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151.03KB ,
资源ID:295939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5939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众传播学笔记打印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众传播学笔记打印版.docx

1、大众传播学笔记打印版Chapter One 传播的基本概念信息:信息科学认为,信息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及其表述。本质上,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前一个定义侧重表明信息的作用和特点,后者侧重表明信息的意义和地位。由于信息作为事物即物质和能量的表征,人类才能以此认识世界、立足世界进而改造世界。从狭义或微观定义来说,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这特指新消息、新知识、新数据、新情报等,常态的变化即意味着信息的产生。传播与信息是形式与内容、运动与材料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信息(information):无形的内容或意思本身。讯息(message):表述内容的有形符

2、号。传播:人类自身或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本质上,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从广义上说,传播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1. 形态多样性。根据使用符号,传播有多种形态: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实物传播等。2. 时空遍布性。传播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现象,从古到今纵贯整个人类历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横跨整个人类社会。3. 行为伴随性。衣食住行都是传播,一方面,这些行为的进行和完成离不开传播,另一方面,这些行为本身也是传播,总是携带、传递某种信息。4. 极端重要性。本质上,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分类 传播非人类传播 人类

3、传播性质 非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规模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手段 亲身传播 大众传播自我传播即人内传播,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型自我传播,是一切外向型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非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是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信息材料把社会黏合成型。规模:2人以上,上限模糊,只要没有正式组织参与其中,参加者再多都属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通常会同时使用亲身媒介和大众媒介。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主要优点:快-速度快,广-范围广,多-信息量多,好-信

4、息质量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亲身传播以人的身体(眼、耳、鼻、舌、身)为媒介的传播活动。约哈里窗口:人际传播过程中常见的有关自我信息管理的四种情况。第一种A:完全可以公开的资料,如相貌、身材、年龄、职业等;第二种B:所谓隐私。第三种C: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可能产生两种相反的同为消极的结果:自以为是与盲目自卑;第四种D: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潜质、潜能。一般来说,宜积极扩大开放区域,适当调整秘密区域,尽管缩小盲区,注意开发未知区域。自己了解自己不了解他人了解A开放区域C盲目区域他人不了解B私密区域D未知区域三类社会传播的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亲身媒介亲身+大众媒介大众媒介

5、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不特定,较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换有所规定基本固定反馈灵活略困难十分困难符号不规范较规范规范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群集在偶然性因素作用下聚集到一起的人们。群体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基本群体(家庭、友人和邻里)、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社团、学校和单位)、隶属群体(民族、阶级和国家)。群体的伸缩性很大,上限模糊,会与组织交叉。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组织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组织与一般群体的主要不同在于:a. 目标;b. 管理

6、(程序的设计,行动的指挥等)新闻活动大众传播与新闻事业的关系新闻事业大众传播非大众传播非新闻活动Chapter Two 传播学的沿革传播学研究传播研究。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广义上,凡是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都可称作传播研究,这种研究的历史相当于或稍短于传播的历史。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古代传播研究的缺陷:1. 不具有明确的传播研究意识;2. 始终局限于具体领域,不能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飞跃;3. 失之于零散;4. 夹杂许多不科学的成分。主要原因:1. 从主观方面看,当时人类认识能力低下,难以对传播现象做出全面、科学的观察和分析;2. 从客观方

7、面看,当时传播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a. 早期的传播方式、内容都比较简单;b. 传播具有行为伴随性的特点,总是贯穿于各种行为、活动之中,通常被看作各种行为、活动的组成部分;3. 尤为重要的是,早期的传播尚未独立化、职业化,未出现专门的传播机构,不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方面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随着封建时代的消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准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成为可能。从客观方面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

8、,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类带来全新的、重大的冲击,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美国成为传播学研究先驱者的原因媒介背景。美国18世纪末才出现报纸,但迅速赶上并超过先行者。伴随着成功的工业化、城市化,美国在19世纪中叶孕育出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20世纪又创立了广播电台,二战后的发展更为迅猛,在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建立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政治背景。从建国前后起,媒体就被纳入美国的政治机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平时,每个政治家都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以获取选票或维护已有权力;战时更离不开媒介发动群众和鼓舞士气,一战、二战期间,这种重要性更加突出。政治家还发

