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185.37KB ,
资源ID:299837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9837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配套K12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配套K12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1、配套K12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b)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2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进步(b)原始阶段耒耜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耦犁(西汉)一牛挽犁(东汉)、耧车、曲柄锄、大镰唐代曲辕犁3.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1)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2)两汉: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1)耕作方式:铁

2、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5)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7)主要作物: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明代引进推广玉米、甘薯。1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铁犁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努力改进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

3、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低。由于规模小和生产条件简陋,古代农业经济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

4、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201711月浙江选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李冰石像A灵渠 B都江堰C郑国渠 D白渠抓题眼“水利与李冰”是题眼所在,与此相关的史实是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故答案为B。析错因现行人民版教材并没有涉及灵渠、郑国渠、白渠。答案B弥补短板(1)随着浙江新高考改革的推行,学考与高考分开命题考试,试卷难度会逐步加大,必修部分所占分值比重也会提高,但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仍是不变的备考方略。(2)史学素养古代社会强调以农立国,精耕细作,耕作技术的进步、小农经济特点、土地制度等将会

5、是命题热点。1(20174月浙江选考)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选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石斧耧车骨镰曲柄锄A BC D答案A解析“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的分界线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牛耕铁犁”代替了“刀耕火种”,属于“刀耕火种”,属于“牛耕铁犁”,故选A项。2(201610月浙江选考)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是解题的思考方向,分别是手工业冶铁设备、汉代“讲经图”,与“农业经济”不符,故选C。3(2018浙江名校学考押题交流)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

6、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解析材料涉及农业耕作方式的问题,并未体现“重农”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靠天吃饭”的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误农时”的思想,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2)商代:有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3)汉代:丝

7、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4)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6)元代: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b)(1)商代:铸造工艺高,如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2)西周: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水平高。3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1)汉武帝时铁业官营制度。(2)冶铁开始

8、使用煤炭做燃料。(3)供风形式由自然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4)东汉初,杜诗发明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提高生产效率。4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1)陶器:原始时代的彩陶工艺水平高;唐代“唐三彩”风行一时。(2)瓷器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时期。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浙江)青瓷;邢窑(河北)白瓷名闻天下。唐宋出现各具风格的五大名窑,景德镇在宋代成为“瓷都”,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商品。1影响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因素(1)四大有利因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

9、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四大不利因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2中国手工业产品的世界地位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誉称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2

10、0184月浙江选考,3)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A战国 B西汉C南北朝 D北宋抓题眼“用煤炭作燃料冶铁”是史料的核心信息,是题眼所在。定时空中国西汉时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冶铁,故答案为B。答案B1(201711月浙江选考)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A B C D答案B解析题目要求反映东西方交流

11、的史实,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和中日之间的往来均不属于“东西方交流”,故答案为B。2(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秦汉始置州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 BC D答案D解析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将地方划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之为州,到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州郡县三级,而定州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定的名称,故错误;定州是我国著名的手工业中心,唐朝的私营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故正确;宋代定州的定窑是著名的五大官窑之一,故正确;元代河北地区归中书省直接管辖,被称为“腹里”,因此定州为中书省辖地,正确,

12、故D项正确。3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B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答案A解析古罗马时代与中国的汉代大体处于同一时期,除A项外,其他选项的历史现象均发生于汉代以后,故选A项。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1商业的产生和发展(1)西周时期: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许多商品市场。(3)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货币发展,出现了纸币(交子)。(4)明清时期:

13、出现会馆。会馆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如徽商、晋商实力最为强大。2“市”在历代的发展(d)(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4)唐代:长安设东市和西市,“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形成繁华的商业区,专门化商业市镇兴起。3“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加试】(c)(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14、。(3)提出: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4)影响: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展。4“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加试】(c)(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目的:为了防范外国滋扰和抵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维护自身统治,巩固封建经济。(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1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

15、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16世纪后中国开始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1)表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相比中国,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

