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8.18KB ,
资源ID:299471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9471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GPS控制网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GPS控制网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docx

1、GPS控制网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GPS控制网及数字化测图技术设计书 班级:测绘12-2 姓名:* 学号:*2015年6月15日一、项目概述二、测量依据三、测区概况四、测绘任务及要求五、测区现有资料和控制网起算数据六、GPS控制网及数字化测图主要技术指标七、外业作业要求八、内业处理九、提交成果资料一、项目概述本次教学实习分为两大部分,以便我们对GPS测量原理及应用和数字化测图课程的进一步加深掌握应用,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应该熟悉GPS静态控制网和RTK图根控制网的布设方案、观测方法、测量数据处理等基本知识;掌握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熟练进行大比例尺1:500地形图的测绘,提高利用绘图软件对外业数据进行

2、编辑和处理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测绘生产的要求。具体项目实施范围为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及周边地区布设E级GPS静态控制网和RTK图根控制网,并利用图根控制点作为基本控制点对雁山校区进行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二、测量依据2.1 GPS静态测量和RTK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1997)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城市测量规范(CJJ 8-199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2数字化测图1:500、1:1000、1:2000地形图

3、图式 (GB/T 20257.1-200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地籍图图式 (CH5003-94)三、测区概况 雁山区位于桂林市南部,境内多石山和丘陵,其间分布水田、旱地、河流、水库、池塘,地形以平地居多,其余多为低丘坡地。雁山区地处低纬度,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较多的阴雨天气,将导致测绘工作无法进行开展,因此实习期间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计划,确保实习内容高质量的完成。测区分为校外GPS静态测量和校内数字测图两部分: GPS静态控制控制点主要位于在校外,点位主要分布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

4、及两校周边地区,点位离学校较远,要注意对交通线路、交通工具、饮食等事项作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同时未知控制点应该均匀的布控在整个测区,并保证一定的密度,达到相应规范的要求;校内地势较为平坦,主要任务是图根控制点的布设、观测以及碎步测图;测区地物主要对象为教学楼、师生住宿楼、植被、各类管线,文体设备,以及各类主要附属物,测区熟悉程度高,测量环境良好。四、测绘任务及要求4.1 GPS静态测量根据现场勘察,测区内共有10个已知高等级GPS控制点,应实习要求,可选取其中任意5个作为已知控制点,在测区内均匀合理的布设10个未知点,以此构建E级GPS控制网,并进行高精度静态测量。4.2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利用校

5、内已知控制点,使用RTK对整个校园布设图根控制点,并进行大比例尺1:500地形图的测绘。 五、测区现有资料和控制网起算数据1、GPS与数字化测图实习指导书2、测区已知坐标和高程数据检核无误,可以作为控制网的起算数据,具体数据如下:表1:已知点坐标和高程点名X(m)Y(m)H(m)E6612778093.434427740.491152.037E6732776535.508427158.028149.158E6792777923.951426252.880149.392E6852776808.918429177.851147.938E6782776039.589426081.406149.194

6、E6772777191.633430435.61148.221E6972779036.134428474.299155.633E6662778475.643429577.115146.846E6962774975.601427125.2150.348E6952775727.045428166.695152.439表2:已知点概略坐标点名BLE661250625.11N1101705.08EE673250534.39N1101644.59EE679250619.35N1101612.02EE685250543.62N1101756.62EE678250518.08N1101606.26EE677

7、250556.26N1101841.43EE697250655.87N1101731.09EE666250637.85N1101810.56EE695250508.29N1101720.73EE696250443.20N1101643.42E六、GPS控制网及数字化测图主要技术指标6.1静态测量6.1.1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选择(1)本次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采用的是1980西安坐标系,3带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111,具体参数如下:坐标系统椭球名称建成年代椭球类型a(m)f1980西安坐标系克拉索夫斯基1975年参考椭球63781401:298.257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

