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你正在下载:

答案.docx

[预览]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3.14KB ,
资源ID:301311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1311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答案.docx

1、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和第一章练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 110 CBADD ACABC 11-20 CBADA CDDDA21-30 ACBBC ACCDC 31-40 DDAAD DABCC41-50 BBCDC CCCCB 51-60 AACBD DCDAC61-70 CCDBB CDDCC 71-80 BDCAA CDBAC81-90 DDCCA BBCCA 91-100 BDCBD ADABD101-110 CCCAA CABDB 111-120 CDBAB CDCAC二、 多项选择题1、ABCD 2、AC 3、CD 4、BD 5、AD 6、ABCD 7、ABC 8、ABCD

2、9、BCD 10、BCD 11、ABD 12、ABD 13、ABCD 14、ABCD 15、ACD 16、AD 17、ABCD 18、BC 19、AC 20、ACD 21、CD 22、ABCD 23、ABCD 24、CD 25、ABCD 26、ABD 27、AD 28、ABC 29、ABD 30、ACD 31、ABC32、AB 33、ABD 34、ABD 35、ABCD 36、BCD37、CD 38、ABCD 39、BCD 40、ABD三、 简答题1.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

3、发展过程,包括三个决定性环节或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在劳动和语言的共同推动下,人脑结构日益完善,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区别:(从双方的性质看)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原有度内的变化;而质变是突破原有度的限制,是飞跃。(3)联系:量变是质

4、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 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

5、事 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4、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是什么?(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示事物、现象的相对稳定状态。静止

6、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有以下两种情况:某一物体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即相对于某个确定的参照系来说,它的位置没有变动;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事物尚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 (2)承认相对静止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认识不同的事物;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运动、测量运动,离开相对静止,运动就成为不可思议的事情。 6、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 (1)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为我们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7、。它指明了世界物质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相反,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复写、摄影和反映,是第二性的。(2) 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反对了不可知论。物质是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明了物质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事物的结构。四、辨析题1、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现象不一定反映本质。错误。这种说法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辨证统一关系,凡是现象都是反映本质的现象,假象只是以歪曲的形式表现本质。2、哲学

8、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错误。哲学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即一个本原。但是这个本原到底是什么,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一种认为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可见此命题是用唯物主义一元论代替了一般的一元论。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正确。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这里所谓“两次”,不管时间间隔长短,都是间断性,而这里所谓“同一河流”,即是相对静止基础上对河流的确认。而两次对河流的确认绝不是相同的。可见,此命题是对运动绝对性的形象描述。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9、在的关系问题。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则是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时候划分出来的哲学基本派别。同时,哲学基本问题还包括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基本派别并不等于基本问题。5、正确认识的根源是客观存在,错误认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错误。无论是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都是来自客观存在。正确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而错误认识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一个人不与客观外界接触就决不会产生任何认识。6、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错误。地理环境只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决定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能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如何,只对社会发展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以及对国家的具

10、体发展模式等外在因素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会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7、鬼神观念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一切观念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构成鬼神观念的一切素材也都是在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也不是凭空虚构的。8、反对形式主义就是要取消一切形式。错误。反对形式主义并不是要取消一切形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我们要反对片面重视形式,甚至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要注重采取恰当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四、 论述题1.试论矛盾同一性 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两者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是对

11、立面的同一,没有对立就无所谓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不具有同一性,没有斗争的“场面”、“范围”,就不可能相互对立、相互斗争。不具有同一性,矛盾着的双方就不能互相转化,因而也就没有发展。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才构成矛盾。辩证法要求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结,就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只承认同一性,在绝对的同一中思维,或只承认对立,在绝对的对立中思维,都违背了客观世界的矛盾性。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无视矛盾的存在,而是要让矛盾双方各要素之间通过互相渗透达到转化条件,并促使其向着有利于社会前

12、进的方向转化。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还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下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下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哲学依据。 首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

13、。承认矛盾普遍性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走自己的路,按中国的国情办事。我国是一个有十二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大国,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体制改革,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强国。 最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原理,既反对经验主义,又反对教条主义。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全部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

14、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4.试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量变和质变又相互转化。在

15、量变基础上发生质变,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变相互转化和交替,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3)这一原理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艰苦努力,扎实苦干,从小事做起,要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机遇,适时变革,防止坐失良机。要把埋头苦干、适时变革结合起来,早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我们既要反对否定量变扩大质变的“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5、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16、辩证关系原理及这一原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意义。(1)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第四,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2)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

17、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在计划和决策时做到“量力而行”,又要在完成任务时做到“尽力而为”。(具体实例)6、试述意识能动性的含义、表现及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和途径。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 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 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 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 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能动作用

