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 行)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全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层次培训任务的落实以及各级组织与部门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推进,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准实施
2、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本纲要。课程的基本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
3、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一、基础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日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二、技术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
4、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三、综合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四、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
5、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课程的基本理念一、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信息技术课
6、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三、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
7、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
8、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五、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
9、历。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以下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分目标。一、小学阶段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0、,开始形成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一) 知识与技能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了解信息的价值;2认识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工具,知道相关硬件及软件的名称,了解它们的输入、处理、输出各个部分的基本功能,并根据需要进行基本的操作与简单应用;3学会使用几种基本的信息加工工具与通讯工具,并根据需要利用它们开展交流活动。(二) 过程与方法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4在展示与评议中
11、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中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产生并保持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2初步形成有目的地选择、判断信息和有个性地表达信息的意识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意识,具有初步的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的良好认识。(四) 行为与创新1能够规范、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注意维护与保养;2形成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3能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二、初中阶段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
12、的积累与积极的反思,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一)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初步了解信息、数据、编码等知识;2熟悉几种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能通过比较和探究说明其特点,掌握其基本应用技能;3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与严重危害,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二)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需要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能够甄别信息;2熟悉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发布并交流的几种基本方法;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了解几种不同的工具、技术,能够利用它们完成任务或设计制作作品,并能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4
13、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深入持续的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热心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四) 行为与创新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信息活动中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2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课程内容一、课程的总体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和初中阶段都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模块的学习。基础模块小学分为两个阶段、初中为一
14、个阶段,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拓展模块分别设置为拓展I“主题活动”、拓展II“程序设计”和拓展III“机器人”。拓展I为34学时,一般在小学开设,部分初中也可以根据入学学生情况选择开设;拓展II为34学时,主要在初中开设;拓展III的内容,小学和初中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各34学时,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如下图:学习模块(学时数)小学初中学习要求必 修选 修二、各模块概述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划分为四项内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又都在不同水平上整
15、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 、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各项内容在横向上互相联通,内容也相互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拓展I为“主题活动”,开设时间以小学为主,其规定学习形式为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它又分为硬件使用拓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两类。硬件使用拓展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将部分常用计算机外设以及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融合其中,让学生同时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工具,使学生通过体验,认识到信息技
16、术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作用,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其未来生活的巨大作用。拓展II为“程序设计”,开设时间以初中为主,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他们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让这部分学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为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拓展III为“机器人”,小学和初中均有具体设计,它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三项内容。与基础模块相似,这三项内容在纵向上构成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序列,在横向上既各自陈述一个方面,又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本模块的设计目的
17、在于借助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这个实验平台,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和接触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一) 基础模块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小学第一阶段1.感知生活中的信息,知道其作用;2.尝试从多渠道获取信息;3.开始形成对电子读物的阅读能力。1.能够说出计算机输入、处理、输出设备的名称;2.初步掌握使用键盘和鼠标器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方法;3.能够创建文件夹存放文件。1.熟练掌握键盘操作方法,并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2.能够对文档进行简单编辑;3.能使用常用绘图工具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1.获取一个网络身份,尝试发布信息并参与网络交流;2.注意网络交流
18、中的文明礼貌。第二阶段1.结合需求辨别信息的有用性和时效性;2.积累提取关键词的经验,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信息;3.学会下载网页及文字、图片等网页元素;4.尊重他人的信息作品;5.树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1.能够合理地对文件进行分类;2.能够操作、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尝试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3.会利用浏览和搜索功能查找计算机中文件;4.养成及时备份文件的习惯;5.在文件的复制、传递与共享中加强安全措施。1.会进行文字、段落及文档格式的设置;2.掌握在文档中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能根据需求进行编辑;3.通过集成文字、图片等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4.进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并思考作品的表达效果。1.学会使用
19、至少一种常用的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网络交流拓展生活空间、提高学习效率;2.形成信息发布与交流中的责任意识并注意安全。初中第三阶段1.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2.了解和使用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3.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4.尊重他人的著作权。1.了解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构件及其作用;2.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3.初步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法;4.会使用工具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缩;5.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1.会综合运用标记与格式等功能编辑常见的应用文档;2.了解图像基本常识,初步学会使用一种专门的图像处理