9、现,无论平时战时,媒介都是对国内外大众宣传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有用工具。经济背景。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协作,媒介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尤其广告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媒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媒介本身变成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丰厚利润。社会背景。媒介的利弊已经充分显现,一方面,实用性信息的传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娱乐性信息充实了人们的闲暇;另一方面,色情、煽情性信息的泛滥毒化了人们的心灵,不当信息的流传也造成社会混乱,这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科背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中叶的美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

10、研究的沃土,各国优秀人才纷至沓来。相关学科的繁荣也对传播学的诞生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主要奠基人的贡献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代表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等)1. 提出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道路;2. 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3. 倡导并亲身实践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严格科学立下又一功勋。卢因的主要贡献:(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1. 给传播学带来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

11、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2. 卢因不满足于著书立说,还积极投身于实践,深入到工人、学生、主妇中开展研究、检验和完善理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横跨传播和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的弟子;3. 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传播学的建设。拉扎斯费尔德的主要贡献:(代表作:人民的选择)1. 创立“两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2. 倡导并确立了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实地调查法,影响重大而深远。霍夫兰的主要贡献:(代表作:传播与劝服)1. 着眼于微观层面,对传播的具体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2. 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由于霍夫兰的

12、身体力行,控制实验法成为传播学的又一基本研究方法,为推动传播学的产生和成长起到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施拉姆的主要贡献:(代表作:大众传播学)施拉姆的主要历史功绩不是为传播学做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集大成地将前人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崛起于学术殿堂。传播学发展两大趋势1. 传统成果得到进一步深入,2.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取向不断多样化(国际传播研究和信息化社会研究)。当代传播研究深度、广度远远超过了初创阶段,传播学已跨越美国国界,引起了各国的兴趣,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水准日益提高。60年代以来,以欧洲学者为主力的批判学派异军突起,打破了传统学派的一统天下,开

13、创了传播学研究新格局。批判学派最大特征在于批判,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媒持严厉批判态度。在它看来,传统学派的病症一是过于偏重微观研究,二是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三是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批判学派也有不足,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量、实证方法。Chapter Three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四大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 五大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5W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与赖利夫妇模式(社会系统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 Who说什么 says What

14、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对谁 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者分析 效果分析5W模式的意义(两个第一)与局限性1.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入成为可能。同时,拉斯韦尔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2. 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架构,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A. 直线性、单向性。传播被表述成一种直线性、单向性的过程,从传者到效果之间,既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总括所有的传

15、播实践;B. 孤立性。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事实上,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中孤立进行。奥斯古德-施拖姆控制论模式贡献与局限性1. 变直线/单向型思路为循环/双向型思路,引入“反馈”,意味着与传统的直线/单向型传播模式彻底决裂。2. 另一个重要功绩是引申出“传播单位”的思想,无论是5W模式还是申农-韦弗模式由于缺乏反馈,传播、受者的身份似乎固定不变。奥斯古德和施拉姆认为,每一个传播参与者无论个人或团体都可看作传播单位,兼具传者、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符号化)、译码(符号读解)四种功能。A. 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传受地位、机会完全平等;B. 仍

16、然没有摆脱孤立性,有待社会系统模式完成;C. 循环性的表述会引起误解,似乎传播经过一个完整循环后又不折不扣回到出发点。赖利夫妇模式(社会系统模式)赖利夫妇把传播过程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置于社会总过程中加以考察,实现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郭庆光):1. 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被看作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 个体系统之间形成人际传播;3. 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 群体系统的运行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总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

17、、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大环境相互作用,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一部分。从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微观、中观、宏观的各种类型的传播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种传播活动和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讯息传播功能的范畴、层次和类型层次类型目的手段内容宏观(基本)生存和发展传受信息信息微观(具体)实用性传播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调节身心传受新闻性信息传受劝服性信息传受教育性信息传受娱乐性信息新闻言论知识文艺消遣性传播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与其内涵-

18、赖特在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基础上发展出了四功能说:1. 监测环境,指持续不断地及时地注意环境变化。通过新闻监测环境是一切个人、组织和社会存续的前提,只有了解环境后才能完成各种行为。这种了解往往是相互的。2. 协调关系,指聚合人们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仅有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步调一致的行动,为此,必须通过言论协调关系。3. 传承文化,指知识和社会规范等精神财产的世代相传。通过知识传承文化是社会传播的一大功能,没有这一功能,社会就无法延续下去。4. 调节身心(赖特提出),指娱乐、休闲以保持活力。通过文艺调节身心也是必需的。功能的相对性(功能的双向性,略)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是相对的

