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56.93KB ,
资源ID:299081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9081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思维习惯与心态变化.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思维习惯与心态变化.docx

1、思维习惯与心态变化思维习惯与心态变化大纲一、“思维”与“思维习惯”概述1.“思维”概述2.“思维习惯”概述二、认知偏差的内容1.理性与非理性的信念2.思维歪曲的现象三、心态失衡的表现1.从心理学角度看“心态”2心态失衡的表现 知识点汇总T01:“思维”概述T02:“思维习惯”概述T03: 理性与非理性的信念T041:思维歪曲的现象T05:从心理学角度看“心态”T06:心态失衡的表现 正文一、“思维”与“思维习惯”概述1.“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认知心理学的内容之一。人的认知活动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和运用,包括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推理、问题

2、解决等心理过程。其中,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最集中体现。心理学家关注思维对信息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等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借助概念和表象对信息进行的加工与转换。迄今为止只在个别较高级的灵长类动物中发现原始的思维能力。它以初级的认知过程为基础,与人类大脑新皮质的进化相辅相成、同步成长。人的心理是大脑整体功能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思维既与认知过程范畴中的其它功能密切相关,也与情感、情绪、意志行为交互影响,与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关联。所以,探讨思维及其习惯对每个个体的影响,具有“纲举目张”式的重要意义。在日常语言中,与思维相关的词汇很多,含义也多,不一定指心理学意义上

3、的思维,而是与其它心理活动交错在一起。如“想念”、“想不起来”、“你再好好想想”,可能不是指思维过程,而可能是指欲求、回忆、注意等。在本讲座中,有时“思维”与“认知”相近。(2)思维的分类在心理学研究中,对思维有以下几种分类:按思维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联想思维和定向思维。联想思维即是指无固定方向,受意识控制少,如幻想、白日梦、自由联想。定向思维指的是由待解决问题或未来设想问题引起,如面临难题、困境,考虑远忧、规划。按思维的结果分类。可以分为复制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复制性思维就是循规蹈矩、模仿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则是独辟蹊径式的思维。按思维的运作分类。可以分为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是

4、基于已有知识与经验,循逻辑寻求唯一答案。发散性思维则灵活变通、尝试不同可能的方向。按思维的过程分类。可以分为程式性思维和捷径式思维。程式性思维按部就班,遵循习惯、逻辑的步骤。捷径式思维根据情景要求,靠既往成败经验,“抄小道”。(3)思维的特点心理学家比较推崇具有创造性能力和高效率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包涵着四种特点:流畅性:心智灵活顺畅,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多个不同的观念,能使用较多的文字,能形成较多的联想。变通性:思考方式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墨守陈规。独创性:超凡脱俗,对处理事物提出新办法,对疑难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精密性:深思熟虑,遇事精密分析,力求臻于完美周延。2.“思

5、维习惯”概述(1)思维习惯的含义所谓“思维习惯”,与“思维定式”有相近之处。意指一个人可能较多地应用以上分类中的某种或某几种方式进行思维。由于成长背景与经历的不同,人们在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接受到不同的教育和训练,会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思维习惯。(2)思维习惯不适应的原因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很自然地倾向于使用习惯的思维方式,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但当发生内外环境的改变时,思维习惯的有效性就会受到挑战,许多人可以培养新的思维习惯,以适应变化,但对于有些人而言,以下情况会引发内部和外部适应的困难,甚至心理危机,也即出现俗称的“心态变化”。第一,自身资源不足,接受普通教育及专业训练不足,眼

6、界狭窄,知识、技能储备匮乏。第二,心理功能退化、减损。如认知功能因年龄增大、疾病伤残而受损。第三,外界要求超出习惯了的思维所能应对的范围。例如:由绝对服从命令、纪律的军队转业到强调创新、实施弹性工作制及平面化管理体制的研发团队时,或是由专业技术人员转任行政领导时,均容易发生思维习惯的不适应。第四,全球化、科技及社会变革引起生产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的压力,要求启动新型的学习过程。如信息技术、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均要求熟悉新的操作技能、语言及其相应的文化价值观。例如出国人员,以及在涉外部门、外资企业等处工作的人,常常在初期有“文化冲击”或“文化休克”的经历。其中,思维方

