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1.68KB ,
资源ID:301400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1400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网上银行 最近参考文献.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网上银行 最近参考文献.docx

1、网上银行 最近参考文献浅析网银互联的影响及我行对策建议发布者: 孙曙光(sunshuguang.zh) 发布时间:2011-04-21访问次数: 2010年8月30日,人行筹备已久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已成功上线试运行,伴随而至的是各大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界面悄然出现了“网银互联”、“他行账户服务”等功能,遥相呼应的更是各媒体纷纷热议的“超级网银”的超级概念,然而我们发现“超级”可望不可及。就目前人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支持的,和各家商业银行接入的功能来看,笔者认为用“网银互联”来暂且定义较为贴切,“网银互联”简单而言就是通过网络在线跨行办理银行账户的查询和支付等功能,现阶段在线主要是通过网上银

2、行。笔者就其当前网银互联对业界的影响及我行对策建议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一、“网银互联”的建设背景和建设现状。 网银互联的重要建设背景是支付系统的完善建设。支付系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对安全、高效地转移货币债权并结算货币交易,限制金融风险通过支付渠道在不同金融机构和市场之间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12月,人民银行正式启动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二代支付系统的建成,将解决一代支付系统存在清算排队机制不够合理、流动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和城市处理中心灾备建设滞后等问题。作为人行二代支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行军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对网银互联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该

3、系统支持各商业银行网银系统的互联互通,支持用户通过一家银行的网银接入查询或使用其他银行开立的账户,同时该系统的整体设计,不仅支持商业银行,在不久的将来会允许经人民银行批准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支付服务组织的接入,也就是意味着互联的不仅是“网上银行”。为此媒体纷纷热议“人行将要打造超级网银”、“网银互联的时代要来了”。目前各商业银行设计的“互联”功能范围差异不大。主要渠道是网上银行,互联功能有授权账户跨行查询和支付的签约、账户的跨行查询和转账汇款,我行和个别行还设计了跨行账户还信用卡的功能。简单归纳为两项,一是账户跨行操作的授权签约,二是办理授权签约指定权限的业务,即查询跨行账户和使用跨行账

4、户付款。客户操作流程是通过某一银行的网银与账户开户行在线签订账户授权协议,将其对方银行的账户授权跨行办理查询或支付,签约后即可直接在被授权银行的网银查询或支付该跨行账户。总体来看,网银互联的实现是客户的一大福音,功能其实是较为简单的,当前客户反馈操作不易的基础原因,分析来看主要还是源于网银互联彻底打破了传统网银业务的办理模式,客户在使用模式上无参照,可谓没走过的路还是有些陌生感。二、互联将对业界产生的影响(一) 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网银互联模式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加剧了银行间以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组织间的竞争,势必也会给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造成冲击。能够为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带来

5、更多发展空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为电子银行产品创新拓展新空间。支撑网银互联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设计具有可扩充性和前瞻性,实现网银跨行管理账户功能后,为商业银行拓展跨行账户多元化服务领域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平台基础。二是提高网银跨行支付的效率。当前网银互联交易实时处理,实时返回结果,系统724小时连续运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提供了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三是简化网银客户跨行操作流程。在新系统“一点接入”支撑下,网银互联交易处理流程进一步简化,例如跨行转账时收款账户只需要选择至行别,不需要填写具体网点等。与此同时,“网银互联”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新的担忧有:一是资金流转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

6、会对产品弱势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影响,这对把存款当成立足之本的银行来说,挑战和压力是非常大的。二是第三方平台因业务量日益增大,势必对商业银行电子支付业务造成较大冲击,一旦持卡人能够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全部交易,银行就拿不到商户佣金,也没有任何收益。三是账户跨行操作会带来新的业务风险,同时银行账户管理的难度也将加大。从建行目前的网上银行的发展和涉及网银互联的功能现状来看,除了上述影响外,也面临着更加激烈而严峻的竞争形势。从同业上来看,网银较为领先的招商银行的i理财产品似乎已是在为网银互联作相关产品创新准备,而一些小银行也较早重视跨行支付领域的拓展;从第三方非金融支付组织来看,我行支付产品与其还是