8、1984年总地球椭球63781371:298.257(2)高程系统采用的是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平地、丘陵1米,山地为2.5米,同一图幅内基本等高距保持一致。6.1.2主要技术指标(1)基本原则各级GPS网一般逐级布设,在保证精度、密度等技术要求时可跨级布设。各级GPS网的布设应根据其布设目的、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2)各级GPS网最简异步观测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不大于表3的规定表3级别BCDE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条66810(3) GPS测量规范2009中规定,B、C、D、E

9、级GPS网观测的基本技术规定应符合表4的要求:表4级 别项 目BCDE卫星截止高度角()101515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14444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0644观测时段数321.61.6时段长度23 h4 h60 min40 min采样间隔s301030515515注1: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其问的重复卫星数注2: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注3:观测时段数1.6,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站至少观测一时段,其中二次设站点数应不少于GPS网总点数的60 注4:采用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点观测模式时,可连续观测,但观测时闾应不低于表中规定的各

10、时段观测时间的和。(4)接收机选用GPS测量规范2009中规定B、C、D、E级GPS网按表5规定执行:表5级别BCD、E单频双频双频全波长双频全波长双频或单频观测量至少有L1、L2载波相位L1、L2载波相位L1载波相位同步观测接收机数4326.2 RTK测量及图根控制网布控RTK控制点平面坐标测量时,流动站采集卫星观测数据,并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坐标转换方法将观测得到的地心坐标转换为指定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6.2.1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规定:表6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等 级相邻点间平均 边长(m)点位中误差

11、(cm)边长相对中误差与基准站的距离(km)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一级5005 1/2000054四等及以上二级3005 1/1000053一级及以上三级2005 1/600052二级及以上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2.采用单基准站RTK测量一级控制点需至少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3.采用网络RTK测量各级平面控制点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4.相临点间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6.2.2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1)采用网络RTK测量时,基准站网点的设立要求按CH/T 2008的要求

12、。(2) 自设基准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宜埋设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3)自设基准站应选择在高一级控制点上。(4)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5)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6)选择无线电台通信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以避免串频。(7)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8)应正确设置基准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6.2.3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1)网络RTK测量的流动站获得系统服务的授权。(

13、2)网络RTK 测量流动站应在CORS网的有效服务区域内进行,并实现数据与服务控制中心的数据通讯。(3)用数据采集器设置流动站坐标系统转换参数,设置与基准站的通信。(4)RTK测量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5)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6)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7)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8)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一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的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7cm。(9)R

14、TK平面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应2cm。(10)数据采集器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应2cm。(11)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20个,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不大于4cm;(12)应取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中数作为最终结果。(13)进行后处理动态测量时,流动站应先在静止状态下观测10-15min,然后在不丢失初始化状态的前提下进行动态测量。6.2.4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规定: 表7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大地高中误差与基准站的距离(km)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3cm53四等及以上水准注

15、:1.大地高中误差指控制点大地高相对于最近起算点的误差。 2.网络RTK高程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6.2.5 RTK地形测量 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内容分为图根点测量和碎部点测量。RTK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规定:表8 RTK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等 级图上点位中误差(mm)高程中误差与基准站的距离(km)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图根点0.11/10等高距72平面三级、高程等外以上碎部点0.5符合相应比例尺成图要求101平面图根、高程图根以上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2.用网络RTK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间距离

16、的限制,但宜在网络覆盖的有效服务范围内。6.2.6 图根控制点(包括高级控制点)的密度,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一般不低于表9的规定。表9 图根控制点的密度测图比例尺1:5001:10001:2000图根控制点的密度(点数/KM)641646.3 数字化测图6.3.1 采用基准和投影方式数字测图平面控制测量的坐标应采用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满足全测区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成图比例尺为1:500,图幅规格为50*50cm正方形分幅。测图方法中简码测图、草图法、各占一半。测区为整个雁山校园。6.3.2地形图的精度A、平面精

17、度(1)四等以上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点位误差不得超过5cm。(2)四等以下平面控制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3)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5.0cm。(4)地形图实地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及地物点间距中误差按表10执行。表10间距中误差表:(单位:图上mm)地区类别点位中误差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建城区、平地、丘陵地0.20.3山地、高山地0.40.5注:树林隐蔽、陡石山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表放宽0.5倍。B、高程精度(1)高程精度按表11规定执行:表11 高程精度表 (单位:m)项 目建成区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一、二级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0.02

