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7.45KB ,
资源ID:296985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6985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小学校园网络应用的问题与对策.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小学校园网络应用的问题与对策.docx

1、中小学校园网络应用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校园网络应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本文从教育理念、网络设计、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系统互联互通、社会服务、教学应用的层次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当代校园网络应用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深层次推进校园网络应用的具体措施与建议。【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应用;问题与对策全国性的“校校通”工程从2001年开始全面推进,历经4年,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普遍性问题:应用不深入。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没有将信息技术真正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只是一种用来炫耀的资本,是锦上添花之物。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不仅没有对学校最基

2、本、最主要的工作产生真正显着的效果,反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很多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和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大搞表面的形象工程,推出一系列并不反映应用真正现状的公开课等等,这些不但没有提高教学的效率,反而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增加了学校的负担以及管理的难度和教学的困难。可以说过去四年里,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大建设仍主要停留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并没有真正注重利用信息化来大幅度提升教学与管理的效益,未能真正深入下去,这严重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要使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尽快回归到以“应用为本”的原则上来。只有学校真正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架设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

3、教学、管理效益的重要支持工具,使之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这样才能使应用真正地深入下去。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现状离这个理想目标还很遥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要深刻认识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应用能否推进,这跟校园网建设及应用的理念密切相关,教育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前提和方向。我们认为,建设校园网络时,决策层能否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教育所带来的机遇,这一点非常重要首先,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管理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很多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可有可无的、是形象工程,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可给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跨越式

4、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介入对教学、管理、对专业教师的发展可能会产生实质性、颠覆性的影响。互联网络给商业带来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教育也是如此。信息化会给教育带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比如西部农村地区,如果按常规的发展思路,要赶上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没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如果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达到北京、上海一半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短时间内超常规地缩短差距,这就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发达地区的教育同样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教育有没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空间呢?我们认为通过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以及有效应用,发达地区的教育同样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

5、。比如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习的过程,但如何真正体现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体现能力的培养?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下,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是很难做到的,但信息技术介入课堂后,很多方面就很容易实现,信息技术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可提供理想的支持。由此可见,我们要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实实在在的,是能对教育能产生很大影响的,可能会给教育带来全面的、跨越式发展的变革潜力,要把它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措施来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仅起点缀作用的东西。其次,从长远来看,信息化对教育管理也会产生一些变革性的作用。尤其是对政府机

6、构的精简,在推动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的政府等方面,信息化会起本质性、实质性的作用。去年12月份,笔者到香港参观,发现香港的学校跟我们内地的学校在信息化方面有着非常有趣的差别。香港的学校管理系统用得很好,学生的信息管理、学生的档案都管理得很好,但是教学方面的应用很差。内地正好反过来,95以上的管理系统都没用,而教学方面却做得比较好,比如广州东风东路小学、北京杨庄中学学校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的人力成本高,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太少,整个行政班子就四五个人,个人工作负担比较重,必然要提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学校一个老师一天上七八节课,没有时间琢磨这些东西。内地相

7、反,三分之一是管理人员,不注重效率的提高,缺乏动力。而教学方面,我们的老师平时一天少的两三节课,多的三四节课,时间充裕,有想法的老师会琢磨一点东西,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二、网络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 从网络规划和设计的角度看,目前突出的问题就是校园网络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不少学校的网络建设实际上就是把一些公司的成熟方案原样照搬或简单修改,而后用于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配置一台中心交换机、几台分支交换机、两三台WEB/FTP/DNS服务器,之后就认为校园网络建设大功告成。这种做法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的教学特点,其结果是花了巨额资金投入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这

8、是因为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有其自己的特点,其建设的内容远不只这些。要想使花了巨额资金建设的网络能够持久、稳定、高效、普及性的使用下去,就不能随便改用一些企业的网络方案,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考虑和体现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一,要考虑中小学校园网络数据传输的特点: 中小学访问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多媒体素材,数据量很大;访问的时间和人数相对集中,例如上一节课,每个班四五十名学生在上课时间集中上网,下课之后访问量就不是很大;信息的洁净度要求比较高,因为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尽量避免一些庞杂的、不健康的信息;中小学校园网络访问的内容只是教学方面的信息,内容比较简单、集中,信息主要以校内传输为主,区域主要集中在

9、本校、本地区,跨区域范围的信息内容并不是非常多。这要求网络公司在设计的时候要正确配置网段,尽可能采用交换制的方式组网,不要采用共享的方式组网;要利用缓存服务器缓存外面的内容,避免集中访问时网络拥塞;考虑充分利用课室的教师机作为内容的服务器来平衡集中访问时的流量。另外,建议中小学校园网尽可能充分利用本地教育城域网的资源,接入教育网,而不是随便连接其它数据网络,因为教育网收费低廉,在网内浏览不收费,国外内容访问是有控制的,比较适合未成年人。第二,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计的时候,除了网络的设计以外,更多要考虑到终端基础设施的设计,如网络教室、投影和控制设备、计算机机房、备课室等,这些环境的设计要