7、有一定差距,并不具有竞争优势。(二)对第三方支付组织的影响业界关于网银互联的实现对第三方支付结算组织影响的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派观点:一派观点认为:“超级网银”将形成第三方支付的垄断局面,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或被“超级网银”消灭。另一派观点则认为,第三方支付未出现在试点单位中实属正常,而第二代支付系统的升级有助于统一网银标准,增强支付能力,恰恰给依托银行网上支付系统的第三方支付组织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总体来看,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将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金融增值服务以及深入行业的支付解决方案定制上,这对第三方支付组织的发展壮大是有利的。三、同业电子银行产品创新动态及策略分析分析年内同业一些电子

8、银行产品创新,在不同程度上对网银互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主要动向有两种方式:一是绑定他行账户开通本行账户,实现资金归集。招商银行历经两年多时间研发,今年4月份高调推出新服务品牌“i理财”,除了其全新的理财资源整合创新,融合多种最新元素,通过“i理财”的“i”寓意自我(i)的、互联网(internet)的、互动(interaction)的,顺应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的WEB2.0技术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的是“i理财”在线通过绑定任意一家银行的账户来申请网上直接开通招商银行i理财账户。二是与第三方非金融支付组织合作,间接联通网银。光大银行5月发布业内建成的首个开放式网络缴费业务平台,该平台是面向第三方

9、合作伙伴推出的开放式金融服务平台,涵盖120项缴费服务。用户只需一张网上支付的银行卡,即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缴纳各项公共事业费用,并经由光大银行完成扣款。目前从整体来看,规模相对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愿意接入该系统,并已积极着手开展了相关准备工作,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发展契机,扩大自己的客户规模和网银的市场份额,弥补其物理网点较少等先天不足,而工行等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则相对谨慎,担心可能带来“存款转移”,造成本行资产和客户流失。四、 积极稳妥地应对,让互联为建设银行电子银行的腾飞添翼今天的网银互联互通所面临的阻力,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当年ATM机互通遇到的阻力一样,互联互通使跨行交易资金的流转成本更低,

10、银行的阻力越大,社会和客户的需求呼声就越高涨,不难看到网银的互联是电子银行发展的一个趋势,势不可挡。展望互联时代的来临,商业银行将更加致力于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取客户,而中小银行也将因此获得更多的机会,通过网上银行争夺客户的战争已硝烟初起,在网银互联上建设银行更要未雨绸缪,积极稳妥推进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分阶段有计划地做好产品创新与部署:(一)在阶段性目标策略上,从“跟随”“同步”到“超越”分阶段部署。1.跟随即采取与同业功能类似,权限对等的上线策略,包括账户跨行授权的权限、交易功能等开放程度上,总体原则是不多于主要竞争同业上线功能及相关权限设置。上线在即,上什么功能?开哪些权限?鉴于人

11、行相关政策不清晰,同业策略不确定,我行系统运行是否稳定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笔者建议第一步应“跟随”着迈出,以确保系统稳定,不影响存量功能、存量客户。2.同步加强与工行、招行等在网银功能及应用方面领先的银行间的沟通,保持上线初期功能与同业基本同步,并在功能实施上重点强化基础功能的流程再造,尽快同步启动可用性测试等先进的方法,全面提升客户体验,留住存量网银客户,同时吸引他行账户客户。同步做好1阶段未上线的其他基础功能的开发,为后期快速超越提前做好准备。3.超越即持续做好产品布局与规划,增强品牌优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靠产品拓展客户、培养客户,通过好的网银产品联动带来资金沉淀的双赢。结合二代支付系统

12、的特性,一方面全方位提升传统网银功能,扩充可使用账户的范围,另一方面通过更多产品组合、流程再造等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使网银整体品质得到质的提升和超越。(二)在产品目标策略上,从“基础”“全量”到“创新”逐步深入推广。基础先行部署授权签约、跨行转账、账户查询、信用卡还款相关对应功能,以充分满足人行验收的代表性功能为主,并重点支持在建行网银查询他行账户余额、账户明细,使用他行账户进行跨行转账与信用卡还款等基础功能,初期保持与同业产品部署对等。全量在基础功能和系统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同步研发个人网银其他功能,争取在可以应用的功能上全面部署。尤其是能够带来更多收益的功能部署,主要包括投资理财、缴费支付、

