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环境对气候环境对鳀鱼种群的影响(以黄海鳀鱼为例介绍)摘 要: 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 鳀鱼分布与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发生变化时,鳀鱼密集区也随之发生变化。鳀鱼空间分布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鳀鱼资源密度由深水区向岸边逐渐递减;春季,与冬季相反,资源密度由岸边向深水区递减;夏季,整体上为由北向南递减趋势,但资源密度高值点散乱分布;秋季,与冬季相似,由深水区向岸边环形递减。鳀鱼相对资源密度在四个季节均呈下降趋势,以夏季下降幅度最小;但出现率的年际变化不大,冬、春季节略下降,夏、秋季节反呈上升趋势。关键词:鳀鱼分布;温度;;聚集区;季节变化;特殊气候 Abstract: Anch
2、ovy is a the upper small fish living in temperate oceans, the distribution of anchovy and the water temper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When the water temperature changes, anchovy intensive areas also will be changed. Anchov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asonal changes, winter, anchovy resources shore grad
3、ually decreasing density by the Sham Shui Po District; spring and winter the contrary, the resource density from the shore to the deep water area decreasing overall; summer, from north to south decreasing trend, but the resource density high value point scattered distribution; autumn and winter simi
4、lar descending toward the shore by the Sham Shui Po District ring. Anchovy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four seasons, the smallest decline in summer;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inter-annual rate change decreased slightly, winter and spring, summer, autumn, anti-upward tr
5、end.Keywords: Anchovy distribution; Temperature; ;Accumulation area; Seasonal change; Special climate shows ascendant trend.1.鳀鱼分布范围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1.1鳀鱼密集于适宜水温处鳀鱼分布与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发生变化时,鳀鱼密集区也随之发生变化。越冬鳀鱼的适温范围大约715,最适温度为1113。黄海中南部产卵盛期水温1219 ,最适水温1416。黄海北部产卵盛期最适水温为1418。但最适温度的水域不一定形成密集区,在最适温度条件下,鳀鱼密集区的形成与流系和温度的水平
6、梯度有密切的关系。鳀鱼密集区多形成于最适温度水平梯度最大的冷水或暖水舌锋区。1.2温度变化引起营养盐、浮游生物分布变化,进而改变鱼群分布各个季节的分布也会随着海水随季节温度变化而变化。并且在海水中的深度也会有所不同,其一是因为不同季节不同深度海水温度不同,鳀鱼往往会选择适合自己生活的海水深度,其二是海水中的营养盐也随季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表层磷酸盐和硅酸盐冬季最高,夏季最低,DIN(硝酸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铵根离子)冬季最低,秋季最高。在底层,磷酸盐和硅酸盐和DIN均是秋季最高,磷酸盐和DIN冬季高于夏季,而硅酸盐则是夏季较高。下图是2002年11月航次、2003年一月航次,2004年67
