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期末考试要点总结心理学期末考试要点总结第一章 心理学概说 1.1897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科的成立。 2.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人类最早的心理学方面的著作。 3.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 4.辨证的心理观包括: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5.精神分析观点是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是解释心理、意识、行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也称为精神分析学派。 6.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
2、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是事实间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是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心理状态概述 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三项功能:选择功能,注意能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 义的、符合需要并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各种刺激,抑制并排除那些无意义的、附加和无关的刺激。 保持功
3、能,注意可以是其对象的映像和内容在意识中保持下来,直到完成活动或任务为止。 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能使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过程,监督所从事的活动,使其朝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 3.依据,注意产生和保持的有无目的性和不 同的意志努力程度,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客观因素,刺激物强度的想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因素,人的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兴趣和价值观等;人的心境如何,精神是否健旺,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4.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例:
4、心理学家用速士器做实验,证明在0.1秒时间内,成人可以辨认清的平均广度为89个黑色圆点,46个彼此不想联系的外字母, 34个几何图形。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根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例:注意的衰减一般是在作业开始后2035分钟出现,而最初15分钟注意的下降幅度,是最后下降水平的50%左右。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能够把注1 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例:一边口诵一首熟悉的诗,一边手写另一首熟悉的诗,是可以做到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需要
5、指明的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应该从概念中理解它与注意的稳定与转移的区别。 注意特征之间的关系: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是相互联系,彼此配合的。在同一活动中,如果没有注意的转移,注意的稳定就难以保持。每一次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就必然发生变化。原来注意中心对象便转移到注意中心以外,新的对象进入注意中心,整个注意范围的图像便会出现新的情况。总之,注意的各个特征是密切相关的,活动的相率不仅取决于注意的某一特征,而且取决于注意各种特征在活动时合理地应用与有机地结合。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1.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
6、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简单地说,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觉的两个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差别感觉阈限是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为最小可觉差。 绝对感觉和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即绝对感觉性越高,绝对感觉阈限越低。 差别感觉性和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差别感受性越高。 3,感觉的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
7、变化的现象。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4.感觉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吃完裤腰之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变甜了。 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同一时刻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很多,我们不能对所有刺激都进行反应,只能有选择地对一部分刺激进行反应,是一种对外来信息只选择其中一部分作进一步加工的知觉特性。如:走在大街上我们只会对感兴趣的注意。 知觉的理解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到的事物进行加工,赋予其特定的含义,并用词语进行概括的特性。如:狗形电子图、不可能的
8、三角形。 知觉的整体性,当作用于感觉的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仍保持完备的特性。如:当一个人用扇子遮住半边脸时,我们仍然会认为这是一张完整的脸,不会认为被遮住的部分不存在。知觉的整体性在主管轮廓效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知觉的恒常性,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已经发生变化,但知觉映像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包括:大小恒常性、明度2 和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如:把一个白色的物体放在红光下,它反射红光,但人仍然认为它是白色的。 7.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因其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对相同的事物进行知觉时,有时会出现很大
9、差异。在不识字的农民眼中一块垒墙的石头,在专家眼中却是一块远古的化石。 知觉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事物。要想对物体作出全面的知觉,就需要转换角度,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观察。 需要和情绪,人对符合自己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知觉到,如在大街上,一辆新型汽车驶过,爱车的人就比对汽车不感兴趣的人容易知觉到;等人时觉得度日如年,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时间转眼即逝。 第四章 记忆和学习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情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知识、保持和重视 2.20世界5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用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解释记忆现象,把记忆看
10、成是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3.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 4.记忆保持的规律: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进程呈减小的趋势,甚至遗忘。 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特征为:记忆内容中相对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部分较好地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更加简略、概括,保证了认知记忆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记忆内容更加容易理解。 语言材料的保持也常常发生质的变化,主要是:简化或概括了原材料;扩大了原材料的范围;颠倒了顺序;曲解了原材料的意义;使原材料更完整、详细具体、夸张突出等。
11、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就是说,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6.遗忘的原因解释的理论:衰退理论。认为当我们在大脑搜索提取某些信息的时候,不但暂时找不到,而且以后也没有再现,这是因为这些信息已经自动消退了。认为记忆活动使脑神经细胞或大脑活动发生变化,形成了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指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质有关部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而出现的结果,如果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
12、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反之,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涉作用,叫倒摄抑制。 提取失败理论。有些信息在需要时提取不出来,并不是因为消失了,而是在人脑的潜记忆层中潜藏起来了。因为受某3 种内外不良因素的干扰,或某种压抑的原因,潜藏的信息就提不出来了。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受某种事物的刺激,信息就从潜记忆层再现到自觉记忆层,供人们提取运用。 动机性遗忘理论。又称压抑说,是一种基于精神分析的遗忘理论。认为一些遗忘是源于我们不想记住,而将一些记忆推动无意识的范畴里面。由于一些记忆的内容对主体来说太可怕、太痛苦或太有损于自我,于是个体出于一种自我维护,对这些记忆进
13、行了压抑导致了遗忘。 第五章 思维和想象 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3.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依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依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依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依据:思维过程的目标指向。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后的答
14、案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4.问题解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基本步骤。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如何表征问题上,新手以客体和关键词为参照,肤浅地在问题表层上表征问题,而专家则运用经验从问题的更深层面和更精细加工的水平上表征问题;运用策略,专家的问题解决策略是由“图式驱动”得,而新手则是由“搜索驱动”的。 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并且这一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还会随着问题的难度而变化。一般说,越是复杂的问题,其动机程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 思维
15、定势。我们把问题解决者依赖于过去成功运用过的策略倾向称为解决问题的定势。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思维定势有助于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因为不利于解决变通性问题,定势使思维受到束缚而缺乏灵活性,发现不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功能固着。指对一个客体只局限于考虑它最经常地用途和最明显特性的特点。 迁移。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阻碍4 或干扰作用。 6.发散思维在整个创造性思维中处于核心地位。 7.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
16、形象的过程。 第六章 情绪和意志 1.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它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2.情感两极性具体表现:肯定和否定的两极性;消极和积极的两极性;强与弱的两极性;紧张与轻松地两极性;激动与平静的两极性。 3.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如“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
17、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4.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 5.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6.意志与情感的关系:首先,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为的实现。积极地情感可以使人斗志旺盛,对人的行为起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削弱人的斗志,阻碍人的意志行为的实现。其次,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的作用。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 7.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可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
18、时,才能确定行为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其次,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为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为的进程和方向。再次,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程的。 8.动机冲突的表现:双趋冲突,指当个人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如“前有断崖,后有追兵”;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如曹操兵败斜谷,进退两难,当夜规定军中口号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多重趋势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出现一种更复杂的形式,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 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