13、网上支付等功能模块;此外,尽快建设第三方支付平台,填补我行产品、业务空白,不断增强支付交易市场占有率。创新充分利用和挖潜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的优特点,打造有建行特色的创新增值产品。通过合理采集和整理他行授权个人账户的余额和交易明细信息,交易金额曲线图以及消费习惯趋势图等,为创新产品提供更充分的数据基础,从而根据客户资产结构、消费习惯综合评估,设计符合市场,客户需要并捆绑推荐符合客户需求的建行产品。(三)在同业竞争策略上,兼顾对等原则,对同业实施差别化开通控制。目前各商业尚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经验不足,市场形势不清等问题。就目前了解的情况而言,电子银行业务具有一定优势的银行和第三方组织,已积极行动

14、起来,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展开研究。当然多数第一批接入的商业银行在8月以前主要以满足人行的基本验收条件作为开发上线的目标。鉴于当前“雾里看花”的形势,我行需继续关注市场动态和同业的发展,在人行规则允许的条件下,有区别地参数化控制业务和功能开关。实施对等的安全策略。按人行相关操作指引,授权账户的跨行交易验证方式为“协议认证”,即账户跨行授权后更多的管理权限依赖于被授权的他行如何使用“协议”,采取何种交易保护策略。对于不严谨使用协议认证或单独依靠协议认证,即与本行账户与他行账户安全管控机制不对等的情况,我行可及关闭向其授权。差别化开通业务权限。按人民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不可以发起无交易背景的网银借

15、记业务和第三方贷记业务等,根据该原则,我行出于账户安全管理的目的,笔者认为是可以实施差别化开通或管控业务权限,例如网银账户跨行支付授权时,即对“汇兑”的业务种类进行严格的限制与控制,对“不限定”业务种类的签约申请直接予以拒绝等。(四)在整体品牌策略,全面提升网银服务层次,不断增强品牌优势。随着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的深入推广,银行间网银功能的差异可能会逐步减少,客户在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功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品牌将是决定客户去留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在不断开放的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必须持续提升网银整体服务层次,服务水平,打造优质、高端、精品的服务形象是致胜的关键。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科学的方法提升

16、客户体验。通过与美国银行的合作,我行在客户体验工作上已纳入了可用性测试、原型设计等很多科学的新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绩,必须持续的推行,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分析和观察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更准确地处理和分析原始素材,以达到不仅发现问题,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全方位地提升客户体验。以市场为导向,多元化版本划分标准的有益组合。目前,国内银行划分个人网银版本的标准主要是从网银功能或者从客户资产等两个方面考虑,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些从传统银行产品或客户划分标准角度出发,细分市场的标准,将逐步会被市场自发细分标准所取代。要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需要顺应发展,在市场自发细分标准作有益尝试,实现多重因素标准的确立,建立

17、客户新的划分标准,通过市场引导多元化版本的创建。瞄准前沿市场,打造高端的产品和服务以提升品牌形象。目前各家银行基础功能相差无几,同类产品的客户体验差距也不是非常大,通过高端的或更新沿的产品或服务是拉开同业差距的突破口之一。主要体现在不仅要通过优质的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收益更高的产品,还要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为客户打造更贴进社区、群组的具有人性化草根文化的服务理念。(总行电子银行研发中心 张勇 刘珊珊)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之路发布者: 纪朝晖(jizhaohui.zh) 发布时间:2007-12-17访问次数: 自1997年我国开通网上银行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和壮大,今天,网上银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18、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银行不仅为用户带来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网上银行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继续普及和深入发展的最大瓶颈,想要突破这个瓶颈,不仅需要中国各大银行自身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努力和创新,而且还需要网上银行产业链上的各参与机构进一步的重视和合作,尤其是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能对网民的网上银行安全和权益问题给予更多的法律保护和支持。为此在中国网上银行发展十周年之际,我们精心策划和组织了相关文章,希望能对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06年度电子银行交易金额达到122万亿元,比上年

19、增长10148;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金额达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79;网上银行交易笔数115亿,比上年增长161;网上银行客户数量达到7495万;五年来网上银行的年均增速均在100以上 。 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但也同时让不法分子窥觎,并时常引发不安全的网络攻击事件。虽然这一对矛盾总是此消彼长,但网上银行前进的道路是我们能够预见和认同的,就像一切成功的事物总是在周折中获得发展的机会,网上银行也在大浪淘沙中不断前行 。 十年发展,有喜也有悲 回顾十年走过的历程,虽然道路十分曲折艰辛,但总体来看,我国网上银行正处于发展和应用的黄金期,潜力巨大。国内银行业大力发展网上银行

