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易解】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 壁 经 出 世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各种书籍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汉文帝时,开始在全国寻找书籍,一个叫伏生的老儒生口授了尚书二十八篇,使尚书得以流传。到了汉武帝时,鲁恭王想霸占孔子的故居改作花园,在拆房时,忽然从墙壁的夹洞中发现了一批竹简,同时空中传来一阵庄严的钟磬之声,鲁恭王吓坏了,忙下令停止拆房。在墙壁中发现的这批竹简包括尚书、孝经等古典书籍,因为是在墙壁中发现的,所以这些书被称为“壁经”。这些典籍的发现,对校正一些典籍的真伪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古代,图书大都为官府和
2、有钱的人占有。据说,刘邦在灭掉秦王朝的时候,图书特别少,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国家的图书开始增多,于是朝廷派刘向开始对藏书进行了分类,并且收藏在宫廷中,这主要是方便帝王和贵族们学习。从此,图书的收藏就开始了。今天,文化空前繁荣,图书增多了,个人图书的收藏数量也已相当可观,我们要把一些主要的图书进行分类,放到比较熟悉的位置,以便于查阅。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易解】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故有修补之举。)译文读书人要爱惜书,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书捆扎整齐,发现书本有缺损,要立刻把它补好。 韦编三 绝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
3、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十七岁时就因为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这当然是和孔子刻苦读书分不开的。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再用牛皮绳穿起来的,据说孔子到了晚年,喜欢阅读易经。易经是一本很难懂的书,孔子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反复学习,一直到学懂弄通为止。因为每天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多次,每磨断一次,孔子就再整理一次,一直保存完好。这一方面反映孔子很刻苦,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是十分爱护图书的。就这样,孔子熟读易经,写出了十篇体会文章,即十翼。后来,人们把孔子写的十翼附在易经的后面,作为易经的补充。 古人对书那样爱护,而我们现在的人应该注意,当读书读到一半,有人找我们的时候,要随手把
4、书整理好以后再离开,时间再紧,也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读书很用功。他每天都到村外的一棵大叔下读书,总要妈妈去找他回家吃饭。时间一长,妈妈有些不高兴了,说:“读书不能不吃饭呀,难道书可当饭吃吗?”陶渊明说:“妈,你不知道,书里的味道比吃饭的味道香多了!”有一天,有个伙伴向陶渊明求教如何读书。陶渊明说:“我读书并没有什么妙法。我就像一株小禾苗,从书中一点一点吸收养分慢慢地成长起来。” 申 国 家规的 启 示 北宋的吕希哲,官封荣国公,他的母亲申国夫人教训儿子样样事情都要循规蹈矩。吕希哲只有十岁的时候,无论寒来暑往,整日站在他的母亲身旁,母亲不叫他坐他是不敢坐的,每天一定要衣帽整齐才能见长辈。平常
5、在家里,不管天气怎样热,在长辈身边,不准脱去头巾和鞋,衣服必定要整齐,更不准到茶坊酒馆里去,所以市井上不正当的说话,不正当的声音,吕希哲的耳朵里并没有听到过;不正经的书本,吕希哲的眼睛里没有看见过。因此后来吕希哲成了有德行的、与众不同的大人物。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规定所有官员必须学习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唐初又加上了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成为九经,并将九经刻在了“国子学”的石碑上,后来又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合称十二经。五代时又增加了孟子一书,共计十三部,刻于石上,称为儒家经典十三经。历史上凡是重视经典教育的帝王,他的大臣及整个皇族思想观念都很正确,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穷则独善
6、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此国家非常强盛。 但是从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听到经典里的教诲,觉得自己的做法与教诲相反,就下令停止学习传统经典。之后,大臣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混乱,失去正确的引导,自私自利等邪思乘虚而入,国家由此而衰弱,这就是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后果!正如孟子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尚书甲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又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谁都必须以修身为根本。 所以我们今天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引导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了解学习
