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3 ,大小:111.25KB ,
资源ID:299222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9222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

1、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 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 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 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 柱取代。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 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 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

2、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 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 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

3、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 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 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 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 背板、 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 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 借助于纤毛的摆动, 将食物团从内柱向 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 体节分明

4、,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 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11. 有头类: 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 后被脊柱所取代。 脑和各种器 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 下颌,又称无颌 类。13. 有颌类: 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 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 下 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14. 原索动物: 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 合称为原索 动物。15. 被囊动物: 尾索动物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背神经管, 身体

5、包裹在胶质或近似植物 纤维素成分的被囊当中,所以又成为被囊动物。五、问答题1. 脊索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索动物有哪些主要区别和联系1. 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 脊索、背神经管、 咽鳃裂、 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 (尾 索动物除外)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等。其中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脊索动物三个最主 要的特征。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之间区别是显著的。 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 的支持结构脊索, 后被脊柱所代替; 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 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 有鳃裂;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而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 中枢神经系统呈索状且位于身 体腹面; 无脊椎动物的鳃

6、不位于咽部, 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 鳃、尾鳃、气管等;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无脊椎动物的肛孔开口于躯干部末端。但脊索动 物的一些结构如: 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 身体分节及闭管式循环也见于一些无脊椎动物。 这些共同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2. 脊索动物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2. 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脊索: 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 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内部由泡状细胞 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

7、脊柱取代。背神经管: 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 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 数目不等的裂 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即咽鳃裂。 原索动物和原始水 栖脊椎动物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 作为呼吸器官, 陆栖或次生水栖脊椎动物仅在胚 胎期或幼体期出现。3. 脊索动物门分为哪几个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分为哪几个纲各亚门和各纲有何主要特点3. 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的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

8、退化消失,体表有被囊。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 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身体呈鱼 形,分节,头部不明显。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 随后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集中 在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脊椎动物亚门包括以下几个纲:圆口纲:无颌,缺乏成对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软骨鱼纲:骨骼为软骨;出现上、下颌,体表被鳞,鳃呼吸,成对的附肢形成适于水生 生活的胸鳍和腹鳍。硬骨鱼纲:骨骼为硬骨;其它同软骨鱼纲。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可陆上生活,用肺呼 吸,具五趾型附肢。爬行纲: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二心

9、房、一心室,心室具不完全分 隔,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鸟纲:体表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4. 脊索出现的意义4.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 “质”的飞跃。 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 地位的一个类群。脊索构成支持躯体的主梁, 是体重的受力者, 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 运动 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 “大型化”发展。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的完成定向运动, 对于主动捕食和 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

10、迅速。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 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5. 以海鞘为例,说明何谓逆行变态5. 海鞘幼体形似蝌蚪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脊索背方 有中空的神经管, 神经管前端还有膨大的脑泡, 内含眼点和平衡器官, 消化道前端分化成咽, 并有少量成对鳃裂。幼体经短时间的自由生活后, 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粘着到其它物体上, 开始变态。 变态 过程中海鞘幼体的尾连同脊索和肌肉逐渐萎缩, 并被吸收而, 神经管及其感觉器官退化为一 个神经节。 咽部扩大,鳃裂数急剧增多, 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 附着突起也为海鞘的 柄所代替。 附着突起在背

11、面生长迅速, 把口孔的位置推倒另一端, 造成内部器官的位置也随 之转动了 90180的角度。最后体壁分泌被囊素构成保护身体的被囊,使它从自由生活 的幼体变成自由生活的柄海鞘。 柄海鞘经过变态, 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 体型变得更为简单, 这种变态即逆行变态。6. 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6.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所以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共同特征。但脊椎 动物是结构最复杂、 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 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是出现明显的头部, 神经 管前端分化出脑,并出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的支持 结构, 低等脊椎动物脊索仍然终生存在, 高等脊椎动物被脊柱代替,脊

