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77.88KB ,
资源ID:295781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5781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0.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0.docx

1、部编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0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掌握近现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理解它们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2掌握近代影视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状况。3掌握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的表现,理解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原因(1)内因: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2)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2外国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3国人办报(

2、1)开始: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高潮:维新运动期间,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3)发展: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思维点拨中国近代报纸业发展的内因(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图解识记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事业(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2)外国人开办:1923年,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

3、3)国人自办1926年,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8年,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2电影事业(1)趋势: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2)产生: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第一部影片定军山。(3)发展: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发展迅速。(4)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共有近五百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3电视事业

4、(1)起步: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2)发展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目前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易混易错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与文化娱乐生活。影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历程(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应用(1)政治生

5、活: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2)经济生活: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上购物成为互联网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3)其他: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易混易错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各种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主题中国近现代传媒的变迁1报刊史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

6、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史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史料解读两段史料分别分析了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史料一划线部分“西方列强的入侵”“外患之凭陵”说明了外部原因,“清廷之腐败”说明其内部原因;史料二划线部分则强调了报刊业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2)据史料一、

7、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示(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近代报刊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非常密切。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2影视史料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1909年大公报史料解读从划线部分信息“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和“1909年”判断“开眼界”描述的媒介。从划线部分信息“开眼界”“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归纳其 “比听戏强得多”的表现。问题思考史料中

8、使人“开眼界”的是什么?“比听戏强得多”的表现是什么?提示电影。表现:可以直观感受各国风土人情,可以较快感受生活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3互联网史料一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史料二 史料解读用夸张的比喻说明互联网发展迅速。漫画形象地说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负面影响。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反映的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成本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

9、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结合史料二中的漫画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提示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淫秽色情、诈骗等负面信息便会乘机而入,影响社会,特别是对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1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入侵由外国人创办的。“报”“刊”不分。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纸,也包括各种期刊。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因政治斗争需要而创办的。(2)影响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

10、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影响及应对之策(1)影响积极方面: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消极方面: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等。(2)应对之策顺应世界潮流。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作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消除负面影响。针对网络

11、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社会、教师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大众传媒的变迁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

12、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1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

13、说明近代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3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

14、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展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4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

15、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考点】【题点】答案D解析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影的发展,而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5有人说:“网络一半是红颜,一半是祸水!沉迷于网络,可能会改写人生!”之所以说网络是“红颜”,是因为网络()信息量很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购物,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可能造成社会问题、人们的心理问题A BC D【考点

16、】【题点】答案A解析这里的“红颜”比喻网络的积极作用,属于消极影响,属于“祸水”,故选A项。基础达标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2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使用的新方式是()A公车上书 B著书出版C创办报刊 D进行变法【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公车上书”是举子联名上书的政治

17、运动,著书出版是传统出版活动,不属于“新方式”,A、B项错误;报刊是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产物,C项正确;D项是维新人士的政治实践。3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考点】影视事业的发展【题点】电影事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4茅盾的子夜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有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

18、上海的情节。当时吴老太爷不可能看到()A青年女子穿旗袍 B家家户户看电视C有些商人住洋房 D市民乘坐有轨电车【考点】影视事业的发展【题点】电视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故B项符合题意。5“它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它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是()A广播 B报纸 C互联网 D杂志【考点】【题点】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它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等信息,可以判断

19、这种媒体是互联网。6(2018河池高一期末)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考点】【题点】答案C解析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题目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意在心留可以解忧喜上眉头,甜在心头”,不是疏远而是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故B项错误;“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据材料“喜上眉

20、头,甜在心头”可知不是“受制于”,而是受益于科技,故D项错误。7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建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故C项正确。8(2017焦作高二期末

21、)下图是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B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C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D手机日益受到网民青睐【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题点】大众传媒的发展;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答案D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手机网民不断增加,反映出手机日益受到网民的青睐,故D项正确。能力提升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

22、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材料二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三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在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2)概括材料二中上海报

23、业发展的特点。(3)结合所学的近现代中国创办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考点】【题点】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的呼声高涨。(2)上海报纸数量多;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报纸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注意限制条件“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第(2)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二,从报纸数量、办报者国籍、发展状况入手组织答案。第(3)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