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19.93KB ,
资源ID:29842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842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批评的构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批评的构成.docx

1、批评的构成批评的构成 与所有文字一样,批评,是一种人生的表达,所以它一样有沧桑、棱角、温度与斑驳,有呐喊嚎叫,有金戈铁马,有杜鹃啼血,有荒野呼告。是内心的“一个我”与“另一个我”的朗声对答,是求证,是博弈,也是激赏、伤怀与同情,总之,人生中有的五味它都具备,是字里行间存放下的一些线索和路径,是正在进行着的两个人生的叠印或碰撞,像探案小说中的悬念,它有方向,但不轻易断言,它是对话,是对于坐在对面的另一个“人生”的关切与尊重。 解惑 批评是一种解惑。在它对对象物注解的同时,有一个预设的言谈对象,这个对象表面上看是他人,其实他人不过是批评家“另一个我”的影子,就是说,它解的首先是批评家自己的疑惑。所

2、谓将悬念放在文字里,并非有意设计或者卖关子,而是批评本身就是求证的文本,结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的,批评家必得通过证据一步步地将它揭示出来,积累证据的过程充满玄机,而且相当刺激,有峰回路转的乐趣,我不止一次说批评一旦深入,犹如考古,你不知道这一铲下去会发掘出什么样的东西,那些层叠垒积的土,朴实憨厚,却藏龙卧虎,以艰巨性的劳作去向未可知的挑战,当那未曾知的宝物一点点从深埋的土层中暴露出来,那种喜出望外难以形容。这可能是爱好批评的真正动机。它对智力的开掘构成了以此为业并乐此不疲的人的心理基础。 我 上世纪80年代关于批评有过一场影响广泛的争论,“我所评论的就是我”的观点展示了评论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是说

3、,评论者本人,不是某种已成定局的意念的传声筒,更不是他所描写诉说的对象的意念转换的某种工具。不是的,长期被掩蔽于这两者之后的评论者的“我”,不仅是没有形象的,而且长期以来也被人默认为一种类似“天外来音”式的不代表某个“个体的人”的普泛语言,随着时间的淘洗,我不认为此种语言会真正留存。我们的理论文化传统在近代之后有所迁移,从原先的相对液态化的流动的思想,比如从诗品到“性灵说”、“童心说”而走到了相当固体化的逻辑性的判语层面,西学东渐的科学性优先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它的规范性或格式化要求,使思想的空间反在成型的理论中被删简了,或者说,在言之凿凿的理论自信里面,其实省略了最为可贵的来自个人的经验,当人

4、们都整齐划一地使用一种语言被认定为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规范的话语时,那么便不可能不使人怀疑这一种语言下面的带有巨大能量与权力的划一的思维方式,如果每一个个体的评论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都这么整齐划一,那么便不能不警觉于这一种方式背后的进攻性侵略性剥夺性或者统摄性。 批评的最高境界仍然是一种对话,哪怕它讲出的是公认的真实或者是少数的真理,这涉及评论者的态度,文字在脱离了论者之后仍然带着言说者的气息,它的形式,它的气质,它的风范,它是雍容的还是卑琐的,是清正的还是狡黠的,是厚道的还是苛薄的,白纸黑字,无法涂抹。所谓炼字,到最后仍然是人的冶炼。人与文的这种直接关系,在批评文字中,较其它文体都坦白真实

5、,那种直线的来去,那种非虚拟的表达,是非有赤子之心不可为的。批评,是一件坦诚的工作,它要求工作者必须诚实,不欺人亦不自欺。能够做到于此的,通常不是志得意满的公正,而是真正说出“我”要说的话的人的谦逊,这个个人性价值的强调在于,多年以后你不会为你曾说过的话脸红,因为那是你个人的独有发现,不是人云亦云。时间终会认证,如果每个作批评的人都能讲出真话,道出真情,那么文字世界的真理或许会更多一些,它的图景一定也会因为真实而更多元灿烂。 内敛 说到批评家的品格,便不能不深究于批评的文风。长期不变的三段论法养就了我们评判的本能,拿到一件作品审视一个作家评说一种文化,我们从来习惯于用好的、坏的、不足的、可改进

6、的诸如此类的方法打发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对象,说是打发,一点不过分,批评家本人的不融入于对象,不设身处地地贴近对象,其结果直接造成批评文体的长时间的固化,先说优点,再是缺陷,最后是努力方向,思维的单一,语言的贫血,加之文体的从无变化,使得偏激等同于创新,此种简单化的进取反会使人耳目一新,以为创新便是如此直截粗暴,当然大喝一声的价值不容否定,毕竟文化上积重难返的乱麻有时需要某种快刀了断,但是内在的建构并不只是一声棒喝便可完工,批评家不是破坏者,它需要的是耐心细致,甚至常常是不为人喝彩的搭建。造塔总比毁弃难,岂止是难,还有精神上可以预知的寂寞,已经当惯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启蒙英雄的批评家们,是否还具

7、备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的勇气呢?只是当他没有把自己设定为一个全部真理在握的领袖或主角时,才可能平等地对待任何来临的命运和也许终生的幕后工作。不止一次,我以文字表达着对内敛式的作家的敬意,同时,我认定一个真正热爱文学评说文学的批评者也应是内敛的,内敛是沉思的前提,而沉思则是抵达真相的前提。 经验 经验,对于批评的介入并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正像我们不以为文字最终讨论的是“人”,而不只是“理”。以理作为重心的批评,往往屈从于先验,而以人为起点的批评,看重的是人生感悟相交换时的心心相印。作文,用作动词,其实是做文,做文,再往深里问,是做人。中国文化思想史中的人与文从不分离,它的人、文互动造就了中国文化