7、月航次,三个航次所得营养盐数据: 营养盐的分布变化就定了浮游生物的变化,而鳀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黄海中南部及东海北部鳀鱼的饵料组成约50余种,以浮游甲壳类为主,按重量计占60%以上,其次为毛颚类的箭虫、双壳类幼体等。饵料组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变化,突出表现为饵料组成与鳀鱼栖息水域的浮游生物组成相似。鳀鱼的饵料选择更多的是一种粒级的选择,鳀鱼偏好的食物随鳀鱼长度的增加而变化。桡足类和它们的卵子、幼体是最大的优势类群。体长小于10mm的鳀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卵和无节幼体;体长11-20 mm的鳀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和原生动物;叉长21-30 mm的鳀鱼主要摄食纺锤水蚤等小型桡
8、足类和甲壳类的蚤状幼体;叉长41-80 mm的鳀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叉长8190 mm的鳀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和桡足幼体;叉长91100mm的鳀鱼主要撮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真刺水蚤等较大的桡足类;叉长101120mm的鳗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太平洋磷虾、细长脚(虫戎);叉长大于121 mm的鳀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细长脚(虫戎)。海水中的营养盐变化对于浮游生物的影响直接影响到鳀鱼的种群分布。2、气候的改变鳀鱼分布随之改变2.1不同月份气候变化对鱼群的影响1月3月:1月为鳀鱼越冬期,其分布的北界位于7等温线附近,西界位于40米等深线附近,西南界位于苏北沿岸水的北侧冷风区,水
9、温8附近。东南部的鳀鱼继续向东海北部扩展,其东界在水温13附近。密集区在33153415N, 1231012420E。2月黄海中南部水温继续下降,鳀鱼继续向东南移动,部分进入东海,主要分布在1243012630E,水温913的狭窄水域。3月黄海中部鳀鱼北界位于3630N, 7等温线附近。黄海南部,随着西部沿岸水域的温度回升向西扩展,进入水深40米以内水域。东南部零界线位于济州到西南13等温线附近。4月6月:4月黄渤海区各海湾相继增温。4月中旬以前,鳀鱼分布的西界位于20米等深线附近,东南界位于济州岛以西12530E,即13等温线附近。4月下旬,鳀鱼相继进入环渤海各湾的近岸产卵场。同时,黄海中南
10、部的广大水域仍幼稀疏的鳀鱼分布。5月上旬,鳀鱼已经大批进入渤海。在黄海北部,5月初,北上的鳀鱼大批达到大连至庄河、海洋岛一带沿海;中旬抵达东沟沿海,另一支在烟、威外海。在成山头以南的黄海中西部,集中于海州湾沿岸的鳀鱼在日照、胶南沿海形成密集群;5月下旬,随着东部水温的升高,逐渐东移。同时黄海中南部仍有鳀鱼广泛分布。6月下旬,黄海中南部近岸的大部份鳀鱼结束产卵并向较深水域移动,与外海的鳀鱼汇合。广泛分布域32003730N之间水深20之60米水域。7月10月:78月,渤海鳀鱼大部分已结束产卵,分布于渤海中部及辽东湾口、秦皇岛沿海及莱州湾进行索饵。黄海北部,产卵盛期后,7月初开始移向东南较深水域索
11、饵。主要分布区在海洋岛以南即园岛东南一带。同时烟、威外海的鳀鱼向北移动,分布于威海东北和隍城岛以东水域,进而与北部南移的鳀鱼汇合于北黄海的中西部。黄海中南部大部分鳀鱼进入索饵期,广泛分布于2080米水深的水域内。 相对密集分布在石岛东南,海州湾东部和32003400N,水深5060米之间的水域。910月,渤海鳀鱼主要分布于渤海中部各湾口及海峡一带,数量明显少于7、8月份。部分鳀鱼已经外返。黄海北部主要分布区逐渐东移,10月份已移至海洋岛至成山头一线。黄海中南部,9月鳀鱼陆续由2040米水深区域向40米以深水域移动。10月份海州湾及牛岛以南水深40米以内水域的鳀鱼已大部分移至水深较深水域,分布范
12、围为3400N以北, 12130E以东。相对密集区在石岛东南36003700N, 1230012400E水域。11月12月:11月渤海水温下降,鳀鱼较前一个月更趋近于海峡并开始大批游出渤海。黄海北部,由渤海外返的鳀鱼与本区的鳀鱼汇合。在1221512300E, 3800N附近形成密集群。11月中旬前后,密集群向东南移至成山头以东,60米等深线与12400E之间水域。11月下旬继续南移并集成小群。黄海中南部,11月中旬以后。栖息于黄海北部和渤海的鳀鱼集结南下,到达黄海中部开阔水域后鱼群比较分散,在石岛东南60米等深线附近形成范围较小的密集群。12月,鳀鱼基本上游离渤海,仅有少量残留。黄海北部,大
13、部分鳀鱼已经绕过成山头,进入黄海中南部,部分滞后鳀鱼栖于40米以深水域。黄海中南部,12月初,水温骤降,40米以深水域广为分布的鳀鱼迅速向深水移动,由黄海北部南下的鳀鱼也迅速通过37003500N水域,与南部鳀鱼汇集于在3500N以南,水深6080之间水域。12月中下荀,鳀鱼主要集中于1230012330E,34003445N之间。2.2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对鱼群分布的影响以黄海鳀鱼分布变化为例:春季:图为黄海中南部水域春季底拖网调查获得的鳀鱼相对资源密度分布图,直观反映了不同年代鳀鱼资源丰都变化情况。1986年,零渔获站位较多,达62.26%,鳀鱼分散分布。1998年鳀鱼资源相对丰富且分布均匀