7、的次第,德行的建立一定要从弟子规开始。先扎德行的根基,而后再学习四书五经。 学习弟子规就是学习圣贤教诲,“教儿教女先教己”,自己先学好,才能教好儿女。 如何学习弟子规?要一门深入。如何深入?要解行相应,理解后一定要落实。“长时熏修”,每天早晚读诵一遍弟子规,在读诵的过程中,提醒孩子要心在、眼在、口在、耳在,在念的时候,还要教导孩子手要指着经文,念到哪一个字,就指着哪一个字,这样才会专心。有的学生能背下来,他就不指不看课本,如果这样去背,假如他起了傲慢心,念到最后会是什么?有口无心,念的很快,一行一行接一行,其实并没有深入内心里,所以孩子们,念书就是滴水穿石,做学问就是如此,这只手一点一点指清楚
8、指明白,就会提升学问,因此这只手就叫“滴水穿石手”,这样孩子就能专注着领受圣贤教诲。早晨念弟子规是为了提醒当天的生活、工作、学习、接人待物要符合圣贤教诲;晚上念弟子规是为了检查今天的行为还有哪些地方不符合圣贤教诲,因为弟子规是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的。因此蔡老师告诉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育,第一,要立志;第二要力行,而能体现这两点的字就是“道”,“道”字的本身含义是:“首”代表首先,“之”代表力行,即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力行。正如一位小朋友在日记中写道:“蔡老师说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 有位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教学生读经近两年,约字的大学和五十首古诗词已烂熟于学生胸中。注重自始至终将弟子规
9、的字字句句融入生活,身体力行实践好,没学弟子规前感觉德育教育疲于奔命,亡羊补牢,不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学了弟子规后,与生活水乳交融,进步显而易见,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德育厚实而鲜活,正应了礼记学记中“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这就是说,老师很安闲,而教育的效果反而却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有一位朋友四十多岁了,他听了弟子规的讲解后,十分感慨地说:“我十多年的社会摸索所累积的经验,居然只是弟子规里面的一两句话而已。” 从这里可以看出,远离圣贤教育会使人生走很多的弯路。祝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像申国夫人那样,让自己的子女以弟子规为家训,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国
10、家有用之才。 【注释】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诗、书、礼、易、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解】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而应该发奋向上,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任何美好的结局都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圣贤的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人对自己要有信心,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
11、。人一生首先要立定志向,“学贵立志”,有了目标、方向,再通过精进不懈地努力,成圣成贤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只要有心,终有成就的一天。有道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愿我们彼此相互勉励,共同携手向圣贤之道迈进! 一个为人父母者真正的成功在哪里?当他不在的时候,孩子还是非常懂事,离开父母的时候,孩子还能够遵照父母给予的正确人生态度去做人,这才叫真正的成功。孩子如同父母的心头肉,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但给予孩子的爱,是帮他还是害他,的确值得我们省思。可曾想过,当有一天孩子离开父母走入社会,谁又能像父母一样疼爱顺从他呢?纵然父母愿意一辈子照顾着子女,又能呵护到几时呢?这就如同温室里的花儿,一旦搬到室
12、外,恐怕就要枯萎了。所以,孔夫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所谓“至要莫若教子”,人生第一大事是要把孩子教好。假如我们的孩子没教好,你这一生会不会幸福?一个人有没有福报,一个人的人生能不能够过得自在,他的中、晚年取决于孩子懂不懂事、孝不孝顺。假如养育出来的孩子不懂事,我们后半辈子会很难熬!不知道孩子今天又会给我上演哪一出戏,来让我收拾残局? 试想想,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受过弟子规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习气来成长,长大以后,这个习气已经变得根深蒂固了。所以,当他走入社会,在工作里面跟领导、同事的关系一定不可能处得好,结婚后跟另一半结合在一起,常常都是看别人毛病,又怎么可能有幸福快乐呢?以后如果又生了
13、孩子,这个孩子能教得好吗?因此,要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没有这种良善的教育,吃亏的绝对不只是这一个孩子啊!他会影响身边所有的人,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一定要学习弟子规!告别不良传媒珍视宝贵生命 案例一 今年刚满周岁的田强以前学习比较用功、成绩较好。从初二上学期开始,田强家中购买了电脑,从此他便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因此下降。他趁父母出差,连续熬夜玩了天电脑,而且天只吃了顿饭。过度疲劳、加上高度紧张兴奋,当即晕了过去。 案例二天津一名岁的少年李某长期迷恋上网,有尿就憋着,结果“憋”成前列腺炎。医生检查发现,李某的膀胱胀得像西瓜一般,同时前列腺异常肿大,是无菌性发炎的症状,膀胱口因此也紧紧