19、,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言论可以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文艺可以有教育功能。通常,某个信息在发挥一种主要功能时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在传播实践中,应全面看待,灵活处理信息内容包括形式、体裁、风格等与功能的关系。此外,功能如何往往与受者的身份、需求、处境、心情等密切相关,对不同受者而言,功能大小、有无、主次也许截然不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与拉扎斯费尔德/默顿三功能说大众传播有三大功能,前两种是正功能,后一种是负功能:1. 授予地位。无论个人、组织还是事件一旦上报或登“台”即名扬天下;2. 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凡违背社会规范且坚持不改的越轨行为一旦被媒介曝光,可望迅速得到有效制止;3. 麻

20、醉精神。与大众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大量的时间,越来越疏于行动,却还以为自己参与着社会实践过程。这一见解符合实际,有一定道理,但概括得不全面。对照四功能说,“2”属于协调关系,“1”是一种派生功能,凡被特意纳入传播视野的人或事物自然格外引人注目,“3”为两功能说或四功能说所忽视但不全面。实际上,负功能和正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新闻可正确反映世界也可歪曲世界,宣传可稳定社会也可搅乱社会,教育可使人聪明也可使人愚蠢,娱乐可调节受者也可毒害受者。以麻醉精神为例,大众传播至少也促进了人们对新情况的了解,行为萎缩是以视野开阔为代价的,麻醉功能是传播应付环境功能的异化,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若停留

21、在认识上就失去了认识/传播的意义。正负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总之,三功能说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负功能的问题。不过,它既没有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也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我们生活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两个环境中,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和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能被人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在现代社会,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换言之,现代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的虚拟环境即媒介环境。由于大众传播的普及和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即虚拟

22、环境大大扩大,但人们对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相对显著缩小。当媒介有意无意地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还可能将其视为现实环境而开展现实的行动。托马斯公理与自我达成的预言托马斯公理:如果人们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默顿提出了“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们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错误理解成为现实。这说明传播的正功能与负功能是共生共栖的,适用于一切传播,但由于大众传播的规模是全社会的,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相比,其影响和后果无论善恶都更大,因此,既应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又必须认真对待其负功能。具体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1. 从受者角度看,不可轻信大众媒

23、介的信息,应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尽可能接触各种媒介包括人际信息源,在比较、鉴别、思考中迫近真相;2. 从传者角度看,应清醒意识到,媒介担负着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防止对环境作歪曲反映;3. 从学者角度看,应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切实帮助改进大众传播的实际工作;4. 从社会角度看,应力求正确加以控制。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美国学者勒纳以73个国家为分析对象,选择识字率、都市化率(5万+人都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和传播体系为指标,发现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并以此划分出三种社会形态,最后得出结论:传播体系的变动既是整个社会体系变动的结果又是其变动的原因。识字率都市化率传播体系近

24、代社会61%+26%+媒介(大众传播)过渡社会21-60%11-25%媒介+口头传统社会20%以下10%以下口头(亲身传播)总的来说,勒纳的观点颇具启发性,至今仍被视为发展传播学的经典之作,不足主要有四点:1. 勒纳对三种社会形态的分析比较粗疏。一般来说,在传统社会,传播体系不能自立于其他社会体系;过渡社会以两种传播体系相分裂为特征:都市以大众传播为主,农村以亲身传播为主;近代社会虽然大众传播发达,但不可能取消亲身传播,总是两种传播体系并存;2. 对社会与传播互动关系的描述同样是粗线条的,对具体的传播体制、条件、策略等缺乏深入探讨;3. 只论述了国内的传播因素,忽视了国外因素的作用。任何国家都

25、不可能孤立存在,特别是近代以来,跨国、跨文化传播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大;4. 存在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发展为中心的倾向。Chapter Four 大众传媒的发生和发展形形色色的媒介(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分类)空间型媒介旨在突破空间障碍达成远距离传播的技术手段,如烽火、号角、旗语、手语等对统治者而言,这类媒介有助于扩张领土,形成中央集权时间型媒介旨在克服时间障碍达成跨时代传播的技术手段,如石头、金属、泥土等对统治者而言,这类媒介有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制度时间-空间型媒介纸张和文字的结合产生了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书籍纸张的发明并不表示单一亲身传播时代的结束、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1. 没有运