14、调查范围内零渔获减少,下降34.48%,表明与1986年相比鳀鱼分布范围扩大,但平均资源密度有所下降。同理可以看出2005年较1998年略有下降,2010年,鳀鱼主要分布在北纬34度以北海域,相对资源密度急剧下降。总体来看,鳀鱼出现站位集中在34度北纬以北海域内。夏季:夏季,不同年代体育空间分布如上图所示,1986年鳀鱼呈斑块状分布在调查区域内,主要分布在东经124度以东的深水区,121-122.5度E和北纬34.5-36.5度范围内的沿岸区域。2000年主要分布在北黄海和123.5-125度E,33.5-36.5N海域内。总的来说,夏季鳀鱼的空间分布在北黄海区域无明显变化,但在黄海中南部水域
15、变化显著,相对资源密度在不同年代无明显变化。秋季:秋季黄海中南部不同年代际的鳀鱼相对资源密度分布如上图所示,1986年,鳀鱼集中分布在调查区域的中间水域,相对资源密度指数较高。2000年鳀鱼分布在调查区域北部,及分布在34.5度N以北的海域,鳀鱼资源密度指数有所下降,高资源密度指数站位减少。 2009年主要分布在34.5度N以北的海域。总体来看,鳀鱼分布空间从点差区域的中间水域向北移动,并且鳀鱼出现站位增多,表明地理分布范围扩大,相对资源指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冬季:冬季黄海中南部水域不同年代鳀鱼资源密度分布如上图所示,1986年,鳀鱼资源相对丰富,相对资源密度指数较高且分布均匀,2000年高资源
16、密度指数出现站位较1986年有所减少,2004年,相对资源指数明显下降,且均匀分布在35度N以南区域,鳀鱼分布向岸边浅水区扩展。2010年,鳀鱼资源分布呈聚集趋势,总体上冬季鳀鱼分布变化明显。年际相对资源密度变化:季节变化结果显示,相对资源密度秋季最低,多数年份冬季最高;出现率冬季最高,多数年份秋季最低;相对资源密度和出现率均在春季到夏季时变化幅度最小。年际变化分析表明,1986年以来,鳀鱼相对资源密度在四个季节均呈下降趋势,以夏季下降幅度最小;但出现率的年际变化不大,冬、春季节略下降,夏、秋季节反呈上升趋势。鳀鱼空间分布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鳀鱼资源密度由深水区向岸边逐渐递减;春季,与冬季相反
17、,资源密度由岸边向深水区递减;夏季,整体上为由北向南递减趋势,但资源密度高值点散乱分布;秋季,与冬季相似,由深水区向岸边环形递减。自1986-2010年,春、夏、秋三个季节鳀鱼在空间上均向北移动,冬季无明显变化趋势;不同年份不同季节鳀鱼均沿经度123.5-124E范围内分布最多,但资源密度聚集区无明显分布趋势。 大多数年份,鳀鱼呈空间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各不相同。不同季节,鳀鱼空间分布格局年际变化差异显著,春季,鳀鱼分布呈“北高南低”趋势,但高高类型和低低类型站位数量比例年际变化较大;夏季,高高类型站位数量呈年际递增趋势;秋季,高高类型分布区北移;冬季高高类型主要集聚在深水区,低低类型则分布在
18、沿岸浅水区和调查区域的北部,无明显年际变化趋势。利用鳀鱼适宜温度因子作为特征温度,研究越冬鳀鱼空间分布年际变动、空间分布格局与遥感获得的海表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温变化影响越冬鳀鱼在纬度方向上的分布,而向岸分布程度则由黄海暖流年际变动决定;海水温度变化影响越冬鳀鱼资源密度的高高类型聚集区沿纬度方向的分布。3、鳀鱼空间分布变迁规律3.1密度重心季节迁移规律 由以上数据季节变化所用数据,采用1999-2000年度,和2009-2010年度的数据,进行鳀鱼密度重心季节迁移规律研究得出下图:黄海鳀鱼资源丰度重心季节变化上图表明,鳀鱼资源丰度重心的季节变化,由图可知,不同季节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变化明显。
19、1999-2000年度,东莞及转入春季,鳀鱼密度重心性西南方向转移;夏季密度重心继续南移,但转为东南方向,进入秋季,密度重心迅速北移,纬度方向从34度56分N北移到36度17分N,为四个季节中的最北端。2009-2010年度,冬季分布在最南端,春季密度重心向北略偏西方向一栋栋36度07分,到达最北端,与春季相比,秋季密度重心向南偏东方向转移。不同年代,不同季节鳀鱼资源密度重心转移方向不尽相同,秋季体育密度重心都分布在冬季的以北部。进入冬季,水温降低,鳀鱼有向南部海域移动的趋势。3.2密度重心年际迁移规律密度重心清晰表明了鳀鱼资源量的聚集位置,下图为春季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年纪变化分布:图中四个年份
20、分别代表了时间跨度较大的四个年代,可知,不同年代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变化较大,总体上呈向北转移趋势。20世纪八十年代(1986),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分布在最南端,20世纪末(1998),资源密度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经纬度方向上分别转移了46分和31分。1998到2005,鳀鱼密度重心向岸边转移,转移幅度接近1.5个纬度,与2005年相比较,2010年度的密度重心向深水转移1个经度,向北转移65分,变化幅度较大。3.3空间分布方向变化不同季节鳀鱼空间分布方向的年际变化:春季,不同年份体育地理分布重心变化不大,分布范围,分布方向略有变化,分布范围稍有不同。夏季,各年份鳀鱼分布的地理中心不同,以2000年