10、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例如,面对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设计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内容,都要充分考虑技术环节对人体的影响,例如桌子设计的高度是否合适、电脑显示屏的辐射强度对人体是否有损害、电脑桌椅的摆放是否合适等。然而遗憾的是,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考虑到这一方面的问题。例如,很多学校的网络教室都依照教室的布局:一排一排地摆放机器,这样上课的时候,学生在机器后面,教师只看见机器,看不到人,教师和学生无法进行必要的目光交流和情感互动,课堂上很难实施协作活动和探究方案等,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考虑教学特点的设计。此外,还有很多不良公司使用以旧翻新的显示器,这种显示器看一会儿眼

11、睛就会酸痛,用这种设施是对儿童的一种残害。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显示器要尽可能用液晶显示器,哪怕其他方面投入的少一点,这方面也要多投入。在终端设备方面要多向国外的机构学习,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环境、设备为本。现在很多中小学中还存在着学生进机房带鞋套、脱鞋等非常滑稽的事情,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现在的计算机早就不是七八十年代那种“娇弱不堪”的东西,那就是典型的以计算机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第三,要针对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技术水平不高以及没有能力付出很高的代价来建设、维护网络的特点,采用以简单易用、功能适度为主流的技术。中小学校没有必要追求技术的高复杂性和尖端性,而应考虑技术稳定性以及总体成本

12、,追求功能简单、实用而总体成本相对较低的配置,从功能适度、价格低、稳定性、防病毒、人为灾难的恢复等方面多做设计。现在的计算机有很多扩展的功能,有各种各样的选项,以及很多复杂的东西,而实际上这些在中小学的真正应用中可能根本不太需要。如果把这些扩展的部分去掉,使价格降下来,并且性能稳定、功能适度,这就足以适合中小学的真正需求。但是现在很多产业界的人士盲目追求技术的领先,却忽视了技术对人的支持以及获得技术的代价,如很多学校采用Unix、Linux服务器平台,但要对这种平台真正维护起来、管理起来、配置起来并使之运转起来需要花很大的代价,而事实上一般的中小学根本承担不起这种代价。因此,我们认为决策者和实

13、施者在这方面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跟风。三、资源建设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共建共享资源建设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信息化教学能不能普及,关键在于资源。目前的现状是:如果教师要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通常要花3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准备这节课,而其中大约28个小时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可想而知,如果上一节课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备课,那么想普及基本上是不现实的。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缺乏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果有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节省28个小时找资源的时间,这样信息化教学的日常化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没有相应的资源支持,普及教育信息化只能是纸上谈兵,也只能做到

14、面子工程、表面功夫。由此可见,教育资源建设跟网络建设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资源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市场上有很多资源库产品,这个公司号称几十个G,那个公司号称几百个G,甚至上千G。从量上看,非常多,然而没有参考价值的资源占了其中的大部分,真正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却总是难以找到,可以说我们在资源的海洋里却忍受着资源缺乏的饥渴。我们将这种市场上的资源过剩和教育上应用的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称为结构性缺乏。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构性缺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新课改以后,教材趋向多样化,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教材,使得公司不知所措。以前开发一套教材的课件包就可打天下,现在做一套课件只能在很小

15、的区域内使用,公司无法满足各地的不同需要,于是只好做一些针对性不强的素材资源试图满足不同教材之间的通用性。二是公司资源开发人员以及课件开发人员对教育教学的规律不了解,对教学的实践不了解,资源是通过“闭门造车”的方法开发出来的。这样开发出来的东西更多还是停留在帮助教师讲授的层次上,而没有真正为实现教与学的转变服务,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很不理想。三是资源内容建设合理体系尚未形成。一方面,绝大部分厂商建设资源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源,而非制作资源,并且由于其收集的资源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不相符合,使其可用性比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不同厂商之间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使得不同资源产品出现

16、内容雷同的局面。再者,由于原创性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大投入不能大产出,打击了原创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造成当前教育资源总体质量不高;还有的公司为了防止盗版,把课件做成“铁板”一块,无法根据教师的需要定制,老师应用的时候很不方便,禁锢了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强迫教师按照课件的思路进行教学,其结果教师还是没有资源可用。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个别

