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602.31KB ,
资源ID:300403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040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

1、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学院:SSS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SS姓名:XXXX学号:XXXX实验一 D/A数模转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数模转换的基本原理。2熟悉12位D/A转换的方法。二、实验仪器1EL-AT-II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PC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通过A/D&D/A卡完成12位D/A转换的实验,在这里采用双极性模拟量输出,数字量输入范围为:04096,模拟量输出范围为:5V+5V。转换公式如下:Uo= Vref - 2Vref(211K11+210K10+.+20K0)/ 212Vref=5.0V 例如:数字量=1 则K11=1,K10=0

2、,K9=1,K8=0,K7=1,K6=1,K5=0,K4=1,K3=0,K2=0,K1=0,K0=1模拟量Uo= Vref - 2Vref(211K11+210K10+.+20K0)/ 212=4.0V四、实验步骤1连接A/D、D/A卡的DA输出通道和AD采集通道。A/D、D/A卡的DA1输出接A/D、D/A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2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Computerctrl或在计算机程序组中运行Computerctrl软件。3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4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一D/A数模转

3、换实验, 鼠标单击按钮,弹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5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后,在下面的文字框内将算出变换后的模拟量, 6. 点击确定,在显示窗口观测采集到的模拟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1-1: 数字量 模拟量 理论值 实测值405 4.01 3.94 110 4.73 4.66 1200 2.07 2.00 2300 -0.62 -0.72 表1-1五、实验结果实验得出数字量与模拟量的对应曲线如下图1-1: 图1-1六、实验结果分析表1-1中计算出理论值,与实验结果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系仪器误差。七、实验心得 本次试验需要进行的连电路、实验软件操作都比较简单,但对于实验原理

4、我们应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实验箱内部的D/A转换原理要有所思考,不能只满足与简单的实验表象,而应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实验二 A/D模数转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2熟悉10位A/D转换的方法。二、实验仪器1EL-AT-II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PC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通过A/D&D/A卡完成10位D/A转换的实验,在这里采用双极性模拟量输入,模拟量输入范围为:5V+5V,数字量输出范围为:01024。转换公式如下:数字量=(Vref模拟量)/2Vref210 其中Vref是基准电压为5V。例如:模拟量=1.0V 则数字量=(5.01.0)/(25.0)210=409

5、(十进制)四、实验步骤1.连接A/D、D/A卡的DA输出通道和AD采集通道。A/D、D/A卡的DA1输出接A/D、D/A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2.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Computerctrl或在计算机程序组中运行Computerctrl软件。3.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4. 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二A/D数模转换实验, 鼠标单击按钮,弹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5.在弹出的参数窗口中填入想要变换的模拟量,点击变换,在下面的文字框内将算出变换后的数字量。6.点击确定,在显示窗口观测采集到的数字

6、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2-1:模拟量数字量理论值实测值-2.45762650.20.5460459.22.5256253.9 表2-1五、实验结果画出模拟量与数字量的对应曲线如图2-1:图2-1六、实验结果分析 表2-1中计算出理论值,与实验结果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系仪器误差、实验软件的精度误差。七、实验心得 本次试验需要进行的连电路、实验软件操作都比较简单,但对于实验原理我们应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实验箱内部的A/D转换原理要有所思考,不能只满足与简单的实验表象,而应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实验三 数字PID控制一、实验目的1研究PID控制器的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2研究采样周

7、期T对系统特性的影响。3研究I型系统及系统的稳定误差。二、实验仪器1EL-AT-II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PC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1系统结构图如3-1图。图3-1 系统结构图图中 Gc(s)=Kp(1+Ki/s+Kds) Gh(s)=(1e-TS)/s Gp1(s)=5/(0.5s+1)(0.1s+1) Gp2(s)=1/(s(0.1s+1)2开环系统(被控制对象)的模拟电路图如图3-2和图3-3,其中图3-2对应GP1(s),图3-3对应Gp2(s)。 图3-2 开环系统结构图1 图3-3开环系统结构图23被控对象GP1(s)为“0型”系统,采用PI控制或PID控制,可使系统变为“I