12、索退化仅留痕迹;除 圆口纲外,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捕食,提高代谢能力;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增强了运动能力,扩大了活动范围, 提高了取食、 求偶和避敌的能力; 鳃作为水生动物的呼 吸器官进一步完善, 陆生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 成体用肺呼吸; 集中的肾 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增强了排泄废物的能力; 肌肉质的有收缩功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 动脉, 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 高等动物心脏中缺氧血和多氧血进一步分开, 代谢能力进一步 提高。7. 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7. 尾索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较为低等的一个类群,主要特包括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 幼体的尾部, 成体退化或消失;

13、体表有被囊, 身体包裹在被囊当中, 营固着生活或自由生活; 体表有出水孔和入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管相通; 由于营固着生活,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均退化, 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一个神经节。 无专门的感 觉器官,仅有少量感觉细胞;排泄系统退化,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 只有一堆具有排泄机能的 细胞;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也可营无性的出芽生殖;固着生活的种类具有逆行变态现象。8. 以文昌鱼为例试述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8. 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但缺乏真正的头 和脑;身体呈鱼形,无明显的头部,具鳍,平时少活动,身体半埋于沙中,借水流滤食,夜 间

14、可在水中做短暂游动; 无骨质的骨骼, 脊索是身体的主要支架; 背部肌肉发达, 腹部单薄, 肌肉由多对“V”形肌节构成; 咽部扩大,是呼吸和收集食物的场所; 闭管式循环系统,无心脏, 但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 排泄器官由数对肾管组成,结构与 功能与环节动物的原肾相似; )中枢神经系统是一条纵行于脊索背面的背神经管,神经管前 端膨大为脑泡,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泡发出的“脑”神经和神经管两侧发出的脊神经; 与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相联系,感觉器官不发达,具有光感受器脑眼。9. 试述脊索动物起源。9. 脊索动物起源于无脊椎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亲缘关系较近的 观点为大多数

15、人所接受。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均为后口动物, 其中胚层由原肠突出形成, 棘皮动物的短腕幼虫和 半索动物柱头幼虫在结构上相似, 且肌肉中既含有肌酸又含有精氨酸, 这些表明这两类动物 亲缘关系较近,同时也表明它们与脊索动物关系较近。多数人认为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脊索动物的祖先可能类似于尾索动物 的幼体,它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经过变态,成为固着生活,具鳃裂作为取食和呼吸器官, 另一个方向是幼体期延长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不再变态, 产生生殖腺并进行繁殖, 发展成 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自由运动的脊索动物。10. 试述文昌鱼的血液循环途径10. 文昌鱼的血液循环方式属于闭管式循环。

16、无心脏, 但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 由 腹大动脉往两侧分出许多成对的鳃动脉进入鳃隔, 完成气体交换后, 于鳃裂背部汇入 2条背 大动脉根, 背大动脉根含有多氧血, 往前流向身体前端各器官,向后合成背大动脉,再由此 分出血管到身体各部。 身体前端的动脉血经过气体交换后最后注入一对前主静脉; 身体后部的动脉血在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后成为静脉血, 少部分经尾静脉进入肠下静脉, 大部分则流 进 2 条后主静脉,左右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汇流至一对总主静脉(居维氏管) 。左右总主静 脉汇合于静脉窦, 然后通入腹大动脉。 从肠壁返回的毛细血管集合成肠下静脉, 接受部分尾 静脉血液; 肠下静脉前行至肝盲囊处血管

17、又形成毛细血管网, 由于这条静脉两端在肝盲囊区 都形成毛细血管网, 因此称作肝门静脉, 由肝门静脉的毛细血管再一次合成肝静脉汇入静脉 窦。11. 试述海鞘和文昌鱼的呼吸和摄食过程。11. 海鞘固着生活, 所以它只能借助于水流的流动完成呼吸和摄食过程。 海鞘的消化道 由咽、食道、胃、肠、肛门组成。咽几乎占整个身体的 3/4 ,咽壁被许多鳃裂洞穿,水流进 入咽后再经鳃裂进入围鳃腔, 经出水管孔流出体外, 咽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当水流经过 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过程。 海鞘的咽内壁腹侧和背侧中央各有一条具有纤毛细胞和 腺细胞的纵沟, 为内柱和背板, 纤毛不断摆动使进入体内的水做定向流动, 腺