7、式和内容的差异是引起冲击感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能够按照自身条件和环境要求来调节思维,使之有效发挥作用,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甚至克服和利用危机,逢凶化吉,获得心理的成长,成功适应变化和挑战。但有的人只能做到被动应对、抱残守缺,甚至退缩、困惑,一筹莫展。更有少数人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患上精神疾病。二、认知偏差的内容1.理性与非理性的信念“认知治疗”流派的创始人之一艾利斯(Ellis)认为,理性的信念主要包含偏好和愿望。在受到阻碍时,人们会产生适当的、有利于自救的悲哀和挫折感。但他发现,很多有情绪困扰的人在此之外还有一些非理性的信念,使其产生功能不良、不利于适应的情感和行为。比如,他

8、们喜欢用命令式的情态动词,如“应该”、“必须”之类,使自己勉为其难地追求达不到的目标,不能容忍某些不幸情况的存在。 2.思维歪曲的现象贝克(Beck)在总结思维歪曲的现象时不是侧重内容,更多地是从形式方面提出认知治疗的以下几个“靶子”:(1)“全或无”思维,对人对事的评价只用“非黑即白”,或者“非好即坏”两个范畴,很少使用“既又”逻辑,因此缺乏变通、宽容。(2)以偏概全,过度泛化,跳跃性地下结论,将孤立事件的意义作过分扩展,将以特殊事物为基础而产生的信念用于不同的情境。(3)对积极事物视而不见,只看得见消极面,喜欢挑剔、抱怨,或杞人忧天。(4)对事物作灾难性推想,或者相反,过度缩小化。(5)人

9、格牵连,指问题发生后,既使没有牵扯,也将事件往人(包括自己)的主观原因上联系,自寻烦恼。(6)情绪化推理,以为自己的消极情绪肯定就是对真实事物的反映,宁可相信直觉,不愿接受事实。因此,认知治疗旨在冲击当事人的非理性信念,让其意识到当前的困难与持有的非理性观念有关;教会他们更有逻辑性和自助性的信念,而且鼓励他们身体力行,验证这些新信念的有效性。三、心态失衡的表现思维习惯与自身变化及环境要求之间的不适应,除了具有上述对于个人心身健康的不良影响之外,还进而对个人的社会功能、职业生涯产生消极作用。在工作单位里观察到的一些认知偏差,可以视为思维习惯不适应而引起的心态失衡。什么是心态呢?1.从心理学角度看

10、“心态” “心态”一词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但不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人文学科或普及性的工具书对其下的定义五花八门,涵盖了几乎心理学研究的大多数范畴既指态度、价值取向、世界观,又指心境、情绪状态,又指思维方式、自我意识;牵涉“社会心态”时还与“民族性格”、“时代精神”有关。如果就从其最直接的书面意思来理解,可以姑且将其当作广义的“心理状态”的简写。在中西文的辞典里找不到精确对应的外文翻译,中英文辞典多将其翻成“psychology, mentality, psyche”,均是心理(学)、精神、心灵之类大概念。2心态失衡的表现 (1)选择性关注:只关注与我们的需要联系最为紧密的刺激,而忽视了其它方面。

11、这是缺乏系统、整体、发展眼光的狭隘思维。换言之,就是一叶障目、鼠目寸光,缺乏大局意识,缺乏长远考虑,可能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以为“升官才是硬道理、领导关照最重要”,因而唯上是从,却忽略了与同事的正常关系;有的领导将经济方面的政绩看得超乎一切,却忽略了民众疾苦和环境代价。(2)否认或拒绝:一厢情愿地拒绝可能伤害自尊、引起焦虑的不利信息,不让现实的刺激进入意识,更不愿进行思考,错过、误读外界信息的真实含义。例如,对于上级领导对操守方面的提醒置若罔闻,以为是老调重弹、与己无关,心存侥幸,不能及时矫正,酿成不好后果。(3)投射:将自己的隐秘欲望或恐惧当成别人的恶意,“以

12、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刚愎自用、偏执多疑,给自己平添烦恼,也是有些人特别容易怨天尤人的重要原因。例如,有人对领导安排到基层挂职锻炼心怀不满,坚信领导是别有用心,刁难、排挤自己,暗自神伤。或者反过来,将别人的礼貌微笑、一般谈话当作对自己的特别青睐,暗自欣喜。(4)刻板印象:用老套方法来简化复杂现象,以一个人所属群体的一般特性来对其归类,忽略人和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易生偏见、成见,缺乏宽容、好奇心。例如,上海人过去广受诟病的对于“乡下人、外地人”的偏见、歧视即属此类认知偏差。外国人对中国人也有大量的刻板印象,不少刻板印象令我们反感、愤怒,可见这种简单化的认知偏差较为普遍,有时不一定是有意