26、输工具就传不远,不悉心保存就留不长;2.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限制,纸张仍是一种手工操作的“慢、窄、小、低”型媒介。新媒介: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出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包括计算机、卫星通信、有线电视、光纤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等。之所以称为新媒介:1. 新媒介是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物,或多或少不同于传统六大媒介;2. 一般不像老媒介那样独立发挥作用,而是新兴技术与原有技术进行各种巧妙结合的产物;3. 最大特征是以计算机为中心;4. 新媒介不仅与老媒介组合而且彼此相互渗透、融合。从符号和功能角度看,新媒介家族可分为文字体系、声音体系、声像体系、中介(通道)体系和综合体系。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传播革命

27、最早两次革命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无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是对人类传播的进步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两次信息-传播革命。这两次革命都局限于符号层面,在原本非语言符号之外增加了语言符号。第三次革命文字、纸张和印刷术的结合即印刷媒介或活字媒介的诞生。第四次革命通常等于广播和电视的诞生,它们是声音、图像和电波的结合,也叫声像媒介。广播电视是这场革命的主要成果或标志,电报、电话和电影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第五次革命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各种新媒介的异军突起把人类带进了信息化时代,这次革命带来了高度的信息化。早期的书、报、刊虽然在形态上已成为大众传媒,但实际功能还处于不成熟的初始阶段:1. 技术条件

28、不成熟、不完备,达不到大众传播的标准;2. 古代大多数人是文盲,即使印刷媒介能大量发行也没有必要。现代社会则相反,印刷媒介畅销与否主要取决于受众的需求或口味。过渡时期社会与传播的互动关系(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首先,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全国化乃至全球化,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人们的信息特别是新闻需求大大增强,报纸成为第一种获得蓬勃发展的大众传媒。传播的物质条件也有赖于经济发展,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就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交通状况的改善对传播也十分重要,火车、轮船、汽车的发明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也拓宽了其广度。印刷媒介日益频繁的信息活动适应了社会需求,推

29、动了经济发展。其次,工业化带来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体制的变革。从17世纪起,英法美等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发动和成功不仅有赖于“武器的批判”而且有赖于“批判的武器”即争取言论自由、传播革命思想的印刷媒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确立后建立了比较宽松的文化体制,使媒介获得了比较自由的活动天地,以便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转。在此背景下,各种大众传媒大量涌现。第三,工业化带来的又一必然结果是城市化,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一支初具文化水平的无产者大军,他们不仅需要也能理解活字信息,构成了大众读者群。媒介对提高、巩固大众的文化水准也不无帮助。综观世界近代史,各工业化国家先后发生了以上变化

30、,欧美发达国家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大众传播时代就始于此时,大众传播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技术、社会各方面条件趋于成熟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信息社会理论信息经济的微观含义指一件产品成本中的信息部分大于物质部分,宏观定义指一个国家50%以上的劳动力和国民生产总值与信息活动有关。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信息或与信息有关的产业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信息产业所雇佣的劳动力数量超过制造业,知识性劳动人口大幅增加,信息和信息技术管理成为重要领域。托夫勒认为,信息社会是人类文明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第三次浪潮,信息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信息技术不仅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多样化与信息传播的平等化,还有助于加快社会的民主化

31、进程。关于信息化的由来主要有两种理论:信息需求主导论。根据侧重点分为两类:信息提供者主导论以美国学者为主:工业的高度发达使过剩的劳动力转移到相对落后的信息产业,从而促进了信息化;信息消费者主导论以日本学者为主,他们设定信息消费系数,如果一个家庭或社会与信息有关的支出超过50%则意味着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化程度越高越富裕,他们还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明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从物质向精神的,才有了今天的信息化。传播技术主导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需求是存在的也确实是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但纵观技术发展史,有时也会先有某种发明然后才唤起需求,技术革新既有受社会制约的一面,也有作为独立变数逐渐演化的一面,在技术开发初期更为明显。麦克鲁汉理论与评价1.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报刊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麦克鲁汉的独特之处在于持泛媒介观,认为媒介还包括汽车、眼镜、帽子等,一切都是媒介,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