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4.81KB ,
资源ID:297946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7946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docx

1、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09资城 李家选【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地理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观点。侧重于三方面: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及产业集群。最后,对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的特点做以阐述。【关 键 词】 克鲁格曼 经济地理学 新贸易理论 空间经济模型 产业集群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

2、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这种“新经济地理学”吸收了城市经济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区位论等有关空间经济的传统思想,结合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模型的最新进展,试图构建“空间经济”的理论体系。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报酬递增思想、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以及D-S模型。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即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

3、影响的模型等。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曾就一些国家经济的潜在危机做了的研究涉及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问题,如贸易、外部经济、工业区位与聚集、战略性产业政策、全球化、历史和“路径依赖”的作用、 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本文拟对其主要内容做以介绍和分析。二、新贸易理论1、传统的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俄林的资源禀

4、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来解释贸易。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然而,大量的世界贸易,大多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间的贸易,是在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进行的。而且,战后以来的大部分年份,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比例均在上升。以大多数标准衡量,这些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越来越趋于相似,它们的贸易产品种类也相似。新贸易理论就是试图解释这种贸易现象。 2、相似条件下的贸易理论克鲁格曼的新

5、贸易理论也承认国家之间的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的观点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以下明显不同之处。(1)克氏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李嘉图等人的相对优势与贸易理论的基点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新贸易理论则与此相反,假设市场环境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这正是当代产业经济的流行特点。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2)在以上理论前提下,各国发展何种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偶然性。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区位,在较大程度上

6、是不确定的和历史依赖的。但是, 一旦区域专业化格局形成以后,这种格局将通过贸易不断积累发展下去。推延至国家之间,也就是说,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贸易格局,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3)在不完全竞争和同类产品贸易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需求和报赏状况,取决于微观尺度上的生产技术条件。生产技术变化,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收益格局,从而影响相似要素条件下的贸易,促成同类产品的贸易。(4)新贸易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存在,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门规模经济十分突出,区域可以通过促进这些部门的出口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使

7、一个国家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专业化格局,向有利方向发展。3、贸易与经济活动区位克鲁格曼有这样一个重要观点,为了理解贸易,必须理解国家之内的区域发展过程。他的新贸易理论力图在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间建立关联。他在对比了两种理论的假设之后,将新贸易理论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与区位理论对运输成本的强调相结合,从而把外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作为解释区域工业集中、区域中心和外围格局的关键。克氏认为,规模经济促成生产集中,而运输成本核算则具有阻止生产活动集中的作用。当运输成本下降一些以后,公司会在一些地方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生产商偏好的区位,往往是需求较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区位,

8、这通常也是其它生产商选择的区位。但是,当运输成本降至很低时,生产厂商并不一定要就近布局, 生产活动会出现分散化。然而,现实中运输成本仍维持一定水平,这便使得那些起步较早的区域吸引较多工业,从而出现较快的增长。在工业集中区的形成上,克氏不同意古典或新古典工业区位论中的经济竞争均衡模型。认为经济格局的形成中,偶然性、路径依赖、历史和特殊事件起决定作用。一旦早期的区位优势形成以后,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可产生积累效应。这种非理性的经济分布在规模收益递增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因此,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向最优空间格局发展的趋势并不存在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地理学具有5大传统:德国

9、区位理论,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理论,地方外部经济,以及地租和土地利用理论。对于这些传统,他有一些特殊的看法。(1)德国区位论。 克鲁格曼认为该传统包括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等人的中心地理论。对该理论批评一般集中于它们不合实际的假设。克鲁格曼认为,从英美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看,韦伯区位论的最大问题是给予区位以几何形状的解释,而不是经济学的解释。它模糊了谁在进行何种决策,不考虑一个企业的决策对其他决策的影响。中心地理论的缺陷是忽视市场结构。当企业面临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权衡时,不能离开我们所处的不完全竞争环境。只有考虑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才能完整地解释中心地空间格局。(2)社会物理学。 地理学