13、识的,但有时可以让人有盲目的优越感,却让别人产生自卑感与愤怒。(5)晕轮效应:本质上与上述现象类似的另一种以偏概全,以表面上让人喜欢或厌恶的特点来代表一个人的全部特征,如以貌取人、轻信花言巧语,易受有些人溜须拍马“魅力攻势”的影响。或相反,对严格管理的领导轻易做出负面评价。(6)合理化:也即众所周知的“酸葡萄理论”,对不易实现的愿望或遭遇的挫折进行自我安慰式的解释,不客观分析原因、提出理性的解决对策,而是用自己觉得受用、舒服而且社会认可的理由进行归因,否定、歪曲事实的真相,自欺,也欺人,进而解脱自己的责任,减轻努力改进的动机和压力。这是一些工作单位里纪律涣散、扯皮推诿、意志消沉现象后面的重要心

14、理机制。(7)压抑:将不符合伦理道德、有失脸面或有潜在危险的欲念从意识层面挤压到潜意识里,以避免焦虑,不能通过社会认可的积极方式如社交、寻求专业帮助、建设性的工作等进行疏泄、排解,日积月累,形成内心冲突。(8)反向作用:指在行为上的表现恰恰与内心隐藏的欲念相反,口是心非、笑里藏刀,容易使人产生虚伪、阴险的印象。如以最友好的态度对待自己最不喜欢的人。(9)攻击:本来应属意志行为范畴的心理现象,但仍与对己、对人的认知偏差有关,当事人不能理性、有效地进行思维及解决问题。包括自我攻击和对人攻击。前者轻者表现为喜欢自我解嘲、自我讽刺,重者表现为自我贬低、自虐,最重者为自伤、自杀。后者表现为以嘲讽、冷淡言

15、语来拒绝交往,喜欢挖苦、挑剔、抱怨别人(特别是对于认为比自己地位低、能力差的弱者),甚至说话说反话、出口伤人、寻衅滋事,不易控制愤怒情绪。以上现象多是精神分析学说中所谓的“心理防卫机制”,这里把它们当作与思维习惯不适相关的“心态失衡”现象进行分析。按精神分析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过多地、突出地使用某种心理防卫机制,即有产生心理问题的倾向。在美国的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里,对一个患者的“多轴”诊断就包括了“突出使用的心理防卫机制”这样一个轴。 链接信息认知治疗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

16、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治疗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 情感 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

17、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

18、有显著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采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随访6-12月,疗效稳定。 目前认知治疗的理论和范围正在不断的补充和扩大,应运而生的有动力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前者是由威纳倡导和发展的,他认为认知过程的发展(即感知、记忆、推理、评价、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的方式)不可能脱离个体的成长发育和人际交往,只有不脱离,我们才有了自尊和认同、发泄和控制冲动、以及与他人的接触交往。曾有外伤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往往会有部分或全面的认知缺陷,动力认知治疗就在于用恰当的认知结构来替代有缺陷的认知结构。后者是由马尔

19、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假设是适应不良性行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治疗的方法就在于综合应用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矫正不良行为。返回艾利斯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一?)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和发展者。1913年生于匹兹堡,4岁移居纽约。在纽约长大,上学,维持一个训练机构。他认为,童年的经历使他发明了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学临床中,他积极实践个体和群体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艾利斯1934年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从毕业到28岁读研究生之间的几年,他曾写过小说而且还管理了一家小公司。194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

20、获得博士学位,在新泽西精神医学诊所工作,接受了理查德赫尔贝克的精神分析及督导。在40年代,他发表了一些关于人格评估的文章。以后他经常写作和演讲,主题是性爱、婚姻关系。他的书没有罪恶感的性(1958年)、爱的科学和艺术(1965年)、性行为百科(1961年)等书通俗而且畅销,对婚姻的家庭治疗有一定影响,也影响了许多美国人。 在1947年到1953年的精神分析实践中,艾利斯对精神分析越来越不满。因此他试图找方法改变来访者的哲学观并发展了自我挫败行为辩论的方法,逐步发明和完善了合理情绪疗法。他的方法最初是认知的方法并带有行为和情绪的方面。艾利斯是三所大学的心理学兼职教授,但他的精力主要用在个体和群体