17、教师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针对有效资源内容匮乏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在一定区域内资源内容的建设可以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织,以本地的教材的知识点或目录作为组织纲要,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为了使资源建设工作更加有效,在资源整合、开放、共建、共享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五方面资源整合规模要适中。在资源整合、共享过程中,不能一味贪大求全,比较理想的方式是以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即以学校的上一级机构为单位,比如以一个区或县为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共享。基层的单位好协调,没有大的利益冲突,好调

18、整,教材统一,便于共享,而且也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建立畅通的资源建设渠道。很多地区一说资源整合,就是发文,要求学校交资料到电教站,结果往往不了了之。比较好的方式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学科网站群系统,资源由教师直接提交、上传到网站中。学生也是资源建设主体。资源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来学。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开拓视野、体验知识、迁移知识的过程。学生自己搜索素材的过程既是资源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因此,学生也是资源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和教师都是资源建设的主体。要给教师和学生真正易用、直观、有价值的工具。目前各类教育资源中心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大多采取了数据库存储方式,其最大

19、的优势是可以存储大容量数据,便于资源的快速检索和定位,但其采用的以数据记录为核心的界面视图过于生硬,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性认知思维,而且,各学科的资源混杂在一起,干扰信息太多,会导致资源使用的效率低下。比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往往不太希望在他使用的资源环境中看到无关的数学方面的资料;如果他还想利用这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自己的资源,比如在100G的资源库中放入一张图片,此时却犹如一滴眼泪落入大海,无影无踪,难以寻觅,他看不到自己的东西,肯定不会有成就感,从而降低了使用资源库的兴趣。资源管理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资源数据而管理,而是为了更好地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应用这些资源内容。因此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

20、仅关注资源数据库的数据管理,更应关注基于数据库管理的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大多以门户网站作为基本呈现方式,具有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能提供及时的服务,如信息查找和常见问题解答等。按照学科建立专题网站,为资源整合、管理、应用、交流搭建服务环境,应是今后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资源整合的过程不是完成上级任务、应付上级检查的过程,在资源整合上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整合资源的积极性。通过区域性的资源开放、共建、共享,还可以带出一批骨干老师,通过这些老师的带动,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升,这本身也是推动应用的重要的途径。

21、四、标准要在实践中引导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很多校园网和城域网上,单个系统功能很强,但相互隔绝,无法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例如,笔者曾经到过一个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校为了给教师提供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就买了八个资源库,然而教师若想找某个资源,就必须先登录到某一个资源库查一查,如果查不到就退出,然后重新登录到另外一个资源库找,就这样每个老师要在这八个资源库中注册八次!每次需要找某一个资源可能需要登录、退出八次,甚至有时候还可能一无所获!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信息孤岛的例子!这种系统之间的隔绝,把使用变得过于繁琐,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妨碍了教学与管

22、理效益的提高,没有产生信息化所带来的聚合效应,反而降低了效率,甚至可能会因此影响人们使用信息系统的积极性。教育信息系统自成体系,应该共享的不能共享,应该互操作的不能互操作,这是教育软件系统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深层次的教育应用就会停滞不前。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标准的制定和实践推动,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在标准制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已将IEEE P1484的标准体系进行了翻译引进,并形成国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标委会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个标准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仍很微弱的。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国内制订标准

23、的主要依据是翻译国外的标准体系,而国外的这些标准体系非常复杂,过于理想化,追求模型完美和体系完整,而严重忽视了实践性的要求。就标准而标准,为标准而标准,没有针对具体的领域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不仅是一般的技术人员很难全面理解这些标准,而且企业根本不知道怎么用。此外,每一个标准都是相对独立的,标准之间没有有效的衔接,有些甚至还是冲突的,这就为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增加了难度。其次,标委会的大部分组成成员,主要是以计算机科学研究为专长,对教育第一线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情况不是非常了解,追求技术的完美,而对教育问题的解决则找不到方向、抓不住重点,导致在标准制订上还是以技术思维为主导,忽视了实践性问题的解决。

24、第三,我国标准的制定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学者为主要参与人员。我们认为,标准的制订应该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应该作为主体参与标准的制定,学者、政府作为仲裁者、协调机构和政策制订者。标准很重要,但是现在很多措施方向不对,缺乏实践带动,缺乏企业参与,缺乏一线人员的推动,如果一直都按照目前的思路走下去,要想使标准得到广泛应用,从而解决当前互联互通的瓶颈问题仍然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认为下一阶段标准化的工作不在于标准的制定,而在于标准的推广、应用、普及、宣传,这方面一定要以教育技术领域的人才为主,以对教育技术应用市场比较熟悉的人员为主,以一些对教育信息化有影响的龙头企业的技术人员为主,要采用市场推动的思路。五