20、,其意义不仅仅是巩固和扩大自身的客户群体,更重要的是,在强化“以客户满意为目标”服务理念的同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传统银行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两条腿”走路的格局,即以传统银行业务支撑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以网上银行业务拉动传统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使两者真正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 。 有专家曾将网上银行发展之路精辟概括为四句话:“起步不晚,发展很快,问题突出,空间很大。 ” 从十年的发展来看,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中国的网上银行几乎与国际上先进国家同时起步。在美国第一家网上银行开业1年左右,中国银行1997年建立了自己的网页,1998年开始提供网上银行服务;1998年3月,中国第一笔网上交

21、易成功。近几年,网上银行呈阶跃式发展。2001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为215万,2002年为419万,2003年为835万,2004年为1758万,到2005年为2692万,2006年底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达到7495万。网上银行的交易额由2001年的5万亿元飞速增长到2006年的95万亿元 。 随着网上银行的迅猛发展,网上安全事件也不断增多。近年来,连续发生“假冒网站”、“网银大盗”、“木马病毒”等网上银行用户资金被盗案件。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2007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有71.7%的还没有使用网上银行的被调查者称,正是由于怀疑网银安全而不使用网上银行,这一比例较2006年提高了

22、10%。可见,安全已经成为网上交易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如果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人们对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存在顾虑,那么网上银行就不能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 据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口总数达到1.62亿,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网民国家。其中,宽带用户比例已超过75%,人数达到1.22亿,上网计算机数量已超过6710万台,而网上银行用户仅有7000多万 。 安全瓶颈是关键 中国的网上银行也好,电子支付也好,关键问题都是安全。从软件环境到硬件环境,安全包括的问题很多。比如:安全的机房、电子屏蔽手段,其中包括消防、配电等;在管理、主机、设备、备份、安全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在制度建设、审

23、计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具备了硬件和软件的环境。但是,完成一个交易必须解决四个问题,即身份认证、交易数据保密性、交易的完整性及不可否认性,而这四个问题是上述所说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所无法解决的。网上用户身份识别是保证网上银行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传统的方式是设置口令,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动态口令、指纹识别等新兴技术应用也逐渐出现 。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李晓峰向记者介绍,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安全、最值得推广的身份识别技术就是电子认证技术,它可以有效防范“网络钓鱼”和“网银大盗”。虽然目前国内的网上银行业务中基本上都采用了电子签名技术,但应用范围和广度还非常有限。现在各大商业银

24、行和电子商务网站,多数还是采用用户名、密码的形式。在关于网民最反感的十大问题调查中,网络欺诈、木马、网络钓鱼、隐私泄露等五个问题都与网络安全有关,简单地采用用户名、密码方式根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染上木马病毒,很容易泄露用户名和密码,还有可能被别人窥视到用户名和密码,普通6位密码还可能用穷举法被算出。在目前的网银用户中,采用最安全的合法第三方数字证书的用户还不到3%,显然这里存在的问题很多。从媒体上不断曝光的案子来看,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网上银行和电支付的发展肯定要受到限制 。 安全问题不是仅通过技术手段就能够解决的,既有法律法规问题,也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比如:安全策略

25、和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是否有持续、合理的监督机制、审计制度和严格的处罚措施。虽然绝大部分案子还是客户端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由内外勾结、交易模式不合理造成的。因此,银行、支付平台应该向用户宣传安全常识,明确告之用户,什么样的交易具有什么特点,比如小额交易可以用用户名、密码,要有足够的风险提示。同时,相关部门也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宣传,真正起到事先防御的作用 。 多管齐下保安全 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有助于缓解银行柜面压力,但在交易规模迅猛增长的背景下,网上银行用户名和密码被非法窃取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也影响了公众使用网上银行的信心。事实上,针对目前网上银行存在的安全问

26、题,监管部门、公安部门、商业银行等有关部门始终在积极、不断地采取和改进各种相应措施,主动应对 。 中国银监会于6月30日下发了关于做好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和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在积极推广网上银行业务的同时,高度重视网上银行安全问题,切实维护广大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用户的利益,促进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 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应最迟于2007年12月31日前对所有网上银行高风险账户操作统一使用双重身份认证。双重身份认证由基本身份认证和附加身份认证组成。基本身份认证是指网上银行用户知晓并使用,预先注册在银行的本人用户名及口令/密码;附加身份认证是指网上银行用户持有、保管并使用可实现其