21、的合理情绪疗法实践上,同时他还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训练纽约合理情绪治疗学院中的治疗师身上。艾利斯还创立了合理情绪行为和认知行为治疗杂志。艾利斯在写作上十分多产。他不仅是许多杂志的顾问和编辑,还写了超过700篇文章和50本书。其中特别有影响的是治疗中的情绪和理性(1962年),这本书展示了合理情绪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他的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合理情绪方法(1973年)显示了这个方法的人本主义倾向。艾利斯还为大众写了不少文章,其中特别有名的是与人合写的合理生活指南(1975年),此书展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合理情绪疗法。他不断地合著和编辑合理情绪治疗方面的书。这些书展示了这个方法的新进展和应用。此外,艾

22、利斯还是美国心理学会许多分支机构的会员以及许多其他职业治疗机构和性教育组织的成员。他对这些机构和组织的贡献很大,并因此获得过多种奖励。艾利斯在八旬年纪还很活跃,他不断地督导合理情绪治疗家。 返回返回顶端情绪的自我调节大纲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2. 医学上的“情绪”二、常见的情绪紊乱1. 抑郁2. 焦虑3. 恐怖或恐惧4. 惊恐发作5. 强迫6. 癔症(歇斯底里)7.疑病症8. 应激相关障碍三、情绪失调的相关因素及其调适策略1. 应激性处境、事件2.人格特点3.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卫机制4.社会支持资源5.认知、智力四、心态和谐、情绪饱满均衡者的特征 知识点汇总T01:情绪和情感

23、的概念T02:医学上的“情绪”T03:抑郁T04:焦虑T05:恐怖或恐惧T06:惊恐发作T07:强迫T08:癔症(歇斯底里)T09:疑病症T10:应激相关障碍T11:应激性处境、事件T12:人格特点T13: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卫机制T14:社会支持资源T15:认知、智力T16:心态和谐、情绪饱满均衡者的特征 正文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情绪与情感有所区别情绪是与基本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则是与较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为行文方便,以下交替使用此二词。情绪、情感还有多种细分。从体验的动力学特征,如强度、持续

24、性角度看,在一定长度的时间里延绵持续,而且为其他心理活动带上一定色彩的情绪体验叫做心境;短暂、激烈、爆发式的体验是激情。根据个体需要满足与否,情绪体验可以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2.医学上的“情绪”中医在古代就注意到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提出“情志学说”,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基本情绪。七情分别与人的一定的脏腑功能相关,与环境及人体中的“五行”相关;七情之间又有交互作用。所以,除了对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进行“八纲辨证”,中医也注意患者的情绪状态,体现整体健康观。现代的情绪心理学、心身医学深化了古人的认识,也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例如,世界上很多民族都以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现

25、在知道,心脏活动与情绪关系如此密切,是因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活动,将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情绪体验与全身的生理功能、生化过程联系在了一起。又比如,既往的文学家、哲学家往往对理智与情感的关系采取一种二元对立的认识。瑞士精神病学家Ciompi却融合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当代系统思想,认为情感与认知密不可分,情感本身就具有高效、“经济”的认知功能,他称之为“情感逻辑”。这如同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些人、事、处境出现所谓“直觉”的反应,其速度之快、精度之准,是惯常的思维逻辑所不能及的。简言之,情绪与其他心理活动、生理活动密不可分。因此,情绪的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常见的情绪紊乱常见的情绪紊乱主

26、要有焦虑、抑郁、强迫、癔症、恐怖、疑病等神经症性障碍,以及各种由灾难、紧张、压力引起的急性、慢性应激相关障碍。1.抑郁这是一种情绪低落、悲观、无兴趣、缺乏动力的状态。抑郁症是具有致死性危险的疾病。同时,它又是一种在现代医学条件下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有下列三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 (1)较轻的是常人的远忧近愁、相思苦闷和患得患失。这是人生常态中的情绪困扰。(2)稍重的是不期而遇的飞来横祸、意外变数、创伤、风险引起的应激反应,多数经过努力自救、求救就能克服。(3)最重的是光靠谈话、安慰不能解决,而要服药、住院治疗,甚至电休克才能拯救的严重疾病抑郁症。这已是超越人的机体、精神代偿功能极限的心境障碍。2

