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31.88KB ,
资源ID:299387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938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1、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3节汽化和液化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有:“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水沸腾等现象。”本节主要介绍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包括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等。汽化和液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道理。本节通过探究水的沸腾,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掌握“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本节设计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

2、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理念。设计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同时应用多媒体画面展现生活中的实例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也激发学生

3、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

4、网、纸盖。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情景:夏天,游泳的人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吹过,甚至会冷得打颤;而坐在岸边未下水的人却觉得很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制造金属工具时,为增加工件的硬度,将烧红的工件放入水中进行淬火,此时会发出“吱吱”声,并在水面上冒出“白汽”,这其中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呢?秋天,草木、石块上出现的露是怎样生成的呢?在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你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吗?问题一:住在非洲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使用电冰箱保鲜食品,人们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内罐与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湿润的沙子,食品放在内罐中,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在沙子上洒

5、水,罐口放上湿布。思考问题:(1)经常在沙子上洒水是为了什么?(2)放在干燥的地方是为了什么?问题二: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张开的手上的水很快变干,这其中原因是什么,你能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吗?问题三:吐鲁番盆地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典型封闭式内陆盆地。由于距离海洋较远,且周围高山环绕,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候难以浸入,降雨量很少,蒸发量极大,故气候极为酷热,自古即有“火州”之称。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有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涝坝几个部分组成。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

6、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思考问题:“坎儿井”为什么能够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林则徐设宴请传教士。席上自然少不了云南名食过桥米线。这过桥米线是将蔬菜、米和肉片加入鸡汤,用砂锅煮熟的。徐府家人揭开砂锅锅盖,只见锅内汤面上浮着厚厚的一层油,却不冒一丝热气。这传教士见此汤颜色诱人,香气扑鼻又当是一道凉汤,迫不及待地舀来一勺,倒入口中,只烫得嘴不能合,十分难堪。林则徐连忙招呼:“我尚未来得及向阁下介绍此汤,实在失礼,多有得罪。”那传教士烫得嘴不能合的原因是什么?按照教材3.31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

7、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

8、过程叫做液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推进新课一、沸腾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归纳小结: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

9、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根据学生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重点观察:(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说明: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时间的方法: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便于观察,水还应有相当的深度(约10 cm左右),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水约150 mL)做此实验;实验中用热水进行

10、加热;从开始加热起至95 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 以后将纸盖拿掉;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特别说明:注意实验中要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 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11、实验记录表格如图时间/min01234567温度/7882889310010210210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绘制“温度时间”图象。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 ,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交流、讨论: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水沸腾时,继续

12、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学生活动: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铁2 750甲苯111液态氧183液态铅1 740水100液态氮196水银357酒精78液态氢253亚麻仁油287液态氨33.5气态氦268.9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你实验

13、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液态氢的沸点是253 ,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学生活动:“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二、蒸发情景创设:(1)盛夏酷暑,奇热难熬,防暑降温,全靠风扇。思考问题: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2)农民们经常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把粮食放在通风处摊开来晒,这是为什么呢?(3)医生常将中暑患者扶到通风的地方,并在病人身上擦酒精,这样能使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一过程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答案:(1)人吹风扇时,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降低了

14、人体的温度,人会感到凉快。(2)这样做可以提高粮食中水分的温度,加快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了表面积,从而加快了粮食中的水分蒸发,使粮食干得更快。(3)通风处能加快酒精的蒸发,酒精蒸发时吸热,使病人的体温降低。归纳小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小实验:(1)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现象: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吹一口气,感觉更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2)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

15、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现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过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温度降低。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拓展探究: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一些?学生讨论交流:对比以下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第一幅图: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第二幅图: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第三幅图:液体的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学生讨论交流教材图3.35事例:(1)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是因为水蒸发带走了许多热量。(2)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学生交流讨论:比较蒸发和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