18、实现的途径和条件(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和第一章练习题(二)参考答案五、 单项选择题 110 CBADD ACABC 11-20 CBADA CDDDA21-30 ACBBC ACCDC 31-40 DDAAD DABCC41-50 BBCDC CCCCB 51-60 AACBD DCDAC61-70 CCDBB CDDCC 71-80 BDCAA CDBAC81-90 DDCCA BBCCA 91-100 BDCBD AD

19、ABD101-110 CCCAA CABDB 111-120 CDBAB CDCAC六、 多项选择题1、ABCD 2、AC 3、CD 4、BD 5、AD 6、ABCD 7、ABC 8、ABCD 9、BCD 10、BCD 11、ABD 12、ABD 13、ABCD 14、ABCD 15、ACD 16、AD 17、ABCD 18、BC 19、AC 20、ACD 21、CD 22、ABCD 23、ABCD 24、CD 25、ABCD 26、ABD 27、AD 28、ABC 29、ABD 30、ACD 31、ABC32、AB 33、ABD 34、ABD 35、ABCD 36、BCD37、CD 38、A

20、BCD 39、BCD 40、ABD七、 简答题1.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决定性环节或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在劳动和语言的共同推动下,人脑结构日益完善,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2

2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区别:(从双方的性质看)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原有度内的变化;而质变是突破原有度的限制,是飞跃。(3)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 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

22、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 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4、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

23、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是什么?(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示事物、现象的相对稳定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有以下两种情况:某一物体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即相对于某个确定的参照系来说,它的位置没有变动;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事物尚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 (2)承认相对静止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认识不同的事物;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运动、测量运动,离开相对静止,运动就成为不

24、可思议的事情。 6、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它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路线,为我们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定义科学地指明了世界物质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相反,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复写、摄影和反映,是第二性的。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从而彻底批驳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错误观点。2 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反对了不可知论。列宁在定义中明确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为人的意识所反

25、映,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 它指明了物质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事物的结构。它们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这就为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哲学和自然科学建立亲密的联盟,互相促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八、 辨析题1、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现象不一定反映本质。错误。这种说法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辨证统一关系,凡是现象都是反映本质的现象,假象只是以歪曲的形式表现本质。2、哲学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错误。哲学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即一个本原

26、。但是这个本原到底是什么,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一种认为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可见此命题是用唯物主义一元论代替了一般的一元论。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正确。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这里所谓“两次”,不管时间间隔长短,都是间断性,而这里所谓“同一河流”,即是相对静止基础上对河流的确认。而两次对河流的确认绝不是相同的。可见,此命题是对运动绝对性的形象描述。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则是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是第

27、一性的时候划分出来的哲学基本派别。同时,哲学基本问题还包括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基本派别并不等于基本问题。5、正确认识的根源是客观存在,错误认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错误。无论是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都是来自客观存在。正确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而错误认识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一个人不与客观外界接触就决不会产生任何认识。6、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错误。地理环境只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决定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能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如何,只对社会发展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以及对国家的具体发展模式等外在因素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会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7、鬼神观念也

28、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一切观念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构成鬼神观念的一切素材也都是在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也不是凭空虚构的。8、反对形式主义就是要取消一切形式。错误。反对形式主义并不是要取消一切形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我们要反对片面重视形式,甚至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要注重采取恰当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九、 材料分析题(一)(1)材料1和2的观点不正确。材料1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材料2认为感觉决定物质存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涉及了人类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材料3说明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材料4说明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在物质世界都有其

29、“原形”,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材料5表明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二)(1)材料1的观点正确,他指出辩证法研究的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现实存在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2)材料2否认了矛盾的客观性。(三)材料1认为水或者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优点是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摒弃了神或者人的意志决定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缺点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成物质概念本身,带有朴素性、直观性、自发性。材料2属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优点是建立在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摆脱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但它用自

30、然科学的物质代替哲学的物质概念,仍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缺陷,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坚持唯心主义的观点,未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一十、 论述题1.试论矛盾同一性 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两者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是对立面的同一,没有对立就无所谓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不具有同一性,没有斗争的“场面”、“范围”,就不可能相互对立、相互斗争。不具有同一性,矛盾着的双方就不能互相转化,因而也就没有发展。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

31、互联结才构成矛盾。辩证法要求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结,就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只承认同一性,在绝对的同一中思维,或只承认对立,在绝对的对立中思维,都违背了客观世界的矛盾性。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无视矛盾的存在,而是要让矛盾双方各要素之间通过互相渗透达到转化条件,并促使其向着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方向转化。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普遍性

32、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还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下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下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哲学依据。 首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承认矛盾普遍性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走自己的路,按中国的国情办事。我国是一个有十二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大国,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体制改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