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152.44KB ,
资源ID:298537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8537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第十四课逍遥游节选Word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第十四课逍遥游节选Word含答案.docx

1、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第十四课逍遥游节选Word含答案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无所待”绝对自由的基本思想2理解文中重要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翻译全文1.名词的活用2宾语前置的条件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运用寓言,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情感目标正确评价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观知作者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

2、若命”等。他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知背景庄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腐败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施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浑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本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知常识1庄子:庄子(也称南华

3、经南华真经)一书,共计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一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在战国时代的丰富和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给了后世以深刻、巨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他关于道的理论,为中华民族思维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他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是对世俗观念、日常意识的重大超越;他关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为后世中国无神论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具有反抗专制制度和等级压迫的进步作用,对人类社会纠正自身的文化偏向,也具有很大价值。从文学价值方面来

4、讲,庄子一书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色,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至于书中主观、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2寓言:它是一种带有劝喻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单纯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它的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和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寓言的内容多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批评,或对某个人有所讽刺和箴诫。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总是集中概括了社会的

5、某种现象,因而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大意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无为”的思想,即不要有所凭借、有所追求,达到“无所待”,才能实现自由。这其实是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是作者无法解决社会矛盾,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心理反应。一、阅读课文第13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步骤一基础梳理

6、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北冥有鱼冥同溟,大海(2)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边际(3)其正色邪邪同耶,疑问语气词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怒而飞奋起的样子(2)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3)去以六月息者也飞行凭借大风(4)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是还是(5)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6)而后乃今培风凭(7)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挫折遏制,阻止3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2)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游气 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7、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往南飞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动作、行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为“杀”的意义。(2)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如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8、就是“亲手”的意思,作“植”的状语。(3)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如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中“王之”,就是“使之为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也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强调主语对宾语的主观感受或认识。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伤仲永“稍稍宾客其父”,就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看作(

9、或当作)宾客”。5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固定句式)译文: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坳堂之上”置于动宾短语“覆杯水”之后)译文:在堂中低凹处倒一杯水,那么就只能拿芥草作船。步骤二文意理解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鹏之大”的一组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海运则将徙于南冥ABC D解析:选C都是说鹏

10、借助外部力量迁徙;是说所有生物都依靠风力而飘动。7对以上三段内容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开篇作者文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极言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活动的范围之广阔,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B第二段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是因为齐谐这本书是专门记载怪异的事情的。本段主要写大鹏在九万里的高空俯瞰下面,也如同下面的人仰望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C第三段从反面设喻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作者连用了多个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南行,这就是“有所待”。D形象的文笔化抽象为具体,把高深的哲学境界与人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不着痕迹

11、地说出万物“有所待”的哲学思想,实在是如椽大笔。解析:选B作者引述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二、阅读课文第46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步骤一基础梳理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三餐而反反同返,返回(2)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辩同辨,分辨,分别2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腹犹果然古义:吃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去,往(2)之二虫又何知此

12、,这(3)朝菌不知晦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4)以五百岁为春把当作(5)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可是而今因,因为(6)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比(7)穷发之北有冥海者不毛之地(8)未有知其修者长(9)绝云气,负青天穿过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向南飞(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名词作动词,向上飞,落下5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奚以”为“以奚”的倒装;固定句式,“奚以为”表反问,即“为何要呢?”)译文:为何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2)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何知”为“知何”的倒装)译

13、文: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3)而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奚适”为“适奚”的倒装)译文: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宾语前置的条件(1)动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前面。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用“之”或“是”构成的宾语前置句。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命是听。(2)介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如:王问:“何以知之?”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如:余是以记之。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步骤二文意理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

14、”这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反驳了蜩与学鸠的嘲笑。B蜩与学鸠自鸣得意的本身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C“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做到“逍遥游”。D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肯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解析:选D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否定的。在庄子看来,大鹏展翅翱翔,还不算是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因为它还要凭借海运风起。7下列对这三段文字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蟪蛄,即

15、寒蝉。它们一个活不到一天,一个活不到一年,与冥灵、大椿相比,不足为道。B彭祖活了八百岁,世间一般人与他相比,不太可悲了吗?然而他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就如朝菌、蟪蛄同冥灵、大椿相比一样吗?C四、五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论点。D第六段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更显示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解析:选C这两段文字的目的是论证“小大之辩”这一论点。三、阅读课文第7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步骤一基础梳理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而征一国者而同

