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98MB ,
资源ID:30221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221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宏观专题报告人口红利人口流动与区域选择.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宏观专题报告人口红利人口流动与区域选择.docx

1、宏观专题报告人口红利人口流动与区域选择宏观专题报告人口红利、人口流动与区域选择一、人口红利理论及实践1、人口红利的概念关于人口红利的概念,市场已经较为熟悉,指的是在一国出生率下降初期,由于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老龄化速度,总人口中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就是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在一个时期都比较低的局面,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将带来劳动力增加、储蓄和投资增长、人力投资增加和就业机会增加等利好,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红利期”。从理论上来说,人口红利对促进一国经济增长起到主要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

2、口红利并不是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处于人口红利期的国家,经济增速不一定高,而人口红利结束后,也并不代表经济增速一定会大幅下降,不同国家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2、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践效果按照人口红利的理论,中国的人口红利从1965年就已经开始了,但直到198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才开始进入稳定的高速增长期,并一直延续到2010年,这期间就业比持续上升而老年抚养比持续下降。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典型国家是日本,日本在1968年第一次人口红利期结束之前,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而在90年代初人口红利结束后,日本经济也进入了“逝去”的十年。从两者的关系来看,确实体现了人口红利对

3、经济增长显著的影响效果,因此,很多学者在看待日本经济增长及衰退的时候,通常把人口作为主要影响因素。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如南非等,其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之间却存在非正相关的关系。比如美国,从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看,美国的人口红利期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到2007年达到67.26%的高点,之后呈现回落态势,中间阶段的1985-1994年这一比重小幅下降后再次出现回升。由于美国存在着大量海外移民,并且移民人口的年龄结构大多为青壮年,因此美国的人口红利期持续时间较长。比较特别的是,1960年之前的美国经济增速反而高于人口红利期的经济增速,显然,人口红利

4、并没有给美国带来明显的经济增长。图1:日本人口红利期经济高速增长 图2:美国人口红利期经济增速并不高数据来源:WIND,汇付数据整理图3:英国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 图4:南非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数据来源:WIND,汇付数据整理二、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及其特点1、2015年中国人口结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比上年下降0.25个千分点。 性别结构: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5、105.02(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 年龄结构: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其中后两项指标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人口老龄化的“红线”。 城乡结构: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图5:1980-2015年中国总人口及自然增长率数据来源:WIND,汇付数据整理今年3月,

6、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报告将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与其他几个发达国家进行了对比:2015年,中国的老年人数量(1.369亿)超过了日本的总人口(1.269亿)。到2030年,日本和埃及的总人口(2.318亿)将小于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2.388亿)。到2050年,中国预计老年人口(3.488亿)将约等于日本、埃及、德国、澳大利亚的人口总和。美国人口普查局报告还提出了人口金字塔的模型,人口金字塔中细分了中国2015年和2050年的人口性别和年龄。图6:2015年和2050年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数据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汇付数据整理2、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特点:加速老龄化、90后断崖式减少、未富低生育率1)

7、加速老龄化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老龄化现象最为突出的国家是日本,其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全国人口的1/4,仅次于摩纳哥,居全球第二位。日本经济自1990后进入长达20多年的衰退期,经济长期低迷、国内需求不振、物价保持稳定,人口也随之陷入负增长。从人口结构来看,2015年中国人口结构与1996年日本人口结构极为相似,都有25岁和50岁左右两个人口高峰。在最后一个人口高峰之后,都出现了出生人口的大幅下滑。再过20年,中国的年龄结构就会和当前的日本类似。届时,最后一个高峰期的人口将达到45-50岁,而目前50岁左右的高峰人口将大规模进入70岁,成为退休的主力军,中国的老龄化现象将更加严峻。图7:中日

8、两国人口结构对比数据来源:WIND,汇付数据整理从不同地区的老龄化情况来看,由于是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进行测算,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并不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从人口流动来看,流动人口流入量最大的地区是广东、上海和浙江,流出最大的地区是河南、四川和安徽。因此,常住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是重庆、四川、江苏、辽宁、安徽,上海排在第6位,北京排在第13位。这主要是由于上海的900万流动人口、北京的800万流动人口的稀释效应。而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留守人口的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2)90后断崖式减少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其年轻人口出现了急剧减少,那么该国的劳动力供给在短时间内也会发生大幅下滑。从消费层面来看,