20、工具;3.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4.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5.会对音频、视频文件进行简单的编辑。1.初步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2.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辅助学习3.能够对所熟悉的主题网站的内容、结构、风格及质量进行分析;4.能够制作简易网站,能够使用一种发布工具发布简易网站,并尝试参与网站的维护;5.能够结合实例说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畅想未来。基础模块内容详细说明第一阶段以兴趣为主导,学习基本的鼠标器、键盘操作,处理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并能利用光盘和网络等资源辅助学习,初步参与网络交流活动,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产生初步体验。1信息的
21、识别与获取(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信息的存在,知道其作用。(2) 知道信息有多种来源,尝试根据信息需求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3)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阅读多种形式的电子读物,初步形成阅读能力,并体验多媒体在呈现信息方面的优势。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1) 能够说出计算机基本的输入、处理、输出设备的名称,认识常见的计算机外部设备。(2) 初步掌握使用键盘和鼠标器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方法;(3) 能够根据需要创建文件夹保存文件,并学会给文件夹和文件作有意义的命名。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1)熟练掌握键盘操作方法,并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2) 能够在文档中对文字进行插入、删除、分段等简单编辑。(3)
22、能够使用一种常用绘图软件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并能对图片素材进行修改、调整等处理。例1:围绕一个主题,利用简单的绘图工具创意绘图,体验使用计算机绘图工具表达信息的乐趣。例2:在半成品图片的基础上,通过增补信息或调整图片,使其满足表达要求。4信息的发布与交流(1) 尝试使用一种网络交流工具,了解其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通过参与网络交流活动,体验网络身份的虚拟性。例:登录一个儿童网站,申请网络通行证,对网上作品发表评论,还可以到BBS参与交流讨论。(2) 在网络交流中注意文明礼貌,对别人发表的观点、作品不恶意攻击。第二阶段通过学习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基本技巧,
23、提高网络交流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相关问题。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1) 能对收集的信息做有用性和时效性上的判断,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2) 了解关键词及其意义,积累提取关键词的经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信息。(3) 能够使用菜单中的“另存为”、“图片另存为”、“目标另存为”等命令将网页及网页中的图片、文件等保存到本机上。(4) 尊重他人的信息作品,获取他人信息时注意及时记录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合法地的使用他人作品。(5) 了解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在获取网络信息时,注意防范计算机病毒。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1) 认识常见的计算机文件类型,根据文件分类
24、的需要,创建文件夹保存多种文件。(2) 了解文件的重要属性信息,能够操作、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尝试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3) 学会利用浏览和搜索功能从本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中查找所需要的文件。(4) 知道由于硬件损伤或病毒侵袭会造成信息丢失,养成及时备份文件的习惯;(5) 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复制文件或与他人传递、共享文件的过程中,认识可能存在的病毒感染,加强安全防范措施。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1) 根据表达和文体格式的需要进行文字、段落及文档格式的设置。例:综合使用字体、字号、对齐方式及段落设置,编辑常见应用文档,如通知、留言、书信和小报等。(2) 掌握在文档中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能根据需求进行编辑,体
25、验利用表格组织与表达信息的特性。(3) 能够使用一种信息集成软件,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集成文字、图片等素材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4) 对作品进行展示与评价,并思考作品所使用的各种信息表达形式在表达主题上的效果。4信息的发布与交流(1) 学会使用至少一种常用的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网络交流拓展生活空间,提高学习效率。(2) 在网络交流中产生对自己所发布信息的责任意识,提高对虚假信息和恶意活动的辨识能力,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第三阶段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复杂问题,将技术的文化特性与个性表达融为一体,通过信息的加工、组织,体验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利用。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1) 了解常见的几种
26、搜索引擎的特性,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2) 了解远程登录、FTP等不同下载工具,了解他们的特点,利用多线程、断点续传等功能提高下载效率。(3) 综合多种因素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4) 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包括对其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等。例:在引用受著作权保护的网络资源时要取得著作权持有人的允许,并以恰当的方式表示感谢。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1) 了解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构件及其作用,知道计算机是如何通过这些构件工作的。(2) 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能够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27、3) 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意义,知道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法及信息的度量单位,能读懂信息存储空间及文件的大小。(4) 会使用工具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缩,以节约存储空间或方便传输。(5) 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1) 会综合运用标记与格式等功能编辑常见的应用文档,并通过字处理软件中的处理工具提高文字处理的工作效率。例1: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字处理软件制作带有封面、目录、页眉、页脚等特定格式的文档,利用项目编号、分隔符、本样式等工具提高文档的可读性,并能够尝试设计报纸、杂志版面。例2:字处理软件中提供了“查找与替换”、拼写检查、修订文档、机器翻译
28、(繁简转换、英汉互译)等工具,体验其功能及解决特定问题的效果。(2) 了解图像基本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一种专门的图像处理工具修改、调整图像或实现简单的艺术效果,运用技术辅助创新设计、个性化表达。(3) 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4) 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例:在电子表格中输入关于家电销售的数据,利用其计算功能分析处理数据,从数据统计结果中发现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5) 了解常见的音频视频文件格式及播放软件,使用一种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尝试采集与简单编辑音频、视频。4信息的发布与交流(1) 初步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知道
29、一些常用网络术语的意义。例1:结合身边的网络环境,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主要硬件及其功能,如服务器和工作站、传输介质、集线器等。例2:了解IP地址与域名的基础知识,知道常用的网络术语,如URL、HTTP、WWW等的意义。(2) 能够根据学习与研究的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辅助学习。(3) 能够对所熟悉的主题网站的内容、结构、风格、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4) 综合多种素材制作简易网站,并提高对网站规划、设计与制作过程的科学管理意识,能够使用一种发布工具发布简易网站,并尝试参与网站的维护。(5) 能够结合实例说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深化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差异。(二) 拓
30、展模块拓展I:主题活动适合学段:小学为主拓展类别项 目活动建议硬件使用拓展信息采集如以“我身边的植物”为主题,到室外观察或参观植物园: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各种植物的图片;利用图书馆或博物馆获取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访谈植物学专家、教师或其他人员,用录音笔、MP3或其他语音设备记录访谈材料。以恰当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以班会或者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信息转换将现场采集的数字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通过扫描仪将纸质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体验数字化资源的特征,及利用计算机加工与管理数字化信息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如在“国家的名片货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各国货币
31、资料,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研究,制作多媒体作品,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其他学科的教师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并以合理的方式组织管理信息,做教师的“信息小帮手”。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资料,拓展学习交流合作的渠道和范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个人信息资料,加深对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拓展II:程序设计适合学段:初中为主内容项目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要 点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算法思想及其意义;2学会使用流程图等方法描述算法;3知道算法的多样性,能有意识地设计与筛选算法,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案。1了解程序的基本知识,知道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2选择一种容易掌握的程序设计高级语言,掌握其基本的命令及语法规则;3 结合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分析算法,选择程序结构,并尝试编写程序解决问题。4能够读懂简单的程序,分析其功能,并知道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