21、鳀鱼分布范围最广,与2000年相比,2007年其地理中心向岸转移且南北范围略小。秋季,不同年份分布方向和地理中心均有变化。冬季,各年份为标准椭圆的分布重心变化不大,由于椭圆的平均总新十个点地理坐标的平均值,表明,1986,2000,2004三年鳀鱼分布的地理中心基本相同,2010年份中心纬度方向北移。4、特殊气候现象对鳀鱼的影响(秘鲁鳀鱼为例介绍)4.1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期间,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拉尼娜现象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
22、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秘鲁渔场的区位优势即秘鲁沿岸盛行离岸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东南信风。海水由岸边流向大洋深处,出发海区海水减少,海洋底部冷海水形成上升流补充,也就是上升补偿流,将大量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水表层,成为浮游生物的饵料,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因此秘鲁沿岸盛行的上升补偿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并不能使鲁渔场大丰收,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秘鲁渔场的鱼多为冷水鱼,所以水温降低后,也是会增加秘鲁渔场的产鱼量的。4.2厄尔尼诺现象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由于暖水从北边涌入,每年圣诞节前后海水都会出现季节性的增
23、暖现象。海水增暖期间,渔民捕不到鱼。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紧密相联,最直接的联系就是东南太平洋与西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海平面气压之间翘翘板式的反相关关系。这一现象称为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对秘鲁渔业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年,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东南信风减弱,引起秘鲁沿岸的上升流(底层冷水上翻)减弱;同时赤道太平洋西部积累的位能释放,使表层暖水向东回流,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升高,表层水温上升,表层海水磷酸盐含量降低,大量的鳀鱼向深海或其它海区迁徙,大量的瓜诺鸟因食物缺乏而死亡。这曾给秘鲁的经济、渔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秘鲁渔场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渔场之一,其可捕鱼面积仅占世界的0
24、.06,但捕鱼量却占世界海洋捕鱼量的16。1972/7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造成秘鲁鳀鱼渔获量从1971年的1200万吨锐减至1973年的150万吨,造成秘鲁渔业的全面崩溃 。参考文献:1 万瑞景;黄大吉;张经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鳀鱼卵和仔稚幼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期刊论文-水产学报 2002(04) 2 万瑞景;魏皓;孙珊 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鳀鱼的产卵生态.鳀鱼鱼卵和仔稚幼鱼的数量与分布特征期刊论文-动物学报 2008(05) 3 万瑞景;姜言伟 渤、黄海硬骨鱼类鱼卵与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生物学特征期刊论文-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0(04)4 朱德山;Iversen S A 黄、东海鳀鱼及其他经济鱼类资源声学评估的调查研究 1990(11)5 Hillgruber N;Kloppmann M Small-scale patterns in distribution and feeding of Atlantic mackerel(Scomber scombrus L.) larvae in the Celtic Sea with special regard to intra-cohort cannibalism外文期刊 2001(02)6 .金显仕;Hamre J;赵宪勇 黄海鳀鱼限额捕捞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产科学 2001(0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