16、耐,能力(2)而御六气之辩辩同变,变化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喜笑的样子(2)辩乎荣辱之境界(3)泠然善也轻妙飘然的样子(4)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汲汲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译文: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能审定自我与外物的区分,辨明荣耀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罢了。(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译文:至于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宇宙,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步骤

17、二文意理解4对本段文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反面首先否定能够“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四种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被功名利禄束缚,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B虽然宋荣子能够不为世人的赞誉与诽谤所动,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区别,辨明荣辱的界限,但宋荣子仍未做到“无名”,他的修养“犹有未树也”,也不在“逍遥游”之列。C列子这个人驾风而行,一次能飞十五天,尽管他不用步行,但他毕竟还要凭借风力,仍受到外物限制,因此,列子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D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18、,而能够做到这些的是“至人”“神人”“圣人”,即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解析:选B从宋荣子的表现来看,他已做到“无名”,未做到“无己”。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实现。那么还有学习的必要吗?观点1: 观点2: 答案:观点1: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得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但庄子告诉我们要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然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脱

19、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的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观点2:我想说,庄子在文中提出的“无所待”的观点,即无所依赖,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进一步强调要从主观思想上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这种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想象丰富,意境开阔1借用寓言说理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等,这其中有些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些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

20、,“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似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蜩与学鸠,赋予它们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素材主题追求自由课内提炼在那个纷繁芜杂的时代,有谁比得上庄子逍遥?他超脱现实,跃然于山壑之外,以俯瞰、翱翔的姿态,藐视一切、漠视一切、嘲弄一切。时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何等从容;时而感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何等自信自大。这只是庄子因为不满黑暗

21、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社会理想与生活方式,于其中我们可以一窥现实的影子。在庄子的笔下,大鹏飞过天际时,我们看到了它搏击风浪的勇气,看到了它追求理想的境界,看到了它崇高的志向。课外延伸1追求自由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虽然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然而嵇康并不热衷于当官谋富贵,没有留下任何官场事迹。他向往出世的生活,隐居于河内郡山阳县,与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等人交游,并创作了大量表达通脱放

22、达思想的作品,受到当时人的瞩目,被称作“竹林七贤”。嵇康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的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他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他精神特质的体现。2名言警句(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2)正义和自由互为表里,一旦分割,两者都会

23、失去。 (富尔克)(3)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费斯克)(4)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西奥多罗斯福)(5)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歌德)(6)自由不仅为滥用权力而失去,也为滥用自由而失去。(麦奇生)(7)如果自由流于放纵,专制的魔鬼就乘机侵入。(华盛顿)(8)放肆的生活,不是自由的生活。(佚名)(9)甘心做奴隶的人,不知道自由的力量。(贝克)(10)放弃基本的自由以换取苟安的人,终归失去自由,也得不到安全。(富兰克林)运用点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着陶渊明的自由,洒脱。像

24、李白的纵情山水,狂放不羁;像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舍我其谁的霸气,他们都有一颗自由的心。他们都在穿梭于这个世界,不被外物所羁绊,无拘无束。追求自由,追求的是一份心态,一份豁达,一种我看众生的境界。像树一样,随风而动,风静树止;像水一样,缓缓流淌,绝不停止,让我们像风一样自由,做回自己。(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C小知不及大知 D御六气之辩解析:选BA项,“反”同“返”,返回;C项,“知”同“智”,智慧;D项,“辩”同“变”,变化。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

25、正确的一项是()A抢榆枋,时则不至 抢:抢夺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反:同“返”C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征:信D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勉励解析:选A抢:集,着落。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D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项,连词,抑,或许/代词,他。B项,动词,到,往/代词,此,这。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莫之夭阏 B之二虫又何知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D彼且奚适也解析:选C状语后置句。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5名句名篇默写。(6分)(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26、。(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3)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答案:(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二、阅读鉴赏(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27、。”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

28、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注】 瓠:葫芦。瓠落:大的样子。呺(xi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樗(ch):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狸:野猫。狌:黄鼠狼。敖:通“遨”,遨游。敖者,指出来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罔:网。罟:网的总称。犛(l)牛:牦牛。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

29、送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皲裂C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难:灾难D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裂:划分解析:选C难:发难。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B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C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D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解析:选A“其大”前应断开,排除C、D两项;两个“而”前不应断开,排除B。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场”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解析:选C对“大而无用”和“众所同去”理解不正确。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能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