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8.40KB ,
资源ID:300369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036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docx

1、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参考答案2002年:吕氏春秋异宝7.【答案】C【解析】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8.【答案】A【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B中两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C中三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D中第二句承前省掉的主语是五员。可见B、C、D三组陈述

2、的主语都是一致的。只有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即五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主语就是第二句的宾语,即五员。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B组两句中的“因”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A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C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何罪”。D中“知不以利

3、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以趋于亡”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2、3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都是对江上丈人无己、无功、无名行为的评价,都是表现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

4、正确的一项是D。D项说“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2003年:三国志卷十一注11.【答案】B【解析】A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悲伤”。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C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读音为zhi,四声。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D项中的“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12.【答案】A【解析】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

5、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13.【答案】C

6、【解析】A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子路拱而立”出自论语。B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下句的“其”代“自己的”,是领属性代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C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D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孟子梁惠王上(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14.【答案】C【解析】A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可推断B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D

7、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15.【答案】D【解析】A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B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C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己。D项误解了原文中“当以书相分”和“乃藏书于家而行”两句话中的“书”,在这两句中的意思应为“书信”。 2004年:隋书循吏传辛公义列传6. 【答案】D【解析】此题答案为D。“两”,双方,两方,“双方施行”,作状语。7.【答案】A【解析】两个“为”都读作“wi”,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其余,B组前一个“若”,假设连词“如果”

8、;后一个“若”,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指代项庄(鸿门宴)。C组前一个“因”,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就”;后一个“因”,介词,“通过,经由”(廉颇蔺相如列传)。D组前一个“乎”,句末疑问语气词,“吗,么”;后一个“乎”,句末表示揣测的语气词,“吧”(庄暴见孟子)。8.【答案】D【解析】“侧坐讯问”的是辛公义派去值班的助手,而不是辛公义本人。9.【答案】B【解析】A组D组中的没有“直接写”(动作、行为、语言、表情)“辛公义勤政爱民”;A组D组中的“欲变其俗”,只是打算,没有实践;C组中的罪人的反应,属于侧面反映,没有辛公义的行为。10.【答案】D【解析】“辛公义的行为”的确“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

9、动,诚心服罪”,但“不再打官司”的不是“牟州的罪人”,而是最终“两让而止”的“讼者”。D项将两个毫不相关的表述对象作了错误的对接。2005年:吕氏春秋慎行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对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C句“景公与陈无宇诛封”的“诛”作“讨伐、攻打”讲,考生只要联系下文“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就可以判断出作“杀掉”讲不通。诛,在这里是“讨伐”的意思。从后面“封以其属斗”也可以推断出来;成语“口诛笔伐”用的就是这个意思。A、D选项,在课文中都曾学过。A项中的“相”当“辅佐”讲,在训俭示康中就出现过,“季文子相三君”;另外,游褒禅山记中“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10、相之”的“相”,也是辅佐、帮助的意思。D项的“与”字作“结交”讲,在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就是这样的用法。如果能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很容易就可判断这两项是正确的。B项是一个很生疏的字,读zhu,当挑拨讲,这的确是我们没有学过的一个字词,命题人把它放在选项里,考查的是结合文意推断词义的能力,从一个侧面起着帮助疏通文意的作用。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沿用了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组中“更立景公”的“更”与“更上一层楼”的“更”都是副词,都可作

11、“又、再”讲。B组中“负之斧质”的“之”是代词,作“他”讲,指庆封;“何功之有哉”的“之”是助词,无实义,仅复指前置宾语“何功”。C组中“后世以为法程”的“以”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拿、用”,后边省掉了宾语“之”;“夫夷以近”的“以”是介词,相当于“而”。D组中的两个“相”虽都是代词,但“后必相恶”的“相”指互相、彼此之间,而“拔刀相助”的“相”则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两个“更”都是副词,再。其他三项,两个“之”字,前一个是代词,代庆封;后一个是助词,起一个提宾的作用。两个“以”字,前一个是介词,把;后一个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两个“相”字都是副词,但前一个表示互相,后一个有指代一

12、方的意思。本题还是和往年一样,从文本中选一句话,再从课本里选一句,要求考生比较、辨别二者的异同。这一类题,可以从课内句子入手,先弄清楚课内句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再根据文段内容,判断文中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然后对二者加以比较。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此题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正确理解。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C句中的“得庆封”的主语是荆灵王率领的诸侯军,而不是齐人。和去年一样,着眼点还是落在了省略句省略成分的认定上。答这类题,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A项是紧承“荆(楚)灵王闻之”一句的,承前省略的应该是“荆(楚)灵王”,因此,“得庆封”的是楚灵王而不是“齐人”。

13、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崔杼自绞正应验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名话,完全是咎由自取,此项表达了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侯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庆封是文中不义之人的典型代表。像他这样的人,可以说的是死有余辜,这样的议论当然表达的是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庆封自身被杀戮,连尸首都不能保全,这是因为他

14、为人处事太凶恶了,这清楚地表达了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其始相助,后必相恶:联系上文,“其”指代作乱的小人,如崔杼、庆封之流,他们在一起共事,开始互相勾结利用,后来必然反目成仇,不会有好结果,是这些人的人生轨迹。由此可知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只能是B组。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B项说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属于张冠李戴。文中荆灵王率诸侯军干涉的是吴国,而非鲁国。鲁国赶走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而非荆灵王。从文意看,应该是“齐人以为让”,庆封才不得不“去鲁而如吴”。2006年:晏子春秋6【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

15、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D中“委之百姓”的“委” 解释为任命是太明显的错误,联系上下文“委”在句中应是舍弃的意思,。此题中A句“致能歌者”的“致”解释为“使到来”也很勉强,恰当的解释应为招引、招来,引申为寻找、寻求。因为“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句中“柏”即伯,古代的官名,“遽”,传驿。柏按景公的旨意主动搜寻歌者的意思非常清楚,没有使动的意味,解释为“使到来”显得牵强。尽管因D项错误太显眼,考生大部分会选D,但如果认真的考生选了A,又该如何裁定呢?所以命题还是要慎之又慎。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历来采用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但今年例句只有最后一句选自黔之驴,其余均选自阅读材料。D项的两个“乃”均表示时间上前后紧密相接,相当于“才”。其他三项,A项的两个“见”,前者表示被动,是介词,后者表示“拜见”,是动词。B项两个“已”字,前一个是动词,“停”;后一个是副词“太”。C项的两个“之”字,前者是代词,代晏子;后者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需要指出的是,本题所考的四个虚词,除了“之”字以外,其他三个都不在规定的18个虚词范围之内。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