27、他身份认证方式的信息(物理介质或电子设备等)。同时,通知对网上银行高风险账户操作进行了具体界定,特别强调要求各商业银行针对网上银行高风险账户操作采用双重身份认证方式 。 此次银监会出台通知,旨在提示各商业银行完善网上银行的安全服务,使老百姓享受到更加安全、便捷和高效的网上银行服务 。 不仅是监管部门的努力,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的CFCA在2004年底也联合国内十多家商业银行共同发起了“放心安全用网银联合宣传年”活动,旨在宣介网上银行的安全知识,提高大众的信息安全意识,促进网银健康发展。连续3年来,活动不断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更是从影响网银安全的各个方面入手,推出了一套“组合拳”,

28、全面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 。 首先,CFCA在系统安全评估方面,尤其是在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中国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评估资质。在2007年向各家商业银行提供的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服务中,评估范围由组织层次、管理层次和信息技术层次三大方面组成,涉及对安全策略、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安全、客户保护等诸多内容的安全测试和管控能力的考察与评估。其次,针对民众日益关注的网银安全问题,CFCA与10多家商业银行进行了网银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讨论和充分调研,联合各商业银行、公安机关、监管部门共同建立一个针对网上银行犯罪的抵御机制“网上银行反

29、欺诈联动机制”。另外,在近期,CFCA还推出了遵循全球统一的严格身份验证标准而颁发的EV SSL(Extended Validation SSL Certificate)证书,用来保护用户不与没有经过严格身份验证的网上商户从事在线交易。对于拥有 EV SSL 证书的Web站点,浏览器可以自动识别用户是否登录安全网站,进而有效地防止网络欺诈、网络钓鱼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针对目前网银遇到的各种病毒,CFCA还联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金山、江民公司共同开发了“网银病毒专杀工具”,有效抵御病毒对于网银的攻击 。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互联网的发展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金融行业对业务

30、品种的开发,特别是法律法规环境的健全,网上银行一定会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理财工具,在经历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将见到彩虹 加强企业网银风险防范意识近期在对企业网上银行客户进行走访维护时发现,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在使用企业网上银行高级版时风险意识淡薄,对密码和网银IC卡的管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当经办人员因业务发展需要或客户自身需求要对企业网上银行进行维护时,企业财务人员轻易将登陆密码、交易密码告诉经办人员,有的甚至直接将主管卡交给经办人员,其操作过程完全由经办人员直接处理。二是在经办人员没有提供任何有效身份证明的情况下,企业财务人员便将网银IC卡交给经办人员代为办理有关变更

31、事项。同时,企业还普遍存在由一名财务人员同时持有主管卡和操作卡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此,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企业网上银行的管理,防范企业网上银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一是进一步完善有关企业网上银行管理的规章制度,使银行经办人员有章可循,按章操作。同时完全落实网上银行风险点及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客户经理双人回访制度,加强各项日常网银登记簿的检查,实行后台业务人员定期电话回访。二是加大对企业财务人员尤其是主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熟悉企业网上银行的操作流程,明确其自身的功能权限,识别企业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增强企业的资金安全防范意识。浙江省金华市分行吴陈湘平电子银行业务法律问题探讨之六:

32、商业银行在网银实务中可以考虑的相应对策思路/ 深圳分行李琦 2007-08-31 【字号:大 中 小】【上一篇】【下一篇】 根据本探讨系列前面几篇的分析,并借鉴国外先进法制,笔者粗浅地总结了一些对策思路,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第一个思路,正如前文所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自设的内部机构对网银交易客户进行单方认证,存在一定的举证困难,一旦举证不能,可能承担赔偿责任。那么,换一个角度来看,是否可以考虑逐渐地过渡到双方认证(第三方认证)呢?在这个思路之下,是放弃内部认证重新采用第三方认证,还是将内设认证机构分立出去,使之独立化、合法化,值得各家银行从成本、技术、效益等各方面综合考量。第二个思路,在一时之间解决不了单方认证问题,或交易双方(商业银行、客户)从成本、效率等角度综合考虑,都更愿意选用商业银行内设认证机构进行单方认证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又如何在涉及客户身份虚假的网银纠纷中维护自身权益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