9、年轻人结婚、购房、购车等需求也会大幅度降低,各类大宗消费品的增速会快速下滑,进入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为例,从1990年到2007年各类消费品的减少情况可以看出,随着日本年轻人口的快速减少,日本人在日常消费各方面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降幅最大的三种消费品是西服(-44.44%)、啤酒(-40.07%)和牛肉(-37.04%)。表1:1990-2007年日本主要消费品减少情况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年鉴,汇付数据整理由于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与20年前的日本相似,人口高峰拐点已过,年轻人口比重开始下降,虽然主要消费品从绝对量来看仍然在增长,但从增速来看,从2010年开始已进入震

10、荡下降的趋势。图8:2010年以来主要消费品产量增速处于下降趋势数据来源:WIND,汇付数据整理与日本过去20多年相似,中国年轻人口正在加速减少,90后、00后人口数量与80后相比下降幅度十分明显。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80后总数是2.28亿,90后是1.74亿,00后是1.26亿。也就是说,90后比80后少30.68%,00后比90后少19.39%。按照这样的速度,80后退休之时,补充进来的20后劳动力总数很可能不足三分之一。虽然全面放开“二孩”后,很多人会“补生”,可能会迎来几年的红利期,但当本身数量就少很多的90后成为社会生育的主流人群后,婴儿出生率和出生数量将会更低。图9:2009年以来

11、80后占总人口比重显著上升数据来源:WIND,汇付数据整理3)未富低生育率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未富裕低生育率国家。随着富裕程度的提升,一个国家的生育率通常会逐渐降低。目前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是西欧和东亚的发达经济体,如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他们的千人出生率不到10。中国目前的千人出生率为12.2,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62位,属于后1/4的国家。在千人出生率低于14的82个国家中,61个是高收入国家(人均GDP高于12276美元);其余21个为不富裕国家,中国则位列其中。表2:21个全球未富低生育率国家数据来源:维基百科,汇付数据整

12、理在全球224个国家中,当前并不富裕、而且历史上也没有富裕过的低生育率国家,只有中国和泰国两个。可以说,中国在当前并不很高的发展阶段便出现了如此低的生育率,在全球也算是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中国经济在1978-2011年间能够持续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年轻化的劳动力结构。但是从2011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突然下滑,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劳动力减少。图10:中国人均GDP增速与劳动人口比重数据来源:WIND,汇付数据整理三、中国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1、中国人口流动情况回顾1)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和户籍管理制度,中央政策也不

13、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因此1980年以前中国的人口流动较少。从1980年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政策释放期,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大力推进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创造了条件。1980年代人口流动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人口迁徙主要集中在省内以及省区之间迁移活跃度分化明显。从区域来看,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东部省市的人口吸引力开始初步彰显,而人口迁出最大的省市包括四川、浙江、黑龙江等中东部地区。图11:1980年代中国各省区人口净迁移率数据来源:人口与经济,汇付数据整理2)20世纪90年代:东部城市群形成在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时期,人口迁移和流

14、动的速度快速提升。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流动人口迁移量增长了近4倍,并且非正式迁移对总迁移的贡献度逐步加大,到2000年,非正式迁移的占比高达70%,远超过80年代。同时,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以及电子、汽车产业的兴起,不同省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与80年代相比,务工经商已取代工作调动和随迁家属成为该部分人群迁移的最主要原因。图12:1987-2000年人口迁移规模和迁移率 图13:90年代省际人口迁移差异数据来源:人口与经济,汇付数据整理90年代的人口迁移可总结为“三大加一小”的中心,三大流动中心分别是广东省(珠三角)、上海(沪苏浙闽)、北京,一小是指新疆自治区。

15、比较三大中心的净迁入流向,北京辐射全国各地方向,除河北外,其他较分散,包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黑龙江等省份,而上海主要吸纳长三角周边的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份人口,广东吸引的大部分迁移流动人口距离最远,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主要包括湖南、广西、四川等。新疆由于地理位置独特以及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开始吸引较多内地人口迁往,主要来源地集中在西部和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河南等省份。表3:90年代人口迁移“三大一小”中心数据来源:人口与经济,汇付数据整理3)21世纪以来:马太效应下中部地区趋于“边缘化”进入21 世纪,中国流动人口开始呈现爆发增长的态势,2010年流动人口数达到2.21亿,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34倍,其中2010年广东省流迁人口达到3681万,甚至超过了1990年全国流迁人口的总数,证明近30年来全国人口流迁规模和速度都是持续增长的。从省际迁移结构来看,2000-2010年,强势区域依旧维持强势,东部地区人口迁入量占有绝对优势,迁入人口占全国迁移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82.4%,而西部和中部分别仅占12.1%和5.5%。图14:21世纪以来各大区域人口迁移关系图数据来源:人口与经济,汇付数据整理2、中国人口迁移模式第一类:超大城市集聚模式东部沿海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是这类模式的主要代表(深圳包含于广东省)。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已经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