27、.焦虑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担忧情绪。当事人常常不知害怕什么,只是觉得像“惊弓之鸟”,烦躁不安,对周围刺激敏感,身体上伴有应激症状。多数情况下,焦虑指向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担心有不详之事不期而至,故被称为“期待性焦虑”;又因焦虑有漂移不定的特点,有时被称为“浮游性焦虑”。3.恐怖或恐惧与焦虑稍有不同,恐惧的当事人知道害怕的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是任何一种事物或处境,如尖锐物品、高处、窄挤处;有的人害怕去上班、上学、见某人,甚至害怕在与人交往或聚会时表情不自然、口舌笨拙、脸红,等等。恐惧的对象也可能是世界上不存在的、想象的对象例如“鬼”。4.惊恐发作焦虑及恐惧可能以急性而严重的形式突然出现患者强烈地担

28、心是否会突然有生命危险或发疯,心狂跳、胸闷气短、大汗淋漓、坐立不安、腹痛,以致有些患者会反复跑到医院看急诊、看心脏内科,医生却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5.强迫许多普通人曾经体验过强迫症状,只不过不会太计较,不会为此感到苦恼。有些人的情况比较严重些,会在头脑里反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念头,想要排除它们,却驱之不去。为了缓解这些念头带来的紧张,有的人出现反复的无意义行为,如反复检查、洗手等。虽然看上去好像是表现为思维、行为等方面的症状,但实质是焦虑。6.癔症(歇斯底里)常由强烈的内心冲突、委屈、羞辱、失望、挫折引起。表现很多,有人甚至说患者可以模仿任何一种存在或不存在的疾病表现。一类突出表现为精神性症

29、状,尤其是伴随意识状态改变的情况,属于分离性障碍。另一类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者,称为转换性障碍。7.疑病症患者表现出对自身健康的高度不信任。身体本来无问题,但患者相信自己有病,如被传染、长肿瘤等。有时候,可能身体上确有一点问题,但患者过高估计问题的严重性,为此而频繁求医,做大量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8.应激相关障碍这里主要指由于重大的群体性或个人灾难冲击,或是长期慢性应激性处境而造成的心理创伤。 三、情绪失调的相关因素及其调适策略1.应激性处境、事件人们一向认为,外界的刺激是情绪紊乱的原因。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直接的因果联系确实是存在的。不过,应激因素作为外因,要达到超过个体心理功能代偿的限度才能

30、导致情绪失调。2.人格特点在出现明显情绪烦恼的人当中,有相当比例的个性偏异或缺陷,而且情绪失调的表现与个性特点在性质、内容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也有许多病前人格较健康、无特别倾向性的人,在较强的外界因素影响下也会出现情绪异常。针对自己的人格特点进行情绪调控,是比较彻底且有长远、持续效果的目标,但实施不易,需要有进行自省、自我改善的意识与动机,持之以恒地培养自知之明;既要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扬长避短,又要从长计议,取长补短。3.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卫机制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卫机制都是人们应付心理压力和适应环境的策略,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如果应用得当,许多外界挑战和内心冲突将不会对心身健康造成危害。但如果应

31、用不当,这些机制非但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反而有可能本身就有害于健康。(1)应对方式指的是个体有意识地运用既往知识、经验,针对具体情景而有意识地实施心理操作和行为反应。在心理疏导工作中,有一些方式可以使用。值得提醒的是,一些人惯用的转移或放松应对方式从长远看十分有害。(2)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体验到挫折、冲突时,潜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具有解脱烦恼、减轻焦虑、力求恢复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反应。心理防卫机制种类繁多,均具“双刃剑”般的积极与消极的二重性。4社会支持资源人是社会动物。除了一些来自于生态、自然环境的压力,更多的情绪困扰来源于社会、人际系统。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与方法值得借鉴。针对与情绪困扰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主要在以下方面提供协助性、咨询性帮助:(1)健康教育。(2)改善当事人的社会处境。(3)促进社会交往,扩大社交网络,增加对于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利用。5.认知、智力情绪烦恼往往还与自身智力资源不足有关。全面提升文化教育素质、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对形成有效的情绪调节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见多识广、思维灵活变通、生活目标高远且社会经济条件优裕之人,往往也是心智发展较均衡之人。我们在讨论应对具体的生活工作压力或是挫折、灾难的策略的同时,应该强调培养“学习型人格”的重要性。可以说,情绪调适往往并不单纯是技巧问题,更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