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37.31KB ,
资源ID:296788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6788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题库.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题库.docx

1、马克思题库一、单项选择 1、人类解放就是(C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2、人民群众的主体(D )。A.是体力劳动者 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 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3、技术社会形态是(A )。A.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划分 B.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C.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划分 D.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4、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A )。A.夸克禁闭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5、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D

2、 )。A.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浑然一体 B.基本上体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C.“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不占主导地位 D.“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占主导地位6、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C)。A.生产关系 B.宪法 C.国家 D.政党7、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要受到(A )。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的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8、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B )。A.客观实在性 B.主观能动性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9、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

3、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10、暴力革命是(B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特殊形式11、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 A )。A.生物圈 B.大气层 C.生态系统 D.地理环境 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13、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D )。A.一般的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夺取政权的斗争14、或然率是指( .B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

4、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15、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16、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A.阶级关系 B.夫妻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17、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C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C环境

5、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18、劳动对象是指(C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19、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D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0、解放思想体现着(B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21、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C )。A.贝克菜和休漠 B.谢林和费希特 C.叔本华和尼采 D.黑格尔和孔德22、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 )。A.思想、

6、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2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B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24、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D )。A.人的体力的支出 B.人的脑力的支出C.所有制、分配关束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25、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26、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 D )。A

7、.已成为可有可元的事情 B.已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C.已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D.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27、否定之否定规律( A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28、社会革命(D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29、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D )A.根本和条件的

8、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30、辩证的否定是( A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31、“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A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32、“公说公有理气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3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

9、人口因素是指(D ).A.世界所有人们的总和 B.某一阶段的人们的总和C.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34、人的本质在于( D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 C.人有思想和理性 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 )。A.辩证形式 B.趋势和道路 C.不同状态 D.源泉和动力3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 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3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D ).A.真理与

10、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38、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A )。A.对生产力状况的影响而实现的 B.对人的体质的影响而实现的C.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实现的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而实现的4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4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

11、本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4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A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才式和多寡不同 D.社会分工不同43、事物的内容是(D )。A.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 B.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方式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非 D.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44、气候的变化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中是(B )。A.内在根据 B.外部条件 C.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D.毫无意义的问题45、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

12、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46、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C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47、人和人类(C )。A.只有纯自然生物属性 B.只有纯社会属性C.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D.具有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48、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思想 C.共产主义精神 D.无私奉献49、世界统一于( D )。A.存在

13、B.精神 C.感觉 D.物质50、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5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52、人们历史活动的结果(D )。A.同所有人预期的目的完全一致 B.与少数英雄人物的愿望完全一致C.同大多数人的愿望完全一致 D.与任何人的意志都不会完全一致5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A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C.社

14、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生作用 D.社会意识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5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D )。A.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C.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55、认识的本质是(C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均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56、国体和政体之间是( D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57、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A )。A.生产方式 B.政治制度 C.上层建筑 D.精神文明的状

15、况5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59、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是(C )。A.对立统一 B.革命性和批判性 C.实事求是 D.理论联系实际60、庸俗唯物主义认为( C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C.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或“特殊物质” D.一切事物都有意识61、哲学上的交往概念的含义是指(A )。A.人所特有的相互往来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 B.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C.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 D.信息交流6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唯物主

16、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63、群体意识是( B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群体实践的产物 C.个体意识的总汇 D.群体共同意志的产物64、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D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65、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66、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A )。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 B.循环论的观点C.倒退论的观点 D.

17、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67、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68、爆发式飞跃是( A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6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B.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70、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C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18、D.反映论71、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策是( C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 B.既坚持物质文明,又坚持精神文明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 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72、认识的起点是( C )A.社会存在 B.客观世界 C.感觉 D.表象7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B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74、杰出人物是指(D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 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C.同情劳动人氏的历史人物 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75

1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D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76、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B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77、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A.人的直立行走 B.语言和思维 C.气候变化 D.生产劳动7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C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

20、.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79、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最终根源都存在于( A )。A.物质世界之中 B.主观想象之中 C.绝对精神之中 D.本本原则之中80、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C )。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8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8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B )。A.搞好上

21、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83、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是偶然的 B.纯粹是必然的 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D.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84、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C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85、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前提是(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86、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C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22、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8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 )。A.辩证法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性 D.机械性8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89、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D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9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B )。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

23、去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平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91、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D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92、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9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A )A.社会实践的需要 B.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D.矛盾双

24、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94、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A.上升性 B.重复性 C.回复性 D.循环性95、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D )。A.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 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96、唯物辩证法认为,哲学的范畴(B )。A.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D.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97、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D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9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

25、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C.促使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99、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100、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而复式的循环 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 D.不可认识的10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102、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C )。A.真理中包含

26、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10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10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10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D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

27、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106、社会存在( B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10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D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108、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C )。A.折衷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10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C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量变是

28、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110、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11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112、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方式队于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1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

29、论的( B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1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D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115、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C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116、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17、一切真知都来源于(B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118、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30、的主要标志是( B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状况C.劳动对象的利用二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119、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120、人的本质在于他的( B )。A.生物性 B.社会性 C.自然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121、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是(C )。A.生产力系统 B.生物系统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122、假象是指( B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123

31、、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124、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D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25、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C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126、事物的质是指(C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