18、细胞分泌黏液 将随水流入的食物颗粒粘成食物团, 进入食道。 食物团在胃肠内消化吸收, 残渣经肛门排出。文昌鱼的呼吸和摄食过程与海鞘类似。 文昌鱼靠触须、 轮器和口部缘膜触手的摆动, 使 带有食物颗粒的水流经口入咽, 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 文昌鱼咽部作为收集食物和呼吸的场 所极度扩大,约占身体全长的 1/2 ,咽腔内构造与海鞘相似,具有内柱、背板、围咽沟等构 造,食物颗粒的运动也是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完成的。文昌鱼的咽壁两侧有数目众多的鳃裂, 鳃裂内壁布有纤毛上皮细胞和血管,水流流过时完成气体交换。12. 试述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和变态12.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需经历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几

19、个时期,才能 孵化成幼体。胚胎发育: 受精卵进行均等的全分裂, 多次分裂后形成一个形似实心圆球的桑椹胚。 桑 椹胚细胞继续分裂, 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从而变成空心囊胚,囊胚中为囊胚腔。 囊胚 中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与动物极细胞的内壁互相紧贴,囊胚腔因挤压而消失,形成原肠胚。 此时囊胚腔被原肠腔代替, 原肠腔以植物极内陷处的胚孔与外界相通, 胚胎形成内胚层、 外 胚层两层细胞。 原肠胚自前端沿背中线至胚孔的外胚层下陷成神经板, 神经板两侧向上隆起 形成神经褶,然后卷合围成神经管, 管内为神经管腔。前端以神经孔与外界相通, 后端经胚 孔与原肠相通形成神经肠管。此时胚胎称为神经胚。背神经管形成的同

20、时, 脊索和中胚层也在形成。 原肠背面正中出现一条纵行的隆起实体, 逐渐与原肠分离后形成脊索。 脊索两侧各有一列按节排列和彼此连接的体腔囊, 即新发生的 中胚层。 体腔囊中的空腔即体腔, 后因体腔囊壁前后沟通, 在体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次级体腔。 体腔囊分化为背、腹两部分,背部称为体节,将来形成脊索鞘、背神经管外的结缔组织、肌 隔、肌节、真皮等;腹部称为侧板,后发育成体腔膜、肠管外围组织、肾管等。体壁与侧板 交界处体腔壁上形成突起,发育成生殖腺。变态:从受精卵经 20 多个小时胚胎发育结束, 全身具纤毛的幼体突破卵膜, 进入海水。 幼体期约 3 个月,身体增大的同时出现前庭, 鳃裂数目增加, 并由

21、原来直接开口于体外变为 通入新形成的围鳃腔中。第十五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一、名词解释1. 鳃笼:圆口纲具有的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特殊构造。由 9对细长弯曲的鳃弓和 4对纵走软骨条共同连接而成。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侧,不分节,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2. 单鼻类: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开口于两眼中间的稍前方或吻端,因此又称单鼻 类。3. 囊鳃类:即圆口类,它们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位于鳃囊中, 因此又称为囊鳃类。4. 角质齿: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齿,见于七鳃鳗口漏斗的壁上及舌上,用于刺破鱼的 体表。脱落后可以再生。也见于两栖类的蝌蚪及单孔类的胚胎时期。5.