16、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2)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1(20174月浙江选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

17、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宋代官方贸易机构市舶司记载,宋朝商人船只载大量货物“往日本国”,这反映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选D项。2(20174月浙江选考,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盐商家庭出现了大量进士,说明商人在经济地位提升的同时,也追求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因为古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现象反映了商人谋

18、求转变社会地位,故选A项。3(201610月浙江选考)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答案D解析准确把握史料核心大意是解题关键,“富商为求人身与财产安全,到长安想方设法结交权贵”是史料的命题立意所在,商人需得权贵庇护才有安全感,表明其政治地位低下,故D项明显与材料不符。考向一常考主干知识1时空观念耕作技术

19、进步(2018金华十校学考测评)读下图壁画。壁画反映的农业耕作方式开始出现于()嘉峪关魏晋砖墓壁画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C东汉时期 D唐宋时期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壁画反映的农业耕作方式是一牛挽犁,开始出现于东汉时期,故C项正确。2史料实证农业经济的特点(2018浙江名校学考押题交流)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是()A粗放经营 B男耕女织C集体协作 D农耕为主答案B解析粗放经营不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砖画体现了男耕女织,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家庭

20、为生产单位,没有体现出集体协作,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家庭手工业等,材料没有体现出农耕为主,故D项错误。3空间观念陶瓷业成就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结合地图可以得出D项正确。4史料理解市的发展(2018温州学考满分测试)唐代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到宋代,废除了以上规定。这表明宋代()A市由

21、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B放松了对“市”的时空限制C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D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答案B解析材料意思是:唐代规定,不是州县的地方不准设置市场,中午击鼓二百下市场开始贸易,太阳落山前击钲三百下离去。由此可看出,唐代对市的管理严格,严格控制了市的聚散时间,到了宋代,逐渐废除,得出宋代逐渐放松了对“市”的时空限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素养渗透破解历史解释的技巧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隐含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译文”材料,保留了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幽默性的“欧化语言

22、”技巧,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材料的巧妙辨别,获取有效信息。考向二社会热点、学术前沿5隐性热点“一带一路”(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学考评估)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答案C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

23、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6工匠精神(2018金丽衢学考查缺补漏)“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B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C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答案C解析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也要求要精益求精,而“工匠精神”的核心便是: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24、故C项正确。热点对接历史上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当今社会热点,也是高考重点,复习备考我们应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是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欧非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的古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向三立德树人、价值观7文化自信、民族自信(2018浙江绿色教育学考评估)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A战国 B汉朝C宋朝 D明朝答案B解析丝绸在汉代远销欧洲,中国有“丝国”之称。8历史解释人

25、口与经济发展(2018浙江名校学考押题交流)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题目中的“关中”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汉代是其鼎盛时期。从西汉到东汉,地理位置并未发生变化,所以自然环境也未发生变化,故A、B项错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汉代一直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西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26、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东汉刚刚建立时期北方人口锐减,故D项正确。考向四综合能力社会转型与人口迁移9(2018浙江名校学考押题交流)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

27、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因素: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值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手工业发展,也减轻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铁制农具小农经

28、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逐一阐述即可。(2)提取材料二中有效信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雇值制度”“商业革命”解答。一、选择题1(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联考)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壁画。此图可以反映当时()A曲辕犁在北方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C农业产量大大提高D集体耕作方式的优化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铁犁牛耕的场景,符合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故B项正确。2(2018台州学考适应性检测)图一和图二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A铁农具的推广 B犁耕技术的改进C畜牧业的

29、发展 D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B解析通过识图可知图一是西汉时期二牛挽犁耕法,图二是曲辕犁,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改进。3(2018普陀学考押题交流)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规定有利于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土地兼并加剧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农产品的商品化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会导致大量的原生态土地被人为破坏,从而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说明农民赋税不会增加,故D项错误。4(2018余姚学考调研)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转变的根本因素是()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C耕作经验的丰富 D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形成,根本因素是铁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