18、图根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0.05测站点0.070.070.100.150.15高程注记点0.150.200.360.50.75等高线插求点(等高距)1/31/22/31(2)地形特征点必须测注高程点,高程注记点间隔一般不大于15米。(3)建筑区、道路中心适当测注高程点。6.3.3 高程注记点的密度 地图制图产品中高程注记点密度为图上每100cm内5-20个,一般选择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特征点。6.3.4 地形类别的划分(1)平地:绝大部分地形坡度在2以下的地区。(2)丘陵地:绝大部分地形坡度在2-6之间的地区。(3)山地:绝大部分地形坡度在6-25之间的地区。(4)高山地:绝大部分地形坡度在25以上

19、的地区。6.3.5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一个测区内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相同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绘半距等高线。平坦地区和城市建筑区,根据用途的需要,也可以不绘等高线,只用高程注记点表示。表12 地形图基本等高距(单位:m)比例尺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1:5000.51.0(0.5)1.01.0注:括号内的等高距依用途需要选用。七、外业作业要求7.1 GPS控制点的选取和埋石GPS控制网点位布设时,点位编号按GPS Y,点位的布控做到科学合理经济实用,选点时应遵守如下原则:(1)观测站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和高压输电线,以避免其周围磁场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接

20、收机与其距离一般不得小于200m;(2)观测站附近不应有大面积的水域,或对电磁波反射(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影响;(3)测站应设在易于安置接受设备的地方,且视场开阔。在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根据情况一般应小于10-15度;(4)观测站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并且便于其他观测手段联测和扩展;(5)对于基线较长的GPS网,还应考虑测站附近应具有良好的通讯设备和电力供应,以供观测站之间的联系和设备用电;(6)点位选定后,均应规定绘制点之记,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点位及点位略图,点位的交通情况以及选点情况。(7)在建立点位标志时点的标石和标志必须稳定、坚固,易于长期保存和利用,并有利于安全作

21、业。7.2 GPS网的网形设计此次GPS静态测量共有12台接收机。GPS网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GPS应根据测区需要和交通进行设计。GPS网中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考虑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2)在布网设计中应考虑到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宜采用原有坐标系统。对凡是符合GPS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3)GPS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符合线路形式构成。(4)为求得GPS点在地面坐标系的坐标,应在地面坐标系选定起算数据和联测原有地方控制点若干个。因此,要求控制网采用的是网联式的布网形式。要求11台接收机按照

22、同样的参数设置,同时开机,同时关机,具体情况按调度执行。7.3 GPS外业观测(1)在观测前应根据使用的接收机数量,进行GPS网形设计及编制作业调度表,其内容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测站名称、接收机编号及观测人员等。观测人员测前应做好准备,检查仪器设备和相关配件的完好性,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观测组应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当情况有变化需修改调度计划时,应经作业负责人同意,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计划。(2)每时段开机前,作业员应量取天线高,并及时在手薄中记载测站名、观测日期、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关机后再量一次天线高以作校核,两次量高互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若

23、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记入手薄。(3)观测员在作业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振动和被移动防止他人和其他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4)观测员在作业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旁5米范围内使用手机或者对讲机;雷电过境时应关机停测摘机并装箱。(5)通讯联系时,通讯设备应低于接收机天线,并尽可能与测站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6)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存至计算机软盘、硬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7)观测人员应严格按手薄内容进行详细记载,不得错记,不得漏记,严禁伪造。7.4 RTK外业测量图根点可以直接利用RTK布设,单点测量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2

