提出批判性观点与探索性回应。从理论角度和概念界定来看,有观点认为由于客观性的衡量标准难以达成共识,无法形成共同的规

31、范尺度,因此关于客观性的问题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逻辑悖论12。费格德(Figdor)进一步结合商业新闻实践明确指出客观性原则的三大主要弊病:客观报道倾向直接导致新闻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因此难以完整、长久地发展;客观报道降低新闻文本的吸引力,难以受众和广泛传播;新闻从业者作为文本生产主体很难从客观新闻中找到职业价值和追求。 实践层面,在探讨新闻客观写作的实际障碍时,最常被提起的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新闻体制因素、新闻话语(真相与事实)的表述与意义解释的争论13。有学者从感性客观和理性客观的不同角度去思考客观主义。新闻文本与其他各种类型的文本生产一样具有支配性,由全体新闻工作者的言行与新闻产物汇集起来,形成并引导着新闻行业规范。同时,新闻文本在关注现实的时候是具有引申义的,会在一定环境因素的催发下引发相应规模的舆论效应与社会影响。英国记者梅斯(Mayes)将这种具有情感引申的新闻文本描述为“治愈新闻”(Therapy News),她认为在局部战争与灾难议题下,媒体过分刻画了“受害者”形象,从感性层面上对受众产生影响,迫使其走入“感同身受”的状态之中14。 那么,剥离情感渲染的中立报道是否可能?学者布达纳(Boudana)等人批判了这一概念15,并指出,感性客观和理性客观并不会产生真正的矛盾,新闻客观性并不意味着立场的中立(neutrality)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