10、曾借助一些物理公式来描述与物理现象相似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的等级规模规则、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市场潜力等。这类模型是解释空间现象的好方法,一些经验研究支持着这些方法的实用意义。克鲁格曼认为在这些模型中,城市等级规模和市场潜力方法还隐含着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观点。(3)积累因果原理。 公司趋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又与公司的数量有关。一些学者基于这种因果关系,根据一些工业集中区的实例,提出积累因果原理。克鲁格曼认为这些相关分析有两个缺陷:没有提及市场结构问题;缺乏严谨的模型分析。(4)外部经济。外部经济由马歇尔最早提出,后人也曾给予补充。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提高中间投

11、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市场供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被称为金钱的外部性,即通过规模效应所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被称为技术的外部经济,它并不与收益递增的市场结构有关。克鲁格曼认为,这种经济地理学传统之所以没有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是因为:认为集聚是外部经济形成的,尤如医生告诉人们鸦片让人昏睡是因为其有麻醉性质,并没有给予彻底的解释;该方法并没有提供深层次的分析结构,并没有将集聚与更微观的经济特点联系起来。(5)地租和土地利用。该传统始于杜能的土地利用环状模式,克鲁格曼对该模式以高度评价,认为它展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许多关键概念,如均衡观点、价值观点、市场具有促进产生效益的能力、价格对促进效率的作

12、用等。但也存在不足:它只揭示了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外扩散的离心力,并没有考虑到将经济活动拉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心的向心力。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在对经济现象的空间格局研究中,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些空间经济模型,如贸易模型、工业集聚模型、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等。这些模型均参考了许多前人的成果,其中受规模经济的相关观点影响最为明显。1、规模经济相关观点在规模经济研究上,必须提及马歇尔的观点。马歇尔认为,专业化社会劳动分工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克鲁格曼承认这种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但在国家与区域尺度上,他更强调区域尺度上外部经济的重要性。在解释小尺度的工业区位和集聚时,他更强调金钱的外部规

13、模经济。认为技术影响在小尺度上是十分有限的。钱布林认为,市场结构以生产不同但类似的公司之间的竞争为特点。每一个公司具有一定竞争力。正是这种公司内部规模经济的假设,导致了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在这种市场结构条件下,公司既可以获取规模经济,又可以满足不同产品的需要。2、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模型要点基于收益递增的三种不同方法(外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下的平均成本定价和垄断竞争),克鲁格曼于80年代中期建立了贸易分析模型。对于生产要素相似的国家之间同一产业的“相异产品”的贸易,进行了理论解释。通过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发展了他的集聚经济观点。他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国有两个区位,有两种

14、生产活动。在规模经济、低运费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区域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他的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假设两区域的工资水平差异将增加高工资区域劳动力的数量;迁移成本存在,影响向高工资地区迁移劳动力的收入;劳动力具有前瞻性,可预见两区域未来的工资变化趋势。对劳动力移动的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发展的历史水平和期望影响区域发展格局有重要影响。区域间发展格局现状改变速度甚慢。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总括经济地理学五大传统和他本人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如收益递增不仅仅考虑企业外部经济,而且考虑内部规模经济;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多个企业;在选择区

15、位时,考虑投入、需求、运费和经济结构;在分析区位竞争结果时,讨论了向心力和离心力;在多区位的动态模型中,以自组织理论研究经济系统等。结果表明,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明显的企业规模经济,利于区域集聚形成。四、克鲁格曼对产业集群的有关论述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用规范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企业规模经济、市场外部经济、交易运输成本、工资等相互作用过程所决定的制造业的集群动态过程。1、克鲁格曼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能够导致收益递增。(1)、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D-S模型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累积因果关系即劳动

16、力越集中的地方由于垄断竞争的特性,其要素报酬也越高,从而越吸引劳动力的集中如此便可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克鲁格曼在D-S模型的基础上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经济活动的集群现象,强调产业“中心”的内生性和竞争均衡的思想,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2)、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与要素流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向心力导致两个起先完全相同的地区演变成一个核心与外围的产业集聚模式,其中的关键是保持对劳动力流动的高度弹性。2、克鲁格曼建立了他的中心外围模型,认为两个对称的区域会分别发展成为核心和周边区域,从而揭示了经济地理