24、.5cm,高程误差不大于5cm。测量时,杆高不小于测量人员身高并尽可能不大于2.0米,以减小测杆倾斜误差的影响。采用测量控制点模式测量,要求两次初始化测量,每次初始化得到固定解时开始记录测量结果,平滑采集120s,两次初始化测量结果的较差要求平面坐标 =3cm,高程=5cm,超限重测。仪器设置HRMS小于3cm,VRMS小于5cm。7.5外业数据采集地形图测绘采用全站仪进行全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成图法,主要用全站仪测定地形要素的坐标和高程,对于部分隐蔽点则采取皮尺丈量边长,用边长交会方法求得其坐标,也可采用方向交会法测定地物点的位置。为尽量减少数据粗差,数据记录应充分利用全站仪内存,实现全站仪自

25、动记录。7.5.1准备工作(1)测区开始施测前,应做好测区内标准分幅图的图幅号编制,并建立测区分幅信息,如图幅号,图廓点坐标范围,测图比例尺等。(2)每日施测前,应对控制点数据进行检核,并应对全站仪与电子手薄或电子平板的连接、测图软件或数据采集软件及其全部的通讯连接进行试运行检查,确保无误后方可使用。(3)一般应在每日施测前、后记录有关的元数据。7.5.2仪器设置及测站定向检查在控制点上设站后,观测之前必须进行以下检查:(1) 仪器参数检查。仪器高、目标高、气象改正数、棱镜参数、数据格式和单位等所有相关设置必须正确;(2) 仪器对中整平检查。仪器对中的偏差,不应大于5毫米;仪器管气泡不应偏离一

26、格;(3) 定向检查。以较远的控制点定向,并用附近其他较近的控制点进行检核,角度检核值与原有值之差不应大于40,高程检核值与原值之差不应大于0.05米,边长(或坐标)检核值与原值之差不应大于0.03米;并在较远处选择一个明显铅垂标志(如避雷针、旗杆等)作为参考方向。原则上待测点至测站的距离不应大于定向边的距离,个别测站有困难时,应提高仪器对中精度和有效减弱定向目标偏心误差的影响,此时待测点至测站的距离也不应大于定向边距离的2倍;(4) 归零检查(度盘检查)。测图过程中,每测2050个点和在测站结束时检查一次定向方向(或参考方向),每站归零差不应大于40;(5)读数、视距要求经过测站检查后,用全

27、站仪施测地物点、地形点时,距离、水平角和垂直角(或坐标X,Y,H)可按半测回一次读数施测。测站至界址点、地物碎部点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20米,测站至地貌碎部点的距离一般不超过200米,高程点间隔一般不大于15米。7.5.3 数据采集时,按照以下要求完成:(1)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房屋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房屋应逐栋表示,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质分类,注记层数。(2)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其外部轮廓,并配置符号或按图式规定用依比例尺符号表示;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位线,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3)

28、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图上应准确反映陆地道路的类别和等级,附属设施的结构和关系;正确处理道路的相交关系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公路与其它双线道路在图上均应按实宽依比例尺表示;公路应在图上每隔15-20cm注出公路技术等级代码,如G(107);公路、街道按其铺面材料分为水泥、沥青、砾石、条石或石板、硬砖、碎石和土路等,应分别以砼、沥、砾、石、砖、碴、土等注记于图中路面上,铺面材料改变处应用点线分开;跨河或谷地等的桥梁,应实测桥头、桥身和桥墩位置,加注建筑结构。(4) 永久性的电力线、电信线均应准确表示,电杆、铁塔位置应实测。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架上或交叉时,只表示主要的,但应交接清楚。各种线路应做到线

29、类分明,走向连贯。各种电杆均要连线;架空的、地面上的、有管堤的管道均应实测,分别用相应符号表示,并注记传输物质的名称。当架空管道直线部分的支架密集时,可适当取舍。地物、地貌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执行。八、内业处理8.1 GPS基线向量的计算及检核8.1.1基线解算 基线数据解算采用中海达HGO数据处理软件求解,基线解算采用消电离层的双差浮点解或加电离层改正的双差整数解(固定解),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卫星截止高度角设为10,采样间隔设为5s;电离层模型为:Standard模型;对流层模型为Hopfiled或Computed模型;星历为广播星历或精密星历;采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