14、闭合,这是导致其无法排尿的原因。据医生介绍,长时间坐着不动(比如上网)则会使盆腔充血,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无菌性前列腺炎。 案例三近年来“口袋书”备受青少年青睐,读初中时阿珍痴迷各类漫画,每天午餐费绝大部分用来买漫画,后来因营养不良住院打吊针输葡萄糖。 案例四服刑的丁小奇才岁,但他却独自用刀杀害了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在他温顺而内向的外表下,涌动着对平淡生活的叛逆。电影中的暴力场面给了他挑战常规的勇气,当两条人命在他眼前结束时,他没有惊慌,并说:“他们死时跟片子里差不多,所以现实中看到一点也不害怕。”在公安局交代犯罪事实的时候,丁小奇还一直以为认了罪就能回家。“我看到某某电影里面,砍了人也没什么事
15、情,不会被抓,而且还会出名。”这一双被不良传媒迷惑了的眼睛,已看不清楚生活的真实模样。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进行了一项犯罪调查。结果表明:有的未成年犯过去经常出入网吧,他们中因涉足网吧而直接导致犯罪的占。这些人中,曾经是三好学生和班干部的占;从小学就涉足网吧的占,年龄最小的只有岁。这些孩子在诱惑下,轻则成绩下降、旷课、逃学、撒谎、抽烟、喝酒、恐吓要挟父母,更有严重的退学、休学、被学校开除、偷窃、抢劫、打架斗殴、自杀、甚至学会杀戮!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暴力游戏的玩家更容易产生好斗的想法和表现出侵略性的行为。国内也有专家认为,玩暴力游戏会让青少年倾向以暴力来解决问
16、题。 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广播、电视、书刊等媒体传播的内容当中,经常出现暴力犯罪等不良内容,但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而电脑游戏和网络书刊更像是洪水猛兽,是魔鬼撒旦,在腐蚀侵害我们孩子的灵魂。许多未成年人犯罪都与这些不良传媒有直接关系,它就像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不知道将来还会有多少无辜的孩子落入它的魔网! 孩子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这个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好的知识会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不良知识会危害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诱使他们走向毁灭的道路。 百年前梁启超就在少年中国说讲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
17、则国进步。”如何引导孩子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是整个社会都应高度关注的大问题。尤其是做家长的责任很重大,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教育及时,孩子是很受教的。 我们可以借鉴康熙皇帝教育后代的方法,他在对后代子孙的庭训里规定:二十岁之前,不要给子孙读小说,小说里头很多是杜撰的,有污染的一面,从小就应该要禁止。康熙说:“小说很容易染习到权谋智巧,尤其他们涉世未深,不懂得明辨是非之下,这么小就让他看这些人心态上恶的一面,将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康熙皇帝也自我勉励,因为很多人不敢跟他讲实话,他如何来警醒自己,到底有没有犯过失?他说:“朕贵为天子,有很多话听不到,我唯一每天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读古
18、书。”康熙皇帝是用圣贤的经典来检查自己每日的所作所为,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中庸上所说的“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就是说,君子的言行举动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君子做事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楷模,君子的言论世世代代成为天下民众的法则。同时,他每天请儒学的专家在皇宫里日讲四书。 他在位六十一年,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与他非常提倡和崇拜圣贤经典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也看到了古人这么好的学习榜样,我们应该效法。身为父母的,一定要经常关心你的子女,他所阅读的是什么书?好的书籍要多读,有道是“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英国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拯救
19、世界未来的良方”。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重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学好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是世界和平的希望。“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这是讲我们看完书,书都要摆在一定的位置,看完了必定把它放回原处,对书的恭敬,不能乱放。很多人读书,读完了,随便就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桌上,结果东看一本西看一本,桌上摆了满满的书。他学到什么?我看很难学到东西,因为他的心乱,心不静,就很难接受大法。曾国藩先生曾经说,“案头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桌面的书不可以多,你看哪一本就放着哪一本,不看的我们要放在书架上,放好原位,整整齐齐、恭恭敬敬,这种才是治学的态度,心中就不会少书,你的学