17、聚集的内在运行机制。克鲁格曼在模型中指出有两种力量决定着经济行为和经济要素在空间上是收敛还是扩散:向心力以及离心力。向心力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反映在产业层面上就是产业集聚,这也是新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非常重视产业集聚的原因。(1)、中心外围模型的结构内容是,两个地区与两个部门,两地区最初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部门分别是报酬递增、产品具差异性的制造业与报酬不变、产品同质的农业部门。其中两部门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是劳动力,同一地区内的农民不能向制造业部门流动,反之亦然;但制造业部门的工人却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在同一部门内流动。在中心外围理论模型中克鲁格曼认为行业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种效应驱动。一是市

18、场准入效应,即垄断厂商总是将其生产安排在大市场同时并向小市场出口的趋势;二是生活成本效应,它分析了厂商区位对当地生活成本的影响,在有大量厂商集中的地区商品价格相对较低,从而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聚集在该地区,进而节约了消费者的生活消费支出;三是市场挤出效应,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厂商总是向竞争者相对少的地区集中,也就是说,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的结果,就会使得该地区的一些厂商向厂商相对较少的地区移动;前两种效应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于厂商和消费者在地理上的集中,并且相互促进;后一种效应则形成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的扩散。(2)、该模型的主要经济思想是,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联系和后向联,会

19、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集聚,“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区域国民收人中的制造业份额。这一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则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3)、中心外围模式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包括看得见的运输网络形成的有形运输成本,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

20、非关税贸易壁垒。从直观上看,制造业之间有上下游联系的产业如果能集聚在一起,则能减少中间投入品的在途损耗、缩小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因此厂商有内在的冲动集聚在一起共同分工协作,这种产业集聚效应的力量称作“价格效应”或“制造业前向联系”。另一方面,厂商具有内在冲动集聚在一起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各专业化分工的工人也集聚在同一区域内,产品种类数增多、市场规模扩大;制造业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运输成本降低,工人的名义、实际工资均高于其他非产业集聚区,非产业集聚区的劳动力受工资的诱惑而向集聚区内迁移,这一集聚力量称为“市场规模效应”或“制造业后向联系”。(4)、中心外围模型揭示了产业地理集

21、中形成的重要特征:在初始均衡的两个地区,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当聚集力大于离心力时,劳动力的移动最终会导致产业的不对称地理分布。在这一过程中,最初贸易成本的削减对厂商生产区位并没有任何影响,当贸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点”,聚集力将起主导作用,所有的产业则会移到一个地区,而此时劳动力和产业区位的转移并不是逐渐发生的,而会发生突变。(5)、中心外围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预测一个经济体中经济地理模式的渐进化过程,初始状态时,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可能有某种优势,它对另一地区的特定厂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导致这些厂商生产区位的改变,一旦某个区位形成行业的地理集中,该地区的聚集经济就会迅速发展并获得地区垄断

22、竞争优势。3、克鲁格曼认为,技术创新并非是驱动产业集聚的唯一因素,而受“货币外部性”推进的产业集聚却相当普遍。此外,技术和知识溢出是无形的,难以量化,任何人都可以就技术状况做出任何外生性的假设。因此,新经济地理学将建模的重点放在“货币外部性”之上。(1)、克鲁格曼认为,正是与供给、需求相关的货币外部性导致了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和中心外围模式的形成,他认为,在完全竞争性一般均衡中,货币外部性不产生福利影响,也不会产生动态性问题。但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假设下,货币外部性则起着重要的作用。(2)、克鲁格曼还建立一个动态多区域模型来解释在空间结构均衡时动态力量趋于形成沿地形大概等距离分布的集聚点。他通

23、过区域跑道模型演绎了区域运行的几何结构,区域跑道模型反映了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结构部分呈环状等距离分布,认为运输费用仅仅受环形周长的影响,制造业的同一布局总是处于均衡分布状态。地平面并不是稳定不变的,集中的区域环形分布会产生轻微紊乱的地平面,自发演化出一个或多个制造业群。这样,制造业区域布局由最初的均衡发展到两区域集中布局,而这两个最终集中布局区域特征正好相反。4、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产业集群模型中。(1)、克鲁格曼的产业群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

