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提高卷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提高卷)一、选择题1.“会议的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即印度支那)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该决议文件签署于( )A.巴黎和会 B.雅尔塔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2.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下列关于这次国际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会 B.会议重点讨论亚非国家民族独立问题C.会上中印共
2、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3.1964年,中国政府和社团与部分国家政府和社团签订的条约和协定的数量如下:同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71个,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包括未建交的)签订了16个。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外交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国家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C.新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地位提升 D.和平已经取代了战争威胁4.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 )A.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B.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C.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D.坚持独立自主,冲决两极格局5.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
3、“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A.中国奉行积极务实的外交原则 B.“一边倒”外交政策已经过时C.中国外交即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外交工作已经产生重要影响6.“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观点客观上表明( )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它是20世纪
4、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A. B. C. D.7.建国初期签订的一份外交文件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该文件( )A.贯彻了“一边倒”方针 B.倡导了“求同存异”方针C.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体现了“不结盟”原则8.“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5、)A.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D.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9.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能够为作者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参加万隆会议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改善中日关系10.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6、.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1.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12.195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同一切愿意维持和平关系的国家恢复和建立贸易关系,发展和平经济。”这一原则出台的背景是( )A.中国外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B.周边地区局势开始缓和C.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D.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已确立13.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
7、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万隆会议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打破西方封锁拓展外交空间C.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15.“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这次会议”是( )A.1954年日
8、内瓦会议 B.首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C.1955年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二、综合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国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摘自1896年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材料二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
9、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摘自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背景,分析该条约所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并结合中俄(苏)关系的变化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
10、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材料三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9451980年)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其具体内容。(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
11、要解决的问题。(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18.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发展的历程,既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材料二 1954年,在希腊举行国际奥委会第四十九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仍有个别人持敌视的态度。1956年,国际奥委会在某些人的操纵下,继续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在多次提出抗议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奥委会于同年II月6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
12、届奥运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1958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清楚地写着:“中国奥委会严正宣布,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因为它已沦为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工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断绝与国际奥委会关系的导火索及时代背景。参考答案1.C2.A3.A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涉及到民族独立问题,涉及到反殖反霸的问题,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和两个会议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和两个会议也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是在两极格局之下开展
13、外交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在两大阵营中中国的外交既要积极又要务实,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53年时“一边倒”外交政策不过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外交环境非常严峻而非即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6.D【解析】从材料中的“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来看,“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从材料中的“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来看,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
14、”的外交战略,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AB项和说法不全面的C项。点睛:本题的解答应当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在辩证分析“一边倒”政策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同时根据时间信息,综合分析确定答案。7.A【解析】根据材料文字“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件应该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它贯彻了“一边倒”方针。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8.A【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
15、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故答案为A项。“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排除B项;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排除C项;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表现,排除D项。点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成为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9.B【解析】材料“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可知是指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而非之前的革命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与弱小、不
16、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说明新中国在对外交往注重与发展中国家交往,即参加了万隆会议,而苏联是超级大国,日本是发达国家,故B项正确,CD项错误。点睛:材料 “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是解题关键。10.B【解析】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目的宗旨与题意不符,而且万隆会议参加国众多,A与题干中的“两国”不符。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并共同倡导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B
17、符合题干含义。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C与题干材料不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和苏联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D不符合材料中的“两国总理”。点睛:A是误选项。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与“亚洲及世界各地”不符。11.D【解析】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时间分别为1954年、1955年,1991年苏联解体后暂时出现“一超多强”局面,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BC时间不符;万隆会议是亚非第三世界国家国家参加的会议,并不都是社会主义国家,A错误;日内瓦
18、会议、万隆会议都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D正确。【名师点睛】首先需要知晓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时间分别是1954、1955年,通过时间排除BC两项,其次要清楚万隆会议参加国是亚非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参加国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12.C【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3年在两极美苏格局下,中国处于美国的军事包围之中,B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故C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确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3.D【解析】日内瓦会议与“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
19、国家的关系”无关,排除A;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不符合“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排除B;中国没有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C错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符合题意,故选D。14.B【解析】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加国都有资本主义国家,故A错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活动有利于打破西方封锁拓展外交空间,故B正确;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D时间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加国都有资本主义国家,但中国仍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并没有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15.A【解析】由“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可知
20、是1954年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而召开的日内瓦会议,A正确;B、C、D不符合材料,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即可。16.(1)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联俄制日”,而俄国也希望在东北扩张势力。影响:中国东北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日俄矛盾激化;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2)战后美苏冷战对峙;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苏联支持新中国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3)外交政策:清政府实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新中国实行“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启示:外交政策要结合国情,维护国家利益;要加强经济建
21、设,增强国力,弱国无外交等(符合题意即可)。【解析】(1)关键是时间: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刚刚结束,签订了“马关条约”,所以清政府拉拢俄国对抗苏联,结果使俄国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所以,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背景和影响,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中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内容来进行作答。(2)要求回答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原因,其中主要时间是: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国等帝国主义妄图颠覆新生政权,而苏联给于支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把握这一事件历史背景即可。(3)根据清末、新中国成立初和新时期三个不同时期中苏关系的变化、发展来回答
22、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及对外交关系的启示,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概括回答三个阶段中国外交的策略,利用、依靠和独立自主。启示:必须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维护国家利益、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等角度来作答。【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俄(苏)关系17.(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3)周恩来于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求同存异”方针。(4)不矛盾。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
23、方针具体灵活地贯彻了此原则。【解析】试题分析:(1)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抓住“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词,不难发现“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体内容是要求熟记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中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可知,它解决的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和平相处问题。(3)由材料三中的“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可知这一方针是“求同存异”方针,这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4)实际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关系。18.(1)趋势:近代前期,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外交上丧失领土和主权);近代后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为主(外交
24、上收回部分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原因: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腐败;近代后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2)断绝关系的原因:国际奥委会受少数人操纵,图谋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孤立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对峙。【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并结合表格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巴黎和会开始到“改订新约”的运动、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减少了 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
25、,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而到共同纲领“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对于不同的条约采取不同的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国际奥委会在某些人的操纵下,继续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可以得出新中国断绝与国际奥委会关系的导火索。根据时间“1958年8月21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中国断绝与国际奥委会关系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孤立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对峙。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变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