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详解学科语文年级/册二年级(下)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 识字2.传统节日教学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课文的韵律美;了解春节和元宵节习俗,学会仿写句子。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文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题材,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7个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它们特有的习俗,写出了传统佳节的热闹喜庆,能够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篇课文相对之前的课文来说,结构清晰,难度不大,但是节日排序,也就是课后第二题,以及每个节日的习俗,尤其是端午节习俗,很多孩子犯难。难点分析本课所
2、涉及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恰恰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因二年级孩子生活经验不足,再加上因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激发民族自豪感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1.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了解传统节日;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感受童谣的韵律美。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节日图片导入:1.今天我们的识字和节日有关,那有哪些节日呢?大家看着图片来猜一猜。2.(先出示第一幅图:春节) 为什么这幅图是春节呢?(贴春联是春节时的一个传统习俗。)指导说完整的话:春节时,大家都要贴春联。3.谁能
3、说完整第二幅图?(那么多的灯笼,大家都在猜灯谜。) 4出示第三四幅图,让学生自由选择说一说。5.它们都是传统节日,明确“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世代流传下来的,人们爱做的事情)。6.现在谁能把这四个节日按顺序贴在黑板上?7.带着学生板书课题:传统节日(提示“传”的第五笔“竖折折”一笔写成,左右结构),并齐读课题。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初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传统节日是不是只有这四个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请小朋友轻轻把书翻到31页,出示要求:(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3)文中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用“ ”圈出来。2.检查自读:(1)文中有几句话
4、?你是凭什么判断的?(圈句号,标句子,校对)(2)指名8名学生轮读文中的8句话。(3)适时正音“乞q”和多音字“重”,在文中是“重chng阳节”。(4)小朋友,你圈出了哪几个传统节日的名称?(5)黑板上已经有四个节日了,哪几个节日还没有?谁来读一读这三个节日?(6)出示清明扫墓图、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图、重阳赏菊敬老图,你能对应它是哪个节日吗?(7)读一读课文,你知道这三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时间?你能不能把这三个节日也按顺序排列进去?学生板贴加节日。指名按顺序、完整地来读一读这几个节日。全班齐读。3.出示课文内容,读一读加红的字(笑、炮、潮、扫、炮,飘),看看有什么发现(发现这几个字的音节中都有
5、韵母)。4.这几个字是老师标出来的,你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出其他音节带韵母“”的字?指名学生说。5.这些字都在每句话的最后,它们都带韵母“”,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感觉。(感觉读起来特别流畅,很有味道。)课堂练习(难点巩固)三、春节过渡:在这些节日中,哪些节日比较热闹呢?对啊,我们刚刚度过的春节,就是最热闹传统节日。1.出示第一句话,谁喜欢春节节日的,来读一读!2.老师这儿,有许多漂亮的窗花:剪窗花、贴窗花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窗花的图案都是吉祥的,剪窗花的人都是技艺高超的。3.除了贴窗花,春节的传统习俗中还有贴什么?(贴福字、贴年画)4.指导“贴”字:左右结构,左边“贝”,右边“占”(无
6、论贴什么,都是人们把最宝贝的东西粘上去);写时注意:左右均等,上下齐平。5.春节时除了贴贴贴,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传统习俗呢,出示包饺子、拜大年图片,仿照课文第一句填空:春节到,人欢笑,( ),( )。6.你还知道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吗?指名再仿写几个句子。 四、元宵节1.热闹的春节过后,我们又迎来了哪一个传统节日?那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有哪些传统习俗呢?谁来读一读?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就是看花灯,谁再来读一读?2.老师这儿有两幅图片,你知道哪一个中“街”,哪一个是“巷”? 3.元宵节时,大街小巷是一番的景象呢?出示图片,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每一条街道上都是人,到处都是人。)4. 成语积累:除了文中的“人流
7、如潮”,描写人多的成语还有哪些?(人山人海,人来人往)5. 元宵节除了人多还有什么?(灯也多)这么多人都在干什么?6. 看,花灯来啦!出示花灯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花灯?灯多,人多;人多,灯多,元宵节可真热闹啊!五、指导书写:“热”:翘舌音,上下结构,右上“九”字加一点;“闹”: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里面的“市”,悬针竖写在竖中线上,不能写出“门”。“街”:左中右结构,三个部分的比例匀称,笔画较多要注意书写紧凑,中间两个“土”要写得稍上一点,下面的“土”的第二笔是“提”,右边的“竖钩”要写得稍长。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传统节日,也了解了热闹的春节和元宵节的习俗,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希望同