22、 鳃囊:圆口纲特有的结构,位于内鳃孔和外鳃孔之间呈球形的构造,囊的背、腹、 侧壁上均着生有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6. 沙隐虫:七鳃鳗的幼体,其摄食和生活方式与文昌鱼相似,经过 37年后,于秋冬之际经过变态成为成体。五、问答题1. 七鳃鳗的神经系统有那些特点1. 脑具有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的分化,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大脑半球不发 达,前端连大形嗅叶;间脑顶壁有松果体、顶器、脑副体,底部有漏斗体和脑下垂体;中脑 仅为一对略膨大的视叶,具脉络丛;小脑不发达,与延脑未分离,仅为一狭窄的横带;视神 经不形成视交叉;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由头骨之外的延脑两侧发出; 脊神经的背根、腹根不愈合成混合神经

23、。2. 七鳃鳗目和盲鳗目的主要区别有哪些2.答题要点:项目七鳃鳗目盲鳗目口具口漏斗和角质齿,口位于漏斗底部无口漏斗,口位于身体前端背鳍有无鼻孔位置两眼中间的稍前方吻端脑垂体囊末端为盲囊末端与咽相通眼正常退化,隐于皮下鳃孔7对116 对半规管2个1个生殖雌雄异体雌雄同体发育经过变态直接发育生活方式多宫半寄生生活,少数自由生活寄生生活3. 以七鳃鳗的结构特点说明它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3. 圆口纲生物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类,七鳃鳗是圆口纲的代表动物,其 原始特征有: 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 下颌; 无成对偶鳍, 支持奇鳍的是不分节的辐鳍软骨。 尾鳍为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 腹叶完全对称的原型尾

24、, 这是水栖无羊膜动物中最原始的尾型; 终生保留脊索,外围脊索鞘,用于支持体轴,尚未形成椎体;脑颅主要由脑下的软骨底盘、 嗅软骨囊、 耳软骨囊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构成, 脑颅不完整, 除左右耳囊软骨之间 有一联耳软骨, 均覆有纤维组织膜, 这种状态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颅骨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 段;躯体部和尾部肌肉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肌节前后的肌膈,肌节间无水平膈, 故不分轴上肌和轴下肌; 胃未分化, 肠管内有许多纵行的粘膜褶和一条纵行的螺旋瓣, 是增 加吸收养料面积的结构; 开始出现静脉窦、 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的心脏; 脑的各部分排列在 同一平面上,无任何脑曲。中脑未形成二叠体。小脑

25、还未与延脑分离,仅为一狭窄的横带; 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4. 七鳃鳗有哪些适应寄生与半寄生生活的特征4. 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生活的特征有: 七鳃鳗可用口漏斗吸附在鱼类和海龟体上, 以漏斗壁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 吸食血肉。舌位于口底, 由环肌和纵肌构成, 能做活塞 式运动;七鳃鳗具有特殊的构造鳃囊,分别与内鳃孔和外鳃孔连接。鳃囊的背、腹、侧壁 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 是呼吸器官的主体。 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 控制鳃 孔的启闭, 水可以从外鳃孔流入,在鳃囊交换气体后,仍由外鳃孔流出,以适应它们吸附在 寄主体表或钻入鱼体内部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作用的半寄生生活; 七鳃鳗在

26、眼眶下口腔 后有一对“唾腺”, 以细管通至舌下,腺的分泌物具有抗凝血作用,对寄主进行吸血时,能 阻止动物创口血液凝固。5. 试列举脊椎动物进化史上重大的进步事件,并说明每一进步事件的生物学意义。5. 从圆口类演化到哺乳类,出现了五次飞跃,即从无颌到有颌、从水生到陆生、从无 羊膜卵到有羊膜卵、从变温到恒温、从卵生到胎生。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 上、 下颌是动物索食、 攻击和防御器官, 也是营巢、 求偶、 钻洞和呼吸进水时的工具。 颌的出现及其多用途的活动机能, 还促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它相关器官的发展,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进化。动物在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