24、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存在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不过,这种递增的要素回报只在集聚发生的区位的有限的空间领域中表现出来。因为远距离的交通费用和空间通讯费用决定了这种净收益的增长是有界限性的。于是,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用来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局的发展。(2)、克鲁格曼的产业空间聚集模型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此前提假设下,区域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

25、会是产业空间聚集。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制造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现实中的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3)、克鲁格曼的模型为人为的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包括贸易壁垒也可以改变产业分布的现实格局,不过产业政策或贸易保护措施只不过是各种影响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变的因素之一,并不能必然导致政策制定者的预期愿望,产业集群发展所依赖的

26、不确定因素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因此不存在空间上各要素报酬趋于相等的自动均衡,集聚的产业和集聚的区位都具有“历史依赖”性。内部的和外部的规模经济,给集群内企业带来的集群外企业无法取得的收益诱使集群外企业纷纷携带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向集群靠拢,使得路径依赖更为强烈。由于外部经济规模的存在和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得在集群形成前就进入的企业可能面临着更多的成本,产生出更多的外部性,而后来的企业往往可以免费享有这种外部性。在克鲁格曼看来,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节约是产业集聚重要的“向心力”,并且这种“向心力”

27、会在路径依赖和自我预期的作用下产生累积效应,从而形成“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并强化这种区域的不均衡发展。但是,产业集聚也存在一些“离心力”,如某些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集聚的外部不经济、地租的巨大区域差异等。因此,产业集聚是在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发展的。五、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1、研究方法特点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分析,多采用规范模型方法。首先,他根据所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条件的简化假设。基于这些假设,进行十分严谨的分析。因此多数观点伴以严格的数学证明。如果简化假设基础上的抽象分析与实际有出入,将对这些假设条件进行修改。与此比较,现在,多数经济地理学分析已经放弃规范分析模型,一些西方经

28、济地理学家更加倾向于对现实世界进行不同型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从政治经济学观点看,克氏的分析方法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缺乏对社会经济总体大环境的考虑;另一方面,对历史长期过程的演变也未给予重视。2、对生产方式的侧重特点一些经济地理学家认为,在当今现实世界中,大宗生产与柔性生产并存,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经济地理学中新产业区的研究, 带动一部分学者更加关注柔性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中小企业集聚现象。对中小企业区域集聚的研究, 又带来了对生产活动外部经济的重视,甚至一些学者指出,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已被不断增加的市场不确定性和快速的技术变化所减缓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研究则侧重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侧面,即强调

29、垄断市场结构。他的许多模型建立在这一假设以及相应的内部规模经济之上。尽管这些假设并不完全与现实世界一致,但有些情况下,对特定的研究对象仍有重要意义。3、对生产网络的关注特点随着生产组织关系的发展,公司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然而,在大公司增长与当地企业联系的方式上,克鲁格曼的研究与常规经济地理学研究也有明显不同。在经济地理学新产业区研究中,由于对柔性专业化的强调,从而总体上忽视了不断增长的公司结构内部化和全球化。在组织网络上,主要关注大公司与产业区的相互作用方式。与克鲁格曼的市场规模效应不同,它更强调公司与当地网络的相互作用。在克鲁格曼的研究中,更加强调大型公司的内部增长。在组织间联系上,克氏强调

30、市场联系,忽视公司活动产生的非物质联系和非正式联系。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克鲁格曼的研究与经济地理学中的新产业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均各有不同侧重。经济地理学一方面应通过这些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使其理论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不同,有倾向地选择研究方法,以充分利用这些研究方面的优势.六、评述克鲁格曼所倡导的新经济地理学丰富了国际经济学研究中有关跨国企业的区位选址问题。他们提出的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以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假设条件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接近现实。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收益递增、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证明了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新经济地理的关键贡献在于建构了清晰、严谨、精致的模型,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生产要素不能流动而商品贸易又无成本的不实际假设,为经济活动的空间研究提供了一个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框架,使经济集聚与区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主流经济学关注的中心;特别是利用理性决策和简洁的一般均衡来模型化分散和集聚、或向心力和离心之间的均衡问题。运用这些分析工具,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处理收益递增、贸易成本、迁移以及与投入产出。通过这些努力,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力图把新经济地理学带入主流经济学的殿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