8、学们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下节课再去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吧!学科语文年级/册二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及习俗,理解文中的人如潮,大街小巷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难点分析识字学词,学习有韵味的朗读课文,熟知其中的四个传统节日以及习俗。教学方法1.图文结合理解2.读中感悟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开门见山,直奔“传统节日”。1.聊一聊自己喜欢的节日,说说理由。2.出示课题:师:“传统”这是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请你读一读。2传统节日。学习生字“传统”。传是个多音字。了解什么是传
9、统节日,与平时节日的区别,3.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三、识字学文,感悟“传统”。(一)走进春节,感受欢乐。1.看图,大家看出来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知道春节是什么时候的吗?出示农历正月初一,正月也就是一月,农历的一月初一,阳历的一月初一是元旦。2.学生读,找出春节有什么习俗,放鞭炮贴窗花3. 学习生字“贴”,猜一猜“贴”是什么意思?古时候贝壳是用来当作钱币的。造字本义就是:就是把自己重要的物品抵押给别人,以获得现金。联系生活想一想,除了贴窗花,还可以贴什么?1:贴膏药。生2:贴图画生3:贴春联,现在“贴”又表示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指导学生书写贴4.体会人欢笑的意思5。过
10、春节你的心情怎么样?那就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句子。6,我们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写了不少有关这个节日的古诗,大家一起来积累一下吧。出示古诗元日,(二)走进元宵,感受热闹。1.师:春节过了,十五天后又是哪个节日呢?元宵节。(2.学习生字“宵”,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出示识字方法3.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快来找一找?4.这是老师在元宵节那天拍的图片,真是人山人海呀!密密麻麻的,好热闹。大街上“人山人海”“密密麻麻”这叫做大街小巷人如潮5学习生字“街、巷”指导书写街。6: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人如潮”的画面?幻灯片出示:我会说人如潮。7.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有盛大的社火表演,我们一起去
11、感受一下吧!多热闹呀!同学门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吧。(三)走进清明节。1.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节日吗?清明节,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的节日吗?2.找一找清明节的习俗。3.学习生字“祭”(1)一步一步出示“祭”的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中“祭”的左半边部分表示滴血的肉块,右半部分表示抓,造字的本意是用生肉敬供神佛祖宗。(2)联系图片理解“祭扫”。清明节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亲人过世,去祭拜的人悲痛欲绝,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四)感受端午节。师:清明节是祭拜先人的节日,还有一个节日也是为了纪念一个人,就是-屈原, 1. 交流屈原的资料,说一说端午节的故事和它的习俗。2.学习生字“舟”
12、。指导书写舟字,师:“舟”像一条窄窄的小船。3.过端午节,我们这些地方还有哪些习俗?相机学习“艾”。、指导书写艾 4.带着感受读一读。五)激趣背诵,积累语言。1.拍手读。2.填空读。3.背诵。四、拓展延伸,深化“传统”。1.师:除了传统节日代代相传外,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代代相传的?2.师小结:三字经、古诗、谚语、汉字还有很多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等。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课后请积累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谚语、故事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课堂练习(难点巩固)一、我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一排。 1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_2清晨傍晚正
13、午深夜_3播种结果开花长叶_小结传统节日是部编教材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民谣。传统节日全文共有8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一年中重要的7个传统佳节和相关的习俗文化。这7个节日多数学生都有亲身感受,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学词,采用随文识字、识字学文的方式进行,使识字学文有机结合。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教学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学词,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同时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感2传
14、 统 节 日一、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1.会认字。 chun tn ti xio xin j zhu i tn q qio ln bn shn j 传 统 贴 宵 巷 祭 舟 艾 堂 乞 巧 郎 饼 赏 菊2.会写字。3.读音提示。(1)“巷”读xin不要读成n。(2)“传(chun)、舟(zhu)、赏(shn)”的声母是翘舌音。“统(tn)、堂(tn)、郎(ln)、饼(bn)、赏(shn)”的韵母是后鼻音。4.书写指导。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传统贴窗花元宵大街小巷赛龙舟艾香乞巧牛郎月饼赏菊团圆热闹转眼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