8、型”系统,被控对象Gp2(s)为“I型”系统,采用PI控制或PID控制可使系统变成“II型”系统。 4当r(t)=1(t)时(实际是方波),研究其过渡过程。 5PI调节器及PID调节器的增益 Gc(s)=Kp(1+K1/s) =KpK1((1/k1)s+1) /s =K(Tis+1)/s式中 K=KpKi , Ti=(1/K1)不难看出PI调节器的增益K=KpKi,因此在改变Ki时,同时改变了闭环增益K,如果不想改变K,则应相应改变Kp。采用PID调节器相同。6“II型”系统要注意稳定性。对于Gp2(s),若采用PI调节器控制,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s)=Gc(s)Gp2(s) =K(Tis+

9、1)/s1/s(0.1s+1)为使用环系统稳定,应满足Ti0.1,即K1107PID递推算法 如果PID调节器输入信号为e(t),其输送信号为u(t),则离散的递推算法如下: u(k)=u(k-1)+q0e(k)+q1e(k-1)+q2e(k-2)其中 q0=Kp(1+KiT+(Kd/T) q1=Kp(1+(2Kd/T) q2=Kp(Kd/T)T-采样周期四、实验步骤 1.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3-2)。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2.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Computerctrl或在计算机程序

10、组中运行Computerctrl软件。3.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4. 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三数字PID控制, 鼠标单击鼠标单击按钮,弹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窗口。5.输入参数Kp, Ki, Kd(参考值Kp=1, Ki=0.02, kd=1)。6.参数设置完成点击确认后观察响应曲线。若不满意,改变Kp, Ki, Kd的数值和与其相对应的性能指标p、ts的数值。7.取满意的Kp,Ki,Kd值,观查有无稳态误差。8.断开电源,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3-3)。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

11、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将纯积分电容的两端连在模拟开关上。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9.重复4-7步骤。10.计算Kp,Ki,Kd取不同的数值时对应的p、ts的数值,测量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及时域性能指标,记入表中:实验结果参数%Ts(ms)阶跃响应曲线KpKiKd10.03110%220见图3110.05130%300见图3-250.02140%200见图3-310.03165%800见图3-450.05160%680见图3-5五实验结果根据所测数据,可作出下图所示结果: 图 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六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知,比例控制能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速

12、度,迅速反应误差,但比例控制不能消除稳态误差。Kp的加大,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积分控制的作用是消除稳态误差,因为只要系统存在误差,积分作用就不断地积累,输出控制量以消除误差,知道偏差为零,积分作用就停止,但积分作用太强会使系统超调量加大,甚至使系统出现振荡。微分控制与偏差的变化率有关,它可以减小超调量,克服振荡,使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同时加快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减小调整时间,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实验四 数字滤波器实验一、实验目的 1研究数字滤波器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熟悉和掌握系统过渡过程的测量方法。3掌握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4了解数字滤波器的通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二、实验仪器

13、1EL-AT-II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PC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 1需加入串联超前校正的开环系统电路及传递函数(1)实验电路 图51 需加入串联超前校正的开环系统电路图 (2)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图52 系统开环结构图(3) 系统闭环结构图图53 系统闭环结构图(4) 数字滤波器的递推公式模拟滤波器的传函: T1s+1 T2S+1 利用双线性变换得数字滤波器的递推公式:Uk=q0xUk-1+q1xek+q2xek-1q0=(T-2T2)/(T+2T2) q1=(T+2T1)/(T+2T2) q2=(T-2T1)/(T+2T2) T=采样周期 T1=超前时间常数 T2=滞后时间常数 2 需

14、加入串联滞后校正的开环系统电路及传递函数(1) 实验电路图54 需加入串联滞后校正的开环系统电路图(2)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图55 系统开环结构图(3) 系统闭环结构图:图56 系统闭环结构图 (4) 数字滤波器的递推公式模拟滤波器的传递函数: T1s+1 T2S+1 利用双线性变换得数字滤波器的递推公式:Uk=q0Uk-1+q1ek+q2ek-1q0=(T-2T2)/(T+2T2) q1=(T+2T1)/(T+2T2) q2=(T-2T1)/(T+2T2) T=采样周期 T1=超前时间常数 T2=滞后时间常数 四、实验步骤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Computerctrl或在计算机程序组中运行Computerctrl软件。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超前校正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5-1)。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