20、问就多。列典籍 有定处读看毕 还原处译文重要的书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便于查寻,书看完后,也应放回原处。 小故事陆倕自幼喜爱读书。六岁时,父亲给他盖了一间小茅草屋供他一个人攻读,并把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都弄来摆在小茅屋里,让陆倕随时翻阅,但惟独没有汉书,他听说不读史记和汉书不能称为学者,便要求父亲借本汉书来读。借回的汉书该还了,陆倕却找不到汉书中的四卷五行志了。父亲每天都追索四卷五行志的下落,幸亏陆倕已将汉书背熟了,他将所缺的章节默写出来,这才还给了人家。 那么,我应该如何对待这个有着无比神圣使命的无比金贵的书籍?李毓秀同志告诉我们:应分类,应排列整齐,应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应须
21、归还原处。若有急事了,也要把书本收好后再离开。而且,若有缺损了要随时修修补补,保持它的完整。 这里,表面说的是一个我们应该如何爱护书籍的态度问题,其实,本质上是让我们内心深处升起一个“敬”,升起一个对待智慧海洋的“敬”,升起一个对待无量光明的“敬”,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个姿态,我们的内心才能形成一个顺差,智慧的大门才会向我们打开,我们的内心才会被照亮。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物理原理也告诉我们,你爱书,书爱你。一分恭敬得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得十分收获。 而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人是这样对待书籍的:或沾着唾沫把书翻得哗啦哗啦山响,或在上面乱折乱画,或将书乱扔乱放,或用来当“烟灰缸”,甚至,撕了当入厕手
22、纸,我报就曾经有个别人拿着报纸当擦PIGU纸 近几年,每年高考后,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现状:一些学生,宣泄式的将书本撕的粉碎,信手从教学楼上向下抛洒那像雪片一样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场景图片,曾狠狠刺痛了我的眼。 刚刚从蒋老师那里刚学了一个新词叫“有漏”,是个佛教用词,比如,我们想的说的和做的若不统一这是“有漏”,比如,有些人一边做好事一边发牢骚这是“有漏”,比如,有些人光说赞成就是不动手这是“有漏”,比如,我们口头上叫嚣要恭敬书籍却没有如此这般去做这是“有漏”,“有漏”了会怎么样?会把功德和福气都“漏”了去。那咋办呢?查漏补缺呗。 弟子规就是一面镜子一把尺子,让我们比照着时时修正自己查漏补缺。谁天
23、生下来也不是贤人不是圣人。 余力学文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浮华中升华 把心带回家 看到一则伊斯兰圣人默罕默德的故事 默罕默德宣称能用意念移动大山,一人不信,让默罕默德证明给他看。默罕默德还真去证明了。他约上此人,一同坐在离一座大山一段距离的地方,默罕默德说他要把山移到他们脚边来。开始,大概是念咒,念了一阵,他俩睁开眼,结果,很意外-山,还在那儿,纹丝没动。接着,默罕默德说了一句更意外的话:既然它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走过去吧。 很荒唐么? 最后的结果,估计你都想不到,那人,成了默罕默德的信徒! 既然它不过来,那么就让我们过去吧这是一种多么的透彻和从容啊。 这
24、则故事向我们开示:求人(神)不如求己。不自暴,不自弃,一切求自己,那么,你就是圣徒,你就是圣人。 此番跟读,已是最后一篇。能力所限,写得不到位是必然的。但我真心尽力了。 再过两天,就是我们的传统佳节春节,我的宝贝丫头,将于大年初一从遥远的异国飞回我们的怀抱,回家,团圆,过大年然后,背起行囊再出发。 回家,回家,回到有爸爸妈妈的家,回到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家,回到我们心灵的家。什么是家?心安之处即是家。家是一个巢,一个港湾,是归帆的地方,也是千帆竞发的地方,是驿站,也是岸,是最终伴随我们走天涯的365个梦。那么,心灵的家园究竟在哪里?“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25、。”它不在别处,它就住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住在我们善美的起心动念和一粥一饭及半丝半缕中,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春,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老家。正是这种向“内”寻找幸福的文化,造就了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的辉煌和灿烂。 弟子规,113件事,本质上给我们提供了113个回家的入口,沿着这个入口走进去,就可以走在生活和回家同向并行的路上,不管你身处何位,这是一条随时都可以切入的路,一条适合现代人可操作的路。这也是今天推广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不要小瞧了这本小小的弟子规,让老祖宗的这种精神力量,在现代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养分,让我们每一个人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唯美而又幸福的人生。“此岸即彼岸,是心为桥梁”,让我们于“浮华中升华,把心带回家”吧。“规”者,“归”也,偏离美丽家园的心灵,归来吧。 感恩弟子规!感恩报社!感恩所有人! 深度弯腰,给大家拜年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