15、春节重阳节中秋节_四、根据课文连线。春节到 元宵节清明节过端午七月七过中秋重阳节看花灯放鞭炮赛龙舟来乞巧去登高去祭扫吃月饼【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每个传统节日不同的纪念与庆祝的形式,激发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2.了解每个传统节日不同的纪念与庆祝的形式,激发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片、图片。2.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2.正
16、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每个传统节日不同的纪念与庆祝的形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图片再现过节情景。师:喜欢过节吗?你看,每次过节大家多开心啊(出示课件),你知道都是什么节日吗?2.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快乐的节日气氛,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1.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注意字音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字和不认识的字可问老师或同学。2.同桌之间读课文,认生字,互相交流识字好方法。3.交流识字。(1)生字朋友排好队来迎接我们了,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名字。(指名读,齐读这些加点的字)传统贴窗
17、花元宵大街小巷 祭扫赛龙舟艾香课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2)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的。三、朗读指导,巩固识字。(一)学习课文中的第一句话。1.看,春节到了。你看到什么?(过春节的课件)2.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你会读吗?3.学生自由练读第一句。4.指名读,集体正音。5.书写“贴”字。“贴”字既是需要认识的字,也是要求会写的字,观察一下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得左右差不多宽。“贝”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组词:贴窗花。6.学生练写两个,教师评价、反馈。7.过春节除了贴窗花、放鞭炮,你还知道哪些活动?试着用三个字描述一下。8.师生创作:春节到,人欢笑,贴春联,包水饺。9.读一读第一句话,要读出欢乐的气
18、氛。(二)学习课文中的第二句话。1.指名读。2.理解“大街小巷”指的是各个角落。“巷”读xin,不要读成n。3.书写“街”,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左中右结构要写得紧凑些。4.理解“人如潮”的意思。形容人很多,在角角落落都挤满了看灯的人。5.你知道元宵节人们还干什么吗?(吃元宵、猜灯谜等。)6.多么热闹呀,快乐地读一读。7.多种形式读,读出大家过节时快乐的心情。(三)学习课文中的第三句话。师: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指名读,分排读,齐读。2.出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
19、遥指杏花村。3.清明时节,小雨纷纷,人们都去先人墓地祭扫,寄托哀思。所以读时要读出沉痛的语气。4.生练读。5.男生女生合作读,齐读。四、小结:这节课,我们贴窗花、放鞭炮、看花灯,去先人墓前祭扫。了解三个传统节日的特点,课下我们继续感受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设计】2传 统 节 日春节:贴贴窗花元宵节:街大街小巷人如潮清明节:杜牧清明2 传统节日 (识字)1. 认识“传、统”等 15 个生字,会写“贴、街”等 9 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 10 个词语。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课文。3.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4.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20、积累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 课时第 一 课 时1. 认识“传、统”等 15 个生字,会写“贴、街”等 9 个字,积累重点词语。(重点)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课文。(重点)导入新课教师口述: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节日呢?春节、端午、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每年都有许多的节日,但各国家和地区的节日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吧。资料链接节日源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一些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21、都已经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的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为节日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逐渐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体育活动、享乐活动等,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有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初读课文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
22、几遍。3. 检查初读情况。(1)会读生字。传 (chun) 统(tng) 贴(ti) 宵(xio) 巷(xing) 祭(j) 舟(zhu)4 4 4 4 4 4 4 艾(i) 堂(tng) 乞(q) 巧(qio) 郎(lng ) 饼(bn ) 赏(shng ) 4 4 4 4 4 4 4 菊 (j )4 认读指导:“传、舟、赏”是翘舌音;“乞巧”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乞”在语流中的变调;“巷、祭”二字容易误读,可以借助拼音和词语“大街小巷”“祭扫”加以巩固。(2)会写生字,并组词。贴(贴花) 街(街上) 舟(小舟) 艾(艾草) 敬(敬爱)转(转眼) 团(团结) 热(热爱) 闹(热闹)(3)识