27、中, 产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 两栖动物适应 陆地生活环境,发展陆生动物特有的骨骼结构。包括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 嗅、视、听器官以及脑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 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的初期阶段对水的依 赖,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繁殖。鸟类和哺乳类是都是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具有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 散 热能力。 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和略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高而恒定的体温, 促进了 体内各种酶的活动。 高温下,机体细胞对刺激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粘滞性下降, 因而肌肉 收缩快而有力, 提高了动物快速运动能力, 利于捕食和避敌。

28、 恒温还减少了动物对外界环境 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 营养以 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 保证了酶的活动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 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第十六章 鱼类( Pisces )一、名词解释1. 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2. 侧线鳞:在鱼体两侧通常具有 1 条或几条穿过侧线管的鳞片称为侧线鳞。3. 罗伦氏壶腹:又称罗伦瓮、罗伦齐尼瓮或罗伦氏器,为软骨鱼类所特

29、有的由皮肤衍 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 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 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 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4. 膜质骨:发生上,不经过软骨阶段,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直接骨化形成的。如顶 骨、鳃盖骨等。5. 软骨化骨: 又称软骨原骨、 替代性骨,在发生上,经过软骨阶段再骨化形成硬骨。 如脊椎骨等。6. 红腺和卵圆窗:红腺位于闭鳔类的鳔前腹面内壁上,为单层或多层上皮褶,下面有 大量的微血管构成特异的网状构造, 能分泌气体于鳔内。 卵圆窗位于鳔的后背方, 壁薄而密 布微血管,以小孔与鳔体相通,周围有环肌和辐射状肌,是吸收鳔内气体的场所。7. 头肾:有些真骨鱼

30、类的成体肾脏的前端尚有前肾的残佘,是拟淋巴器官,称之为头 肾。8. 前肾:是无羊膜动物胚胎时期的排泄器官,羊膜动物出现,但无机能,由身体前面 的生肾节形成的,前肾小管按体节排列, 一端以肾口与体腔相通, 肾口边缘具纤毛,一端与 前肾管相连,前肾管末端连泄殖腔。背大动脉的分支在肾口旁形成微血管团。9. 后位肾:是无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中部和后部的生肾节形成,最初按 体节排列, 发育过程中分节现象被打破, 肾小体是后位肾的主要组成部分, 肾小体和肾小管 构成了肾单位。10. 肾单位:组成肾脏的基本结构单位称为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11. 鳍:分布于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 是维持维持

31、身体平衡和运动的主要器官, 由内骨 骼的支鳍骨和露在身体外面的鳍条组成。分为奇鳍和偶鳍。12. 奇鳍与偶鳍: 奇鳍着生在身体的中线上, 自头部经背部绕过尾部以至肛门为止的连 续皮褶, 包括背鳍、 尾鳍、 臀鳍; 偶鳍着生在身体的两侧, 自头部以后起沿腹部两侧至肛门, 包括胸鳍、腹鳍。13. 鳍脚:软骨鱼类雄性腹鳍中部的背侧褶延长,内有软骨支持,称为鳍脚。14. 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15. 鳍式:是记述鱼类鳍的组成和鳍条的数目, 鳍名用大写英文字母, 棘数用罗马数字, 软条数用阿拉伯数字,棘与软条相连用“ - ”表示,棘与软条分隔用“,”表示,数目

32、变化 范围用“”表示。16. 盾鳞: 为软骨鱼类所特有, 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 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 基板 埋藏于真皮中, 大多呈菱形, 基板底部有一孔, 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 棘着生在基板上, 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17. 硬鳞: 为硬骨鱼类中硬鳞鱼所具有, 是由真皮形成的。一般为斜方形的骨质板,上 面覆盖一层硬鳞质,能反射特殊的光亮。18. 骨鳞: 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 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 2 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19. 圆鳞:骨鳞的一种,顶区边缘(游离缘)光滑,如鲱形目、鲤形目等。20. 栉鳞:骨鳞的一种,顶区边缘(游离缘)具有锯齿状突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