25、、校园网络建设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制约校园网络应用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信息化最后应落实到“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是所有校园网络建设、信息化工作最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现在在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轻视了对人的信息化,无论是从资金的分配,还是从培训的内容来看,都存在这种现象,一所学校愿意花几百万元建网,却不愿意花一点钱对老师进行培训,即使有一些培训,也只是技术层面的培训,忽视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方法、技术整合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营造一个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这在本质上就是没有重视人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利用信息来

26、促进教师精神和人格的完美、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信息化要从三个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是使教师适应信息时代的教与学方式。除了要对老师做基础性的技术培训,如硬件知识、软件操作方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对老师做一些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方面的培训。如果一位教师在其50年或者是30年的教学生涯中就是拿着一本讲义教书育人,那当然也可以被称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因此我们不能把老师禁锢在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上,要促使他们在精神上不断丰富自己,要让教师享受知识中的乐趣,要让教师创造的知识,通过网络广泛传播,

27、要让教师在创造知识中获得财富,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成就,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二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让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开阔视野,通过网络获取新知,结交朋友,找到自己表达的空间和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得到角色的认可和学生的认同,跟学生交朋友,将以往的封闭独立的环境转变为交流丰富的、师生共同成长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比如网上的BLOG就对老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教师通过记录网志,会大大拓宽社交范围,获取更多的社会承认,并能通过网志管理和获取专业知识,拓宽视野。三是通过网络,促进师生交往的平等、民主和自由,消除师生

28、之间的对立和不平等现状,改善师生之间的不信任甚至是敌对的关系,使得教学不再是训斥和费时费神的管理学生的过程,而是真正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改善教师的工作生存的人际环境,促进教师心灵和谐发展。六、网络运行要注重社会服务的利用,要培育服务市场校园网络的运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服务机构的优势,这也是目前中小学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比如在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方面,学校一般都会专门聘两至三名计算机、电教老师做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而实际上,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很不经济、不合理的。这些专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救火队”、“维修工”、“勤杂工”,哪台机器坏了帮助修一下,哪位教师不会了帮助教一下,

29、因此我们认为,用专业老师做日常的维护的机械工作,既费时,又费力,效果差,代价高,而且可能服务态度还不好。而如果用社会化的方式做,服务会更好。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算笔账:假设一个地区有100所学校,每所学校聘两名教师负责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一个人一年工资5万元,100所学校就是1000万元。而这个地区如果组织30个人的专业维护队伍,一年费用只有300万元,不仅降低了总体成本,而且还把电教教师解放出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推动深层次的应用和建设。我们认为,学校网络维护等基础性的技术工作应该社会化,电教教师、专业教师应该作为应用的专家,负责推动应用,负责把周围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

30、一个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真正把应用落实下去。只有所有的教师把网络技术作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化才真正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就像现在的银行一样,银行离开了电脑就无法办公,教育信息化也应该是教师离开了电脑就没有办法管理、教学,这样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当然,目前从事教育信息化产业的机构和人员良莠不齐,也是造成教育信息化难以取得明显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参与校园网络建设的公司,只会拉拉网线,不能提出比教师更高的理念、比教师更好的方法。再加上高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市场仍尚未形成。在IT领域,公司除了有销售部门外,通常还会设专门的咨询、部署和服务机构,然而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里就缺

31、乏这样的服务机构和服务市场。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很专业化的领域,教育信息化的推动急需这种专业化的服务。没有高水平的服务机构,没有高水平的服务规划人员,在实践中也自然会造成很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七、认清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发展规律,推进信息化应用的深层次发展目前,在大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贯彻到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常规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使得信息化教学不但没有产生比常规教学更好的效果,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制约了信息化应用的深层次发展。现在,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教学方面的应用,95以上都是用PPT来帮助老师讲授,把原来在黑板上写的东西通过在

32、PPT展示出来,这种应用本质上只是老师教学方面的一种增强:能够把宏观的东西微观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些有时对教师的教确实有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并没有使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差别。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教学反而强化了接受式的学习,强化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学习,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没有帮助,有时甚至起了阻碍的作用,比如语文课中滥用多媒体情境使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感悟和想象的空间的缺失、数理学科滥用形象化动画展示削弱思维能力培养等,都是一些典型的应用误区。教学应用没有办法深入下去,也是制约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应用应该是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简单的做演示型PPT,或者是那种大而全的讲授性课件,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演示型的应用,能对传统教学产生增强作用,却没有对教学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认知的工具、情感激励的工具、评价的工具,研究性学习的工具,不仅仅要关注教,还要关注学,帮助学生学习,不仅仅要帮助教,还要帮助学。这样,信息化不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