23、字方法。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宵、饼”可以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识记。利用熟字识记,“贴、赏、宵、郎”可以联系“站、常、消、朗”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祭、乞”可以联系“察、吃”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活识字,“巷”可借助地名识记,如“南锣鼓巷”,“艾”可结合物品识记,如“艾灸”。(4)积累词语。节日 春节 花灯 清明节 先人 龙舟 中秋 转眼 团圆 热闹4. 初读感知:初读课文后,我大致了解了每个节日的风俗习惯。 随堂测验1. 比一比,再组词。街(街道) 团(团结) 扫(打扫) 传(传说) 赏(赏月) 乞(乞讨)行(行走) 困(困难) 归(归来) 转(转动) 常(经常)
24、气(生气)2.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窗花 在墓前祭奠打扫;扫墓。乞巧 形容时间极短。祭扫 剪纸的一种,多做窗户上的装饰。登高 (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转眼 上到高处;重阳节登山叫登高。团圆 (景象)繁盛活跃。热闹 旧俗,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 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第 二 课 时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2.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难点)3.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难点) 课前导入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和重阳节的习俗,这节课
25、我们来具体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 品读释疑1.展示第一幅图。 (出示课件:与春节相关的图片)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1)这句话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预设:这句话介绍了春节时“贴窗花,放鞭炮”的习俗。(2)过春节时,人们还会干些什么 ?预设: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还有贴春联。朗读指导:重读“欢笑”,要读出人们过春节时无比高兴的心情。2.展示第二幅图。(出示课件:与元宵节相关的图片)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预设:元宵节。(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做些什么?预设:看花灯、吃元宵。(3)“大街小巷人如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预设:运用比喻
26、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街小巷的热闹场景,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又散去。朗读指导:以热情、愉悦的语气朗读描写人们过元宵节的句子,重读“看花灯、人如潮”等词语。3.展示第三幅图。 (出示课件:与清明节相关的图片)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预设:清明节。小结: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习惯在这天扫墓。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2)“雨纷纷”有什么表达效果?预设:“雨纷纷” 是环境描写,写出了一种凄风苦雨的天气,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氛围。朗读指导:重读“雨纷纷、祭扫”等词语,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4.展示第四幅图。 (出示课件:赛龙舟的图片)过端
27、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节日的习俗?预设:人们正在赛龙舟。端午节。(2)这天,人们除了赛龙舟,还会做些什么?预设:吃粽子、插艾草菖蒲。朗读指导:以热情和稍微紧张的语气读这部分内容,表现出人们过端午的热闹景象。5.展示第五幅图。 (出示课件:与七夕相关的图片)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1)这是什么传统节日?预设:七夕。(2)句中提到的美丽传说是什么?预设:“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是个美丽的传说,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体现了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3)这句话写了什么?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预设:这句话写了七月七的民俗活动和相关传说。“
28、乞巧”是中国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资料链接: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庭院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希望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些瓜果乞巧,各地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朗读指导:要读出因“牛郎织女”相会而产生的喜悦之情。6.展示第六幅图。 (出示课件:与中秋节相关的图片)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预设:中秋节。(2)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预设:赏月、吃月饼。朗读指导:要读出一家人团圆时热闹、祥和的气氛。7.展示第七幅图。 (出示课件: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1)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节日?预设:重阳节。(2)为什么说“重阳节,要敬老”?预设:因为重阳节在传承中发展,添加了敬老等内涵,重阳节时会举行许多尊老爱老活动。资料链接:重阳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所以又称为“重九节”,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也称“登高节”。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敬老成为重阳节的一大主题。201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朗读指导:要读出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课文主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