8、中的道德意识与人文精神,文独立于人而存在,有这样的特例吗?我们在谈论文字时完全不去考虑创造这文字的人的背景,而使那谈论只悬在空中?经验是何等宝贵的东西,它较理性更坚韧,更不可割除,而文字只是作为人的诸多经验的集结,它是成型的晶体,你可以暂时不计因果不顾其余地谈论这块水晶,但是成因总归是你最终回避不掉的东西。经验的存在,是人理性论点的最好打磨石,归根结底,文是人的一面镜子,如果不是很细微精确,也大致可见出轮廓,这一见解已是不争事实。时间检验着这种对位、暗合或者轮回,于时间的深处几成定律的东西,似乎未可更改。然而做人的“做”字,我本心并不喜欢,总归有吃力、费心、劳神、勉强甚至强制之意,不那么天成自

9、然;还有,文与人间的种种驳杂繁复,好像也非一个“做”字了得,其中与劳顿磨折一起的快乐即使富丽如中文的哪一个字词都无法概括。所以期待于己的文字是一种融解,一种并不急于定型的液体的经验。 文体 终于说到了形式,批评形式的建设不仅滞后,而且几乎没有文体的变化。新时期二三十年来,文体的实验与革新几乎波及文学的各方面,诗歌的实验作为先声,紧接着小说演绎出了更为丰赡的经验,戏剧则从来不甘落后,它的全息性带给它文字平面无法达到的多维空间的氧气,还有散文,上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大踏步地赶超,从内里到形式都有颠覆式的创造,可是曾经为诸种文学样式的出现鼓与呼的批评却仍板着几十年不变的冷面,一方面阅读的快感丧失大半

10、,一方面批评家的才力智慧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批评,变作了没有魅力的文字,它外表简陋粗糙到人们不愿细看。形式不全是内容,但形式绝对是内容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讲,形式是精神的外化表现,我不是形式惟上论者,但是我小心着自己的文字变得懒惰,我诚心实践着文体所承载的人生的丰富,它是多变的,它不拒绝鲜活。 成人 成人,最初,是儒家的概念。与“圣人”、“君子”一样,述而不作的孔子仍然没有给出定义。只讲“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触动我的是这个语词不同于圣人、君子的一种境界,这是一种与“做人”不同的境界,其中的天然浑成,不同于“做人”的勉力为之。成人,是一个名词,也可解释为一个动词,境界之外,它

11、代表的修炼自觉自愿。对应于圣人君子的高度,它在具备广度的同时,还拥有其它人格范式所不及的长度,标识、提示着修炼的不可绕过。 写作,何尝不是一种“成人”。批评文字,以真理与善美为目的的文字,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与思想的“成人”。在无论个案解说现象阐述还是人类精神发展的探索途中,我们押上的这一份,不止青春。从这种意义上说,要感谢那些给予批评营养的作家,他们同时是以人性的美的向度与丰赡赋予文字生命的作家,是他们,完成了文学对批评家人生人性人格的教育,使双方懂得文字的生命只能依靠创造它的人的生命之琼浆不懈地浇灌。 是一种绝美的历程,犹如历险,每一步,都不能跃过。 祭司 1934年的胡适曾写过一篇说儒的论文

12、,长达五万言,此中他提出一个很让儒学研究界吃惊的观点,这一观点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仍然惊人。他认为儒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而且起码有几百年历史了,儒其实指的是“殷代的遗民”中一个特别的阶层,是殷民族中主持宗教的教士,在公元前1200年至1010年间即3000年前殷人被周人征服后,这些遗民中的教士,则仍在文化上保持着他们固有的礼仪或者宗教祭典,仍穿戴他们原有的衣冠,仍以他们的治丧、相礼、教学为业,而以这种方式不仅保存了他们那一族相对发达的文化,并将之自然渗透到当时的政治中去。这是孔子以殷人自认的原因吗?胡适说到的文化反征服斗争不知怎么会在全球化的今天触动于我,此时此刻,我仍愿引用他的以下一段话解

13、说感念,他说:“在这场斗争中,那战败的殷商遗民,却能通过他们的教士阶级,保存一个宗教和文化整体;这正和犹太人通过他们的祭师,在罗马帝国之内,保存了他们的犹太教一样。由于他们在文化上的优越性,这些殷商遗民反而逐渐征服了至少是感化了一部分,他们原来的征服者。”祭师,或说祭司,就是这样一种意义的实践者,职业的功能渐渐长成了人格的自觉。他的存在,不仅在传承文化,更在创造神祉和保护信仰,正如殷人中的传教士儒在3000年前所做的。 治当代文学的曹文轩先生在他一部20世纪文学现象的研究论著后记中感慨于专业的难度,讲到它的时过境迁与花容失色。然而他还是选择它,之于这个变动不居的对象他认定一种无私精神的支持,那是检验激情生命的冷峻沉着的一面。我读之感慨万千。我也是选择当代文学作为专业方向的一分子,当时间的大潮向前推进,思想的大潮向后退去之时,我们终是那要被甩掉的部分,终会有一些新的对象被谈论,也终会有一些谈论新对象的新的人。 这正是一切文字的命运。 那么,就将一切视作传承,像一代代人已经做的。我们仍在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